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6月29日,老师走进南京大学,与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了“佛法智慧与智慧人生”为主题的内容。
在整个主题演讲中,老师从自己一个月密密的行程开始谈起,指出被忽略的“人生大事”,告诉我们一个指引,或许改变一生。
老师分享佛法的智慧,从深度、广度上,都有不同的了解方法,而佛法的教育就是仁智教育。老师指出,我们需要系统的学习,才能辨别真伪,才可以真正做到“智信”,同时在生活中去实践。老师告诉我们,有因缘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快乐建立在外境上,但更重要的是得到智慧,当内心明白了很多真实的道理,我们就回清楚该怎么做。

学校肇始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时期,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与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校址从四牌楼迁至鼓楼金陵大学原址。2006年,教育部和江苏省签订重点共建南京大学的协议。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有四个校区;设33个院系,开设本科专业91个;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有本科生13934人、硕士研究生18158人、博士研究生8948人、留学生1691人。

现在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大多比较看重外在的物质层面。我在机场书店里看到,百分之七八十的畅销书,讲的都是成功学,怎么发展事业、怎么赚钱、怎么获得成功......而与此同时,可能忽略了人生一些最关键的问题:内在的信仰、道德,生老病死,等等。有些人是因为各种原因,完全忽略了;有些人在某段时间会去关注,但或许因缘不太具足:想看一些这方面的书,虽然网上有很多,宗教类的、佛教类的,但不知道从哪一本入手;想依止一些心灵导师,虽然社会上也比较多,但不知道该听谁的。人站在十字路口的时候,一般都需要得到指引。尤其在人生刚起步的阶段,这些指引也许对你很有用。我们寺院里有一个老法师,今年87岁了。他二十来岁的时候,曾经依止过一个老师,叫意科喇嘛。第一次见面,老师就给了他人生最重要、最关键的几个指点,他到现在仍记忆犹新。以前那个时代跟现在确实不太一样。现在是碎片知识的时代,每个人看到、听到的东西都太多了,今天是这个,明天是那个。而以前的人,学过的知识、得过的窍诀,会用一辈子。大概是前年,我有机会跟这个老法师在草地上聊天,特意问他:“听说你年轻的时候依止过一个很著名的上师,当时情形怎样?”他就把一面之交的整个过程描述给我听,包括那位上师讲了什么教言,他如何把它用在之后的人生里。所以我想,人这一生,如果能遇到一个善知识,得到哪怕一句“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也许会受益终生,甚至改变生生世世的命运。这也是佛法的智慧。那什么是佛法智慧呢?从深度上、广度上,都有不同的了解方法,关键看你从哪个方面来看。在座的老师、同学,各自的层次也不相同,有些是多年带博士生的博导;有些可能只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众口难调,我不一定能讲出让所有人都接受的道理。但其实佛法智慧在面对人生关键问题时,是有一个总体蓝图的,就像指南针或者罗盘,能对我们的人生指点出一个大概的方向。它不会描述人生的每一小段要怎么走,也不会标出地图上的所有细节。当然,在讲述某个具体修法,或者身体的气脉明点时,也会很细致,但佛法智慧更多还是在一个宏观的角度,把人类心灵的来龙去脉,它的来处、去处、当下的状态、现象和本质……讲得清清楚楚。其实佛教的教育,就像这里“仁智讲座”的名字,既有仁,也有智。仁是道德、仁爱、慈悲;智是智慧、妙慧,或者人们常说的懂得取舍的意识形态。佛教就是把仁爱和智慧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但是很多人把它神秘化了,认为佛教就是在佛菩萨面前求保佑,如果能够事业顺利、生活圆满,就是佛教给我的加持。而从来没有想到,佛教里其实有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描述,里面包含了方方面面,尤其是对内心负面情绪的分析,痛苦是什么?如何对治?如何把它转为道用?这些对我们来说更为重要。信仰有智信和迷信。