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阅读参考丨《藏传净土法》第58课 Back

阅读参考丨《藏传净土法》第58课

1.诚信因果是即生自在往生极乐世界的必要条件。

①依靠案例和理证证成前后世的存在。

A.广泛闻思经教的道友可以利用因明中的理证来推证前后世和因果存在,并且能够推证出佛陀是量士夫。

B.对于没有广泛学习经教的道友来说,可以利用能回忆起前世的案例来说明前后世的存在。

就目前所学的净土内容而言,并非依靠理证证成前后世存在,而是通过案例来说明。

②不具足正见想要往生是比较困难的。

往生的基本条件包含诚信因果。如果相续中对佛法、前后世的存在、依靠净土法门可以获得真正的解脱等存在一些疑惑,便不会真的相信依靠净土可以往生,不承认前后世和因果存在就属于邪见,即使精进地念佛,也很难得到往生。需要长期闻思,逐渐遣除邪分别念,在相续中生起稳固的信心和定解。

2.对旁生也不要说恶语。

①“公案启示:虽然旁生属于三恶趣,但是从有情的角度来讲,众生皆有佛性(即如来藏),我们应该平等对待,对人类不能说恶语,对旁生同样不能说恶语。

补充《四分律》是佛陀涅槃一百年之后,由昙无德(即法正尊者,有些地方也译为法护论师)从上座部的戒律中摘录而成,全律共有四分:初分比丘戒,二分比丘尼戒,三分安居等法,四分房舍等杂法。现在汉传佛教主要以《四分律》为主,藏传佛教只有比丘戒、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尼戒已经失去传承,所以藏地尼众一般都会到汉地求授比丘尼戒,即以《四分律》作为依据受持。

②相比于人类,很多旁生属于弱势群体,任人宰割和奴役,但是在珍爱生命方面,众生都是平等的,比如在感受被杀的痛苦时,旁生和人类一样,异常痛苦又极度恐慌,人类不可随意损害其他众生的生命,否则会有严重的果报。

不仅不能杀害旁生,不悦耳的话语也应遮止。

律藏:“故当说柔语,莫言不悦语,若说悦耳语,成善无罪业。”不悦语是指宣说别人听后感觉不舒服的话语,比如粗口骂人、给别人起不好听的外号、说尖锐的语言刺伤别人、说话让对方感觉压力很大很难受等等。仅仅养成宣讲悦耳语的习惯,都能够成就善法,而且相续中一定不会沾染罪业。所以我们平时一方面要尽量养成说悦耳、柔软语的习惯,另一方面要以发愿的方式摄持,比如提醒自己一定不说恶语,一定不说伤害别人的语言,再通过祈祷三宝和善根回向的力量断除自己不好的语言习惯。

3.在断除恶语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次第、方式和分寸。

恶口缘于不贤善的发心。

每个人的相续不相同、习气不相同,语言风格也不相同,行为和语言是心主导而引发出来的外在表现。恶口因烦恼而引发,如果心态贤善,说出来的话自然会柔和悦耳、不易刺伤别人,所以调心是最根本的

②修法次第:首先学会对家人说爱语,然后再学着对无关紧要的人说爱语,最后是对自己讨厌的人说爱语。对外人说话客气,但是对自己的家人说话口无遮拦,也是不合理的。

③纵然念佛是净土法门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但不是坐在床榻上面安安静静地念佛才叫做修行,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相处,努力改变自己不好的习气毛病,这也是很好的修行。如果觉得自己平时没有说悦耳语,那就要好好忏悔,用发愿摄持,同时祈祷上师三宝加持,反思和他人的沟通方式,回忆当天讲的话是不是可以用更好的方式表达。

为人处事要把握好分寸,恪守中道。在修正自我行为的时候,不要表现得太做作,有些佛教徒的客气和谦卑做得过头了,弄得别人摸不着头脑;又或者过于小心翼翼,让别人觉得很紧张,不容易相处。我们的情商需要高一点,表现得自然大气一点。

⑤有些佛教徒学了这些道理之后,自己愿意修安忍,但是又变得很好欺负,在单位谁都可以欺负他,最后连工作都保不住,这也是要调整的。善待他人并不代表自己好欺负,也不代表在工作单位中没有竞争和立足的能力,佛教中讲的慈悲,并非是懦弱的状态,两者需要用智慧区分开来。

4.容易宣讲恶语的人。

①有些人“恶口如蛇舌”,语言锋利、恶毒,如同刀子一样容易伤人。

②有些人“心狠残暴”,相续不柔软、缺少慈悲,容易说出损坏别人的语言。

③有些人“暴躁易怒”,脾气不太好,动不动就不高兴,这样的人比较敏感,心胸不宽广,容易造恶口。

暴躁易怒之人虽然外在表现强势,实则内心是不堪能的。从大乘佛教的角度来说,这种人通常比较敏感脆弱,是值得怜悯的对境。

堪能之人心胸宽广,具有较强的包容心,很难被他人的语言冒犯到,行为和心态也不易受到他人的刺激,能够接纳各种各样的事情。具有柔软堪能的心态是化解怨仇于无形和解决问题的最好方便方法,那份包容、慈悲和大度足以感化周围,形成和顺的环境,这也是我们大乘的理念。

佛教徒应该懂得为人处事,并且具有完善的人格,如果行为不合群,处事特立独行,那么只能度自己一个人,他人并不会依靠自己的因缘而得度。如果自相续有大乘菩提心,那么人格魅力自然也是具足的。

