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广解》178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通过前面“深入对境无我”的种种分析和辩论,我们对人无我和法无我进行了抉择。从本课开始将学习大科判“破除所断实执”,即以正理断除增益、遮破实有,加强对诸法空性正见的理解,从而建立空性。为此,中观宗首先对有实宗的观点进行正面破斥,法义归摄如下:
1. 总说:承许境心实有从道理上极难安立(详见颂词1)。因为:
①万法的究竟实相是空性的,想要通过一些理论来安立实有、不空,是安立不了的,没办法把空性的法界抉择为实有。
②万法中如果有一个实有,一切法皆不会呈现。
③万法的本质不会有任何实有,不然,诸佛菩萨的智慧应该可以照见,通过理证也可以成立。
2. 遮破能立(详见颂词2)。
①相互依存故不成立。
A. 对方安立心境实有的依据:外境实有依心识成立,心识实有依外境成立。
B. 中观宗破斥对方的安立依据:首先,心识自身尚未成立,一个未知数怎能作为能立的依据?其次,所知由能知来成立,能知又由所知来成立,这两个一直辗转不停,互相作为能立来证明对方实有,这是根本不合理的。
C. 对方辩解由于心境相待而成立二者实有。然而中观宗破斥,正是因为相互观待,心境二者不能成立为实有(详见颂词3)。因为:
a. 相互观待,就是由一者而推出另一者存在,那么当一者不成立时另一者也就不成立,因此二者都成了不存在。所以,相互观待对方而成立之法,只是暂时假立之法,无有真实性可得。
b. 以父与子的比喻。如果没有儿子则不会成立父亲,因为父亲必须观待有儿子,才可成立。如是则世间无有父亲存在,而无有父亲,又哪来的儿子呢?所以,相待而有的父子,只是一种假名,在真实中不可能存在。
c. 比喻的意义。自性实有的父子并不成立,同样,在真实中也无有心境,因为心境如同父子也是观待假立之法,并无自性。
②破彼遣过之回答(详见颂词4)。
A. 对方遣除观待而成实有的过失:
a. 心境不是观待而有的法,是以因果方式存在的法。
b. 用比喻。比如苗芽从芽种而生,当现量见到苗芽存在时,便能无误地推知有芽种存在。
c. 表明比喻的意义。同样道理,心识依所知境而生,当心识生起时,我们便可以依之无误地推知所知境实有存在。
B. 中观宗破彼遣过之回答:比喻不成立。
a. 苗芽从种子生,并非苗芽自身了知,而是由与苗芽相异的心识以比量推知,也就是有旁者才能从芽了知有种。
b. 而推断心境二者,当心识现起时,又由何种异识来推知这种心识必有其所知境存在呢?假如说由心识来了知,此处的心识是尚待观察之量,未知数无法作为能立的根据。而且,如果心识由另外的心识证知,则难以避免无穷无边的过失;如果心识由自身证知,前面已经破过了,自证于胜义中不成立,它只在名言中存在。
c. 还可用种子与苗芽不一、不异的方式来破斥。种子和苗芽的关系,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非一非异则非实有。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心境实有宗,理极难安立。
颂词1-1
科判分析
己三(破除所断实执)分三:一、总说;二、遮破能立;三、宣说能害。
能断是断除所断的智慧,所断是需要断除的实执、分别念。
庚一、总说。
颂词1-2
消文释义
如果按照有实宗的观点承认境心二者实有,这一点极难立得住脚,因为无有所立而有能害。(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1-3
本颂重点
1. 与中观宗辩论的对方是谁?是有实宗,也指中观宗以下的内道和外道,包括:
①认为微尘实有的小乘(内道);
②认为心识实有的大乘唯识宗(内道);
③或者连这些也没有抉择到的外道。
2. 为什么承许境心实有从道理上来讲非常难以安立?