盲目的迷信,我们都知道是不好的,包括佛陀也认为:“比丘与智者,当善观我语,如炼截磨金,信受非唯敬。”意思是,不管是出家人还是世间智者,你们对我的语言应该善加观察,觉得合理的才接受,觉得不合理的要舍弃,就像古印度用16道工序锤炼黄金一样。千万不要因为这是佛说的,就盲目相信。这是佛亲口所说,我觉得这样的态度非常公正。印度古法锤炼黄金的过程,需要反复打磨很长时间,用各种方法来考验。同样,你们也可以用各种方法,看看佛教到底合不合理,比如把疑问提出来,或者和人辩论。然后,还要把佛法应用于生活中。这个时代的人比较浮躁,加上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往往过得糊里糊涂。尤其很多大学生,总是非常着急。急什么呢?要毕业了,急着创业、找工作;工作找到了,要成家,急着赚大钱、买豪宅、买豪车......想要的很多,却很少满愿。其实人生没必要那么急。因为大部分人只能活到七八十岁,顶多一百来岁,这一百年间,再怎么忙,也不一定都能如愿以偿;而每件事又有它自身的因缘和规律,不可能都跟随你的节奏,很多时候只是心忙而已,不可能一想什么事,马上就能成。我经常接触大学生,很多同学的确眼高手低,觉得自己是本科生,一毕业就应该赚大钱。但其实现在的本科生供过于求,毕业后很难拿高薪。反倒是学历不那么高的人,在企业里老老实实做事,赚的钱也许还多一些。要把自己的傲慢心降下来。二十年前、十几年前的大学生是特别受欢迎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一个比一个吃香,但今天已经大不一样了,全球范围内,很多大学的就业都比过去更加开放。我从新闻里看到,包括德国、法国、英国在内的欧美国家,很多保安、环卫工人都是博士后,他们因为各种因缘,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来应聘这些岗位。因此我经常想,如果在你二三十岁的时候,就有机会接触佛教的一些理念,比如无常观、知足少欲观,还有个别的人生哲理,用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工作和生活,对将来的人生会是很好的指引。龙猛菩萨的《大智度论》不知道你们看过没有,里面讲过一个故事,是关于乾达婆城(又名寻香城)的,也就是汉语中常说的海市蜃楼。故事说,有一群商人要穿过一片无边无际的沙漠。某天早上,太阳刚刚照耀大地的时候,他们看见远处有一座特别美丽的城市,城市里人来人往,感觉非常富裕。他们想,这个城市真好啊,在那里肯定能赚大钱。于是一起奔过去。他们跑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城市却逐渐消失了,这些人只有叫苦连天地继续前进。走着走着,阳光一直炙烤大地,沙漠蒸腾出来的气体又变成了一种云雾,弥漫在地表,就像有水在流动——我们通常把这种景象叫做野马群或者阳焰水。商人们已经特别干渴了,看到这么清澈的水,又奋力赶去,等赶到的时候,才发现根本没有水,于是伤心得嚎啕大哭。他们大哭的时候,听到四周传来人声,又欣喜若狂,认为已经到达了那座繁华的城市,结果却发现原来只是自己的回音。最终他们意识到这一切都只是幻象,汉文中的“海市蜃楼”也是这样来的。听说今天台下也坐着很多企业家,大家可能都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做大、做强、做得非常成功......这没什么不好,只是我们不能太执著了,否则也许会像刚才那个故事里的商人们所经历的一样,觉得再有意义、付出再多努力的事情,到最后,当你离开这个世间,或者彻底明白了轮回的本质时,就会发现一切都是如梦如幻。虽然它曾经那么真实地存在过,但虚幻才是这世界的真实。佛经中曾有这样的记载。不同的人来问释迦牟尼佛,“我有这样那样的痛苦,应该怎么办?”佛给出的都是同一句话:“你不要太执著了,应该把它放下。”后来有个擅长小聪明的人,觉得佛答得不好,每个人的烦恼都不一样,答案怎么能千篇一律?于是他跑去指责佛:“您用同样的语言回答这成千上万的问题,恐怕不合理。”佛问:“成千上万的人,在梦里感受成千上万的烦恼,如果把他们全部叫醒,梦中的这些恐惧、痛苦,还有没有呢?”那人说:“当然没有了。”佛说:“虽然是成千上万的梦,但只要从梦里醒来,就能全部止息。虽然有成千上万的烦恼,但只要一个方法,就能全部从中出离。”人类还是很聪明、很有智慧的,可以登上月球,可以发明飞机——每次乘飞机,上去下来的时候我都感叹,现代科技好厉害,你看降落的时候,如果有丝毫的失误,就可能偏离跑道,非常危险,但雷达测得那么准,飞机刚好压在白线上,一两米的误差都没有。所以从物质上看,我们的科技已经发展到了这么高的层次,但在精神上,我们连心中最简单的烦恼也没办法对治,在生活中遇到最普通的无常,也没办法面对。我们往往在事情发生之后,才去痛苦、去思考,但这可能没有意义。