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维摩诘经》菩萨行品(四) Back

《维摩诘经》菩萨行品(四)

《维摩诘经》

             菩萨行品第十一(四)

姚秦三藏  鸠‎摩罗什  译

索达吉堪布  传讲 

传讲时间:2019年7月23日


【仁波切念传承】

今天这么少?看来没有什么讲的,很快就下课了。

看来没有一小时,所以讲课过程中最好不要来来去去,带的手机最好关机,不然影响大家。

大家为一切众生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继续讲大乘《维摩诘经》。   这个《维摩诘经》不知道还有多少堂课,不太多吧!

这个讲完了,这个是需要讲的,比较少对吧?两者比较起来,你们看,所以后面的部分不太多,所以最好善始善终。做什么事情 最好有头有尾,这样生生世世对修行和发愿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很多人喜欢半途而废,是因为做善法时没有善始善终,有一定的因缘关系。所以后面的不太多,希望大家……可能有时候出去,要重视起来,不要说又忘记了。如果重视是不会忘记的。也许在生命中特别重要的事情 ,不能听课,这种情况是有的。但个人特别重视的话,百分之九十的传承还是会圆满的。最近我听说有的人密法的传承都不能圆满,可能不懂得佛法的一些重要性吧,当作世间一般的知识课程。


如果要听要学,要花一定的时间,不要应付,这样不太好。所以大家要听的话,就全部要圆满,而且要很认真的。这样的话,已经习惯了。有一些习惯是很不好改的。在世间法中的一些习惯,对出世间的一些理念很难转变过来。人在不同的场合中有不同的习惯,以为是真相,其实不一定是真相。

所以,既然要听,就要改变一些以前的习惯,这样也许会学有所成。


昨天说了,如果有菩萨,不尽有为,不住无为,这是很重要的。

因为香积菩萨临走时,向佛陀求这个法。总结下来,不要住有为的善根,也不要住无为的涅槃。香积菩萨需要这样的法,我们娑婆世界更需要。

不仅要得到法的传承,而且要融入到其意义上,与法相应,不然表面上花很多时间,法没有入心,就成了法油子,造很多的业。不如不学佛,就不会变成法油子。


学法也是一样,对有的人是福,对有的人是一种祸害,这是有一定的差别。


下面讲什么是不尽有为,什么是不住无为呢?

大家在求学过程中,一定要懂得法的意义,这样会收获无穷。如果没有懂得法的意义,天天闻法修法,心如石头一样坚硬,无法调柔,这是可惜的。





“何谓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

什么叫不尽有为?下面有很多行持善法的,不断行持善根,虽然胜义中是空性的,但在世俗中如梦如幻,所以不能放弃舍弃。


下面讲了,按窥基大师唐译来分,有为有大约55种法,其他大德没有这么分。有些分了,但分法有点不同。我根据藏和唐相结合,有些按藏译分,有些按唐译分。

昨天他说不象样子,这样也不是这样子,有点过分。所以我想不起来时,旁边 的人提示的词不要特别不美。


不象样子,我的象样子,别人怎么不象样子呢?太那个了。。。呵呵也可以。



所以我的分法也不是不象样子……

下面就分。按窥基那么分,可能有些差别,慧远大师的分法,好多是得地的,个别是地前的。也有这样的法,有不同的说法。


下面可以怎么讲呢?

哪些是不尽有为法呢?

1、不离大慈,不舍大悲;

不舍弃慈悲心。其实世间一般的慈悲心,习惯上,动物也有爱自己的亲友。人类也有,喜欢自己的亲朋好友,算慈悲和爱。真正的慈悲心就是菩萨的慈悲心,它超越了我们的习惯。我们对周围的人喜欢,但菩萨对素不相识的,还有对他恨之入骨的众生更为悲悯,这超越了我们的想象,越越了人类的习惯,这是非常伟大的, 依靠这种法才能获得解脱 。


