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原文(73)
全知无垢光尊者著
上师索达吉堪布译
丙四(真实皈依)分三:一、皈依境;二、皈依方法;三、放摄光芒。
丁一、皈依境:
观所缘境虚空中,尤许上师佛尊主。
平凡之士因畏惧恶趣欲求善趣等功德而皈依;声闻缘觉在此基础上畏惧三有、生起三信而皈依;大乘之士以悲心为救度他众脱离轮回而皈依。
《经庄严论》中云:“当知以大悲……”上师宣说皈依功德后,(皈依者)应当调正自心,于三宝所依前供养、忏悔,观想前方虚空中上述的佛陀等三宝如云密集般降临、安坐。显宗说佛为主尊,密宗承认上师为主尊。
丁二、皈依方法:
真实意幻而供养,内外密之供品后,
我与诸众敬合掌,直至菩提为利他,
皈依上师佛法僧,诚心诚意反复行。
在遍布虚空的诸佛菩萨宾客前供养香花等外供品、甘露冰片等内供品以及等性喜胜菩提等密供遍满虚空的供品,诚心念诵“我某某从即日起直至菩提果之间为一切众生而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遍。通过表示(上师弹指或自己观想)而获得皈依戒。之后于不缘一切的境界中安住,由此证悟无生法性,这是胜义皈依。即依法性而获得(皈依戒),是超越世间皈依之因。
丁三、放摄光芒:
观想彼等喜放光,净除自他三门障,
获得一切诸悉地,圆满福资成色身。
《宝积经》中云:“皈依三宝者,二资尽圆满,亦得成佛果,获得正法僧。”
暂时之因皈依宣说完毕。
乙二(果皈依)分四:一、宣说皈依境;二、真实皈依法;三、宣说后得;四、皈依学处。
丙一、宣说皈依境:
究竟果皈依之境,即是唯一之法身,
佛法僧众了义尊,离戏光明之自心。
法相乘(即显宗)中说自己欲求获得佛果为果皈依,彼之皈依境暂时是法与僧,究竟为唯一法身佛。如云:“胜义众皈处,唯一正等觉。”然而,此处(密乘)所说的究竟果皈依境即是法身,因为它是究竟的三宝。所谓的法身,就是于他相续中已现前佛果的为因皈依境;住于三宝自性中离诸戏边之自心性为果皈依境。所以要对它皈依。(证悟自之心性乃为真正的果皈依。)《成智论》中云:“离得净心即为佛,无变无垢为法宝,功德圆满乃僧众,故自心性最殊胜。”
丙二、真实皈依法:
世俗皈依道用后,当知一切皆自心,
实无能所皈依故,入定真如境界中,
执著心境非究竟,无愿即为果皈依。
于所观想的皈依境前,自己与一切众生皈依,之后在力所能及之前一直念诵皈依偈,这是世俗有缘之因皈依。
(宣说本体:)于虚空中所观想的对境三宝与作皈依的我等一切众生此二者,也仅是自心的幻化而已,实际上微尘许异体也不成立。心性不堕于任何一方,处于如虚空的本体中,在远离戏论的境界中安住。
《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何者若既不缘佛,亦不思法与僧,则此为真实皈依。”所以,认为皈依境——三宝与皈依者——我及一切众生为异体并非是实相义,要了知真实皈依为无愿之自性。
丙三、宣说后得:
圆满慧资得法身,如梦幻中作回向。
无缘空性是智慧资粮,依此可成就法身。《宣说二谛经》中云:“文殊,以福德资粮可得色身;依智慧资粮可现前殊胜法身。”因此,应当在现有轮涅之诸法无而显现、如梦如幻的境界中作回向。如何回向呢?《毗奈耶经》中云:“以此广大之善根,愿众生内自成佛,昔日诸佛未度众,愿我悉皆救度之……”以这种方式作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