④有些人“不护根门、无有惭愧、性情恶劣”,本身性情不贤善,属于恶人,比较容易说恶语,要敬而远之。

⑤有些人不是很会说话,缺乏沟通能力,一说话就伤害别人。

《因缘品》:“天生一出言,便说恶语者,犹如利斧头,将砍断自己”,恶语就像双刃剑,会刺伤别人,同时也会刺伤自己。有些佛教徒的心地非常善良,不会故意恶语伤人,但有时却缺乏善巧方便和沟通的技巧,佛法教言的运用也比较生硬。语言和行为都需要善巧方便,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若是语言不善巧,虽然说话不带脏语,但因刺伤了别人,依然容易落入恶语的范畴,事情也不容易成办。

若人具有慈悲心和智慧力,具足善巧方便的能力,自然有劝导别人学佛的机会。作为佛教徒,不可轻视世间知识,因为世间的很多知识也是佛教徒应该借鉴的。学习世间各行各业的长处,对我们的修行不一定有害处,大家要把生活过得丰富一点,精神生活比较好的人很大程度上会减小造作十不善业的可能。如果眼光和心胸太狭窄,碰到事情情绪就容易失控,无法正确处理事务,平时要多读世间和出世间的典籍来拓宽眼界,因为丰富的经历会成为修行的助缘。在工作生活过程中要学会思维佛法在内心的运用,要灵活而非照搬照抄,和人相处时要注意语言方面的善巧,在别人不能接受的情况下不能直接指出别人的过失。

5.恶语的过患。

①经中云:“为恶语垢所制服,无论何者无安乐,犹如狮蛇极凶残,恶语之人无善趣。”

如果无法断掉恶语的习惯,无论何时何地都得不到安乐。说恶语的人不能投生善趣,更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②《报恩经》:“炽热诸铁轮,恒旋头顶上,其苦非难忍,(倘若说恶语,果报更难忍,)永莫说恶语。”

恶语伤人的等流果是生生世世感召周围有对自己说恶语的人,使自己觉得很痛苦;对身边的朋友容易生邪见,觉得周围都是恶友。

如果希望经常听到悦耳的语言,首先要学会对别人说悦耳语,因为感召别人对自己说悦耳语,这也是往昔自己造作的善因所导致的,在语言方面有了好习气,以后生生世世说的语言都能让人听后很开心。佛陀的语言具有圆满的功德相,就是通过无始劫以来不断地断除自己语言的过失、不讲无意义的绮语等,而宣讲真实语、悦耳语,说随喜别人的语言、和合别人的语言、有意义的语言。从出世间功德的角度来讲,当说悦耳语到达一定的量时,就会具足佛语的功德,这种人的语言具有很强的威德力,随便讲任何一句话大家都爱听,而且都相信。另外会感召音声悦耳动听,让人舒心悦意。

6.远离恶语的功德。

①《大方等大集经》中讲述了远离恶语的十种功德:

第一是柔软语——声音柔软不刺耳。

第二是捷利语——说话很流利。有些人说话不清楚,有时候还有点结巴,这些都是语障。经常念金刚萨埵心咒(嗡班匝儿萨埵吽)对遣除语障有很好的作用。有些道友念到一定程度时发现自己念不出来,嘴就打结了,这是一个清净语障的过程,念到量,随着语障的逐渐清净,说话也会有改变。

第三是合理语——宣说合理的语言。

第四是美润语——声音非常优美、润泽,别人听了以后都很喜欢。

第五是言必得中——说话能说到点子上。

第六是直语——说话公平正直,不谄曲。

第七是无畏语——在大众中发言时没有畏惧心,语言上是无有畏惧、很自如、也能讲得很清楚、条理清晰等等。

第八是不敢轻凌语——别人对他不敢轻凌,他有语言的威慑力,别人对他不敢随便说轻视、侮辱、藐视的语言。

第九是法语清辨——在宣讲正法时能辨析得很清楚。

第十是身坏命终得生善道——在即生的异熟身结束时,依靠断恶语的功德,来生都能转生到人天善道而不会堕落。

②经常对别人说悦耳的语言,能感召经常能听到别人对自己说悦耳的语言。而且人缘很好、受人恭敬,亲朋好友众多,一切事业自然成办。哪怕因为前世的业力变成乞丐,别人都会喜欢自己。

③“断除诸傲慢,恶语伤感情,何者说柔语,彼士转善趣。”

傲慢的人容易用恶语伤害别人。若能断除相续中的傲慢,杜绝以恶语伤害他人,并且能够说柔软语言,那么此人恒时能转生到善趣中。

④“圣者断恶语,恒说柔和语,极喜美语者,近住于涅槃。”

真正的圣者,能够断除恶语,而且恒时宣讲让众生生欢喜的柔软之语。相续柔软之人,便离涅槃不远。

7.随学上师。

上师仁波切对居士和僧团所宣说的语言都很善巧,而且是发自内心的慈悲和温暖,能让大家有被照顾到的、非常愉悦的感受,这是上师仁波切语言的特色,也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跟道友共修的过程中都要注意语言方面的善巧,在别人不能接受的情况下不能直直地指出别人的过失,或者随便就说“你这不好那不好……”,这些都属于需要调整的方面。

了知恶语的过患和远离恶语的功德之后,我们在断除恶语这方面的力度也会增强,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加持,发愿自己生生世世都不做随意宣讲恶语的人。

编辑:定解G24

审核:定解G76

定解E11

定解E01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