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因明|因明概述——浅析因明的历史发展、基本内容和分析方式 Back

因明|因明概述——浅析因明的历史发展、基本内容和分析方式

五论论文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8-05-30

文|释圆非


本文对因明的历史、发展、基本内容和理念作了简要叙述,使不乏好奇之心的人们在短时间内能对其有所认识。论文整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因明的历史和发展,笔者概述了因明的起源、流传以及当今的发展。然后,第二部分以《量理宝藏论》为基础,对因明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式进行概述。最后一部分则简要分析了因明对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因明;历史;发展;理论;概述;意义


说到因明,稍微了解一点的人可能会联想到逻辑学。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逻辑学三大源泉,就包括古印度的因明。学者雅各•辛提卡等认为,逻辑学可被定义为关于推理和推理关系的研究,逻辑学的应用是为了很好地论证观点并得出合理的结论。而所谓的因明,太虚大师把它定义为“明立言所因之学术”,“明”有“通明”之意,而“因”指“立言者之言论”,也就是说,因明可以理解为能够通达、明了安立语言者所出言词、议论的学说。唐代玄奘法师认为,因明是考定正邪、研核真伪的学说。由此而言,二者都需要以理性进行判断、分析对错,在这一点上,逻辑学和因明确实有相似之处。


01

因明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

要了解因明,其历史概况不能不知。尽管通常所说的因明指的是佛教的因明,但详考历史就会发现,因明的起源并不是佛教,佛教因明只是佛教智者在印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佛陀的教言进行建立和发展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佛教因明中,有着大量对其他教派观点的分析的原因。因此,学习因明历史,有助于加深对佛教因明理论系统和分析方式的了解。此外,当今有关佛教因明的文献和书籍中,不乏东西方国家非佛教学者的学术性研究,这对于了解佛教因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因明的历史渊源

因明的最早创立者并不是佛教徒,而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系之一的尼夜耶派的祖师——足目仙人。据传大约公元前三世纪,当时亦有称在距今五千年之前,足目将前人流传下来的各个学派的逻辑知识加以整理、归纳、总结,而创作了《正理经》,可以说这就是印度因明的开端,但并不是佛教因明。在此基础上,大概到了公元四、五世纪左右,佛教因明才在佛教智者们的努力下得以建立、发展和弘扬。公元五世纪的后期,佛教新因明学的创始人陈那论师,基于当时外道邪见盛行,为了弘扬真正的佛教正理、破斥邪说谬论,他创作了以《因明正理门论》和《集量论》为代表的诸多因明著作,这些著作流传至今,成为最究竟、最无谬之佛教因明论典。再后来,陈那论师的弟子护法大师将因明传给了戒贤论师,唐玄奘法师从戒贤论师那里学习因明,并翻译了陈那论师的《因明正理门论》和其高足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以此将因明传入了汉地。而藏地因明则是由陈那论师的弟子自在军传给法称论师,再通过释迦慧等论师传来,并在萨迦班智达等智者的弘扬下得以兴盛。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因明论典并不是佛陀直接宣说,而是诸位佛教智者所造,但其本质并没有脱离佛陀的意趣,而且,太虚大师有云:“(因明)于佛之说,在《解深密经》亦略见端倪”。

 

2. 现代社会的因明发展概况

当今时代,佛教因明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佛教内部学者包括在家居士和出家僧人对前辈大德论典的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是非佛教徒的学者们从学术的角度对因明理论进行研究、阐述,如:曾参与编撰《中国逻辑史》的因明学家王森、发表过《陈那前的佛家逻辑》等诸多因明论文和藏学专著的意大利藏学家杜芝、著有《佛学逻辑与极微说》的牛津大学教授凯斯等。前者佛教徒的因明学习旨在令自他破除邪见、通达真理,并以此建立对佛陀和佛教稳固而无伪的信心。相比之下,一些单纯的学术性因明研究,由于缺少真正通达其究竟意趣的师长的指引,其研究结果对于真正因明理论的推广是否有积极意义,值得深思。



