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讲记 第83课
《俱舍论》分了八品的内容,现在我们学习到的是第六品分别圣道。分别圣道是对于所证圣道、圣境的了知安立,还有一些修行者的次第,修行者补特伽罗等方面的涵义。
现在我们讲的是第二现证真谛之次第,这个分了两个科判,第一是略说,第二是广说。其中略说的科判已经讲完了。
乙二、广说分三:一、智慧之自性;二、堪为法器之特法;三、真实趋入修法
丙一、智慧之自性
智慧之自性的前面主要讲闻所生慧、思所生慧和修所生慧,即对于智慧的自性进行安立。
闻等所生一切慧,
名二及义之有境。
“闻等所生一切慧”,“等”当中包含了思和修,也就是闻所生慧、思所生慧和修所生慧,即闻等所生的一切慧。闻等分别属于“名”、“二”,及“义”之有境。听闻缘名,思缘二,修缘义,所以他们分别是名二及义的有境。
什么是名呢?文字、名称等。我们在听闻佛法的时候,主要是用耳根来接受语言,语言是名称和文字本体的范畴;用眼根专注于文字,所以文字和语言就成了闻所生慧。
闻所生慧主要是听闻。有的时候,第一次看一本书,把它看懂了也算是一种闻。严格意义上的闻当然是用耳根来听闻。所以闻等的闻字主要是缘名的有境。
思缘二,二的意思是名和义二者。因为思的过程当中,首先要看书,看书的时候要缘文字引出意义,因此是名称和意义二者。有意义的时候,也许就不再依靠文字了,他就可以专注在意义当中。但是时间一长,忘失了名称,意义也散了,需要重新缘这个名称,再开始引发意义。或者通过意义来引发名称,安住这个意义的时候,思维分别属于什么名称,比如这个属于空性,这个属于出离心等等,所以它是名引发义,义引发名。名引发义之后,时间长了,这个义比较模糊了之后,又重新通过名来引义。这是二的意思,名和义二者都要依靠。
第三个就是义,义对应修所生慧。因为通过闻和思,已经引发了定解。引发定解之后,他就专注在意义当中,不断观修和串习就可以了。所以在修持意义的时候,一方面可以有观察修,一方面也可以有安住修,观察修和安住修这两者都是可以具有的。
严格意义上的修持,一定是在定解的基础上。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说看书和思维算不算观察修呢?严格意义上来讲,不算。闻思修的次第是确定的,观察修已经属于修的范畴。观察修一定是在定解已经产生的前提之下,缘这个定解以观察的方式来修,它和通过思维引发定解是不一样的。在修的过程当中,疑惑已经遣除掉了,已经没有疑惑了,就是以反复观察的方式来修而已,他内心当中的定解是非常稳固的。而在看书的时候是不一样的,看书的时候你内心当中的疑惑还在,定解还没有引发,所以这个时候他主要通过看书思维的方式来遣除怀疑,遣除增益和损减。所以从这个侧面观察的时候,思维法义不算观察修。但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把这个修行的意义放宽一点,看书、思维也可以算是一种修行。
有些人提问,这种思维到底算不算观察修?首先要了解修是什么,修其实是在思维后产生定解的基础上引发的一种反复观修,通过反复观察来相应的一种修行方式,所以一定有一个条件,即定解已经有了。思维的阶段已经过了,思维的阶段主要是遣除怀疑,增益损减,引发定解。有了定解,思所生慧生起了,思的过程结束了,然后再开始缘这个思所生慧的定解,反复观察,观察一段时间之后再安住下来修。观察修和思维有点相似,但是思维是还有怀疑,还没有产生定解的阶段;观察修是已经产生定解了,思维的阶段已经过了,所以这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别,这个方面我们顺便讲一讲。
注释当中讲了一个比喻,就像学游泳一样,刚开始手要抓住岸或者木板不能放。木板就相当于名称和词句,我们在听闻的时候,不能离开文字和语言。稍微可以扑腾几下,马上要再抓住,在不断地抓木板和放木板的过程当中训练、串习。最后当他已经完全掌握了之后,就可以完全放开木板了,木板不要了,自己完全可以在水里游泳。同样,闻思修三种智慧的生起是这样的。
这就是智慧之自性,主要是名、二和义的有境。有境是观待对境来讲的,名、二和义是对境,缘名、二和义的叫有境。那么有境是什么呢?即闻所生慧、思所生慧和修所生慧,属于三种智慧。
丙二、堪为法器之特法
如果要修法,必须要安立法器,这个法器特别重要。平时我们在学习依止法的时候,上师有上师的法相,弟子要有弟子的法相。如果弟子的法相圆满,就是法器。法器就像水器一样,如果这个水器是圆满的、不漏的、干净的,就可以用这个器具装水等,而且可以不漏,很干净,可以食用。