就象《入大乘论》:生死苦长远,应当入涅槃,以大慈悲力,久住而不舍。


因为非常苦,一定要入涅槃,一定要修大乘的大慈大悲,不舍住在轮回中,不断地度众生,这非常重要。


有的人说,我要度化众生是粗相的,没有具体的。刚开始是粗相化的,我要当一个明星、画家、飞行员,刚开始是这样的,如果后面心未舍弃,会心想事成。我们发菩提心也是这样的, 以慈悲心来利益众生, 是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

这是不间断 的有为法。


2、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

甚深的法,一切的心,愿天下无边的所有众生,愿他们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刚开始发心,到最后也不会舍弃。不会因为一开始发了这个心,因种种原因忘记了,舍弃了,不会这样的。 

汉地也说,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菩提心两条件:缘众生大悲心,一是缘佛法生大智慧。


一定要让众生离开苦海,获得觉悟,这样的发心,一开始如此,乃至生生世世也不间断 。


【什曰】慈悲,佛道根本也。声闻无此故,尽有住无也。欲不尽有为,成就佛道,要由慈悲,故先说也


【唐译】曾所生起增上意乐,一切智心系念实重而不暂忘



“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于四摄法,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厌。

3、教化众生,终不厌倦;

因为我们度众生时,也是经常产生一些……厌倦之心。有时大家也清楚吧,度人生很不容易 ,不说度众生,就是和众生一起生活也很不容易 。每个众生都有不同的习气,如果心不是很那个,跟好一点的众生住一晚上也是不习惯,我需要单独的房间呀……很多人如果没有去世间中或者社会上,也许不知道,如果到了社会上,每个众生的习气习性都不相同,你刚开始可能想度众生,在诸佛菩萨面前发愿,但真正度时委难。

舍利子布施眼睛时,也是因为人家说眼睛很臭,踩烂了因而退失了信心。


我前面做了问卷调查,大多道友修一些加行,以后修一些密法。下去度众生有没有呢?很少人,男众稍微好一点,女众这边好象都是声闻缘觉的法。刚开始不解:学习了这么长时间的法,后来一想,可能也是知道现在的市场如何,也许有的人自己还没有坚强 的心,怕掉进去了。而且现在的社会,也是清楚的。


以前在这样的社会中迷茫,现在出来了,自己还没有成熟 ,度什么呀?这样的心不是特别理解。


我原来想,学了五部大论之后,应该学一些象汉地一些适合的经论佛经,讲一些国学,这样可以到社会上去。


我在外面的一个中学,近年毕业的有八百个学生了,佛学院和道场毕业出来的,不能总在一个地方躲雨,可能是心力不足。


以后还是要度众生,外面有这么多需要教化的众生。一点没学是没办法的,但学到一定的时候,要出去度众生。当然度众生时,一定会遇到麻烦、痛苦、阻碍。前辈大德是这样,更何况我们出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


但不管怎么样,大乘佛子应该不生厌倦心。


4、于四摄法,常念顺行;

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按这样的规律,行持利益众生。四摄法是特别重要的,依靠四摄法是能利益众生的。


在说话时说一些爱语,同时作布施,对众生的一些利益。这也是度众生的方法。


5、护持正法,不惜躯命;

护持,因为我们要弘扬,包括受持佛法。受持佛法,就是不惜自己的一切生命命。以前上师如意宝在道歌里说,我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从来没有爱惜过自己的生命。

好象在哪个金刚道歌中说过。一直是,不顾一切地去弘法,去护持正法。对于每个人而言是很重要的。

以前有一本书是《梦中佛事》专门讲如何护持正法,如果有兴趣可以看一下,当时在厦门。护持有哪些,护持的人有哪些……当时引用了一些教证吧。在座的每个人是有责任的。不要想,护持正法是高僧大德的事,我们每个皈依佛门的人,甚至没有皈依,只要是真理,都有责任保护真理。


汉地,我以前去过四川的一个小寺庙,居士在一个红色的布上写一个黄色的字,拿一个棍棒,如果不听话就狠狠打他。我说你们不是护法吗?怎么能打?我和  一个居士之间有一段精彩的对话这里不说了。