①因为万法的究竟实相是空性的,想要通过一些理论来安立实有、不空,是安立不了的,没办法把空性的法界抉择为实有。这是总的原则,前面通过人无我空性和法无我空性观察抉择之后,心和外境都是无实有的。要在无实有的法界当中,安立实有的心境,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合理的理论呢?想要安立心和外境实有,没办法找到一个合理的安立。
②万法中如果有一个实有,一切法皆不会呈现。教证是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颂云:“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万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因为诸法连微尘许的成实都不存在,形形色色的法才能了了分明地呈现。
万法没有一个成实的缘故,一切所知就显现出来了。这就是缘起性空和性空缘起的道理。如果法是实有的,一定是不观待因缘的。如果这个法不需要观待因缘,这个法就显现不了。因为单独的一个因缘都没办法显现,很多因缘和合,法才可以显现。
③依传承上师的这些教言进行观察,我们就会了解,万法的本质不会有任何实有,不然,诸佛菩萨的智慧应该可以照见,通过理证也可以成立。
3. 法师辅导补充点:
建立见地和实际修行的结合方式。刚开始要对众生讲因果不虚,一切善因得善果,一切恶因得恶果,完完全全不虚耗。当众生对因果不虚的道理产生了坚不可摧的定解,才能讲空性。如果因果不虚的正见还不稳固,就给他讲空性,由于本身就怀疑因果有没有,再跟他说因果空性,他就抉择为不存在,这样会误入歧途。误入歧途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没有理解空性而诽谤,这要堕恶趣的。还有一种是错误的理解空性,认为因果不存在,开始不取舍,也是要堕恶趣的,所以我们都要避免。
(颂词2)
若境由识成,依何立识有?
若识由境成,依何立所知?
颂词2-1
科判分析
庚二(遮破能立)分二:一、相互依存故不成立;二、破彼遣过之回答。
对方安立一个诸法是实有的根据。根据是什么呢?眼见为实:一切的外境都是存在的,我的眼睛看得到、耳朵听得到、手摸得到,这一切的外境都能够被我的心识所认知,所以外境是存在的。
辛一、相互依存故不成立。
外境和心识二者,只要互相依存,就不能成立为实有。
颂词2-2
消文释义
如果说,由心识实有而成立对境实有。那么心识实有又有什么依据或根据呢?如果说,由所知成立心识,那么所知存在又有何依据呢?(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2-3
本颂重点
重点1. 对方是如何安立自己的外境实有?又是如何安立自己的心识实有的?
对方说“境由识成”,境是实有存在的,因为心能够认知外境。我的眼睛看得到、耳朵听得到、手摸得到,这一切的外境都能够被我的心识所认知,所以外境是存在的。
对方又说“识由境成”,因为我的眼识里面显现外境,由境而成立心识实有。如果心识不实有,怎么在心识当中显现境呢?有境的缘故,可以安立眼识、心识、耳识是实有的。
重点2. 中观宗是如何破斥对方安立的依据?
如果外境实有要由心识来成立,那心识实有又由什么来成立呢?假如心识自身尚未成立,一个未知数怎能作为能立的依据?如果心识本身是假立的,怎么能够通过假立的法来证成实有的法呢?
所知由能知来成立,能知又由所知来成立(心和境是能知所知的关系),这两个一直辗转不停,互相作为能立来证明对方实有,这是根本不合理的。实有的法若是真正存在,通过各种方式来证实也合情合理,但如果它的本体都不成立,依靠多少个法来建立也是徒劳无益。所以“依何立所知?”,没办法找到一个真实的根据。
(颂词3)
心境相待有,二者皆无实,
无子则无父,无父谁生子?
无子也无父,如是无心境。
颂词3-1
科判分析
与前一颂词同。
颂词3-2
消文释义
如果相互观待由一者而推出另一者存在,那么当时一者不成立另一者也就不成立,因此二者都成了不存在,如若无有儿子,父亲就不能成立,父亲不成立,儿子又从何而生呢?这样一来,无有儿子就无有父亲,无有父亲就无有儿子,最终二者均不存在,同样境心二者也终归无有。(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3-3
本颂重点
重点1. 为什么心境是相互观待的?
