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13课-重点&难点&讲记脉络 Back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13课-重点&难点&讲记脉络

学习笔记链接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SLQkPVF9Yp2P-9vxcueGKQ

提取码:hdu7

      档案编号B05113-定解B01-012


本课重点



对他人:当观清净心


(一)菩萨示现种种相


有些大成就者可能会示现为屠夫、妓女等身份,他们虽然身份卑微,但这都是善巧度化众生的方便,让与之结缘的人,都种下了解脱种子。


(二)唯有佛能彻知他人境界


1、世尊云:“除非我与同我者,无人能量他人心。”


2、《十住毗婆沙论》云:“佛言与我等,乃能量众生,若佛如是说,谁能筹量人。”


(三)以外相揣度他人内心境界之过失


《十住毗婆沙论》云:“若以外量内,而生轻贱心,败身及善根,命终堕恶道。”


(四)教诫:当观清净心


1、见他人过当观自心

自己的修证不好,见什么都会觉得不如法;反之,自己的修证好,能观清净心,那见谁都是好人,见什么也都如法。


2、对令自己生起菩提心的上师等当做真佛想

依靠谁生起了菩提心,就应该对他心怀最深刻的感恩。对自己而言,不管他是什么身份,就是真佛。


对己:当以菩提心等作为判断道相的标准


(一)对比说:菩提心是真道相


1、正面

(1)理说:若菩提心、大悲心、对上师的信心等增上,则所获得的神通三摩地、面见本尊等是真正的道相。

(2)教说:《定解宝灯论》云:“正修盲修之差别,断证增进而了知,犹如由从烟子相,可以推出存在火。”


2、反面

(1)理说:虽然出现获得了神通三摩地、面见本尊等表面道相,但菩提心、慈悲心日渐减退,那么这些表面的道相也无疑是魔障或邪道。

(2)教说:《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云:“魔于修善者,常伺求其便,欲起诸难事,破坏彼善法。”


3、小结

(1)魔对何人感兴趣

《大悲经》云:“有二种人共魔波旬极大战诤。何者为二?一者至心为说,二者专心勤听。”

(2)如何识别魔的诡计

依靠菩提心是否增上作为检验手段。


(二)正面说:证悟必定伴随菩提心等增上


1、证悟必定伴随菩提心等功德法的增上

如果自相续中生起了无伪实相的证悟,就一定会对上师三宝具足虔诚的信心与清净心,于六道众生具有不共的慈心与悲心等。


2、为何说证悟必定伴随菩提心等功德法的增上

慈悲与空性是一味的,有慈悲,就会有空性;有空性证悟,也自然会引生大慈悲。


3、例说

(1)米拉日巴尊者对弟子的教诫

米拉日巴尊者教诫弟子:“一旦你已现见自心本体非同现在这般,远离一切怀疑,那时你对老父我会生起不共的真佛之想,对众生也会生起无伪的慈悲心,那时你便可以摄受眷属了。”

(2)小结

A. 何时可以开始摄受眷属

a. 对上师是真实佛陀生起定解。

b. 对心的本来面目——觉空无二的本体明了确定。

c. 对六道众生的悲心也非常强烈。

d. 远离了世间八法之心。

B. 对上师的信心至关重要

要让弟子获得真实利益,最根本的,就是上师本人要有“视师如佛”的信心。

C. 对上师的信心依靠外相可以了知

上师如意宝曾教诫一位小喇嘛说:“......在我圆寂以后,当你想起我时,会不会热泪盈眶呢?如果会的话,那时你就可以讲法了。”


开示闻思修行之方法

(一)闻思修应不相脱离


1、闻思修应不相脱离最为稳妥

以慈悲、菩提心为本,守护清净戒律,同时将闻思修不脱离而行持,这是最稳妥的。


2、闻思修脱离的过失

(1)理说

如果首先没有通过闻法断除增益,就不会懂得实地修行。

(2)教说

萨迦班智达云:“无闻之修行,如断臂攀岩。”


3、闻思的要求——断除增益

必须做到对自己所修正法的初中后所有修法正确无误一清二楚,并通过思维断除所有增益。


4、闻思的功德

《大乘智印经》中说:“十方世界诸众生,闻已思惟正修作,摧伏一切烦恼热,如饮甘露心清凉。”


