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耳传略释》内容纲要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内容纲要
《修心七要》非常重要:
1、来源于阿底峡尊者的一整套非常具有加持力的诀窍,包含了大乘佛法的所有精华--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的修法。
2、阿底峡尊者的弟子恰卡瓦格西,将尊者的修法与诀窍进行搜集整理,归纳出修行人一生所要修持的七个要点,也即“修心七要”。
3、西藏所有的教派都十分推崇这个修法,都将这个修法作为修持菩提心的根据。噶当派对此尤为重视,视其为修行的核心。作为我们宁玛巴,很多高僧大德,包括法王如意宝等大恩上师,都对这个法门非常看重。
4、依之修好出离心和菩提心,就有可能会自然而然地证悟空性;即使不能自然地证悟,也可以再修持一些简单的空性修法,证悟空性势在必得。
师:《修心七要》是十方三世诸佛唯一的成佛之道。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主要讲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这两种菩提心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修行的必经之路,若想避开此路而成就佛果,自古以来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同时,它还是一切利乐的源泉,修学本论,不仅可以获得暂时的人天安乐,而且也能得到声闻、缘觉、菩萨三解脱道的究竟利益。它就像如意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能满众生一切所愿。
本论的历史渊源:
佛陀、弥勒菩萨、龙树菩萨等---金洲大师--阿底峡尊者(窍决)---恰卡瓦尊者(归纳为《修心七要》)---无著菩萨(《修心七要-略释》)。
这部论典足够我们修持一辈子。如果只是听闻,没有一点点的消化与锻炼,就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大家务必要抓紧时间去修。
甲一、宣说前行法:
【当修前行法】:菩提心修法的前行就是出离心。而出离心的修法就是暇满难得、死亡无常、轮回过患以及因果不虚四个修法。
甲二、正行修持菩提心 分二:一、修胜义菩提心;二、修世俗菩提心。
乙一、修持胜义菩提心,分三:一、前行;二、正行;三、结行。
丙一、(前行):
首先皈依、发心,然后祈祷上师本尊,作七支供,身体端直而坐,并无有错乱、不多不少地数二十一次呼气与吸气,以此即可成为堪修禅定的法器。
丙二、(正行):
【思诸法如梦】【首先思维:作为所取外境而显现的一切器情世间,也如同梦境一般,只是在自心迷乱之后,才会出现这些现象。在内心之外的其他地方,绝不可能存在丝毫(的外境),从而断除一切增益。】
【观心性无生】【心的生住灭三者也是空性,并不存在显色与形色等等,又因为在身体的内外也不存在,所以其本性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立,并安住于什么都不执著的无念境界之中。】
【对治亦自解】【此时如果生起了所有身(境)心都是空性的对治念头,则观察这些对治念头的本性,从而了知其无有自性,并在这种境界中安住。】
【道体住普基】【宣说这种安住方式,道体住赖耶,即远离七识的一切散摄,在任何本性不可成立,内心不执著于任何法的无念境界中明然而住。】
1、空性修法(1):观察心的来处,观察心的住处,观察心的去处。
2、空性修法(2):让心处于宁静的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中去观察心的本性或本质。
3、空性修法(3):要去观察心的存在之地。
4、空性的感受:就像脚底下的地板被抽掉了,我们就悬浮在空中,周围什么都抓不到,什么都不能依靠。或者像一个小虫子落在了浩瀚无际的海洋之中,上是蓝天,下是海洋,除此之外,四面八方都看不到任何一个东西……分不清东南西北,辨不明上下左右,找不到任何依托之物。
