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55 | 学修佛法,全部依靠善知识
传讲时间:2015. 4.30
下面我们讲全知龙钦绕降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这部大论典前面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和业因果,四个大加行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我们在学佛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依止善知识,以及依止善知识的方法。
实际上,我们很多人的确需要非常系统地学习依止善知识的方法。因为,如今城市里面的很多人对佛学的信心、希求心应该是很不错的,不知道是什么因缘,学佛的人越来越多了,对佛法感兴趣的人也是相当多的,但是很多人在依止善知识时往往出现许多问题。
当然,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很多佛教徒刚开始对佛学的渴望心特别强,这个时候就“饥不择食”,不管遇到什么所谓的“上师”都马上去依止,可能有这么一个原因。但依止后也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发生,我以前在其他地方也讲过。
藏传佛教的善知识是比较多的,但有些是冒充的“善知识”,他们是以其他目的到汉地去的。汉地有一部分佛教徒是有智慧、有信心的,他们会如理如法地依止善知识,不会跑来跑去,会好好地闻思修行;但有一部分每天都跑来跑去,介绍这个、介绍那个,后来也出现了各种问题。
所以,最后所发生的这些不良后果,一个原因是,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并不是真正以传授如来教法为目的;还有一个原因是,有一部分人可能确实不知道到底怎么样依止善知识。这样的因缘导致佛教的形象也有被抹黑的现象。
我相信,很多人学习过《大圆满前行》等其他论典所讲的依止善知识的方法后,应该也会了解这些。但是,可能因为新的佛教徒比较多吧,也有各种各样的情况。
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既从正面来了解,也从负面来了解。从正面看的话,跟以往相比,现在很多人的确对依止善知识的方法、道理都很明白;而且这几年以来,各个地方的人们确实都有慧眼,会观察、会依止,最后会修学上师所传授的如来教言,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我们今天按照全知无垢光尊者的教言讲依止善知识。前面已经讲了四加行,后面还会讲不共加行,包括皈依、发心,以及无上密法的道理。不管是前面讲的道理还是后面讲的道理,都需要依靠善知识来开导,没有善知识的话,确实有一定的困难。
第五品 依止善知识
依止善知识品分六:一、善知识为无误引导者;二、善知识为一切决定胜之源泉;三、依止善知识弃离恶知识之教言;四、远离恶友等;五、了知取舍后求悉地之理;六、回向本品善根。
这一品从六个方面来阐述:善知识是无误的引导者;他是一切决定胜的来源;应该依止很好的善知识,舍弃恶知识;不但要舍弃恶知识,还要舍弃恶友;以及懂得这些道理之后如何取舍等。
下面讲的是“善知识是无误引导者”。在世间当中,尤其是在出世间的道理当中,首先要知道善知识是一切的无误引导者。
甲一、善知识为无误引导者:
前面讲到的正法与非法、善与恶的道理,要想正确无误地了解,一定要依靠善知识;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一般佛教徒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学习世间一般的知识,也需要依靠世间的老师来引导,你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阿毗昙毗婆沙论》当中讲过:“若人虽有智,不从他闻法,是人终不能,分别善恶义。”有些人虽然有智慧,但是没有在其他人那里听法的话,终是不能分别善和恶的差别。这个很重要的,就如此颂之前所讲的:如果没有灯,虽然有一些东西,也是看不见的,有了灯之后才能看得见。
《阿毗昙毗婆沙论》:“譬如闇室中,虽有种种物,若无灯明照,有目不能见。”
所以,世间当中有些人虽然智慧很不错,但是因为没有依止过善知识、没有听过其他的法,所以如果用自己的分别念来取舍的话,也许他所认为的大善法反而成了恶法,他所认为的大罪恶实际上却是一种善业。
因此,我们首先一定要明白什么呢?一切的见修行果,因、果、道等道理,全部都是依靠善知识开导的。我们在座的很多人,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开导,要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力量来通达如来甚深妙法的话,绝对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拥有今天这样的智慧、悲心和信心,能明白了知取舍的道理,应该是来源于善知识们——像藏地的莲花生大士、菩提萨埵,还有许许多多前辈的大译师和大班智达,是从他们的传承和恩德而来的。汉地等其他地方也是一样的,前辈大德们将佛法一直传到今天。今天我们基本上能懂得世间的这些真理,的确是来源于依止善知识。因此我们先要懂得依止善知识。