02

因明的基本内容和分析方式

由于因明(以下因明均指佛教因明)所涉及的概念和名称非常多且复杂,因而要在短时间内大致了解因明的理论并非易事。雪域“第一班智达”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所造的《量理宝藏论》(以下简称论典),非常简明扼要地囊括了一切因明的要诀,因此,笔者希望能够以此论典为基础,大致阐述一下因明到底讲了什么,使读者能有所了解。

 

本部论典名为《量理宝藏论》,“量”就是因明,“理”就是理论。也就是说,本论是一部运用正量、正理来驳斥邪见谬论的如宝藏般完整的论典,如同标准的尺子能够衡量布匹的长短一样,依靠正量能够抉择、判断是非对错。这其中,能够对其进行抉择判断的就是量,也叫做能知,而所要抉择、判断并了知的事物就叫做所知。

 

1. 因明的基本内容——能知与所知

世间任何事物,在对其进行分析时,都要涉及观察者、观察对象与观察方式,这就相当于因明中的能知、所知与识取境之方式。

 

①能知识

能知即能知识,就是能够了知对境的心识,比如:能够看见事物的眼识、听见声音的耳识等,这些都具有明了觉知的特点,都称为识。其中,能够正确了知对境的叫正量识,又称量、正量,其特点是不欺惑。正量识包括:远离一些分别念而且不错乱的现量,如中秋节时无有错乱地看见天空中一轮皓月的眼识,它并没有掺杂“好坏美丑”等分别意识;还有需要运用正确推理的比量,如通过有烟而无误地推知有火这样的心识。相反,具有欺惑的识则是非量识,简单而言,可以理解成是不符合事实真理的想法和见解等。在真正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我们要摈弃非量识而运用正量识。

 

②所知境

所知就是能被识所了知的,境就是对境,故而所知境就是能被识所了知的对境,比如:眼识所照见的红色的瓶子、耳识的对境美妙的音乐等等。事实上,一切事物,无论是实际存在的还是心中假想出来的,由于都能够被心识了知故而都能被称为所知。而在因明中,所要衡量的真实对境并不是一切所知,而是暂时而言具自相的外境,也就是实实在在能起作用的外在事物,比如:能装水的瓶子。

 

③识取境之方式

识知境之方式,就是讲识是如何缘取、了知对境的。无分别的现量识主要是通过显现的方式缘取具自相的别法,如:照见蓝色莲花的眼识,蓝莲花是自相外境,它显现在了眼前。而有分别的比量识是通过遣余的方式缘取心中的总相,如:看见山上有烟,然后想“有烟之故肯定有火”,前者看见烟是现量,后面心中的推理是比量,心中所想的烟和火的概念是总相,认为是火时则在心中遣除了不是火的东西,这就是遣余。

 

具体来说,我们的识究竟是如何缘取对境的呢?有部宗认为,缘取并了知外境的是根而不是识,理由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阻隔的话,境就不能被了知,而识是没有质碍的,若是以识取境则不存在被阻隔不见的情况。比如,看见池塘里有一朵蓝莲花,这是眼根见到而不是眼识,因为此时若有一条船从莲花前驶过将其挡住,蓝莲花就无法被照见,因而不是识见境。对此观点,论典中进行了驳斥:根(有法)不能照见任何事物(立宗),因为是无情法的缘故(因),如同石头(比喻)。以上是运用因明中常用的三相齐全的推理论式对有部宗的观点进行批判,这是一个正确的推理,因为它的三相齐全。具体分析,


第一相宗法成立,即因在有法上存在,这里根确实是无情法,因而无情法在根上存在;

第二相同品遍有,凡是无情法一定不能照见任何事物,这也是对的;

第三相异品遍无,凡是能照见事物的一定是非无情法,这也是对的。


推理的三相都满足、无误,因而推理正确,能推翻对方的观点。

 