5、空性修法的界定和验证:
(1)悟:由意识来感受,看是否有内内外外的物质都是空性的感受;
(2)一根线的比喻: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受:就像把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物品等等穿在一根很细的线上,线的端点抓在自己的手里,通过控制手中的线,就可以随意牵动穿在线上的,乱七八糟的东西,让它们飘在空中,四处游动。而这些东西依赖于自己手上的一根细线,而这根线的终点,就在手里,之后再也没有什么其他的源头了。这个比喻要表达什么意思呢?外境世界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人类、车辆、建筑物等等,都完全依赖于自己的心。而当我们回过头来观察自己的心以后,才会猛然惊醒:虽然心可以创造出森罗万象的世界,但这个所谓的“创世者”自己,也如同手中的线一样无根无源;
(3)河流的比喻:河流的下游,有着汹涌澎湃的波涛,势不可挡的急流,但如果找到它们的源头就会发现,那只不过是一股极不起眼的涓涓细流。这也是想说明,外面的一切,都来源于我们的精神,而精神本身,也找不到可以依靠的来源。出座的时候,就要有这样的感受:一切万事万物的根源,都消失于此了,一切的一切,都是无中生有。
(4)这些感受对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增上是否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如果是肯定的,那就证明这至少是一种可喜的境界;反之,如果不但没有对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增上有半点帮助,反而让我们因此而轻视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修法,那就有问题。---这是实修方面不可缺少的窍诀---要点的要点。
丙三、(结行):
【坐间修幻化】:出定后,了知所有的器情世间如幻如梦,现而无有自性。同时,令自己行住坐卧一切的威仪,都在这种没有实执的状态下行持。
乙二、(修持世俗菩提心)分二:一、入定;二、出定。
丙一、(入定):
【杂修二取舍】:杂修也叫轮番修;二取舍是把自己的快乐幸福舍给其他众生,众生的痛苦由自己取受,取和舍这二者通过轮番的方式修持。
【彼二乘风息】:自他二者的苦乐相换,依靠我们的风息--呼气、吸气进行修持。当呼气的时候,将自己的所有安乐以及善根都施予他众;当吸气的时候,又观想将他众的一切痛苦产生于自己的相续。
1、修持自他相换的先决条件:就在于知母、念恩、报恩。
2、自他相换的作用和功德:消除业障、积累资粮。
3、修自他相换有个至为关键的要点:不能为了自己积累功德才修。
4、自他相换的修法---以大悲心领受众生的痛苦:(知母、念恩、报恩、思维、四个具备、念诵偈颂、观想、思维和观修轮番修持、对境扩大、起座时要观想)
5、自他相换的修法---以大慈心布施自己的幸福:(知母、念恩、报恩、思维、四个具备、念诵偈颂、观想、思维和观修轮番修持、对境扩大、起座时要观想)
6、念诵偈颂:第一颂---若幸以乐转诸众,祈愿利乐遍虚空,若苦领受他众苦,祈愿苦海尽干涸。。。第二颂---愿普天众离苦及苦因,悉皆成熟于吾之相续,吾之一切利乐之善资,愿宿母众获而成正觉。
7、自他交换的功德:一个人只要将自他交换法在心中产生过一次,很多劫的罪业,自然而然当下就能消除得干干净净,快速得到广大的福慧资粮。
丙二、(出定):
【三境毒善根】:表示三境、三毒、三善根。。意思是说,依靠三种外境(悦意、厌憎、中庸) ,可引发众生的三毒(贪爱、嗔恨、愚痴) ,通过修自他交换,以令众生远离三毒,自然成就三种善根(远离贪嗔痴) 。
【为促忆念彼,诸威仪持颂】:为了督促自己念念不忘这种菩提心,我们应在一切威仪中,以猛厉的希求心诚挚地念诵:“但愿众生的一切罪业与痛苦成熟于自己的相续,自己的一切安乐与善根成熟于众生的相续!”
