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博义:十月,知秋
新浪微博
@希阿荣博堪布
○ 身处某个时代,某个社会,对于其中的问题,一味指责或袖手旁观都不会有帮助。要知道,那些问题、那些趋势的形成,每个社会成员都出了一份力的。你带着你的业,你的习气,你的因缘,来到这个时空里,强化着共业的种种特征和力量。而要改变时代,改造社会,我们需要从自己做起,也只能从自己做起。
○ 承认多样性才能看见世界的美。佛法讲平等,但平等不是大家都得一个样儿。花草天生就不同,而它们都需要阳光雨露才能生长。所以平等是看到共同之处的同时尊重差异。若降服了自己的烦恼,在哪里都能自在、良善。
○ 每个人都有良善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只要内心还有执著,就不能避免对人对己的伤害,嫌恶那些无明习气更重的人,就像是五十步笑百步。
○ 根据佛陀的开示,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的。如果你想摆脱痛苦,首先要知道痛苦是怎么一回事。无论贫富强弱,所有人都无可避免要经历生老病死的痛苦。除此以外,人们还在不同条件、情况下各自感受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的痛苦。
○ 我们想拥有怕失去,为了自保而侵犯、攻击、抗拒,我们认为现象是孤立的,人我之间是界限分明的,自我是不容置疑的存在,且永远需要摆在一切考虑的中心。
而事实上,事物包括我们自已在内都是无常的,没有什么能真正被保有,因而我们的抗拒、担忧乃至种种极端的情绪只是增加不必要的苦恼而已。
○ 心灵的安顿和自由是人人渴望的,但是,我们在追求这安顿和自由的过程中,往往被自身的矛盾所限制。缺乏对自己的了解,令我们总是处在困惑和痛苦之中。
○ 安住在负面情绪中,而不是压制它,也能帮助我们培养菩提心。焦躁、愤怒、嫉妒、恐惧、烦闷、疾病等等都让我们痛苦,这时我们想:还有很多众生和我一样在受苦!为了他们,为了自己,我一定要学会摆脱痛苦的方法。
○ 对亡者的临终关怀和对生者的心理救助,在许多地方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社会心灵共建的重要部分。如果失去亲人的人知道自己不是在独自承受苦难,有很多人愿意帮助、愿意分担,他内心的压力、孤独和怨恨就会慢慢地释放掉。
○ 大家出于不同原因,为各种各样的痛苦所迫而向三宝寻求庇护慰藉,然而不管我们是由于怎样的因缘来到三宝面前,在正式踏入佛门成为佛弟子之时,我们需要端正自己的发心。
○ 从佛法中能得到什么,首先取决于你自己的发心(也就是根本的动机),然后就看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把佛法落实到自己身上了。
○ 任何人皈依上师三宝就种下了解脱轮回的种子,能够远离不善业,增上善业,成就一切律仪之根本,一切功德的来源。今生来世安乐,终将获得佛果。
○ 阿弥陀佛在因地时于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起贪嗔痴欲诸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由此善根,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身口常出无量妙香,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
○ 法无定法,从何门入,要看你自己的秉性爱好。研修义理最终要落实到修行上,否则流于空谈,于解脱无益。而一点法理不懂,基本的佛法见解也没有,只是空心静坐,也难以解脱。
○ 佛陀宣说了无数净除罪障的方便法门,其中最为殊胜的是念修金刚萨埵,也就是以金刚萨埵为对境,具足四力忏悔。
○ 《大圆满应成根本续》中,普贤王如来授记:末法时代是金刚萨埵佛尊普度众生的时代。金刚萨埵修法具有遣除一切罪业的力量,只要如法如量地观修佛尊及其心咒,倚仗佛的愿力和密咒的加持力,必能净除无始以来的所有业障。
○ 习气是如此根深蒂固,很多想法和行为今生以来、无始以来一错再错,以致于错成了常态和定式,我们根本意识不到这样想、这样做是错的,是在造恶业,将来要为此付出痛苦的代价。而经常反省以前的行为,看看它正在让自己经历怎样的人生,会让我们对恶业逐渐敏感起来。这为断恶行善打下了基础。
○ 与十恶业相对的是十善业,比如爱护生命、布施助人、对婚姻忠诚、诚实守信、不搬弄是非、言语柔和、不东拉西扯说些无意义的话、不贪婪、不心怀怨恨、劝人行善、不谤因果。这其中有的是做人的基本修养,有的是道德底线,有的是身心平衡之道。
○ 佛经上说,把善根回向给众生,犹如把一滴水融入大海,只要海不枯竭,这滴水就不会穷尽。
如理如法的回向使我们微弱的福报善根得以保存、放大,融入佛菩萨无尽的功德之海,因此回向是分享,更是一种唤醒,唤醒我们自心与诸佛圣众无二的本性。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