5、小结闻思修次第

(1)确定所修为正法:所修的法应该是能断除轮回之根的正法。

(2)确定所修的重点:将上师为你指点的,对你最重要的那个法,作为重点。

(3)断除增益:通过闻思,了知这个修法的加行怎么修、正行怎么修、后行怎么修,断除一切增益,以最正确的方式掌握它。

(4)实修:一心一意地修持。


(二)实修前


1、当懂得归纳精华要义_阿底峡尊者

(1)菩提心:对等同虚空界的一切众生,修慈悲、菩提心。

(2)积累资粮:为了众生而勤奋努力,积集二种资粮。

(3)回向大菩提:将由积累二资所产生的一切善根,回向所有众生,愿与一切有情同获圆满菩提。

(4)空正见:了知这一切的自性为空,显现之相如梦如幻。


2、总结实修的要点——一垫上如何修法

(1)即便是大修行人也不一定懂得如何将一切法归纳为一个要诀而修

大译师仁亲桑波对显密各种法门无所不知,但是在具体实修时,却不能将小乘、大乘、密宗的法门结合到一起修持,而是在分别的时间、分别的地点别别修行。对此,阿底峡尊者指点说:“应当将一切法,归纳为一个要诀来修持。”

(2)当将一切法归纳为一个要诀而实修

A. 以修上师瑜伽为例

a. 上师瑜伽摄一切本尊修法:在这一个修法中,其实已摄集了所有本尊的根本修法。

b. 上师瑜伽摄一切降伏法:祈祷上师,保持对上师的信心,就不必再单独修降伏法。

B. 一切要诀就是对上师的信心

一个对上师有坚定信心的人,千万魔众也无法作害。这就是窍诀!


(三)实修时:切实实修


1、何时开始实修

在了知上师所传授的窍诀以后,总结出实修的要点,这样便可以修行了。


2、为何要实修

(1)理说

修和不修完全两回事:实修过的人,自相续会被法所转,不容易退失修行,并且也能利益众生。

(2)教说

A. 米拉日巴尊者:“一个饥饿的人,仅仅听到食物还不够,必须要食用。同样,仅仅了知正法没有利益,必须要进行实修。”

B.《月灯三昧经》云:“我今为汝无量说,汝于此法若不行,如人虽持良妙药,于自身病不能治。”


(四)实修后:检验修行


1、修行好坏的标志

米拉日巴尊者说:“世人常言‘饮食好与否,观其面色方知晓’,同样,佛法懂与否、修行好与否,看他是否已经对治了我执与烦恼,便可知晓。”


2、法与非法的界限——仲敦巴格西的教诫

(1)“对治烦恼则为法,不治烦恼为非法。”

(2)“不随世间则为法,随顺世间为非法。”

(3)“符合经论则为法,不符经论为非法。”

经论:三藏十二部。

(4)“结果为善是正法,结果为恶即非法。”

善:对众生有利。


3、同一种暖相——阿阇黎吉公的教诫

(1)三种见

A. 下根者:诚信因果不虚,也承许前世后世存在。

B. 中根者:证悟一切诸法都是现空无二。

C. 上根者:远离一切执著,能见、所见以及所证智慧全部融入一体。

(2)三种修

A. 下根者:安住一缘,其他什么都不执著。

B. 中根者:安住于现空、乐空、明空、觉空无二,四种双运的境界当中。

C. 上根者:无有能修、所修及感受,真正入于本来法界的心性光明之中。

(3)三种行

A. 下根者:就像保护眼珠一样取舍因果,一切威仪都很谨慎。

B. 中根者:没有任何实执,在如梦如幻的境界中行持。

C. 上根者:远离了一切能行、所行。

(4)同一种暖相

A. 何为暖相

在这里泛指成就相。

B. 真正的暖相

a. 我执、烦恼、分别念等日趋减少,是上、中、下三种根基者的真实暖相。

b. 不单单吉公仁波切这样说,无等塔波仁波切、上师如意宝的很多教言中说的也都与此完全相同。


(五)长期:选择一生修持的法要


1、方法一

像《入菩萨行论》、《大圆满前行》、《窍诀宝藏论》等,这些论典都有很多窍诀,每天翻几篇看看,一定很有加持。


2、方法二

选一两个最珍贵的法,就像修本尊一样,作为你一生修持的法要,不论到哪儿,终生不离。


(六)总结闻思修要点


1、闻法:必须了知归纳精华要义

全知龙钦巴尊者:“所知犹如空中星,所学知识无止境,今求法身精华义,必至无变之坚地。”


2、思维:断除一切增益——单巴桑吉尊者的教诫

(1)“寻求上师之教授时,应如母鹞寻觅食物一般。”

在寻求上师教言时,我们首先应该寻找并观察上师,而一旦找到了,就不能随便跑了,应当如理依止,听受教言。

(2)“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般。”

一定要专心听受,而且要听受圆满。

(3)“修行时,要像哑人品味一样。”

不管修出离心,还是修空性,对于所修的道理,你自己一定要完全通达,要品尝到它的味道。

(4)“思维时,要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

要一字一义都不漏地分析每一个道理。

(5)“得果时,要像云散日出一般。”

得果时离开一切障碍,显现一切功德。


3、修行

(1)闻思修不相脱离

无等塔波仁波切说:“闻思修行互不错乱、齐头并进,就是无误的要诀。”