【取次从自起】:取受痛苦的次第应从自己做起。。。我们首先以自己为起点,慢慢训练,比如发愿自己来世的痛苦由今生代受,晚年的痛苦由年轻时代受,明年的痛苦由今年代受,明天的痛苦让今天代受……先以自己为对境,这样就比较容易放下执著了。然后渐渐扩至父母、兄弟、朋友,乃至怨敌。先交换微小的痛苦,然后慢慢增大。由此,依靠自己打破对自己的执著,菩提心的生起就易如反掌了。
甲三、(恶缘转为菩提道用):
【罪满情器时,恶缘成觉道】:恶业的果报,就是导致器世界圆满的逐渐消退,以及有情世界逐步沦落为野蛮恶劣的众生等等。当痛苦层出不穷之际,也就是转(恶缘)为菩提道用的良机。
此科判分二:将恶缘转为菩提道用的思维;将恶缘转为菩提道用的行为。
乙一、(将恶缘转为菩提道用的思维)分二:
一、以世俗菩提心将恶缘转为菩提道用;二、以胜义菩提心将恶缘转为菩提道用。
丙一、(以世俗菩提心将恶缘转为菩提道用的思维):
丁一、思维“爱我执”的过失:
【报应皆归一】:一切的报应皆应归罪于我执。从无始以来,“爱我执”就一直埋藏在每一个凡夫的心底深处,但我们始终都没有发现它对我们的伤害。实际上,一切痛苦的来源就是我执。
丁二、思维“爱他执”的功德:
【于众修大恩】:要观修一切众生对我们具有非常大的恩德。。从解脱的角度来说,获得人身,值遇大乘佛法,有机会闻思修行等等;从世俗的角度来说,自己的长寿、健康、事业顺利等等,,全都来自于众生。
丙二、(以胜义菩提心将恶缘转为菩提道用的思维):
【迷境观四身】:将迷乱的对境,直接观为法、报、化、本性四身;在胜义谛中,因为一切法的体性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立,所以,如果观察烦恼以及痛苦的本面就可以发现,它们首先从何处也无生,因此就是无生法身;既然无生,也就无灭,因此就是无灭报身;既然没有生灭,当然也就不可能存在中间的住,所以就是无住化身;而(法、报、化)三身体性的无二无别,就是本性身。
【空护为最上】:将能损害者、被损害者、损害过程三者观为空性,以此作为最无上的护轮。也就是说,观修空性乃最好的护轮。
乙二、(将恶缘转为菩提道用的行为):
分四:一、积累资粮;二、净除罪障;三、布施魔鬼;四、供养护法。
【四行胜方便】:在行为方面,具有四种殊胜的方便方法:积累资粮、净除罪障、布施魔鬼、供养护法。
【所遇修道用】:为了能将突然遇到的恶缘转为菩提道,故将自己所遇到的顺缘、违缘,全部转为修行道用。
甲四、(归结终生之行持):
【总摄窍诀要,应修习五力】:释迦牟尼佛、历代高僧大德宣讲的大乘法门有很多殊胜的窍诀,若将其完全归纳,则可包含在“终生行持菩提心”当中。而菩提心的一生行持,又归纳为五种修法,也可说是五种力量---五力。
所有的大乘佛法,皆可包括在这五种修法之内。此五力乃所有大乘佛法之精华,一个人终生的修行都可涵盖于其中。这五力不仅是打坐时的修法,在出座后以及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也随时都可以修。
【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我们应于临终前,在自己的各种威仪中,贯彻这五种力的修持。
1、引发力:反复强烈地在心中发愿,从现在开始直至尚未成佛之间,自己始终不离开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2、串习力:就是一再地修持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3、善种力:就是为了让菩提心能够生起并不断增长,而尽力地积累资粮。
4、破斥力:无始以来,我执让我饱尝了种种痛苦。因此,我应努力将执著自己、珍惜自己的这种心念赶尽杀绝;
5、发愿力:从今直至成佛间,都能不离开修持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但愿自己在遭遇任何违缘障碍时,都能将这些恶缘转为修持菩提心的良伴。
6、中阴修法:临终时,在各种威仪中,贯彻这五种力的修持(以狮子卧的姿势,善种力--发愿力--破斥力--引发力--串习力--轮番修持)。
7、最好的往生方法:古德云,虽然被吹捧得天花乱坠的临终教法多如牛毛,但却没有一个教法能比这个教法更为神奇。实际上,这是释迦牟尼佛所有法门中最精粹的教言。虽说很多修法中都有非常殊胜的中阴诀窍,但没有一个比得上以修菩提心作为中阴诀窍的方法,这种修法可以说是最好的往生方法了。能够这样走的人,即使没有作超度,也必定可以凭自力解决中阴身与后世的所有问题。