藏文是受持正法,护持和受持都可以。

其实我们的这种护持正法,不仅是保护佛法,包括闻思修行,讲考笔考,都是护持正法。

不像在外面的军队一样保护,如果闻思,可以让正法的慧命延续下去,所以这也是护法的一种方法吧。


最近山上山下很多人一直在闻思修行,包括考试。当然有的人分数不是很高,有点伤心。不要伤心,真正努力 即使分数 不高也没事,有的人好像不是这样,考卷放在前面,一直在吃这吃那。我第一次来在吃,第二次来也在吃,第三次在打瞌睡……是不是护持正法不好说。


6、种诸善根,无有疲厌。

在有为法中种善根有各种种样,比如念经、磕头。好象在哪个注释中,以前有个人到舍利子处出家,他以宿命通观察 八万劫没有善根,出家也没有用。他拿了这个那个,问能不能剃头,不同意。其他声闻也说不行。后来到佛陀处,剃头了,最后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佛陀说,你们声闻的智慧是有限的,我以佛的智慧观察 ,无量劫前有一善根。他在山上砍柴时,受到老虎的威胁,他爬到树上非常害怕,看到如来的身相,可能因为害怕临时抱佛脚 ,念了一句南无佛,以此善根,现在有出家的因缘,而且获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就象石头上,愚人不知道其中有金子,智者知道其中有金子的界性。所以一般凡夫人的无明石头中有成就的金子的界性,智者了知,愚者不了知。

《宝性论》关于这方面比较多,后天开始讲,你们有些人听不懂就不听的人,是有点可惜的。


第二转法轮听得比较多,第三转如来藏功德具足,这方面讲得不多,最好圆满听一些。即使前面没有听,后面听也是很好的。


长时间没有听课,虽然累一点,累也是值 得的,不然一直散乱什么时候有成就的机会呢?不管是哪种上课的因缘,依此因缘,种下善根。听一堂也好……就像这个人,一念:南无佛,


经常行持小的善法,念一句佛号,供一盏灯,转绕佛塔,看着很小,边地没有,旁生道也没有……有这样的机缘,万万不要懈怠放弃。


刚才我想提前下课,现在可能比以前还要晚。





“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说法无吝;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于诸荣辱,心无忧喜。不轻未学,敬学如佛;

7、志常安住,方便回向;

发愿恒常安住,这样的话,所得的善根功德回向菩提,这样是长期性的不是短暂 的,这样的回向,方便回向是很重要的。


鸠摩罗什说,毗婆索罗王被关时,看到门缝中有风,看到了佛的身相,生起极大的欢喜心。因为饿了,心转生到四大天王去了,本来见到如来的身相,可以转到兜率天,结果 转生到四大天王天。所以回向非常重要。看起来是比较小的事情 ,实际是非常大的,所以每天念普贤行愿品时,最好有头有尾地念,最后回向菩提,愿所有的众生都得到如来的果位。不然的话,可能有时候因为自己的回向不圆满,或者自己临死的时候发愿不行, 可能一辈子行持善法,最后堕落,有这种可能性。尤其在临死 时特别重要。如果一辈子造恶业时,临死发善愿,以此可以解脱 。反过来,比如说一辈子行善法,发了恶愿会堕落的。


所以最后不行了,更要将心清净。一切要结束了,没有必要贪心、嗔恨心,一定要往 生极乐世界,会圆满自己的所愿。


8、求法不懈,说法无吝;

希求佛法时不懈怠不懒惰,精进地求法。我看有的人求法时是可以的,尤其是听课。为了自利的话,先求法。


而且求法,要求得比较……不是只求一个法,显宗密宗要广闻博学,有一些苦行也是更好的,比如身体上,出现违缘,不要自卑不要自残,这是不合理的。


有些人在生活中有这种情况,特别奇怪 。


那天我们讲法显的行为,有些人是有一些启发的。65岁出国留学,去了30多个国家,回来时,得了那么多法,学了那么多语言。当然这是菩萨的行为,有的人会觉得有一定的困难。求法的话,不管是藏地汉地,一定要求得到法,不然的话,一直特别散乱,到最后很多年,发心也没有发很好的心,经常与道友吵架,求法也没有求到什么,加行也没有修,闻思也不究竟,这就可惜了。