同样,正法要在我们的相续当中留存,起作用,我们要受用这个正法的话,我们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法器。小乘有小乘的法器,显宗大乘有显宗大乘的法器,密乘有密乘的法器。
有的时候我们修法很长时间,没有感觉到明显的收获,从某些角度来讲,可能还是要反观一下自己是不是法器,可能还没有成为一个真实的法器。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首先不要说什么时候得到一个神通,什么时候得到一个证悟,什么时候一下子成为菩萨这样的话。虽然可以想想,但是在初级阶段还是多想一下怎么样让自己成为一个标准的、合格的法器,这个是比较现实的。如果成为法器,正法就可以留存在我们的相续当中。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说留存在我们相续当中的正法如何来调伏烦恼,如何产生殊胜的功德。它一定是在具有圆满法器的基础上才能够生起来的。
如果你都不是法器,正法听进来之后,就像器具有个洞一样漏掉了,即使你不断地念咒,不断地发心、修行、听闻,功德也都会漏走,没办法留存。或者器具没洗干净,没洗干净的食物已经霉变了,霉还在你的碗里边,这个时候你装新的食物,这个食物也被它染污了。同样,如果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贪欲、嗔恚、留恋世间的想法等,就相当于我们内心当中还有毒,即使听到正法,也没办法干干净净地起到它的作用。
我们要让自己的心相续成为一个不漏的法器,干净的法器,有很多条件。在小乘的条件当中,主要是知足少欲。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不管是小乘、大乘,还是密乘,都有共同的标准,就是要知足少欲,不贪念世间轮回,世间八法。
到了菩萨乘,主要是利他。这时如果还完完全全按照小乘的标准,在发了菩提心,做利他的事业时,还是少事少恼,知足少欲,在菩萨戒律当中这个是要遮止的。因为菩萨乘是要广大利众的,处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完完全全知足少欲或者远离一切财产,就没办法利益众生。
但是到菩萨乘是不是根本不需要知足少欲?也不是这个意思。到了菩萨乘,共同乘当中知足少欲的功德在菩萨乘的相续当中,是以增上的方式而具有的。首先对财富没有耽执这一点是完完全全相同的,你不用刻意地拒绝很多财富,但是你内心当中对财富的知足少欲不贪执这一点的功德一定是有的。否则,在小乘当中要知足少欲,让我们知道财富的过患,让我们看破放下,到了菩萨乘,突然又让你捡起来,说小乘当中所讲的知足少欲是不合理的,又让我们去贪恋轮回,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越往上走,标准一定是越来越高的,所以共同乘的基础永远是基础,不可能到了菩萨乘这个基础就舍弃了,但是思想观念会有所转变。他在不耽著财物方面是一样的,但是不一定像小乘那么刻意地远离财富,不积累财富。因为他对财富没有贪著,在这个基础上,为了利益众生积累一些财富是完全开许的,而且成为菩萨修持布施、利益众生的一种殊胜方便。
到了密乘,可以把这些欲妙转为道用。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增上而有的功德。所以修持佛法下面的基础很重要,如果把下面的基础打牢了,再往上走,站在某个高度安立他的本乘的教法,就很合理。否则,有的时候的的确确就会出现很多矛盾和抵触。
共同小乘当中让我们放弃一切,到了密乘反而又说这些都不需要舍弃,这个不需要舍弃是从哪个层次上讲的?如果没有通过三乘的教法次第学上去,他是没办法理解这里面究竟所指是什么。如果把这些教法一层一层学上去,把每一层的观点搞得很清楚,是在什么基础上安立的,这方面搞清楚之后,对整个佛法次第的修行,他就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知。
此处堪为法器的特法是共同乘的安立方式,即知足少欲。下面一个颂词还会提到四圣种,这些都属于法器的特点。
具身与心二远离,
非不知足大贪欲,
于得复爱不知足,
未得贪求欲望大,
