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丨《亲友书》第20课
1.八正道为道之理。
①颂词释义。
A“此生即苦称谓爱”:此句宣讲苦谛。“生”直接意义来讲是指十二缘起中的“生”;从广泛的意义来讲,因为有最初的生,中间就会有名色、六处等以及后面的老死,从而出现转生于轮回的苦蕴聚集,因此,“生”总体可以理解为生杂染,是痛苦的事相。“称谓爱”指苦谛的因是“爱”,“爱”像滋润万物的水一样,一旦有了爱执,就会出现后面的“取”、“有”、第二期生命的“生”、到最后“老死”的整个过程。
【名词解释】
生杂染:又作苦杂染。因烦恼及业而有生,由此生苦,更有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等,皆能染污真性,令不清净。
B“爱即彼之集谛因”:此句侧重讲集谛。“彼”指苦谛。“爱”是痛苦的,痛苦属于轮回的苦果,轮回的因是集谛,因此,爱执属于集谛的因缘。
C“灭尽此等即解脱”:此句讲灭谛。如果依靠道谛灭尽集谛的因和苦谛的果,才能得到真实解脱。
D“能得即八圣道支”:此句讲道谛。通过“八圣道支”可以得到解脱果,所以“八圣道支”属于能得的方便,属于修道的道谛。八正道称之为道,是能得解脱果方便的缘故。
②【延伸】应圆融理解每部论典的侧重点。
道谛包括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已经到了佛地,属于灭谛所摄。《亲友书》从圣者阶位开始宣说道谛,没有涉及凡夫阶位的资粮道和加行道,但不代表否认资粮道、加行道属于道谛。每个论典都有其侧重点,要分清每个论典、每个颂词描述的场合,科判界定在什么阶位,要圆融去理解。
2.四谛法门涵摄佛陀所有教言。
修行人如果能够以智慧照见四圣谛的本体,就能见到万法的真如实相。佛陀的第一转法轮是四谛法轮,第二转法轮是般若的无相法门,第三转法轮是如来藏光明的善加辨别法轮。我们不能认为四圣谛法只是属于小乘所摄或者初转法轮所摄,这样是不合理的。大乘的见修行果、六度万行都可以用四谛来涵摄。用四谛解释什么是轮回的因和果,以及如何断除轮回的苦因和苦果,最终能够现证大乘的究竟佛果。
3.以劣身亦能成就之理赐安慰。
①劣身。
“劣身”指凡夫或者在家人的身份。在家和出家除了戒体有区别之外,从精进、修心、证悟解脱道等方面来讲,出家、在家人是一样的,只要精进就能获得证悟。
②米拉日巴尊者弟子的公案启示。
【公案】米拉日巴尊者的弟子认为尊者应该是佛菩萨的化身。为此,尊者指出:弟子不相信凡夫人依靠佛法不可思议的殊胜力量可以即生得解脱,他们认为上师之所以在一生当中成就大手印的境界,一定是佛菩萨再来,而不是法本身的力量所致,这是对法没有信心,属于对法的邪见。
【启示】我们对法要有信心,对师承要有信心,对上师要有信心,缘于清净的师承、具相善知识以及善知识的教授好好去修行,即便现在是一个业障深重的凡夫,也一定会有解脱的机会,这是真正的信心 。
③颂词重点。
我们不要因自己身份低劣、业障深重、根基不好或者烦恼习气深厚等而轻视自己,不相信法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因此而放弃、懈怠是不合理的,这属于《入行论》讲的“自轻凌懒惰”。我们现在因缘、福报具足,善根苏醒,要尽量调整自己,做一个贤善的人,这是学佛的基础。无论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不管业障有多深重,只要能够精进、懂得取舍,在具足正知正见的基础上,好好去修行,常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像佛菩萨那样现前圣法。
4.以简要实修之理赐安慰。
①佛法融入生活。
佛陀的经教甚深广博,作为发了菩提心的在家修行人,要维护好家庭和工作,可以把这些作为利益众生暂时的、方便的窍诀,这就叫佛法融入生活。
佛法融入生活对于大乘修行人很有必要,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度众,如果我们捧着法本,发心的痛哭流涕,口口声声说度众生,但别人看到我们的行为就生邪见,还怎么好意思说自己在度众生?如果行为让周围的众生特别不理解,就不要再认为自己修的很好,其实早就远离了大乘的道。
②修行以调伏自心为主。
世尊亲自宣说了一切万法的根本就是调伏自心,心乃诸法之根本的缘故。心调整好了,就等同于掌握了佛陀的千经万论,一定能够获得解脱。我们因为自己的这颗心,才会流转轮回;也因为这颗心,才能获得解脱。
