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慈诚罗珠堪布 >> 学而不修?只会堕为空谈者 Back

学而不修?只会堕为空谈者

URS 慈诚罗珠堪布 2019-12-26


NEW  BOOK

2019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

《宝鬘庄严论》

连载 34




往期: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2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3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4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5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6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7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8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9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0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2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3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4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5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6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7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8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9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0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2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3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4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5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6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7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8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9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0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2




第十,沦落之十法 

 


一,如果信心微弱、智慧高超,就会沦落为空谈者。


学佛的人根机各异,有些人聪明,但对佛法的信心不足;有些人稍显迟钝,却对上师三宝信心满满。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要学会调整、平衡二者的关系。


有些大学教授与研究佛法的人,就对佛法信心不足,却学识渊博,聪明透顶。佛教徒里面也有这种人,仗着聪明伶俐、记忆超强,在闻思的过程中,每次都表现突出。这种人如果学习五部大论,也能讲得头头是道,背得滚瓜烂熟。


虽然闻思的功德不可思议,但仅仅是功德而已,要证悟,要断除烦恼,还是需要修行。学得好,只能说明对佛法的理解和认知比较好,却并不表示修得好。如果这种人不懂得调整信心和智慧的平衡,最终将堕于空谈者,自己不会修,因为信心不足,没有实际行动,烦恼也无法减少或断除。


修行的基础,就是信心。信心有三种:


第一种,是对因果、轮回、四圣谛等佛教内容的坚信不疑。

第二种信心,是对佛的信心。比如,在学习四圣谛的过程中,发现四圣谛是唯一的真理。要解脱、要成佛,必须学修四圣谛,此时就会产生一种信念与决心:我一定要修四圣谛而成佛!

第三种信心,是在看见佛法僧三宝的时候,内心充满欢喜。


三种信心当中,前两种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在学五部大论,这非常好。如果有时间,大家应该去学。但要注意的是,佛法浩如烟海、无量无边,一辈子都学不完。所以,在学到一定程度以后,必须懂得去修行。


一直学习而不修行,最后会堕落成没有出离心,没有菩提心,没有信心,只会夸夸其谈的空谈者。


五部大论当中的很多内容,都不仅仅是理论,而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不需要等到成佛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仅仅在现世,就能获得利益。比如,当我们遇到烦恼,遇到生老病的时候,平时我们认为很了不起的金钱、名利、哲学、逻辑等等,都变得一文不值,而佛法中讲的很多道理却非常有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学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有可能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一直不断地学下去,迟迟不想放手,还感觉很过瘾。


之后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因为知道了很多佛理,所以对上师三宝产生了更加强烈的信心,更加意识到,世上唯一有价值的真理,就是佛法,所以对其他任何东西都不感兴趣,只想一门心思修行;另一种比较负面的可能性,是闻思多了,自然在修行方面就少一些。


没有把佛教理论用到修行上,而是用到辩论、说教、观察上,以佛理为尺度,来衡量别人的长短。这时候,我们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最终的结果,就有可能退失。如果发现自己有这种趋势,应该立即调整,加强修行力度,在信心、慈悲心、出离心方面狠下功夫,这样就可以扭转局面。


平时我们经常讲上师三宝的加持,所谓加持,是一种看不见却能够感受到的能量。接受到这种能量的唯一条件,就是信心。佛菩萨本来非常公平,佛菩萨的加持,就像发射台发射出来的信号,我们的信心就像接收器,二者的相互对频,才能收到加持的能量。如果没有信心的接收器,就感受不到佛菩萨的能量与加持。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上师,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多,但他们对上师,对佛法的信心却非常不可思议。我很羡慕他们的信心,依靠这些信心,会让他们在面临一些困难、坎坷与烦恼的时候,可以毫不费力地迎刃而解。只要有了这种信心的阳光,就可以照亮一切黑暗。信心的力量是无限的,这种力量,可以让他们随时随地感觉到上师三宝的加持。


大家都有上师,可为什么有些人可以感觉到上师的加持,而有些人却感觉不到呢?


原因就在于信心程度的高低大小。只要有了强大的信心,在祈祷上师三宝的时候,就能获得无限的力量,可以抵御人世间的所有坎坷与波折。比如,在文革的艰难岁月中,很多人能够平安度过的最大动力,就来自于信心。


此处所说的信心,必须是智信,而不是迷信。如果盲目崇拜,根本不闻思,连修行的方法都不懂,总有一天信心可能会从根本上发生动摇,修行也无法划上完美的句号。




佛经中有一个比喻:在一片漆黑的路上,很多人聚在一起,希望能找到一条出路。此时如果有一个人手里有一盏灯,并依靠这盏灯走了出去。当他出去以后,却熄灭了这盏灯,那实在是太可惜了。他应该把这盏灯传给其他人,让更多的人走出去。


所以,我们应该把自己学到的正理传播、分享给其他人。可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信心,没有修行经验,那我们说出去的话也没有份量,只是一种口头禅。


想救自己,必须修行。想救别人,也要修行。




二,如果信心十足、智慧浅薄,就会沦落为肤浅执拗者。



因为没有智慧,没有学过佛法,就会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观点才是对的,认为自己的路才是唯一正确的路,不接受任何人的建议与劝导。因为没有智慧却非常自信,所以永远都不会有进步。


比如,如果有一个人根本不懂什么是密法,却错误地理解上师给他说的一两句话,以为这是至高无上的诀窍,是大圆满或大手印,然后埋头去修行,根本不看佛经、不沟通、不交流,甚至自以为已经证悟了。如果对他讲证悟没有这么容易,你没有证悟,他永远都听不进去。


释迦牟尼佛刚刚成佛不久,为了更广泛地传播佛法,便设法先说服几个上层人士,然后利用他们的渠道去推广佛法。当地有一个深受广大人士崇拜的修行人,有无数的拥趸,佛陀在与他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尽管这个人认为自己是阿罗汉、成就者,其实并不是阿罗汉。


佛陀给他讲了很多法,示现了很多的神通,他都不肯接受。虽然他也认为释迦牟尼佛见地不错,神通广大,但因为没有闻思,不懂道理,所以很难动摇他的观点,长期的自以为是已经障蔽了他的慧眼,转变度化他的确并非易事。佛陀花了很多心血,才让他意识到自己原来不是阿罗汉。


就像有些走火入魔的人,在提到他崇拜的鬼神时,完全可以达到眼泪直流、汗毛竖立的程度。哪怕有成百上千的人去说服他,也无法扭转他的观点。这就是典型的信心强大,缺乏智慧的表现。我并不是说除了佛教以外,其他宗教都没有智慧,很多宗教都智慧超群,只是没有佛法所讲的智慧而已。


脱离了智慧的信心,就是迷信。在迷信的背后,没有逻辑的支撑。


要达到二者的平衡,首先要闻思,通过闻思来增强智慧;其次要实修,通过修行来增加信心。一旦二者失去平衡,我们就会堕落。





 



To Be Continue


脱离了智慧的信心,就是迷信,在迷信的背后,没有逻辑的支撑。



——慈诚罗珠堪布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