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3课-名词解释&阅读参考
名词解释
原文:发心分为两种,一是大乘显宗的菩提心,一是金刚乘密宗的观清净心。
金刚乘
密乘之异名,喻教法之坚利如金刚,在一切乘门之上。
——《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著)
密乘之中,依于方便智慧无二无别之金刚道,现证三门金刚,故称密乘为金刚乘。
——《藏汉佛学词典》
原文:本论是相当深的大乘窍诀,对希求世间八法、名闻利养的人来讲,恐怕不一定适合其意乐。
世间八法
世间诸法、略有八种。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现诽拨名毁。不现赞美名誉。现前赞美名称。现前诽拨名讥。逼恼身心名苦。适悦身心名乐。
——《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名闻利养
即名声远闻和以利养身的意思,也就是欲求知名度高和贪求财富之利益。人若贪求名利,则易陷于名利之大海,难以自拔,故佛教行者,宜深戒之,以免丧失清净菩提心,而阻断成佛之路。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意乐
意乐者:谓于诸法正观察忍、为所依故;于佛善说法毗奈耶,不可引夺。于他所证,深生信解。信有功德为所依故;于三宝所、及于获得自义利所,深信无动。
——《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原文:《父母恩重难报经》中说,有一天,佛陀带领众弟子往南方行走,见到路边有一堆枯骨,佛陀便对这些骨骸以五体投地的方式顶礼。阿难不解地问:“您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为众人所皈依敬仰,为何要礼拜这堆骨骸呢?”
五体投地
额、两手掌、两膝头同时触地顶礼。
——《藏汉佛学词典》
三界
界,限也、别也。谓三界分限各别不同,故名界也。
——《三藏法数》(明·一如等撰)
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
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
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
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生
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胎生是在母胎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人类是;
卵生是在卵壳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鸟类是;
湿生是依靠湿气而受形的生命,如虫类是;
化生是无所依托,只凭业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诸天和地狱及劫初的人类是。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原文:希望大家在听受的过程中,务必要把里面内容贯穿于心,将华智仁波切的金刚语与自己的心互相对照。
金刚语
确定不移的话。
——《藏汉佛学词典》
原文:实际上,若把《前行》的内容结合你的相续,你懂得恐怕还不够,一定要发愿继续学习。
相续
如内心相续,自身相续。相续为不断之意。
——《佛学词典》
原文:比如,自己实在业力深重,没有因缘听完全部的佛法课程,那即使只听一堂课,最初也要发菩提心,中间专心致志地听,最后以圣者金刚语所造的回向偈来作回向。
业力
业的力量。善业有生乐果的力量,恶业有生恶果的力量。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原文:有些人做的善法非常大,每天很积极地听经闻法,但如果心不是很清净,带着图地位、求名声等世间利益的动机……
清净
外在的行为没有过失,内在的心境没有烦恼,叫做“清净”。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原文:有些居士听法是为了当上居士法师,或者为了家庭和合、生意兴隆、辩才无碍、财源滚滚,那么无论听闻多少佛法,也不可能变成大乘正法。
辩才无碍
菩萨四无碍解之一。菩萨从他听闻正法,释诸疑难;自身说法,亦皆音义并美,为他解惑,声为大梵天王所发,清净微妙,连续无碍。
——《藏汉佛学词典》
原文:本来,修密宗本尊不可能堕恶趣,但若起了降伏别人的恶念,结果会落得如此下场。
降伏
制伏邪魔鬼神使之归顺佛教。
——《藏汉佛学词典》
原文:若能知道这样调整发心,就说明你的善法已被方便摄持了,如此一来,哪怕是做一点微小的善事,也会成为大士正道无量福德的津梁。
大士
菩萨的通称。士是事的意思,指成办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事业的人,如观世音菩萨即叫做观音大士。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1003-定解B09-004
点击
查看第3课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