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获无尽功德,入微妙佛境|《普贤行愿品讲记》/ 连载020 Back

获无尽功德,入微妙佛境|《普贤行愿品讲记》/ 连载020

索达吉堪布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7-02-10


“一尘中有尘数刹 一一刹有难思佛”





普贤行愿品讲记

No.020







获无尽功德

入微妙佛境



丁十、获无尽功德藏愿:

 

我于一切诸有中,

 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

获诸无尽功德藏。

 

愿我在一切三有中受生时,所修的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恒时无有穷尽,一缘安住的等持、了达万法真相的智慧、利益众生的方便、八解脱等功德无有穷尽,获得无有穷尽的功德藏。


在受生轮回的过程中,我们不要像世间众生一样毫无实义地感受痛苦,应该精进积累福慧二种资粮。福德资粮是如来色身的因,智慧资粮是如来法身的因,为了获得具足二身的佛果,就要积累二种资粮。如果我们只修福德而不修智慧,或者只修智慧而不修福德,都是不圆满的。佛经中说:“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所以大家应该福慧双修。


对于功德,我们不要有满足感,如果要有满足感,就应该对有漏的财物满足。说得形象一点,我们在善法方面“胃口”要好,如果什么善法都不想做,说明自己“胃病”很严重。现在有些人是这样的:如果是造恶业,干这个事兴致勃勃,干那个事也非常开心,白天不吃饭、黑夜不睡觉都可以;如果是造善业,做这个事不愿意,做那个事也没兴趣,甚至听一两节课或者做几个小时善法就开始腰酸背痛,各种不适症状都出现了。这就是业力深重的表现。而前辈高僧大德则相反,他们就像《大宝积经》中说的那样,“如水不厌云,如海不厌水,智人亦如是,不厌善增长”,不管念经、修加行、修正行,只要能调伏自相续或者利益众生,任何事情都特别愿意做,而且始终不会感觉疲劳。


这个偈颂中说:“定慧方便及解脱”,对于大乘行者来说,方便确实特别重要。首先,自己修行需要善巧方便,否则即便整天闭关,效果也不会好。其次,利益众生更需要善巧方便,否则很难利益众生。总之,菩萨的修行不能缺少善巧方便,大乘经论经常提到要具足善巧方便。


如果没有详细考虑,有些人可能觉得善巧方便没什么,人人都应该具足。其实并非如此。有些人对世出世间法很精通,在弘法利生过程中遇到违缘时能立即拿出应对办法,当身心状况不好时不会苦苦等死,会想尽办法解决问题。而有些人则不具足善巧方便,在做事情过程中要么得罪这个,要么得罪那个,到哪里都让别人看不惯。前辈高僧大德不是这样的,他们在实修时会得罪一些世间人,但在利益众生时根本不会得罪人。所以,有些人还是要具足善巧方便,否则,即使你智慧敏锐,悲心强烈,自信心也不错,可是度化众生时不一定顺利、成功。


大家都会念《普贤行愿品》,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它的意义?今后,大家除了要念《普贤行愿品》,还要多思维其意义。《普贤行愿品》中有很多高深的境界,虽然现在我们无法真实行持,但是可以缘它们发愿。比如,对于此处提到的智慧、福德、禅定、方便、解脱,凡夫人虽然都不具足,但只要自己发愿,以三宝的加持力、自己的发心力、法性谛实力,将来一定会现前这些功德。




丁十一(趣入种种法门愿)分七:一、趣入佛刹愿;二、 趣入佛语愿;三、趣入佛法愿;四、一念入于诸劫愿;五、见佛入佛境界愿;六、入净刹愿;七、承事未来诸佛愿;

 

从这个科判开始,主要宣讲修行圣者地的发愿。《入中论》 云:“由普贤愿善回向,安住极喜此名初。”按《入中论》的说法,只有获得一地菩萨果位以后,才能以普贤行愿善加回向。凡夫人只会念《普贤行愿品》,不会用它真实作回向。比如,对于“一尘中有尘数刹”,我们现在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境界,只有获得一地菩萨果位时才会恍然大悟:噢,以前我天天念诵这句偈文,原来它是这个意思!

