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亲友书》第07课 Back

学习笔记|《亲友书》第07课

讲解笔记

编辑:定解E01

审核:定解E06

课判




本课重点


1.戒律和智慧的重要性。

2.断除世间八法的功德与不具对治之过患。

3.教诫断除世间八法之理,因果不空。

4.对于财物要正确取舍。

5.行持圣者七财与修行。


脉络展开



癸二、宣说具对治之功德与不具对治之过患:

族貌闻虽具全士,然离慧戒非受敬,

何者具此二功德,彼无他德亦应供。


1.释义 

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就算门第高贵、富可敌国、相貌端严、广闻博学等功德样样俱全,但若不具足通达万法真理的无垢智慧与断恶行善的清净戒律,则不能堪为应敬处,不应受到人天的恭敬礼拜。


2.戒律和智慧的重要性 

①不仅是佛法,世间法也很重视戒律和智慧。一个人若具足这两种功德,即使其他功德不具足,人天众生也会供养你。


②戒律的功德

有了戒律,就有了无上菩提的基础。《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


③智慧的功德

a.《般若经》云:“布施之前行乃为智慧。” 一切功德皆随智慧而行,若没有眼目般的智慧,其他功德无法产生。

b.麦彭仁波切也说:“若无如眼此智慧,则彼无有其余德。”


④上师如意宝经常引用这个教证说:一个人的种姓、相貌、学问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他是否具备戒律和智慧,倘若具备了这二者,即使他表面上卑微无能,实际上也值得恭敬。


3.上师开示 

①龙猛菩萨教诫的乐行王是在家居士,故此教言对在家人尤为适合,只要通达这样的教言,守持这样的法规,基本上可以变成一个佛教徒。


②依止上师——一个上师只要具足清净戒律,言行举止按《别解脱戒经》的教言如法行持,同时对佛教的道理通达无碍,不是只懂世间知识,这样的上师即堪为依止处。


③世间学问跟出世间学问有很大差别。我们若能具足佛教智慧,再加上守持清净戒律,不具其他功德都可以。大家务必要记住,一生中值得重视的就是这两者!



壬二(所断)分二:

一、教诫断除真实世间八法;

二、教诫断除彼之果——罪业。


癸一、教诫断除真实世间八法:

知世法者得与失,乐忧美言与恶语,

赞毁世间此八法,非我意境当平息。


1.释义 

龙猛菩萨以呼唤的口吻说:通晓世间正理的大王啊,你一定要平息(得、失、乐、忧、美言、恶语、赞、毁)世间八法。龙猛菩萨针对一个在家人,一个琐事非常繁忙的国王,告诉他:世间八法不是你的行境,非为你所应耽著的,一定要平息赞毁等这些,不要为八风所动,否则修行不可能圆满成功。


2.世间八法 

【得】对获得受用十分欢喜。比如我今天赚钱了,发工资了、发生活费了,家里寄来好多钱,脸上就一直挂着笑容,看到汇款单也有不同的滋味。

【失】你失去了财物、丢了银行卡,或者车翻了、工厂倒闭了,心里就悲痛欲绝。

【乐】当你吃得好、穿得好,身心各方面很不错时,就非常欢喜,愿意接受。

【忧】当你心里不舒服或者身体生病时,就特别的痛苦,不愿意接受。

【美言】听到比较好的消息,或者别人对你评价不错时,感觉美滋滋的,特别快乐。

【恶语】遇到别人骂你、说你坏话,听到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语言,心里不快乐、不高兴。

【赞】受到别人赞叹时,不管是当面也好、背后也好,当众也好、私下也好,自己都非常的欣喜。

【毁】受到别人诋毁、冤枉时,心里特别不痛快。


3.上师开示 

①世间人对世间八法的耽著

世间人均住于此、依于此、用于此、无法摆脱此,整天为此患得患失。《世间苦恼经》中说:“八法推转着世间,世间随着八法转。”


②教诫万法空性,不被世间八法所束

【相关教证】

a.寂天论师说:“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

b.《米拉日巴道歌》也说:“如梦幻一样的感受,难道人们不知道吗?”又说:“世间怙主佛陀为了平息世间八法而宣说妙法,可现在自以为是智者的人,世间八法不是越来越严重了吗?”