有些人到藏地,有的人在家里,大家要怜惜机会。好的因缘过得很快,以后不一定有。打开电脑 就可以,这是多生累劫很不容易 的。要当成非常难得的,就象法王去石渠求法六年,真正得到上师的相续加持。


我们学了六年能得到什么?希望得到真正的法。

【唐译】询求正法,曾无懈倦;敷演法教,不作师卷



要没有吝啬之心。按照儒教不会全传的。外道只传一部分,内道全部会传,如满瓶倾泄一般。如果没有全部传是不合理的。就象《十住毘婆沙论》所说:菩萨随所住,不开化众生,令堕三恶道,深致诸佛责。


菩萨要利益众生,一定会想尽办法让人不要堕落,如果没有这样的话,其他的诸佛菩萨对你是有谴责的。

上师将所有的交付传承弟子。

上师不会把所有的掌握在自己的拳头里面,学校里的老师,把部分传给你,一些放在自己的手里,这是不合理的。法师和辅导员要把所有的窍诀传出,这样才是合理的。不要以为传了就会超过你了。法王就是这样,从不吝啬法,只要弟子具有法相,就会公开传授给大家。


所以有了法的境界,不要吝啬,不要私传,不会自己吞没,要全部传授给大家,这是很重要的。


现在我们也是一定要……

佛经里《未测因缘经》如果吝啬法,会成为聋哑、诸根不全的人。所以自己的法要传给有缘弟子,说法无吝。


10、勤供诸佛 

供养佛和观佛也是一个善根,比如意幻供养和实物供养等。

《华严经》: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所以法供养中,也有很多的供养。这是第十个法。


【唐译】常欣瞻仰,供事诸佛;故受生死,而无怖畏


11、故入生死而无所畏;

故意趋入生死轮回。是心甘情愿地,无有任何畏惧心。后面讲了七种心,这是勇猛心。


12、于诸荣辱,心无忧喜。

不管得到荣华富贵也好,衰落也好,心没有忧伤,也没有欢喜 。这叫作无动心。没有动摇的心。

宠辱不惊,看庭
前花开花落,《菜根谭》里讲的,如同儒家比较洒脱的境界。佛教中对自己的荣华富贵,花的凋落 ,也不会有起起落落的心,随缘而看,这是无动心。


【唐译】虽遇兴衰,而无欣戚;于诸未学,终不轻陵;于已学者,敬爱如佛

13、不轻未学,敬学如佛;

唐译里分,这里我不分。不轻毁刚学的人。法王刚求学时,去一个寺院,那些僧人特别歧视他,以为他们是初学者,法王不高兴说,我们是初学者,你们是得地菩萨吧?于是他们就不说话了。所以不应该轻毁。


刚开始来的人,谁都不太懂的。我们都有过初学的经历。讲考时,说你这都不懂,以讽刺性的讥笑。不太好。

要像佛一样的恭敬。不要对学得特别好的特别恭敬,这叫离慢心——离开了傲慢的心。



“堕烦恼者,令发正念,于远离乐,不以为贵;不著己乐,庆于彼乐。

14、堕烦恼者,令发正念,

这叫开导心。有些众生特别痛苦,烦恼特别重。这时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以正知正念,对治自己的烦恼,从负面情绪中解脱 出来 。


有的人特别,一看到别人有烦恼,听到别人有忧郁瘂,然后马上就开车去安慰,别人走出来 时特别感恩。尤其现在,心灵疾病是特别严重的时代。上世纪 是癌症,再就是飞病,心灵疾病是现代人最烦恼的杀手。


依靠佛法得到这种坚稳、安慰、快乐。我以前如果没有佛法,可能就不在了,是佛法救了我。这是一些人的事实。所以我们要尽量度众生。


15、于远离乐,不以为贵;

藏文的译本可能有一点,远离一切嘈杂,喜欢寂静,也不畏愦闹。字面是,远离声闻缘觉的寂灭安乐,不认为是最重要的。因为大乘佛子不会以此为乐。

僧肇大师说:独善之道,何足贵乎?