其实,你如果从来没有依止过善知识的话,给别人讲佛法也没办法的,自己修行也没办法的。就像世间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如果没有老师引导,也是难以通达。比如一个人要教幼儿园,如果幼师没有毕业的话,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现在找老师的时候,首先都是看他是不是师范学校毕业的,是不是专业对口。还有炒菜的厨师,也是以前学过的人会懂,如果什么都没有学过,光是切一点儿菜、加一点儿油,“啪啪啪”地炒,吃起来味道也是怪怪的。
所以,世间任何一个非常简单的知识都要有人教。我前段时间要用一个电饭锅,也专门依止了一个老和尚去学,但他自己也没有“传承”,迷迷糊糊的。(众笑)
甲二、善知识为一切决定胜之源泉:
“三世一切佛菩萨,以及声闻缘觉众,获三菩提由师生,”未来、过去、现在所有的佛陀、菩萨以及声闻、缘觉等,获得三菩提果位的来源,实际上全部都是善知识。
这是讲决定胜,也就是出世间的菩提妙果,全部都是依靠善知识。包括缘觉,以前也是依止过善知识的,声闻、菩萨、佛陀都更不用说了。
“获得世间增上乐,亦源依止诸上师,”还有世间当中的增上乐,即人天福报,其实是因为做了一些善事而获得了今生的快乐。如果前面根本没有做任何善事,不知取舍,整天造恶业——离开了善知识我们都会造许许多多的恶业——那么,即生当中的人天福报确实也是没办法获得的。
因此,世间的快乐和出世间的快乐实际上都是源于依止善知识。
“故当谨依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很认真地依止善知识。
依止善知识不是你想依止就依止,不想依止就不依止,不是这样的。你如果不想成佛,或者不想从佛教的道理当中获得一些超胜的境界,那就另当别论;如果你真的想的话,那你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就不得不依止善知识,而且要很认真地对待!这不是开玩笑,不能像一般的事情那样来对待。
因此我们一定要讲,所有真正的快乐和解脱都是依靠善知识而来的。佛陀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当中也讲过,有一次,阿难尊者在寂静地方思维了很多法义,然后对佛陀说:“我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有一种感悟:其实佛教的道理一大半都是依靠善知识而获得的。我觉得善知识是很重要的。”而佛陀说:“你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学习佛法和修行佛法不是‘一半’依靠善知识,而是全部要依靠善知识。”
首先阿难认为,学修佛法可能一大半是依靠善知识,但后来佛陀告诉他全部都是依靠善知识。为什么呢?因为依靠善知识,所有的智慧、悲心、功德都会自然而然增上,并且会远离恶知识,修行也会善始善终、非常圆满。而如果离开了善知识,就很有可能被恶知识所摄持,自己所有的修学都会一败涂地。所以这里讲到,依止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拓展内容
所谓的善知识也有上师的意思,那上师是有善法的。如果自己一点善法都没有,每天都无恶不作,心里面、语言上、身体上不但没有善,还有很多恶的成分、恶的习气、恶的力量,这就不叫善知识。
而且这样的善知识,按照《涅槃经》的意义,是不求自己安乐、常为众生而求安乐。华智仁波切在《前行》里面也讲了,真正上师的法相实际上是相续当中具有菩提心。末法时代,一个人具足上师的所有法相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归根结底,作为一个大乘的善知识,相续当中一定要具足菩提心和大悲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涅槃经》中讲,善知识首先是住于善法的,什么样的善法呢?并不是声闻的善法,并不是世间的善法、随福德分的善法。真正的善知识、上师确确实实是一切都为众生,他不求自己的安乐,这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寻找上师。昨天这里来了一个人,他说:“堪布,您给我找一下,我一直找不到一个所谓的‘上师’,我的上师在哪里?”我说:“我也不知道,你再不断地去找吧,可能慢慢慢慢就找到了。”他说:“什么时候能找得到?”我说:“不知道,一百年之内吧!”(众笑)
所谓的善知识是什么样的呢?在大乘佛法里面,善知识确实是不为自己的。一般凡夫人都是为自己,为自己的名声、为自己的财富、为自己的……这样的“上师”不一定具有大乘善知识的法相。这里讲得非常清楚。
因此这里说,所有的三菩提和世间的功德都来自于上师。我也在想,在座的人对所谓的善知识都有不同的定义,但是我们今天能看得懂字、能听得懂这些法,是因为在人生历程当中有很多善知识引导。
什么样的善知识呢?有些是世间的善知识,比如说我们学会写字、学会很多其他人不懂的基本世间哲理和规律,是依靠父母和老师等很多的人。在学习出世间法和行持善法方面,也有一些堪布、堪姆、法师、引导者;以及我们的道友,也提供了很多这方面的道理,我们也可以把他当作善知识。因为按照《华严经》严格来讲的话,对一切众生都要视为善知识,我们可以把他们都当作菩提的助缘,也可以这样想。
