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渴 望 一 片 宁 静 海 /
很多钱,是典当幸福得来的
我们应该怎样追求幸福?
大多数人可能认为:幸福来自于外在的物质,比如,高档的房屋、昂贵的轿车,或者用之不竭的财富等等。一旦拥有了丰厚优裕的物质生活,就等于拥有了幸福。
但实情却事与愿违,首先,财富往往是不稳固的,从开始积财、中间守财,再到后来担心财富耗尽等等,在追求财富的同时,掺杂着许许多多的痛苦。其次,即使拥有了财富,也不意味着自己拿到了幸福的通行证。
哪一段感情,没有眼泪?
另一些人认为,感情是至高无上的,依靠伴侣、配偶及深爱之人,能获得无与伦比的快乐。
表面上看,很多人也的确从感情关系中品尝到了甜蜜。但如果以智慧来观察,依靠伴侣获得的快乐,一方面往往只是在青壮年时期比较鲜明,之前或之后的人生阶段,就难以有强烈的感受;另一方面,这种快乐所持续的时间也很短暂,若将其中的快乐和痛苦相比,大多是痛苦占了上风。
其实,依靠物质和感情来获得快乐,并不是人类独有的行为,很多动物也有这两方面的追求,也能从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安乐。
相对靠谱的幸福:艺术、真理、慈善
有些人将艺术作为自己的爱好,期望依靠艺术获取幸福。比如绘画、唱歌、跳舞,以及超越意识想象的各种美好,他们乐此不疲、陶醉其中。相对而言,在这些领域中获得快乐,需要的付出和伴随的痛苦都比较少。
有些人依靠世间智慧来追求幸福。比如,某些大学教授或科学家,终其一生研究某种学问,并将之视为快乐和享受。为了研究,甚至不谈婚论嫁,也不要求太多工资,甘愿为自己的专业倾尽心血。
还有一些人,是通过慈善事业获得幸福。他们不顾自己的家庭和工作,一辈子做扶贫等利他之事,这是属于慈悲层面。
其实,不管是在慈悲还是智慧层面,如果发心清净,都可以为整个社会和人类带来无与伦比的利益。
禅修吧,平息情绪之海
而更深层次的幸福,也许只能从修行层面获得。这里所谓的修行,实际上是指安住在自己的心性当中。比如现在人们常说的正念禅修,由它带来的幸福感,能够超越上述的全部类型。
为何禅修有如此大的力量?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比如导致心理失衡的愤怒、贪婪、嫉妒、傲慢等。对人类来讲,当负面情绪出现,即便物质再丰裕,生活也会变得一团糟、毫无头绪。它对人的影响非常大。
在我认识的人中,有一些是在藏地或山洞里常年闭关禅修的,如果审视他们的经济状况,饮食非常简单,穿着也破破烂烂,几乎一无所有,但他们内心的幸福感却难以言喻。我也认识很多东西方国家的财多位高之人,但他们的幸福程度和修行人比起来,差距悬殊。
怎样前往镜子里的风景?向后转
其实,不论富有或贫穷、生活在何地,每个人都可以享受自性当中本就具足的幸福。当我们的心静下来时,各种各样的分别妄念纷纷消于心性之中,依靠这种平静和安住,许多不合理的想法、不快乐的情绪和不正确的观念,都会被统统摒除。
很多人一心追求快乐,最终却事与愿违,是因为他们采用了向外求取的错误方法。一个人不断外求时,就如同孩童追寻彩虹一般,无论怎样奔波,幸福反而离得越来越远;但如果能转向内求,则不管是什么身份,都可以获得幸福与快乐。
如何找到自我?去掉不是你的东西
以前,米开朗基罗在意大利准备创作《大卫》,他去市场考察,最终选定了一块可以作为原料的大石头。后来有人问:“您是如何发现这块石头的?”他答道:“很简单,我去采石场,看见一块巨大的大理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卫。我要做的只是凿去多余的石头,去掉那些不该有的大理石,大卫就诞生了。”
这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它告诉我们,幸福无需外求,只要能摆脱本不属于我们的负面情绪的限制,安住自心,当下就能找到真实、本来的自我。
真是加班、雨天、爱人……让你痛苦吗?
前段时间我们去牛津大学时,有教授说:“现在牛津大学的学生中,大概有百分之三十六的人,担心自己有各类心理疾病,从而寻求过心理咨询的帮助。”所以,虽然总体而言,21世纪的人类在物质生活方面可以说是极大丰富,但与此同时,精神方面却越来越糟糕,心理疾病愈发普遍和严重。
对于自己心理疾病的成因,有人说是压力过大,有人说是所在地的天气不好,有人说是人际关系问题,有人说是感情破裂……其实上述种种理由,对一位真正的修行人来说,根本不会造成心理危害和影响。现代社会担心的各种问题,禅修者们也能轻易面对,并不会成为他们的痛苦之因。
忙着忙着,心就不行了
今天的人们的确非常忙碌。我在家乡藏地写过一本书,叫《你在忙什么》。就我观察,以前没有电话时,只能与身边的亲友对话;后来出现有线通讯,如果双方所在地都开通了电话,两个相聚遥远的人就可以对话;而当无线网络兴起,微博、微信等各类通讯手段被发明出来,一个人可以与全世界对话。但因为不同国家存在时差等原因,如果美国、北京的人都与我们联系,以一个人的精力,就难以应对了。大脑的容量是有限的,当各种信息纷至沓来、占据内心,会使正常的思维模式超负荷运转,到最后,我们可能变得不正常。
有一种说法值得我们思考:“经济解决今天的问题,政治解决明天的问题,宗教解决未来的问题。”经济可以解决日常的诸多问题,为生活带来立竿见影的便利;政治可以在更长时间内发挥作用,比如,世界上一些政治家的思想就流传了几百年;而对于宗教,回溯过去,它已经有几千年历史,还会在未来延续下去。
或许人类有必要用宗教来观察、约束自身的言行。
观测到遥远的宇宙,却不一定能看到内心
最后,按照教授的提议,我们将一起进行一个简单的正念禅修练习,其内容主要是以心来观察自己的念头。希望你们可以将身心都平静下来,然后用心去看“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在此过程中,一旦产生分别念,就要把心拉回刚才的观察上。
随着这类禅修时间的增加,到一定时候,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很有质量、很有品味。因为世间的诸多烦恼和痛苦,是由于心的浮躁和焦虑所导致的;如果心能保持清净,即使身在监狱或贫困之地,我们仍然会过得很开心,变成一名乐观主义者。
禅修时,大家尽量平静下来,看着各种起心动念。有些人可能会在此时认识自己的心。其实,当心真正静下来,意识最深层的地方才会显露,就像大海的海底一样,它是你真正的本来面目;而平时让我们痛苦的各种负面情绪,则犹如海面上的波涛,并非心的本性。
所以,如果能经常、习惯性地禅修,你的快乐会与日俱增,生活品质和内在境界会与众不同,其他人觉得非常痛苦之事,也根本不会引起你的焦虑。
摘自索达吉堪布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演讲
《佛教如何看待幸福》
陪 你 细 看 , 这 片 海
◆所有图片均为原创,版权归索达吉堪布公众号所有◆
↙点击“阅读原文”欣赏现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