c.无论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要看自己是不是被世间八法束缚着。完全达到“八风吹不动”,对凡夫人而言有点困难,可你也不能成天为此而消磨时光。

d.《开启修心门扉》中说,仲敦巴尊者在晚年时,经常前往休色的柏树林中,要么一直念《亲友书》的这个颂词,有时念半句,有时全部念出来,要么一直念:“吾唯求解脱,无需利敬缚。”用这些教言不断地提醒自己。


③修行窍诀

a.可以这样思维:“世间八法对今生来世没有意义,我是一个希求解脱者,不能以名声、恭敬等法来束缚相续。”世间的名利,就像孩童的沙屋,没有实在意义,可是人们失去时,如同孩童对沙屋倒塌一样伤心,“若我伤失誉,岂非似愚童”,这样一来,我们跟愚笨的孩童没有什么差别。

b.人生很短暂,大家不要对自己太信任了,经常吹嘘自己,气泡吹得太大,迟早都会爆炸的。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多观察自己的心。

c.其实,真正有信心、要实修的人,不一定要背很多书,对一个偈颂再三观修的话,也能断除我执,断除世间八法。



癸二(教诫断除彼之果——罪业)分二:

一、真实宣说;

二、需断彼之理。


子一、真实宣说:

汝为沙门婆罗门,师客父母王妃眷,

亦不应造诸罪业,地狱异熟他不分。


1.释义 

作者对乐行王说:“大王,你依靠前世的福报,即生中遇到了佛法,有明白取舍的机会,自己也能闻思修行,所以不仅为了自己,哪怕是为了具足功德的比丘、婆罗门等殊胜对境,也千万不要造恶业。除了应供处以外,为客人、父母、亲眷、子女等,也不应该造恶业。否则,自己一旦离开人间,堕入地狱感受异熟果报时,他们一丝一毫都不能分担。”


2.造业的果报唯自己承受 

【相关教证】

①《地藏经》云:“父子至亲,岐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②寂天论师:“命绝诸苦痛,唯吾一人受。”


③《月灯经》:“自作自受,他作不受。”


④《正法念处经》:“业果善不善,所作受决定,自作自缠缚,如蚕等无异。”


公案:波斯匿王的女儿善光的公案


3.回向可减轻罪业,但罪业必自承受 

我们通过念经回向,可以减轻他的罪业,但即便如此,自己的罪业也要自己承受。


4.上师教诫:坚定誓言,不造恶业 

因果规律真的很可怕,大家一定要有坚定的誓言:“今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再也不造恶业!”若能如此,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


5.因果不空 

曾有人说:“为了保卫祖国,杀人也不要紧,这个业由全国人平摊,每个人只得一点点,你不用承担太多。”这种解释不正确,不管你是为了谁杀生,造恶业的果报唯有你一人承受,这没有什么可推脱的。



子二、需断彼之理:

有者所造诸罪业,纵未即时如刀砍,

然死降临头上时,罪业之果必现前。


1.释义 

有些人作恶多端、罪大恶极,但所造的罪业并不是马上成熟,不像用刀割身体即刻会出血一样,立竿见影。今生中造业,也许死后中阴身时出现果报,也许来世出现果报,也许来世的来世才出现。


2.业因果不会空耗之理 

①造业定要感受果报之理

有些人作恶多端、罪大恶极,但所造的罪业并不是马上成熟。但它过了千百万劫也不会耗尽,就像智悲光尊者比喻的那样,高空飞翔的金翅鸟,虽然暂时看不到它的影子,但并非没有身影,一旦它落下来,影子就会顿时出现。

【相关教证】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高空飞翔金翅鸟,虽暂不见身影现,然与其身无离合,因缘聚合定现前。”


②业报的分类

我们所造的业,有些是现世现报,今生造业,今生成熟果报(顺现法受业);

有些是今生造业,下一辈子感果,就像造五无间罪一样(顺次生受业);

有些是今生造业,再过几百年、几万年才成熟果报(顺后受业)。

【相关教证】佛经中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百业经》也说:“众生所造之业,不会成熟于外界地水火风上,也不会成熟于其他相续中,而是成熟于自己的界蕴处。

造业受报的比喻(法本P346-348)

通过播种说明造业如同播种的时间一样,说明业果成熟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通过拨打电话的道理,说明业力转换和成熟之理。