最近看到网上说李开复是“向死而生”。他是企业界的偶像,自从2013年突然查出淋巴癌,就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很多人在想他会不会死,什么时候死啊?但这几年过去,他不但没有死,还在和病魔抗争的过程中悟出了很多道理。他和星云大师有过交流,也经常公开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我一方面欣赏他的勇气,觉得很了不起;另一方面又觉得,其实佛教的智慧并不是要等到病魔缠身、灾难降临的时候才去了解的,这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他还算幸运,没有马上死,稍微有一点思考的时间,还有跟大师探讨佛法的机会——我看过他的书,的确问过一些宗教方面的问题。但即便是这样,可能也解决不了生死大事。佛教的生死观,是在你没有生病、没有衰老的时候,就要去观察:到底生是什么,死是什么?当死亡来临的时候,能不能认识自己的心,能不能救护自己,能不能选择下一世投生在怎样的六道轮回中?这些在佛教中,有非常丰富的教义和体验,但是人们对此漠不关心,认为只是佛教徒的天方夜谭,与自己无关。财富是无常的。有些人一夜暴富。听说最近在某个偏远地方,五六个没钱没文化的小伙子,一夜之间成了有钱人,买了五六十万的进口车,轮流拍照炫耀,让很多人特别羡慕。虽然不知道这笔钱的来源是什么,但他们很公开,大家说不出什么名堂,只能感叹这些人福报大。也有些人变得一穷二白,比如原本是企业家,一夜之间钱全部蒸发了,最后绝望到从楼上跳下去,这样的案例也听到不少。这是经济方面的。身体是无常的。原来好好的人,什么病都没有,到医院一检查,就发现是癌症晚期,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最后只能做做化疗,没有什么办法。很多人到了这个时候才特别紧张,“真的有无常啊!”权利也是无常的。看看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政坛,哪怕是最高领导人,也可能突然倒台;而有些不起眼的普通人,又突然成了万人之上。生活中充满了无常,只是人们在这些方面缺少观察和思考。有人说,对自己的家人、亲戚生悲心是可以的,对其他人好像很难。李开复也说,患病期间他感到最遗憾的,是没有多陪伴家人,对母亲也有很多亏欠。的确,世界上的很多成功人士,最关心的也无非是自己的家人,从某个层面看,这是一种孝道,是儒家文化、孝文化里所推崇的;但从另一个层面看,如此成功的人,临死前考虑的却只是自己和家人,是否值得我们反思?人活在世间的价值和意义,是不是仅限于此呢?是不是只体现在自己身上,或者跟自己息息相关的极为狭窄的一个小圈子里面?能否把我们的慈悲和力量,辐射到除了父母、亲朋好友、企业员工之外的地方,去关注更多素不相识的人?也许有人觉得,不用吧,只要我自己能得到提升和发展就可以了。但这样的想法并不是很高尚,一些动物也会这样,比如母狗生了一窝小狗,它对每一只小狗都非常关心;还有一些动物对自己的族群特别维护。人们不会因此觉得它们的智商和情商有多么伟大。我看到你们的仁智讲堂,就在想这个“仁”所包含的仁爱,可能也只局限于儒教文化中的解释。儒教的“仁义礼智信”在修为自身和维护家族方面非常好,我也了解过;但从某种意义上,这还是一种自私的心,因为它是从“我”出发的,更关心我的国、我的家。即便是今天全球化的理念,也带着自私性,并不是真正的全球化。因为和佛教的慈悲观相比,它不涉及动物,更不可能涉及整个六道轮回中的众生。这样的“仁”若能注入慈悲心、菩提心的内涵,那就非常圆满。1814年的一个夜晚,在奥地利维也纳,一个酷爱音乐的年轻人走过街头。这个人很穷,他买不起钢琴,有时候甚至连作曲的纸都买不起,只能每天到一所小学去学习音乐。此时他正在回家路上,看见旧货店的门口站着一个穿得特别破烂的孩子,手里拿着一本旧书和一件旧衣服想要卖给别人。年轻人看见他,顿时生起一种强烈的同情心,觉得这个孩子比自己还穷,还可怜。他把身上仅有的一点钱全部掏出来,买下了那本旧书,在街上边走边看,却发现书里竟然有一首著名诗人歌德写的《野玫瑰》。他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朗诵,整个身心都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没想到从内心深处自然而然涌现出一段旋律。到家之后,他把这段旋律写下来,就是后来价值连城的名曲《野玫瑰》。我曾经听过这首歌,歌词很简单,大概意思是,荒野上的玫瑰,我要把你采下来,不管你会不会刺我,我要把你采下来……这首歌在世界古典音乐中享誉盛名;而当年默默无名的年轻人,就是日后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称为“歌曲之王”的舒伯特。