这叫随有心。


16、不著己乐,庆于彼乐。


不耽着自己获得快乐,而喜欢别人获得快乐。这是菩萨的行为。

不愿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华严经》中所说的。 

《大丈夫论 》:菩萨见他受苦,如自己苦。菩萨见他得乐,自己亦乐。

而凡夫不是这样的,看到别人受苦很开心,看到别人快乐很痛苦,有嫉妒心的人就会这样。


前面好像唐译中是分开的吧,前面不住极乐,是离著心,后面是起重心。也是有这样的分法。

【唐译】于烦恼杂,能如理思;于远离乐,能不躭染;于己乐事,曾无味着;于他乐事,深心随喜




“在诸禅定,如地狱想,于生死中,如园观想;

17、在诸禅定,如地狱想,

有些道友想,早上禅定十五分钟,现在半小时可以的,晚上半小时可以的,一天能安住一小时是可以的,说明你在地狱中呆了一小时了。

菩萨觉得禅定是度众生的障碍,虽然你很快乐,在度众生时还是很耽误时间的。所以应该如入地狱一样想。


18、于生死中,如园观想;

刚才讲,有些解释说,为什么禅定是入地狱想?因为阿罗汉一样的寂灭禅定,如同喝醉的人办事一样的。安住很长时间的人,真的就象这样。根本不习惯,因为经常处于禅定中,坐着坐着,就在众生群里入定了。


阿罗汉就是这样,坐着坐着就入于自己的禅定当中。

不管兴盛衰败,对他无有害。菩萨在生死轮回中,不管到哪里,都如入花园一样,比如去非洲……所以我很想派法师去非洲五年,看发心怎么样。但我担心有的法师会在那里圆寂了。但也没有事,反正最后是会圆寂 的。在那里,作一个小小的椅榻,如果他圆寂 的话,给他做一个……很有必要的。

【唐译】于所修习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如地狱想而不味着;于所游历界趣生死,如宫苑想,而不猒离


【肇曰】生死虽苦,大道之所因,菩萨好游故,想如园观也



“见来求者,为善师想,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

19、见来求者,为善师想,

有一个国王出行,看到一千个乞丐乞讨 ,问大臣他们是谁,大臣说是向你乞讨的。国王说不是乞丐,他们都是我的上师。大臣问为什么?他说,因为他们在示现,是为了给我传一个法。

他们以前都是国王,他们在当国王时因为没有布施,所以现在变成乞丐了。就是传这样的法。

意思是,现在我没有给,以后我也会变成这样的乞丐,所以他们是我的上师不是乞丐。


所以,有时乞丐不好说,呵呵……你们听懂了吧?

《大宝积经》:若见有乞者,心生于佛想,念是人今来,施遗我佛道。

但我们可能不是这样,看到乞丐就说走走走,其实不一定是乞丐,不管是求我们什么,都要当作善知识想。

我们应该心理满他们的愿。


20、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

我们在布施所有的财产时,所有的儿女等,一切布施时,最后唯一的想就是,不是要求自己得到什么果报,要想让他们得到如来的果报。


佛布施一切身体妻儿,有人问他有什么目的,他说没有什么目的, 唯一希望他们得到正等觉的果位。这是最好的发愿。




“见毁戒人,起救护想;诸波罗蜜为父母想;道品之法为眷属想。发行善根,无有齐限;

21、见毁戒人,起救护想;

