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继续启程菩萨的妙道!|《维摩诘经》第3课 学习笔记
编写师兄:定解G50
初审师兄:定解G09
终审师兄:定解C26
一、讲经说法的三种方式
Vimalakirti Sutra
藏传佛教的讲经说法,基本不离那烂陀寺讲法和戒香寺讲法两种方式,最常用、最主要的方法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科判摄义,如猛虎跳涧
科判摄义,即以最精捷之语将所有内容摄集总括出来,如猛虎跳涧。猛虎无论是在山间还是丛林,总能随意穿梭,虽然没有特定的次第和规律,但最后都可以迅速而准确地到达想去的地方。
1、同样是讲《维摩诘经》,有些大德可以在五、六节课乃至两、三节课中完成,这就是猛虎跳涧的特点,是符合讲经说法规律的。
2、当然,讲究规矩和次第,前后连贯,层次分明,这样来讲经说法是最好的。但有时候,讲到激动之处,或者突然想起了另一件事,大恩上师也会随顺自己较强的跳跃性思维,中断刚才所讲的内容,另择话题继续演绎下去。大恩上师自己并不认为这算是一种过失,这就是猛虎跳涧的方式。正如老虎一般不会遵循特定的规律,却能够迅速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
西方一些学者的演讲风格也是如此,有些电影和电视也是如此。比如有些非常著名的电影当中,时常会出现不明缘由地突然切换成另一个镜头的情况,但经常看电影的人可以接受这种切换,也能理解忽然出现另一个人物镜头的原因。
(二)细解颂义,如乌龟爬行
解释颂词,则是逐字逐句、详详细细地诠释,如同乌龟爬行一样缓慢。乌龟爬行时是一点一点地往前爬,不会一跃而过;同样,我们在解释某些词句的时候,也可以细致入微地讲述。
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对于某些人,逐字逐句地详细讲授也是有必要的。在很多印度论典中,就是浓墨重彩、长篇大论地解释颂词。比如,针对《中观根本慧论》第二十五品最后一个偈颂中的“灭一切戏论”,月称论师在《中观显句论》中就反反复复地强调过多次:何谓灭一切戏论?灭,就是灭除所有分别念。何谓戏论?包含有无是非……对于这种精细的讲解方法,有些学过中观的人也许会感到不解。又如,嘎绕多吉有一个《系解脱》(《一子续》)的解释,也是这样逐字逐句地分析解读,有时甚至看起来能解释和所解释似乎相同。
不管是造论典还是讲经说法,前辈大德们都会有这种现象。因此,如果了知有“乌龟爬行”这种讲法方式,懂道理的听闻者对此就不会生邪见。
(三)总义归纳,如雪山狮子
科判的结构一般包括了略说、广说和摄义,其中摄义即为总结要点,如同雪山上的狮子,傲视群兽,威严无比。
二、学习《维摩诘经》
Vimalakirti Sutra
本节课继续学习《佛国品第一》。
上节课讲到了《维摩诘经》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讲的,本节课主要宣讲有哪些眷属在场听闻以及菩萨的功德等内容。
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狮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随顺,转不退轮,善解法相,知众生根;盖诸大众,得无所畏。
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
重难点分析
1、关于八千比丘,藏文版本中提到,他们大多是阿罗汉,能灭尽一切烦恼、净除一切垢染。也就是说,大多数是破惑比丘,破惑就是破除一切烦恼的意思。
2、大恩上师在《入行论广释》中说:比丘有五种,即名相比丘、自称比丘、乞食比丘、近圆比丘、破惑比丘。前三者仅仅是一种名称,而后二者——通过羯磨获得比丘戒的近圆比丘、破除一切烦恼而获证阿罗汉的破惑比丘是佛教的根本,尤其胜义比丘只有破惑比丘才是。
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
释义
在座的还有三万二千菩萨,都是众所周知的大善知识。这些大善知识犹如世间之太阳和月亮,亦如世间之明目一般,其智慧、利他心、德行等各方面功德无人不知。
重难点分析