 

戊一、趣入佛刹愿:


一尘中有尘数刹,

 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

我见恒演菩提行。

 

在一个微尘中有一切世界微尘数的佛刹,每一个刹土中有难以思议的佛,每一尊佛在无量眷属众会中恒常宣说菩提行,愿我现见此境界。


对于凡夫人来说,很难想象在一个微尘中有无数刹土,不要说这种境界,连在一个山沟中有无数刹土都很难想象。但如果我们证悟了空性,就会知道:既然微尘是无实有的,世界也是无实有的,一个微尘中当然可以容纳无量世界。《楞严经》中说:“一为无量, 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于一毛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正因为万法无有实质,所以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都可以实现。相反,如果万法真实存在,那么大就是大,小就是小,大不可能现于小中,小中不可能现大,就不可能有“一尘中有尘数刹”的情况了。


《米拉日巴尊者传》记载,米拉日巴尊者的弟子惹琼巴曾经去印度求学,他在印度学到了很多显密的窍诀。惹琼巴学成回藏后,米拉日巴去迎接他。师徒二人见面时,米拉日巴对惹琼巴态度很一般。惹琼巴有点不高兴,他想:如果换了另一位上师,我此番从印度归来,一定会对我作盛大的迎接和款待。但我这位上师自己的衣着和享用一向都是最起码的,他自己都这样褛衣敝食,哪里还谈得到款待我呢?我从印度学了这么多密乘大法,不应再以苦行方式来修习菩提道了,应该以享受欲乐的方法去修行!他一边想一边生起傲慢心。米拉日巴知道了他心中的邪念,这时路边正好有一个牛 角,米拉日巴就让惹琼巴捡起牛角。惹琼巴心想:俗话说“嗔心比老狗还狠,贪心比老丐还大”,用这个话形容他真是恰到好处。这个废牛角既不能吃又不能喝,究竟有什么用处呢?于是他对尊者说:“算了吧!这个毫无用处的东西,还是不要它吧!”尊者说:“捡起这样的东西,还不至于增长贪念,不久也许会用得着它。”说着尊者就捡起牛角。他们继续往前赶路,来到巴姆巴塘的草原中央,这个地方非常空旷,连一个老鼠藏身的地方都没有。这个时候,本来万里无云的天空忽然密布乌云,冰雹狂袭而下。惹琼巴无处躲避,只能用两手紧紧抱着头。过了一会儿冰雹小了,惹琼巴四下张望,却不见了米拉日巴。后来他见到牛角被丢在地上,从牛角中传出米拉日巴的声音。惹琼巴想拾起牛角,可是无论怎样用力都拿不起来。于是他俯下身子向牛角里看,只见牛角并没有变大,米拉日巴也没有变小,可是尊者却坐在牛角里唱歌。惹琼巴心想:看样子牛角里面很大,容下我应该没问题。于是他尝试着钻进去,可是费了半天劲,连头和手都钻不进去。这个时候,他才明白上师的功德不可思议,相续中的傲慢才被摧毁。


《阿育王传》中记载:阿育王出游时遇到一个七岁的小沙弥, 阿育王将小沙弥带到无人处顶礼,然后叮嘱道:“今天我向你顶礼,希望你不要告诉任何人。”这时路上有一个小瓶子,小沙弥以神通飞进瓶子又飞出来,然后叮嘱道:“大王,今天我以神通进出瓶子,希望你不要告诉任何人。”阿育王大吃一惊,从此以后他对任何出家人都很恭敬。


对于大成就者们示现的这种境界,一般人是很难理解的。其实这些道理在《华严经》、《大宝积经》等显宗经典中都有宣说,在密宗的《大幻化网》中有更为细致的解释。



 注:标题为编者自拟添加



- 未完待续 -




译/唐罽宾国三藏般若

释讲/索达吉堪布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开放|包容|求真|利他


官方网站

http://www.wybuddhist.com 

• 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u/3573842014

• 脸书账号

www.facebook.com/wybs2011

• 联系我们

wybuddhis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