看到破戒的人,不要歧视他,蔑视他。应该想到要救护他。因为他们,如果在别解脱 戒中破戒,只有菩萨能救他。所以要发大心救护他。


有一个《大积经》里的公案。当时婆索罗王问佛陀,你们僧团中经常有一些破戒的僧人开除,不能与僧人共住,一起共享饮食,这是不慈悲的行为。

佛陀说:国王,你的大臣和宰相中,如果有些人虽然没有犯死刑,但犯了严重的王法时,外宾来时,有一些宴会,这时,那些犯了法的人有没有权力参与这样的宴会。


国王说当然没有,他们已经犯了我的王法,我见都不想见。


佛陀说一样的道理,如果犯了根本戒,是不能与僧团共住的。


现在有一些在家居士,对僧团的整顿经常参与。在一些学院,有一些教授经常探讨出家人的戒律,其实不是他们的范围,戒体偈摩等,僧团有自己的方法。其他人讨论是很可笑的。


哈佛大学的一个教授,是一个女权主义者,要求藏地的比丘尼一定要恢复。当然心是好的,我一开始和她谈论,后来就是辩论了。她说招二十几个人,传一下不就好了……

在家人关心是好的,但过于参与就不是太好了。


最近内蒙古讨论出家人的戒律是否清净,甚至找人讨论。在家人在在家的团体中管理自己,对出家人的行为没有必要……如果过份,可以反映。否则 有因诽谤,或者无因诽谤,今生来世是什么样子很难说。


有一种说法,以恶心想扔别人入河,结果 自己掉到河里淹死。

因为嫉妒心有有因和无因的诽谤。有的人说这是明妃空行母等语言来诽谤佛教。如果在家团体不谨慎,那么今生来世的果报是很严重的。尤其我们自己的语言,居士团体好好闻思修行是很重要的,如果真的经得起考察,有些语言可以说,有一些要自己承担一些责任。


对自己真正有利还是有害,还是难说,所以有些在家居士少参与这样那样的是非,不然是不是 有一些麻烦或者堕落。

这里的救护相,要看自己是不是相关者,很重要。


【肇曰】戒为人护,毁戒则无护,菩萨自己有护,故欲护无护者也


22、诸波罗蜜为父母想;

六波罗密多是父母想,因为我们从父母来,所以应该如是想。

【肇曰】余四度行转深,法身之所由生,故想为父母也


23、道品之法为眷属想。

因为三十七道品是起助缘的作用,所以作眷属想。

【肇曰】助成我者,三十七道品,犹人有眷属相助成者也


24、发行善根,无有齐限;

发了心,行持善根,则无有厌足,无有期限 。做善根资粮没有厌倦。

【唐译】于诸善法,常勤修习



“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

25、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

应该参照其他一些清净刹土,成办自己的佛国的刹土。就像极乐世界的庄严和美妙 国土,修行,然后自己成办自己的刹土。

当然不可能将极乐世界的黄金等挖来建自己的刹土,但按其方法修行,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刹土。建议看一些传记,对自己的修行很有帮助。


我看到一个人的日记,今天打牌,明天打牌……这样不行,一定要改正,第二天就又开始打牌打牌……看看别人是怎么修行的, 也可以建立 自己的国王,这样的修行也是很好的。

【唐译】于诸佛土,洹乐庄严。于他佛土,深心欣讃,于自佛土,能速成就


今天讲到这里,我刚才说了,也许讲得少一点,也许讲得多一点是吧!





本品历史笔记复习回顾:

《维摩诘经》菩萨行品(三)

《维摩诘经》菩萨行品(二)

《维摩诘经》菩萨行品(一)


上一品(香积佛品)历史笔记复习回顾:

《维摩诘经》香积佛品(一)

《维摩诘经》香积佛品(二)

《维摩诘经》香积佛品(三)

《维摩诘经》香积佛品(四)


附:昨晚课上,上师分享的视频。

(儿时的上师,在干湖中捞到一只老奶奶的尿罐,当作伏藏宝瓶,给小伙伴们灌顶加持,并用它盛装饮用“甘露水”。小时候便对清净不清净没有分别执著的上师,是如此与众不同!

视频中的美景,是上师当年取伏藏为小伙伴们灌顶加持的家乡,此时,人们热情地邀请上师一起耍坝子。





法讯预告


后天(2019年7月25日)北京时间19:30

学习佛陀三转法轮之密意

诠释如来藏佛性之《宝性论》 

佛法难闻,不见不散~



文字整理 |  一心一意

图片来源 |  阿源


如有错误,在此忏悔。

一心一意(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