现在人的心特别浮躁,特别喜欢外在的东西,当上师反复讲这些调伏自心的窍诀时,我们心里并不感动,如果上师举办一个佛教形式的联欢会,或者请一些佛友讲一讲感受、赞叹佛法的功德,大家反而会痛哭流涕,似乎自己的修行境界增长了。这是还没有真正体会到佛法真实核心意义的初学者的状态,通过长期学佛,自己要慢慢沉淀下来,不能总在花里胡哨的形式上建立信心,一旦形式没有了,信心的来源也就没有了,这种信心是不牢靠的,要明白调伏自心最重要,要在理性上、在佛法的正见上建立信心,然后去学佛、念佛,临终才会有解脱的机会。
5.正确理解力所能及。
“力所能及”不是把标准降低、得过且过,而是能够得到解脱最正确的一条路。佛陀针对八万四千种根性的众生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就像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样,想要到达罗马,不代表只走一条路就可以,但也不代表必须要把十条路全部走遍才能到罗马。有些人总是想着这条路没走过,不能不走,那条路没走过,也不能不走,结果把十条路走了个遍,多花了九倍的时间和精力才勉强走到罗马,有可能十条路没走完,还没到罗马,生命就已经终结了。
其实这是知见问题,在于自己患得患失的心,对自己所学的法门没有真正的信心,总是怀疑自己没有修那个法、没有做那个功德可能会有缺失,什么都想做,这种想法已经完全超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我们要抓住关键点,把八万四千法门归摄在几个要点当中,这几个要点可以在一次修法当中圆满具足,这才叫会修行,而不是在自己根本力所不能及的情况下一定要周遍所有的修法才是修行。我们必须长期依师、长期闻法,才能抓住精华要义,以一门专修的方式直冲目的地,即生当中就有解脱的机会。
6.修行要稳重。
初学者对未来的修行方向会迷惑,对自己的修行状态也特别不满意,这些现象都是正常的。但是不要盲从他人的言行、修行经验,或者从公案里找一个套路用在自己身上,他人的套路、经验是他人修行多年后得出来的,不一定适合初学者,学佛没多长时间,想迅速得到修行十年才有的修行状态,这种想法会让自心变得焦躁、患得患失,其实目前得到的就是最好的、最适合自己的,但是心里面却不敢确定,一直寻寻觅觅,这样会更加延误修行。
7.回向之果。
①暂时道果。
自利角度:具有自在修道的福分,并且获得禅定、智慧、神通、悲心、菩提心等殊胜功德。
利他角度:犹如圣者观自在菩萨那样,摄受诸多苦难众生,遣除世间众生的一切苦难,将他们引入暂时乃至究竟安乐的境地。
②究竟佛果。
究竟的回向之后得到究竟的果跟净土法相合,这个比喻恰恰用我们净土法门的阿弥陀佛本尊去建立的,实际就是说我们以后也可以获得如同阿弥陀佛佛尊这样的究竟佛果。
8.正确认知名声广大。
名声广大可以成为利众的方便,比如,具相的善知识,一方面别人相信他们讲的话,另一方面善知识倡导行持善法,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去行持。初学者的心不稳定,有可能会耽著在名闻利养中,这样反而成了毁坏修行之因,所以我们不要过早地求名,随缘就好。
9.尾义。
①著跋。
论典要有始有终,初善、中善、后善都特别圆满,就如同写一篇文章,要有结尾、落款,这些方面很完整。
著跋:阿阇黎圣者龙树劝勉挚友乐行王的《亲友书》撰著圆满,以此说明作者、对象、书名。
②译跋。
翻译者:印度堪布遍知天(尊称)萨瓦匝德瓦(堪布名字),大罗匝瓦万得即噶瓦拜则大译师。(“罗匝瓦”在藏地意为翻译师,汉地有世间眼目之义,万得即噶瓦拜则,是国王赤松德赞时期,西藏特别著名的三大译师之一。)
【补充】
A.宁玛派。
五明佛学院属于宁玛派,宁玛派也叫前译派或旧译派,是前弘时期唯一的宗派。“师君三人”是宁玛派大圆满的祖师, “君”是指国王赤松德赞,“师”是指莲花生大士和静命论师,大圆满的所有殊胜法义是由莲花生大士从印度带到藏地来的。
B.译经过程。
译经的过程特别严格,首先由具有证量的印度堪布用梵文来进行宣说,然后由藏地修证有成的大译师翻译成藏文。校对审定就是把经论讲一遍,在此过程当中完全懂得了这部法的意义后,再用自己本地的语言描述出来。此处大概介绍译经过程,旨在让大家对于论典来源清净、没有丝毫虚假之处等产生定解。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编辑:定解G11
审核:定解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