甲三(依止善知识弃离恶知识之教言)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乙一、略说:
“犹如藤依旃檀树,依止正士自变善,”这个颂词也很重要。世间当中有一种藤条,它自己没有什么能力,没有力量生长得特别高。但是它依靠一些檀香树的话,在很短的时间当中就能直接高耸入云;或者说,它能自然而然熏染到芬芳扑鼻的香味。
拓展内容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如玛拉雅树林中,漂落普通一节木,枝叶滋润出妙香,依止上师随行彼。”
“故当敬依善知识,弃离一切恶知识。”所以,我们懂得了这样的道理之后,应该一直恭敬地、非常欢喜地依止善知识,应该非常注意地舍弃所有的恶知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人可能会讲:“佛教徒以慈悲为怀,把所有的众生都看作自己的母亲一样来对待,这样的话,哪有要放弃和舍弃的众生啊?”其实,从大乘菩提心的广义角度来讲,我们可以这样对众生发菩提心。但是从自己修行的角度来讲,你千万不能依止这些人,不然不但度不了他们,最后反而你自己被他们度了。
我以前经常引用《大智度论》的一个比喻:就像冬天的时候,你把一盆开水倒在一块特别大的寒冰上面,刚开始可能会稍微融化一点儿,但是过一会儿,因为整个天气的原因、整个冰块特别大的原因,最后开水自己也变成冰了。所以说,这些恶知识的力量和感染力是非常强的。
拓展内容
《大智度论》:“问曰。菩萨当化众生。何故常欲值佛。答曰。有菩萨未入菩萨位。未得阿鞞跋致受记别故。若远离诸佛。便坏诸善根没在烦恼。自不能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坏败。欲度他人反自没水。又如少汤投大冰池。虽消少处反更成冰。菩萨未入法位。若远离诸佛以少功德无方便力欲化众生。虽少利益反更坠落。以是故新学菩萨。不应远离诸佛。”
以前佛陀也在佛经当中讲过这样的公案,当时难陀经常跟六群比丘在一起吃喝玩乐(六群比丘是佛教僧团里面非常调皮的一群人)。后来,佛陀把难陀带到市场上去,看到一家专门卖鱼的店,鱼肉已经腐烂了,特别脏。腐烂的鱼肉下面有一把草,佛陀让难陀把它拿在手里,过一会儿再扔掉。扔掉之后,佛陀说:“你闻一下你的手怎么样?”他说:“特别臭。”虽然刚才那个草没有了,但是因为腐烂鱼肉的味道已经染上了,所以特别臭。
过了一会儿,佛陀又把他带到一个卖香的香店去了,让他拿一把非常香的香,过一会儿又让他放下并闻自己的手——特别香!这个时候佛陀就告诉他:我们修行人在修学的过程当中,如果依止善知识,就像刚才依靠妙香手也会变香一样,自己自然而然就染上了他的习气;如果依靠了恶知识,也是自然而然就染上了他的“恶香”。所以,佛陀让难陀从此之后不要依止六群比丘,应该依止迦叶尊者、舍利子、目犍连等其他比丘。
从这个公案当中,大家也应该清楚,在学习大乘佛法的过程当中,为了保护自己,要尽量少接触一些见解、行为都不是很正确、甚至很有问题的人。
当然,我们为了随顺世间方便,需要有一些方便方法,不能说:“你是坏人,我不依止你,我不跟你同桌,我不跟你一起吃饭,我不跟你坐在一个凳子上。嗯——你好臭啊!我要走了。”不能这样的,需要有一种善巧方便。
但是自己平时依止善知识,确实也是需要注意的。《诸经要集》中讲:“一切众生志性无定,随所染习,近善则善,近恶则恶。”一切众生的意志和心是没有什么确定性的,会随着他所接近的习气而被染上,如果接近一些善知识,就马上变成善,如果接近恶知识,那马上就变成恶了。
所以,每个人应该看看自己住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很多老修行人也经常这样讲:“某某人本来是很不错的,他的成绩、戒律都很不错,但是这几天因为跟某个坏人同穿、同住、同吃、同行,肯定会有问题的,将来可能待也待不住了。”会有这种说法的。
以前上师如意宝也经常说:“作为一个修行人,最好远离一切散乱,如果实在是不能离开散乱的话,你还是应该依靠一个好的朋友,依止见修行为都很不错的朋友。”
所以,好友确实就像檀香树一样的,依靠他会染上好的习气。依靠恶友就像依靠粪便一样,原来你是像吉祥草那样圆满的,但是后来逐渐逐渐也染上了他的习气。
我都对此感受非常强,就像藏地有些根基、智慧都很不错的学生,因为后来选择的学校特别差——老师、学习风气都特别差,在那里待了两三年之后回来,就完全变成了另一种人;有些学生本来不是很好,但是后来去了一个好的学校,那里的老师、学习风气都很好,对人品、行为也非常重视,在那样的学校待了两三年之后,就完全变成了另一种人。所以,一个人在一个环境当中待一段时间,环境对他确实是有非常大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自己也应该按照这些教言和窍诀好好地去了解。
颂词背诵打卡
如是无谬因果道,来源依止善知识。
三世一切佛菩萨,以及声闻缘觉众,
获三菩提由师生,获得世间增上乐,
亦源依止诸上师,故当谨依善知识。
犹如藤依旃檀树,依止正士自变善,
好似粪染吉祥草,依止恶人自成劣,
故当敬依善知识,弃离一切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