另外,有部宗还认为能取境的根和外境是同时存在的,这也是不对的,论典中给出的理由是:根和境同时且异体存在的缘故,应成二者无有相属关系。具体分析,因为根与境是两个不同的实体,所以不存在同体相属的关系,又因为二者同时存在的缘故,所以也不可能是彼生相属,而事物之间的任何关联都只属于这两种相属,而不存在第三种,如此则根与境无有任何关联,但这是有部宗不承认的,因为没有关系的话就像两个毫不相干的石头一样,根就不能缘取并了知外境了。这是运用应成论式来驳斥对方观点,也就是运用对方认可的观点来合理地得出一个对方不认可的观点。以上通过“根是无情法”和“根境无相属”这两种理由推翻了根见境的观点,并间接成立识取境的观点。

 

那么,识是如何缘取对境的?或者说,识是如何产生的呢?雪域因明前派的一些论师认为,识在取境的当下就产生了,这个能取境的识和所取的境是同时存在的,如:看见蓝莲花的眼识和被看见的蓝莲花是同时存在的。这与有部宗的观点有相似之处,即都认为能取与所取二者同时。但这种观点也是不对的,因为“同时存在就没有相属关系”,这在前面已经论证过了。在批判完前面这些错误观点之后,论典建立了自己的观点。萨迦班智达认为,第一刹那对境和根存在,再加上作意,三者同时具足之后,第二刹那立马就产生了识。

 

也就是说,识所见到的都是前一刹那的境而不是现在的境,真正的外境就像藏在袖子里的手一样是不能被当下看见的,它是一个隐蔽分。对于这样的观点,其它宗派不是很满意,因而提出了质疑:既然产生识的因素有三个,为什么识上显现的形象偏偏只是外境的形象而不是根和作意二者的样子呢?论典中回答说,自然规律就是如此,如同胎儿只会长成父母的模样而不会变成母亲吃的食物、体温等东西,尽管这些都是形成胎儿的因素。所以,外境就如同父母,是根本因素,而根和作意就如同食物等因素。此处,论典是按照经部宗的理念来建立观点的,并提到,尽管因明的究竟观点与真相唯识宗的观点一致,即认为一切外境都是心的显现,境与识无二无别,但在世俗层面承认具有自相的外境存在时,则是跟随经部宗的观点来分析境与识。

 

2. 因明的分析方式

从历史中可以看出,因明是在众多教派的相关逻辑理论上改革、建立起来的,因而在分析方式上,往往先解析其他宗派的不正确观点,然后才树立自己的观点。如在《量理宝藏论》中,对于许多问题和现象的分析,通常是先破斥其他宗派的错误观点、然后建立自己的观点、最后还要遣除他人的质疑来稳固观点使人信服,上文识取境部分的分析就是遵照这种模式。总而言之,因明的分析方式透露着非常强的逻辑性,这不仅仅体现在思路上,甚至连语言和文字都做到极为严谨,若读者详考原文和注释则会对此深有体会。



03

因明在当代社会的发展状况及其重要意义

从以上对于因明全集式的论典《量理宝藏论》的简述中可以大致看出,尽管逻辑学和因明存在相似之处,但因明中对心识以及识与境的关系的分析却是比较独特的。因明中不仅仅对外在事物(所知)进行观察和分析,还充分考虑到了分析者的心识(能知),而现代科学中主要探究的是外在世界而缺乏对研究者自身的心识的考虑。因此,尽管因明抉择的并不是宇宙的终极真理、也不是佛教的究竟思想,但它作为一门研究世俗规律的学科,一方面能够使人增上智慧、通达世间规律,另一方面也能为哲学、自然科学等对宇宙真理的探索以及研究方式提供非常好的借鉴和引导。

RECOMMEND|推荐阅读







现观|虚空与空性——析《般若摄颂》等经论虚空喻







俱舍|断舍离——心灵整理术







戒律|如何从戒律中找到利乐——浅谈淫欲的过患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开放|包容|求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