在本经中,虽然只提到了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一部分主要的菩萨。然而,在佛陀住世期间,在佛陀灭度后至今的2500年中,都有无数这样的菩萨现于世间利益众生。过去、现在如此,未来也将如此。所有的这些菩萨,都被以下讲到的功德所庄严。
那么,当时这些众所周知的大菩萨都具有哪些功德呢?下面进行宣说。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释义
这些菩萨成就了大智慧,具足了崇高的行为。
重难点分析
1、“大智慧”,即证悟空性的智慧。“本行”,具足六度万行和崇高的利他行为。这两者即通常所说的智和悲。智慧是通达万法真相的智慧,悲是行持大乘的六度万行,利益一切众生,这就是菩萨的特点。具备了这两点,就可以称其已具足了超然的功德。
2、或者,从见、修、行、果的角度来讲,大乘佛教的见解是无我智慧,行为是利他,以此而修,最后所得的果就是智悲双运,也即“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诸佛威神,之所建立。
释义
这些菩萨已经具足了一切佛陀的威神力。
重难点分析
在唐玄奘译本和藏文译本当中,此处说这些菩萨具足了诸佛的威德加持之力,即这些菩萨具足了无比殊胜的诸佛身语意的加持力。可能在玄奘时期有“加持力”的说法,而在鸠摩罗什时期没有。
从这里也能看出,身为菩萨,都不能离开诸佛的加持。我们作为佛教徒,更应该具足诸佛菩萨的加持力。这一点相当重要,甚至我也揣测,哪怕作为菩萨,一旦离开了加持力,是否在利益众生之时也会显得比较差劲?
由此也可以推知上师和弟子之间的关系。
每一个佛教弟子,一定要具足诸佛菩萨以及本派传承上师和根本上师的加持。如果远离了这些加持,即使表面上看似智慧超群、辩才无碍和能力斐然,但实际上利益众生的威德力可能还是会有所欠缺。有些佛教徒可能办道场、转法轮很有能力,但他们从来不祈祷上师,也不会祈求三宝的加持。从长远来看,我比较担心这种人将来弘法利生的实力。
就像我们祈祷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当佛的发愿力和我们的信心两种因缘具足时,才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一个人有特别虔诚的信心,对自己的传承上师们经常祈祷、承侍、观想,对诸佛菩萨和护法神经常念诵祈请,加持力源源不断地融入自己的相续,那么,哪怕他个人能力薄弱,但依靠上师三宝无形无碍的加持力,再加上自己的信心和前世的因缘,在现实生活中行持办道场等任何弘法利生之事,都会轻而易举。因此,我认为这种缘起非常重要。
希望佛教徒都能时常祈祷诸佛菩萨。
为护法城,受持正法;
释义
这些菩萨为了护持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的诸佛菩萨的佛法之城,通过讽诵等闻思修行来受持佛法。
重难点分析
1、有些注释将“法城”解释为实相,“护持法城”就是安住于实相的意思,这是从甚深般若方面进行的解释。
2、如果自己没有受持佛法,那么,所谓的护持,就会完全是一句空话,犹如蒸沙成饭。所以,菩萨们为了保护“法城”,首先自身要完全能受持佛法。同样,我们若欲保护、弘扬佛法,令更多的世间人因接触它而受益,自己就一定要先明了其中的甚深意义。
教证
《地藏十轮经》云:“千俱胝劫中,智者勤修定,所生胜觉慧,不如护我法。”意思是说,在千百万劫中,有很多智者精勤地修持禅定,其生起的甚深智慧与功德,远远不及短时间中护持本师释迦牟尼佛教法的功德大。
能狮子吼,名闻十方;
释义
菩萨的狮吼声威猛有力,名声遍布十方。
重难点分析
1、宣说一切万法空性的智慧之声,就是所向披靡的“狮吼声”。狮子是百兽之王,它发出的吼声,令所有动物胆战心寒,不敢发起进攻。同样,菩萨所证悟的空性智慧以及佛教的所有理论,没有任何外道能够推翻。
2、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菩萨们都很出名,下至地狱,上至天界,三界众生无所不晓,可谓威震四方。实际上,如果内在功德力强大无比,外在的名声必然会响震寰宇。
众人不请,友而安之;
释义
虽然没有众多人祈请,但菩萨仍然视众生为善知识,并将其安置于安乐的果位。
重难点分析