心和对境是一对特殊的组合,众生在世间当中,没有一个离开心的境,也没有一个真正离开境的心。
如果说这个境是离开心的境,谁能证明这个对境是存在的呢?我们说这个境是有的,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心识缘到它,这是安立不了的。
心也是一样的,不带境的心也找不到。任何的心都要带境,如果不带境就没有眼识、耳识。没听到任何声音还叫耳识吗?没听到任何声音也叫耳识,那么眼识也叫耳识。任何心都要带境的,只不过是有些明显有些不明显,有些粗有些细而已。只要是心,肯定有对境的,这叫做二取——能取和所取。所以,心和境是相待而有,观待境而有心,观待心而有境在本颂双方都承认心境相待,然而问题的关键是,对方认为因为心境相待而成立二者实有,中观宗却破斥,正是因为相互观待,心境二者不能成立为实有。
重点2. 本颂中观宗是如何破斥对方的心境相待而成实有?
①所以汝宗既许心境相待而存,即不能成立心境实有。你们说外境实有依心识成立,心识实有依外境成立,心识和外境二者相待而存。然而,外境和心识二者,只要互相依存,就不能成立为实有。因为相互观待,就是由一者而推出另一者存在,那么当一者不成立时另一者也就不成立,因此二者都成了不存在。相互观待对方而成立之法,只是暂时假立之法,无有真实性可得,比如说长观待短而成立,它在遇到更长的法时,马上即会称为短;此外,如果是实有的,有自性的,独立存在了,怎么可以说有此故有彼,有对境故有心识?
②以父与子的比喻。如果没有儿子则不会成立父亲,因为父亲必须观待有儿子,才可成立。所有的男性在小时候,肯定都没有儿子,不能称之为父亲,而只能称之为儿子,如果这种儿子的名称自性成立,那么所有的男人至死都应称之为儿子,不能改变。如是则世间无有父亲存在,而无有父亲,又哪来的儿子呢?所以,相待而有的父子,只是一种假名,在真实中不可能存在。
③比喻的意义。自性实有的父子并不成立,同样,在真实中也无有心境,因为心境如同父子也是观待假立之法,并无自性。正如《入中论》云:“世间仅殖少种子,便谓此儿是我生。”佛陀在经中云:“胎生者,乃由业识、父母精血和合而受生。”
(颂词4)
如芽从种生,因芽知有种,
由境所生识,何不知有境?
由彼异芽识,虽知有芽种,
然心了境时,凭何知有识?
颂词4-1
科判分析
辛二、破彼遣过之回答。
对方企图通过前后因果的关联说明境是实有的,这样便可以避开了同时观待而成实有的过失,但这里中观宗也对此回答进行了遮破。
颂词4-2
消文释义
如果对方说:由于观待而成立故不相违,比如苗芽从种子中生,由于相互观待便可通过苗芽了知种子存在。同样,依靠所知中产生的心识为何不能了知所知存在呢?这两者是不同的,如果苗芽可通过它以外的心识来见再进一步了知有种子,那么能了知所知实有的心识实有存在又凭借什么呢?因为它并没有能知。(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4-3
本颂重点
重点1. 对方是怎么遣除自己观待而成实有的过失的?
①心境不是观待而有的法,是以因果方式存在的法。
②比喻。苗芽从芽种而生,当现量见到苗芽存在时,便能无误地推知有芽种存在。
③比喻意义。同样道理,心识依所知境而生,当心识生起时,我们便可以依之无误地推知所知境实有存在。因为外境若不存在,那心识又怎会生起呢?依此无欺因果规律,我们完全可以从存在的心识,推知有所知境真实存在。
重点2. 中观宗是如何破彼遣过之回答?
比喻不成立。
①苗芽从种子生,并非苗芽自身了知,而是由与苗芽相异的心识以比量推知,也就是有旁者才能从芽了知有种。
②而推断心境二者,当心识现起时,又由何种异识来推知这种心识必有其所知境存在呢?假如说由心识来了知,此处的心识是尚待观察之量,未知数无法作为能立的根据。而且,如果心识由另外的心识证知,则难以避免无穷无边的过失;如果心识由自身证知,前面已经破过了,自证于胜义中不成立,它只在名言中存在。而名言中的自证,对方根本不承认,如果承认的话,现在也不会有这么多辩论了。
③还可用种子与苗芽不一、不异的方式来驳斥。法尊法师翻译的《广大游戏经》中说:“有种芽亦尔,非种即成芽,非异亦非一,法性非断常。”种子和苗芽是无则不生的关系,没有种子不可能产生苗芽,但种子和苗芽的关系,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非一非异则非实有。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