甲五、(修心圆满之标准):
1、标准一:【诸法摄一要】---所有的法都归摄于一个要诀,即断除我执。
2、标准二:【二证取上首】---有两种见证(他人见证、自己见证)可衡量修心是否达到标准,而在这两种之中,又以自己的见证为首要。
3、标准三:【恒当依欢喜】---恒时欢喜面对一切违缘顺缘。凭借修心的力量,碰到任何违缘障碍,都有十足的把握将恶缘转为道用,则可以说是修心圆满的标记。
4、标准四:【能散即圆满】---心即使处于散乱之中,也能把握正知正念。
5、标准总结:这些修心圆满的标准,是修心法门刚刚生起的征兆而已。
甲六、(修心之誓言):
【恒学三总义】【转欲自稳重】【不应说缺陷,全莫思他过】【先净重烦恼,断一切果求】【舍弃有毒食,莫学重义气】【莫发粗恶语,勿候险阻处】【莫刺要害处,犏载莫移牛】【不好强争先,断除诸邪命】【天莫沦为魔,为乐莫求苦】
【恒学三总义】---修行人应当恒时不断地修学以下三种总义。即:一、不能违背修心之诺言;二、不能过分放纵癫狂;三、不能堕于片面偏袒。
【转欲自稳重】:从今以后,我们应当将以前珍爱自己、重视自己的念头转为珍爱他人的念头,使自己的言行像如法行事的同道一样稳重。
【不应说缺陷,全莫思他过】:不妄评他人缺陷,不思维别人过失。
【先净重烦恼,断一切果求】:我们在观察自相续中的烦恼之后,如果发现哪一种最粗重,就全力以赴地集中一切教法去对治这种最粗重的烦恼,并尽力将其扼杀于襁褓之间。至于希望依靠修持修心教法,而使自己能得到今生的名闻利养等等;或者来世的人天安乐;或者使自己能证得涅槃等等之类的,自私自利的所有想法,都必须彻底根除。
【舍弃有毒食,莫学重义气】:夹杂着执著诸法实有,夹杂着看重自己、珍惜自己的心态做的所有善行,就像有毒的食物一般,因此,我们必须要去除这些念头。如果有人对我们造成了伤害,我们也要断除那种睚眦必报、耿耿于怀,无论何时都无法排遣仇恨,(总想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那种世间人所赞许的义气。)
【莫发粗恶语,勿候险阻处】:我们绝不能说那种为了报复他人的恶毒语言而刺伤他众的话;即使他人有过失,我们也不说“这是他罪有应得!”之类的话语。即便他人对自己造成了一些伤害,我们也要舍弃那种时刻怀恨在心,一旦复仇的时机降临,就立即“报仇雪耻”的行为。
【莫刺要害处,犏载莫移牛】:不要故意刺伤他人要害,也不要将本该犏牛驮运的货物,移嫁到黄牛身上。绝对不要去做当众揭发他人过失、持诵致命咒语伤害非人等等之类的,凶狠残害其它众生的行为。还要杜绝那种以狡诈之心而将降临在自己身上的责任或过失推诿、转移给他众的恶毒行为。
【不好强争先,断除诸邪命】:我们必须驱除那种通过千方百计,而将与人共有的财物受用归于己有的心态与行为。更要弃绝那种为了让自己得到究竟的利益,而暂时先让他人获利得胜,自己吃亏失败;或者为了灭除恶魔或疾病而去修心之类的、有计谋、有条件的自私行为。
【天莫沦为魔】:天尊切莫沦落为魔众。本来天尊是用来恭敬供养的,但如果没修好,就会变成给自己带来违缘的魔众。同样,如果我们通过修心,反而使相续中的我慢、骄傲不断增长,那么这个(修心之)法就变成非法了。依靠修心教法来修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调伏自己的相续,如果心相续反而因我慢而变得刚愎自用、顽固不化,则是根本没有领略到正法关要的表现。
【为乐莫求苦】:不能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众生的痛苦之上。
学处和誓言二者之间的差别:意思一样,角度略有差别,誓言是提醒我们有些事情不能做,而学处则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必须要去做。
甲七、修心之学处:
【诸瑜伽摄一,遇违缘修一,初后行二事,二境皆应忍,舍命护二事,当学三种难,取三主要因,修三无失坏,成就三无离,于境修无偏,遍且深修习,于厉境恒修,不依赖他缘,今当修主要,不颠倒是非,不时作时修,当坚定而修,以二观察解,不好大喜功,不暴躁易怒,不喜怒无常,莫追求声誉,将此盛五浊,转为菩提道,窍诀甘露藏,乃传自金洲,由昔修业醒,自众信为因,能轻苦讥毁,请调我执教,今死亦无憾】