(2)把握住修行的核心

闻思修的结果,是必须达到使慈悲心、菩提心日益增上,我执烦恼日渐薄弱的目的。

A.《佛说诸法勇王经》云:“既发菩提心,所得福德聚,欲称其少分,不可得计量。”

B.有经云:“若发菩提心,若有其形象,大海虚空界,此等也不容。”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5113-定解B09-009


本课难点


慈悲与空性(智悲双运)


(一)佛教=大悲+智慧


1、涵摄三乘教法

所有的佛教,包括大乘、小乘,显宗、密宗的内容,都可归纳于智悲当中。


2、是整个佛教的精华

智悲双运是整个佛教的精华所在。


3、所有修行都不离智悲双运

修行就是要修智悲双运;所谓学佛也就是学智慧与大悲。


4、所得之果也是它

所谓的成佛,就是指断尽所有的贪嗔痴烦恼之后,所显现出的本自具足的如来藏之所有智慧与大悲,此外无他。


(二)智慧


1、如何定义

“智”指佛智,与世间的智慧不同,但也有类似之处。

譬如,佛对娑婆世界(亦即世间人所说的宇宙)的描述或对世间种种事物的看法,既有与一般凡夫的观点一致之处,也有出入较大之处,但无论如何,佛所说的都有其一定的道理。


2、智慧的判断标准——三法印

(1)佛教的教理全部符合三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的义理。

(2)三法印为什么重要?

佛陀住世期间,弟子曾问佛:佛陀圆寂后,若有外道假造佛经,该如何分辨正法与伪法呢?

佛陀回答说:无论任何经论,只要包含了三法印的义理,都可纳入佛教中,否则,就不是佛法。提纲挈领掌握要点才是佛陀最着重的,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传法时十分注重三法印的原因。


3、智慧就是证悟空性

(1)总说

智悲的“智”,可以简单地解释为证悟空性的智慧。

(2)证悟空性包含了很多意义

证悟人无我,证悟显宗中观的空性,以及证悟大空性与光明都可以叫证悟空性。

从密宗的观点来说,空性与光明没有任何分别,这也涵盖了大圆满的见解。


(三)大悲


1、如何定义

“悲”即大悲心。


2、大悲心是大乘佛法的精华

所有的大乘发心,都源于大悲心。如果失去了大悲,就根本不能称其为大乘佛法。


3、从两方面说大悲

(1)世俗方面的大悲

比如行持布施及忍辱,都是世俗方面的大悲心。

佛法的真正意义,是不仅要这样发心,还要有实际的行动;不仅要从事救灾、布施衣物、看护伤患等解决众生暂时痛苦的慈善活动,而且要甘愿为众生的解脱付出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代价。

(2)超越世俗的大悲

更广、更伟大的悲心,是要让所有众生明白轮回的真相及解脱的方法。首先,令众生了解轮回的真相;然后,教导他们如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此即佛陀最伟大的慈悲。

(3)唯有佛的悲心,才是“大”悲

世间的慈悲只能称为“悲”,还不能称其为“大”,因为大悲心与佛的智慧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四)智悲双运如何修持


1、生起出离心

(1)思苦

在大悲心之前,还是要先有出离心。

倘若自己对轮回痛苦都没有真切感受的话,是无法对众生生起慈悲心的。因为慈悲心的来源,即是众生的痛苦。

(2)求解脱

出离心的另一个条件,是希求解脱。当看到众生在遭受痛苦折磨时,发愿要让他们获得解脱。


2、修持菩提心

对初学者来说,首先要修菩提心、受菩萨戒,一旦受了戒,菩萨戒的戒体——菩提心就已经存在于我们的相续当中。

菩萨戒可以自受。


3、证悟空性

证悟空性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种:

(1)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去思维

把自己的每一个执著都推翻,从而觉察到世界的虚拟、空性与如梦如幻。再通过进一步的修行,就可以证悟空性。

(2)密宗的气脉明点修法。

在修完加行,并且灌顶以后,就可以修气脉明点的修法,修气脉明点与证悟空性,有着高效且直接的关系。

(3)以心印心的顿悟方法

根机非常成熟的利根者,对他们以一两句话稍稍点拨,就能证悟空性。大圆满就属于这一类的方法,既不去推理,不会讲很多理论和复杂的修法,只是通过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去证悟空性。


4、双运

所谓双运的意思,就是当我们停驻在证悟空性的境界时,心既是证悟空性的智慧,又与菩萨戒无二无别。

这是初学者的智悲双运修法。如果能这样修,则仅在一个座垫、一个位置上或同一时间内,就可以将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之精华彻底无余地修完。


为何“视师如佛”时便可以摄受眷属?


(一)视师如佛是胜解信


如果对众生有无伪的慈悲心,说明对上师的信心是真实无伪的信心,不是初学者的清净信或者欲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