1、在利益众生方面,佛菩萨与世间人存在差别:对于佛菩萨而言,只要能利乐有情,不用别人提醒祈请,佛菩萨也会自觉自愿地利益众生,这就是佛菩萨的操行。而对于世间人来说,如果别人不请,就会不好意思或者认为没有必要去而放弃利益众生的机会。
2、利益众生有时也需要特殊的缘起。比如,佛陀开始转法轮时,也是示现在梵天、帝释天请求以后才转的。这是为了创造一种缘起,以证明佛法的高深与珍贵。
我们在利益众生时,不一定非要有人劝请。自己觉得因缘成熟时,就不遗余力地好好发心。有些人总是顾虑重重:上面没有吩咐我,所以我不去;下面没有请我,所以我不去……
如果相续中真正具有菩提心,即使素不相识的人遇到困难,你也会施以援手,心甘情愿地帮助他、利益他。哪怕在路边看到众生遇到困难,也责无旁贷地帮助他,这些都是菩萨的行为。
所以,菩萨一般被称之为——无需祈请的众生善知识、一切众生之君主、一切众生之友伴。
绍隆三宝,能使不绝;
释义
继承三宝种姓,使之永不绝断。
重难点分析
1、“绍隆”,继承或者弘扬、弘传。“三宝”,指能让一切众生获得身心安乐的觉悟者、理论思想和学修团体。
2、大乘佛教三宝的事业主要是利益众生,“绍隆三宝,能使不绝”,就是把利益众生的事业世世代代不断延续,使其绵绵不绝。将这样的三宝事业弘传下去,是大乘佛教徒不可推卸的责任。
降伏魔怨,制诸外道。
释义
菩萨降伏了一切四魔,制止所有的外道。
重难点分析
1、四魔,即烦恼魔、蕴魔、死魔和天子魔。
2、“降伏魔怨”,菩萨已经证悟了空性,不会产生以贪嗔痴为主的烦恼魔障,因此烦恼魔消失了;一旦烦恼魔销声匿迹,对五蕴就不会产生执著,五蕴魔也随之土崩瓦解;五蕴魔一旦灭尽,对死亡就无有恐惧,死魔也随之烟消云散;天子魔指魔王波旬的危害,既然对死亡都没有恐惧,天子魔自然无从产生。所以,所谓的降魔,并非手持兵器去摧毁外在的魔军,而是降伏那些因自心执著而引起的,给自他带来痛苦的心魔。
3、以前古印度有96种外道,比如胜论外道、数论外道等。现在的外道主要指断见派和常见派。
断见派认为一切都是断灭的。这种观点完全是一种邪见,其实,若以缘起法来衡量,众生并非没有前世后世,万事万物也并非无因无缘,所以说这种观点非常荒唐。
常见派则认为,包括造作者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常有的。但无论是以佛教的逻辑来分析,还是以现代的科学道理来观察,这种观点都无法立足。恒常不变的结论,会招致无穷祸患。
除了常见派和断见派,其观点既不符合认知逻辑,也不符合世间规律的所有宗派,都称之为外道。有些人对于外道有很狭义的解释,认为除了佛教以外的都是外道。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中,只要不符合真理、不符合真相的宗派,我们都没有必要去承侍和恭敬。
悉已清净,永离盖缠;
释义
这些菩萨们已经完全清净,彻底远离了盖和缠。
重难点分析
1、“盖”即“五盖”,主要指贪欲盖、嗔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和疑盖,即讲禅定时提到的五种烦恼。盖,被覆盖、被蒙蔽,无法继续前进,无力采取行动。很多烦恼用“盖”来称呼。
2、“缠”即“十缠”,即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嗔忿、覆十种烦恼。按照《俱舍论》及《阿毗达磨论》等很多论典所讲,缠,指众生已被紧紧缠缚,无法获得自由和解脱。
心常安住,无碍解脱。
释义
这些菩萨的心恒常安住于法性,通达一切万法实相以后,就会无有任何障碍,从而获得解脱。
重难点分析
《入菩萨行论》中讲到,当我们产生一些恶心时,应该如如不动,“如树安稳住”。不管遇到任何外境,都不被其所扰乱。内心完全安住,如如不动。
教证
《入菩萨行论》中云:“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在修行的旅途中,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风风雨雨、挫折坎坷,在遇到这些时,最关键的就是千万不能扰乱自己的欢喜心。无论遇到怎样的不顺,心都应该如如不动,永远不要失去这份快乐。
念定总持,辩才不断,
释义
洞察自己三门相续的正念一直保持不间断;光明空性无二无别的禅定也不间断;词、义、咒、忍等总持功德不间断;同时辩才也不间断。这些都是菩萨的特殊功德。
重难点分析
1、“念”指正念;“定”指禅定;“总持”指不忘陀罗尼等。