直到今天,大到全球性的各种音乐活动,小到家庭中播放的胎教音乐,都会选择他的作品。但谁能想到,这首名曲的创作背景,是源于他的一颗善良之心;谁能想到,最初仅仅因为同情,想给可怜的孩子一点钱,结果买下的旧书却成了他辉煌人生的起点。这种同情,就像佛教中自他相换的修法。当我们想要无条件地帮助别人,这种因缘最终会让自己获得强大的支持,这就是爱的力量,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慈悲。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经在一个农场打工,却被农场主克扣工资。罗斯福跟他打官司,农场主就倒打一耙,让罗斯福赔了很多钱。后来,当罗斯福成了美国总统,农场主却跑来了,原来因为经济危机,他面临破产,而银行又不肯为他借贷,万般无奈只能找罗斯福做担保人。他哀求说:“当年是我不好,对你做了很多昧良心的事,但现在实在没办法,你可不可以为我担保?”
罗斯福的夫人很反对,说:“当年他那么对你,你干吗还要帮他?”但罗斯福仍然同意了做担保。按世间的道理来看,别人故意害我,我还要去帮,这是很不合理的。但这样的事例在大乘佛教中比比皆是。对于修习慈悲心的人,不但要常常这样做,而且必须这样做。甚至更重要的东西,包括自己的身体、性命,只要对方需要,也可以无条件奉上。这种精神,可能大部分人都很难运用在现实生活中。但不可否认,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在那么多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当中,大乘佛教的思想是非常稀有的。你们也可以思考,它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和上个世纪相比,我们今天身处一个信息四通八达的网络时代,世界也成了多元文化交融的“地球村”,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孤陋寡闻,可以轻松获取各种各样的资讯。但与此同时,我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迷茫,分辨不出好坏利弊,好像要找到真正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都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就像市场上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哪些质量好哪些质量不好,除了极个别懂行的人,其他人很难分辨;同样,这个世界上有琳琅满目的知识,看得人眼花缭乱,哪些知识对人生真正有用,除了极个别有智慧的人,也可能很难辨认。今天想跟大家说的话题,就是仁爱和智慧,只是不再局限在一个简单的框架里。归根结底可以说,佛法的仁,是最好的一种仁爱;佛法的智,也是最好的一种智慧。因为这种智慧,看透了世间一切万法的本质;这种仁爱,也不仅仅局限于我、我的家、我的圈子,而是涵盖到周围的人群乃至人类之外的所有生命。有了这样的“仁智”,当你在人生中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时,也许不会那么痛苦。表面上看,做一个仁智的人是在帮助这个世界,但实际上也能给自己解压。现在的人,压力都很大,我特意问过一些人,为什么觉得压力大,很多人开口第一个字就是“我”,“因为我工作不顺”“因为我太忙”“因为我心情不好”......其实就是我执比较重,这是导致压力和痛苦的根源。如果能把我执放下,少关心自己,多关心别人,即便有一些压力,也不会那么难以承受。所以减压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发起一颗利他心,或者建立如梦如幻的空性观,能够做到这些,我们就会快乐很多,人生遇到任何事情,也会一步一步地做,心平气和、不急不躁。现在很多人都特别着急,走路很急,经常踩到前面人的脚,因为来不及看清楚前前后后的状况;排队很急,没有耐心等待,塞车的时候一秒钟都感觉难熬,想方设法插队、不停按喇叭……大家都急着往前追,但到底在追什么呢?其实人生的路,原本没什么可追的,再急急忙忙地追寻,也不一定有结果。
注:相关景点介绍,引自“百度百科”词条和网页,图片来自“花瓣网”侵权即删。

旅游打卡:
1、阅读后留言写出自己的心灵感受或者智慧分享,连续打卡10个地方以上,同时被选中精选留言者,送出一份精美礼物;2、根据老师的智慧雨露,分享一篇文章,经采用,送出一份珍贵礼物,可以发到邮箱:qiuxuezuji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