【诸瑜伽摄一】:“瑜伽”是指日常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摄一”就是全部归摄于利他的菩提心当中。
【遇违缘修一】:在遇到违缘时,唯一应该修利他的菩提心。
【初后行二事】:无论早晚,都不能忘记修持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二境皆应忍】: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一旦出现后,就都要学会安忍。
【舍命护二事】:对于这两种誓言,纵然舍弃生命,也应当尽力保护。二事:一般的誓言和修心法门特有的誓言。一般的誓言,就是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以及密宗三昧耶戒等等;修法特有的誓言,就是第六个要点里讲的誓言。
【当学三种难】:应当修学以下三种困难。在烦恼初生之际,首先能够认知是非常困难的;中途制止、对治烦恼的过程,也是十分困难的;最后断除烦恼的相续,就更是相当困难。所以,我们应当为了能够在烦恼萌生之际便立刻察觉,中间以生起对治力而加以断除,最后令这些烦恼不再生起而精勤努力。
【取三主要因】:修菩提心时,不仅要学习三种困难,还要积聚三个主因。修法的主因包括:第一是要能够遇到具德的上师、善知识;第二是要让自己的心能够具有胜任的力量,以便自己能进一步如法地修行;第三是要聚集一切修行所需的顺缘。
【修三无失坏,成就三无离】:应该修持三种无失坏:对上师的恭敬心不能失坏,对修心教法的信心不能失坏,对所承诺的誓言不能失坏。成就三无离:指身、口、意三门不能离开一切善行。
【于境修无偏,遍且深修习】:对于任何对境,不管是有情、还是无情,都应该平等无偏地修大悲心。同时,这种大悲心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面,而应在内心深处真正地修持。
【于厉境恒修】 :面对严厉的对境,也应恒时修持菩提心。对于自己的竞争对手、势均力敌的同伴、自己未曾加害对方,而对方却来伤害自己的、以及因业力牵引而让自己打心眼里讨厌的众生等很难让自己生起慈悲心的对象,我们更应当特别地修习慈悲心。。。对于上师以及父母等严厉对境,我们更是要断绝那种伤害他们的想法和行为。
【不依赖他缘】:修心的时候,不应该随外在的因缘而转。我们不需要观待拥有衣食等等资具,无有人与非人的伤害,以及身体健康等等顺缘的具备。在这些顺缘不具足时,我们就要以两种菩提心而将这种不具足转为道用。
【今当修主要】:现在我们应当修最主要的。【与现世的利益相比,正法是主要的;而在讲法与修法二者当中,修法又是最主要的;而与其他的修法相比,修菩提心又是最主要的;在修菩提心方面,与依靠教理进行修持相比,依靠上师口诀而潜心修持又是最主要的;而与其他修行的威仪行为相比,坐在卧榻之上进行修习又是最主要的;与舍弃外境相比,依靠对治法又是最主要的。我们应当尽力修持以上这些主要法门。】
【不颠倒是非】:必须斩除以下六种颠倒。
第一、忍耐的颠倒。就是对修法所遇到的艰难困苦感到难以忍受,但却对降伏敌人、护持亲眷等等之类的苦难却很容易忍受的颠倒;
第二、意乐的颠倒。就是在修法方面趣味索然,而在谋求今生今世的荣华富贵方面却兴致勃勃的颠倒;
第三、品味的颠倒。也即不想品尝通过闻思修而获得的法味,却想尝遍世间诸妙欲之味的颠倒;
第四、悲悯的颠倒。对造作恶业的人不生悲悯之情,却对为了修行而承受苦行的人生起悲心的颠倒;
第五、营求的颠倒。不让依靠自己的人去追求正法,反而在如何营求今生圆满方面为他们出谋划策的颠倒;
第六、随喜的颠倒。对轮回涅槃的安乐以及善行不加以随喜,在看到自己的仇敌遭受痛苦时,反而心花怒放的颠倒。
【不时停时修,当坚定而修】:不应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应以坚定的信心,持之以恒地长期修持。。。在尽心竭力地修持修心法门的基础上,还要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地修持。---无论再忙、再艰苦、再有压力,都一定要坚持不懈。
烧水的比喻:如果把煤气打开一分钟又关了,再过五分钟以后又打开,一分钟后又关了,这样一天也烧不开一壶水。
【以二观察解】:通过两种观察,从而获得解脱。一方面要观察烦恼的本体是否存在,另一方面还要观察引生烦恼的外境现前时,烦恼会不会产生。
