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识”与“智”,是决定修行成败的关键
区分“识”与“智”,是决定修行成败的关键
识和智的区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理论派的方法;另一种是窍诀派,也称实修派的方法。
理论派认为:首先,智慧是常住不灭的,识是无常的,二者之间有常和无常的差别;其次,智慧是不造业的,识是造业的,故有造业和不造业的差别;另外,智慧是没有被污染过的、是光明的,识是被污染过的,是不光明的等等,有很多类似的差别。
窍诀派的具体方法,也即大圆满、大手印所讲的内容。其实,区分“智”与“识”,也是大圆满具体修法所涉及到的难题——很多人在修行不到位的时候,却误以为自己证悟了。究其原因,就是辨别不清 “智”与“识”的属性。
智慧和心识的差别
无垢光尊者著有一本书,专门详细地辨析了“八识之间的差别”以及“智慧和心识的差别”等等,因为其中涉及到大圆满的具体修法,所以此处暂时不细讲。
笼统地说,所有思维、思考的念头,都叫分别念或“识”。不但没有分别念,而且证悟了空性,能够体悟到空性的妙用,就是智慧。当然,只有通过修行,在证悟以后,才能知道什么叫做智慧。
当我们的心完全静下来,没有任何念头的时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阿赖耶识;另外一种就是证悟空性的智慧。
虽然心完全静下来了、放松了,处于非常清净、宁静、平静的状态,没有任何杂念,没有思考问题,也没有观想,但也没有空性的感受。即使这种状态能够保持五分钟、十分钟、半个小时……也只能叫做识——“阿赖耶识”。这种修法,叫做寂止。
对修行人来说,区分“识”与“智”,是决定修行成败的关键所在,故而非常重要。如果闻思的时候有些观点或说法不是很理解,影响不一定很大;但假如修行的时候,这个问题还分不清楚,就永远无法修空性。
在没有证悟之前,心平静下来之后的感受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
第一种是无念,即心里非常清净,不起任何念头;
第二种是禅乐,即心完全静下来,什么也不追求,什么也不思维,完全放松之后,就会有很快乐的感觉。很多外道修行人就是为了追求这种感觉而去修禅定,甚至一些佛教徒也会贪著这种感受,以致影响其禅定境界;
第三种是这种状态持续比较久之后,会出现一些微小的神通。
但无论如何,上述三种感受都跟解脱没有关系。色界和无色界的众生天生就有这样的禅定,但他们却不会得到解脱。
各种各样的杂念,都叫分别念。在一般的情况下,心完全静下来的时候,有两种状态:一个是“阿赖耶识”;另外一个是“证悟空性的智慧”。虽然证悟者的境界不一定是很标准的智慧,但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智慧,但它的本质还是识不是智。登地之前的所有修法,其本质都是识而不是智,但此时证悟者已能感受到空性的影像,与空性比较接近,就像湖水里的月影,显而无自性。
真正标准的绝对智慧,只有佛陀具备,十地菩萨都没有,凡夫就更谈不上了。
不要说佛的智慧,连十地菩萨的境界到底怎样,也没有任何语言可以直接表达,而仅能从否定的角度来指示——既不是“有”,也不是“无”,不仅否定了有、无二边,也将有无二边延展出来的四边、八边、三十二边一并破除。真正的空性,只有到证悟的时候才能体悟。
当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心的本性是空性,才算是有了一点空性的认知,如果达到这个标准,就已经是比较不错的境界了,我们可以说这就是“智”。如果没有这种悟性,则其他任何感受都是没有用的。
对寻求解脱的人来说,窍诀派区分“智”和“识”的方法很重要。如果永远都用理论来解释——智就是常,识就是无常,就不会有实质性的概念。
完
为了地球,
为了健康,
为了一切生命,
请大家停止肉食,
放弃杀戮。
慧灯之光系列
慈诚罗珠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