3.正视死亡 

在这个世间上,无论你有钱、没钱,有智慧、没智慧,统统都是“死路一条”,这只不过是早晚而已。在人类历史上,永远不死的人一个也没有,我们就像监狱里的死囚,早晚有一天会被枪毙,你怕死也没有用,这就是你的命运。但学习佛法之后,如何面对死亡、死时怎么样、死后不是一了百了而是有延续,在佛教中讲得明明白白,不像世间的很多解释,能把无数人引入歧途。


4.谨慎取舍因果,为死亡做好准备 

①大家对因果取舍一定要小心谨慎,活着的时候,尽自己的能力造善业、止恶业,虽然做不到连一刹那的恶心也不生,但比较严重的罪业,有生之年千万不要做。


②同时,对佛教中关于死亡、为后世做准备的道理,平时尽量多串习,若能如此,死时就不会万分恐惧。



辛三(断除财物之散乱)分三:

一、总说财物取舍之分类;

二、别说断除无义琐事;

三、能断之对治。


壬一、总说财物取舍之分类:

佛说信心与持戒,多闻布施净知惭,

有愧智慧圣七财,知余财物无实义。


1.释义 

我们修行人一定要舍弃房屋、轿车、钱财等有漏财富,有多少车、多少栋楼、多少钱并不重要,而圣者认为对水泡般的身体进行保养不是特别重要,他最关心的是生生世世能带来快乐的财富,我们应该看自己具足哪些圣者七财——信心财、持戒财、多闻财、布施财、知惭财、有愧财、智慧财。


2.圣者七财 

【信心财】:对上师、三宝、因果、四谛等有坚定不移的信任感,觉得“三宝真的存在”、“莲花生大士不是一般人”、“释迦牟尼佛不是普通的王子,他是智慧尊者”,而不是认为“莲花生大士是个老头子”、“释迦牟尼佛是个比丘”,把圣尊看作平凡人,这个过失非常大。当你观想他们的形象时,应该有无比的恭敬心,这叫做信心。

【持戒财】:持戒是一切功德的根本。

上师教诫:希望大家至少要受皈依三宝的戒,然后根据自己的力量,受一分戒或者多分戒。每个人还是要受一些戒律,这样才能具足菩提心等上上功德。

【多闻财】:多闻的不是世间各种杂论,而是对与解脱有关的四谛等广闻博学。

【布施财】:指发放自己的身体、财物。

【知惭财】:观待自己无垢的知惭财。

【有愧财】:观待他人的有愧财。

【智慧财】。


3.上师开示 

①尽量具足圣者七财:

这七种法,唯有圣者才真正拥有,凡夫人只能相似具足。我们作为希求解脱者,应当尽量具足圣者七财。

【相关教证】《法句经》云:“信财戒财,惭愧亦财,闻财施财,慧为七财。”


②以圣财为严饰:

我们修行人一定要舍弃房屋、轿车、钱财等有漏财富,有多少车、多少栋楼、多少钱并不重要,应如《菩萨宝鬘论》所言:“舍弃一切有漏财,当以圣财为严饰。”


③法王如意宝的教诲:

法王如意宝在世时经常说:“我们不要互相攀比有漏的财富,你修了一个房子,我的房子就要比你高,这不是一个修行人。”


④具足圣者七财的功用:

具足圣者七财的话,菩提善根才能得以成熟。

【相关教证】《维摩诘经》云:“富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


⑤世间有漏财与圣者七财的比较:

今人人都想发财,结果发的只是有漏的世间财,这样的财富越多越不满足,最后自己非常痛苦。出世间的圣者七财,让我们不仅仅是一世,乃至生生世世都非常快乐,然世人并不知道这一点,他们觉得只有钱财让自己满足,没有想到却事与愿违,感受到了无边痛苦。


⑥反观自己:

我们要依靠这些圣者教言反观自己,作为一个修行人,最重要的就是自心与法相应,具足清净的戒律,发放布施、广闻博学……若具足这样的圣者七财,别人不赞叹你也不要紧,别人歧视你也无所谓,自己修道定会圆满的。


⑦升起欢喜心,以欢喜心来希求:

遇到圣者龙猛菩萨的教言,各位理应生起极大的欢喜心,以欢喜心来希求,得到的功德也是无量的。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