【不好大喜功】:不应好大喜功,自我吹嘘,有点功劳就四处炫耀,希求他人赞叹,希求他人肯定,希求他人报恩等。。。我们要戒除那些认为自己于对方有恩,或认为自己历尽艰辛地修持了很长时间,或认为自己学问渊博、戒律清净等等的自矜邀功行为。通过修习自轻他重,从而令自夸之心无地自容。不要对他人寄予重望,而应祈请本尊。
【不暴躁易怒】:即使他人在大庭广众之下作出了侮辱、毁谤自己等等的行为,也绝不暴跳如雷,并继而打击报复。
【不喜怒无常】:不要轻易地就表现出欢喜或者不悦的表情,以免伤害到自己的伙伴。不能气量狭窄、喜怒无常---遇到一星半点的喜事,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发生鸡毛蒜皮的问题,又暴跳如雷,脾气时好时坏、捉摸不定。
【莫追求声誉】:也不要因帮助他人或精进修行,而企盼得到别人的酬谢与赞叹。大乘始终强调,所有的付出都不能求任何回报,如果求回报,就掺杂了自私心的成分,就违背了大乘佛法的宗旨。最后这个学处涵盖所有大乘:付出的时候,没有任何自私,不讲任何条件。
【将此盛五浊,转为菩提道,窍诀甘露藏,乃传自金洲。】:
能将此恶世兴盛之五浊,转为菩提妙道的,如同甘露一般的窍诀,是传自于金洲上师的。以上所讲的菩提心窍诀,犹如能将剧毒转为甘露的妙药,是阿底峡尊者承侍金洲上师十二年所得的心要精髓,也是大乘法门的不共特点。
【由昔修业醒,自众信为因,能轻苦讥毁,请调我执教,今死亦无憾。】:
最后的一句话,是颂词作者恰卡瓦说的:依靠前世修持大乘佛法的种子、宿业成熟苏醒,以及此生虔诚信仰、向往大乘佛法的两个因缘,使我克服了重重困难与别人的讥讽诋毁,而听闻了很多调服我执,断除自私心的诀窍,如今纵然是撒手西行,也了无遗憾了,因为我已经掌握了人生的意义。
无著菩萨作的回向文:
【源自大恩扎巴法王处,圆满所得耳传大宝藏,以具信徒请而彰显力,愿诸众生圆二菩提心!】
---“我的《修心七要》耳传窍诀传承,是从大恩根本上师---扎巴法王处圆满获得的,因为具信弟子扎巴江村的祈请,我才撰著了这部《〈修心七要〉耳传略释》。
祖师大德的教言摘录:
1、《修心七要》上上下下最根本、最唯一的窍决:自他相换。
2、最容易遇到违缘的修行人。
(1)第一种:加行道四位中的第三位---忍位。
(2)第二种:修四禅八定即将超越欲界,获得色界第一禅的时候,以及,在超越色界、无色界的时候,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3)第三种:在即将证悟阿罗汉果位,超越三界六道的时候。
(4)修行愈精进的人,就愈有障碍。
(5)修持大乘佛法---发菩提心、修空性的人。
3、华智仁波切:“修心修心自修心,若以菩提心修心,无有一分身语善,解脱道外别无处。”---修菩提心是最重要的精髓,如果能专修此法,其余什么法都不修也是可以的。
4、师言:不管怎么说,修行也要始终摆在第一位,这在所有的事情当中是最重要的。心里若存有这样的观念,即使平时再忙,肯定有修行时间的。
5、嘎当派大德朗日塘巴曾教诲后人说:“我曾阅览过的所有甚深教法,都是将一切过失归咎于自己,一切功德归功于众生。这一切的关键,就是除了‘亏损失败我取受,胜利利益奉献他’之外,再没有其他的法。”
6、华智仁波切说过:“世俗菩提心是有为法,通过串习是可以逐渐生起的。”如果发下誓愿:“从现在起乃至生生世世,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修持两种菩提心当中!”以此为基础精进修持,相信再过五年十年,相续肯定会有很大变化,原来的自私自利,一定会变成无我利他的慈悲心的。
7、慈诚罗珠堪布:在《修心七要》当中,已经包含了足够一个人毕生修行的内容,如果能花费一些时间去学习并实践,相信每个人都不会白白度过来之不易的人生。
8、这种如同能将一切剧毒转为良药的甘露一般的、从金洲上师那里传下来的窍诀,实在是比其他的窍诀更为殊胜。如果能通达这种修心方式,则所谓的“快乐源泉之城”,也就是指“修持修心之身”,因为自他在轮回与涅槃中的一切快乐,都是依此而产生的。
9、在全论结束之际,无著菩萨做了一个最殊胜的总结:
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修行人,一生都应投入到两种菩提心的修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