2、在《大智度论》与《华严经疏》中讲到七种辩才:
1)捷辩:对于任何问题,都能用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予以回答。
2)迅辩:能简单快速地回答。在别人提问的时候,菩萨不是避而不答,而是快速地予以解答。
3)应辩:回答的时候,能顾及对方的心态、文化背景等,根据时间、地点等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众生的随机应辩不可或缺,比如,一个世间人问你问题,你却用佛教的胜义谛、世俗谛等字眼来回答,而对方对此根本不懂,如此就无异于对牛弹琴。同样,如果让西方人来回答东方人的问题,可能也很难正确无误。
4)无错谬辩:非常契合真相,不会违背真理,没有任何错谬地回答。
5)无断辩:在回答的过程中不会间断,妙语连珠、滔滔不绝,单刀直入地给出正确答案。
6)丰义味辩:意义丰满,内涵深邃,教证、理证、比喻都浩如烟海,就像《妙法莲华经》中广大无垠的教义、教证、理证、比喻等等,可以从多个侧面给予无穷无尽的回答。
7)一切世间最上妙辩:这是世间最好的方法,包括声音如雷,回答方式让人感觉神清气爽,不刺耳,不会刺伤他众的心等五种功德。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
释义
这些菩萨都具足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方便和力,所有波罗密多无不具足。
重难点分析
其他译本中是十波罗蜜多,前面包括了最究竟的般若波罗蜜多,加上智慧波罗蜜多、大愿波罗蜜多,一共是十种,即所有波罗密多无不具足。
逮无所得,不起法忍。
释义
这些菩萨已经获得了无缘空性的智慧,到达了无生法忍的境界。
重难点分析
无生法忍即真实证悟诸法无生之实相。一切诸法的实相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的,远离了有、无、二俱、双非四边。如果我们具足了无生法忍,对于这种实相就完全可以接受。(源自上师《佛说无量寿经广释》)
已能随顺,转不退轮,
释义
能够随顺众生,转不退转法轮。
重难点分析
1、随顺有十项随顺等很多解释,但实际上就是随顺众生,转不退转法轮。
2、菩萨随着众生的根基意乐而转法轮,永远不会退转。凡夫却很难持之以恒,虽然会暂时给他人转法轮,但往往到后来就退避三舍,很难坚持到底。
善解法相,知众生根;
释义
能够了解众生的法相,同时又知道众生的根基。
重难点分析
1、《俱舍论》里讲到各种法相,《妙法莲华经》里也讲到牛车、羊车、马车等不同乘的法相。
2、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不要说讲密法或显宗,哪怕是处理一些与信仰没有任何关系的世间事务,都需要了知众生的根基。如果不知众生根基,哪怕做一些简单的事,比如调解两个人的矛盾,也困难重重。
盖诸大众,得无所畏。
释义
用智慧覆盖众生,而不被众生所转;菩萨具足无我的智慧,完全可以毫无畏惧地调伏所有众生。
重难点分析
有些注释从四个方面解释无所畏:总持无畏惧,就是陀罗尼无畏;知根无畏惧,就是了知根基;能答无畏惧,回答众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毫无畏惧;除疑无畏惧,遣除一切怀疑无有畏惧。
如果我们学得比较好,肯定可以做到无所畏惧。
我昨天讲完课以后,听了所有的辅导,我还是很开心的。辅导员一个比一个年轻,智慧一个比一个锐利,讲课的时候也没有压力,毫无畏惧,希望你们以后能继续发扬光大,这样的闻思修行应该是很好的。
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没有其他五欲的干扰,专心致志地闻思修行,对佛教的怀疑与邪见,也可以在大众面前展示出来。这样很多疑惑都能够得以遣除,对未来的弘法利生也必定会有很好的作用。
现在很多人缺乏安全感,生活中时常惊慌失措,在家里小心翼翼,感情上患得患失,做生意诚惶诚恐,与别人交往畏首畏尾,接触父母时瞻前顾后,走夜路也胆小如鼠……等等等等。但如果有了智慧,就所向无敌、坚不可摧了——“盖诸大众,得无所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