相反彼之对治者,
彼二三界无垢摄。
此处讲具有身和心的两种远离。首先具有身的远离,我们的身体要远离愦闹。如果自己过于追求世间,琐事太多,自己的身体是很愦闹的,身体一忙,心就跟随产生各种各样的分别念,如此自己就没办法安住在寂静的状态当中修行佛法。所以第一要身体远离。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静虑品》刚开始的时候也讲到,我们自己要断世间,舍妄念,和此处相同。修持禅定和大乘菩提心也需要身心远离。身体远离各式各样的罪业、烦恼,心要远离各种妄念。
在小乘的教义当中,主要是针对出家者,他的身体远离各式各样的琐事。在家者尽量远离。小乘教义当中,对于在家方面并没有讲很多,主要是针对出家人讲的。大乘当中,不管是出家在家都可以发菩提心,都可以有修持大乘的机会,因此教义基本上是平起的。小乘非常鼓励出家,侧重于出家的修行。在南传佛教的教区,出家之后,吃饭时拿个钵,早上出去要一点,中午回来吃一些就可以了,什么事都没有。所以他们身体远离愦闹方面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在家者就不一定有这么明显远离愦闹的方法。
内心远离妄念,内心对于亲属、财富、世间八法等等各式各样的妄念要彻底远离。所以身体远离愦闹,内心远离妄念,具有这两种远离的补特伽罗,他的修行比较容易圆满。
“非不知足大贪欲”,不是不知足的人,不是具有大贪欲的人很容易得到。如果对于世间的财富不知足,或对世间的财富非常非常贪执,是不容易得到功德的。
这两句也是给我们讲的。虽然现在我们说自己是大乘行者,是修密乘的行者,但是这个基础的共同法要还是需要具足的。如果我们自己内心当中不知足的特点很明显,贪欲大的特点很明显,容不容易修成功德呢?不容易。所以并不是具有大贪欲和不知足的人容易得到,而是身心远离的人容易得到功德。
下面两句讲什么是不知足,什么是欲望大。我们可以反观自己的内心,我们是知足还是不知足,是多欲还是少欲。反观之后,可以针对自己的毛病特点做一些调整。
首先“于得复爱”叫做“不知足”。得到之后还想得到,叫不知足。如果得到之后还要想更多,还想要高档的。得到就可以了,叫知足。比如,我一个月的生活费已经足够了,没有更多的想法。
注释中以法衣等为例。有些小乘的公案当中说,有些修行者贪欲很大,为什么呢?因为他有两个钵,有两套法衣。当然当时的修行者的确比现在的还是有不一样的特点,一方面当时的物质和现在的物质没法比,还有当时修行者内心的贪念可能比现在的修行者要少一些,所以我们看有些人有两三套衣,有两个钵盂,佛陀就开始呵斥了。那个时候可能贪的东西不是特别多,现在我们反观自己,可能不是两三套衣的问题,其他很多东西的问题都会出来。
如果我们内心当中具备了不知足,那么心无法寂静,也没有心思去认认真真安住在法义和正道而修持,没办法成为殊胜的法器。所以“于得复爱”叫不知足。
“未得贪求欲望大”,什么叫多欲呢?前面不知足是针对知足讲的,而多欲是针对少欲讲的。少欲是没有得到也不想。“未得”,即没有得到的,“贪求欲望大”,没有得到东西,他想方设法要得到,每天睡在床上也在想,走路也在想,吃饭的时候也在想,怎么得到这些东西,这个就叫做多欲。所以知足的反方面是不知足,少欲的反方面是多欲。如果不知足多欲,就不称之为真实的法器。
“相反彼之对治者,彼二”,“相反”,不知足的对治就是知足。得到一点点可以谋生的东西就可以了,可以维持自己的生命,可以修道就可以了,这个叫做知足;多欲的对治是少欲,没有得到的东西不去想怎么样得到。“彼二”就是知足和少欲。
知足少欲是什么地方所摄呢?“三界无垢摄”,即知足少欲的功德可以在欲界当中有,可以在色界当中有,也可以在无色界当中有,三界当中都可以有。无垢也可以摄,无漏的功德也可以包含知足少欲的功德。所以三界当中都可以有这个无贪的功德,在无漏的法当中也可以有这种功德,所以它是三界和无垢所摄。
下面再看四圣种。
彼等无贪圣种中,
三者即是知足性,
前三示理末说业,
对治产生贪爱故,
谋求我所我执物,
暂时永久息灭故。
这个颂词当中讲到佛陀在经典当中讲到的四种圣种。圣是圣者,种是种性、种子的意思,也就是如果具有了四种功德法,以这四种功德法为种性,就可以产生圣道,所以叫做圣种。
四种圣种,一、菲薄法衣为满足,即法衣很简单;二、粗粝斋食为满足,能吃饱肚子就可以了;三、简陋床榻,所睡的床一般的能够休息就满足了;四、喜欢闻思修行。
“彼等无贪圣种中”,其实这些都是属于知足少欲的本体。知足少欲的本体显现成法器应该具有的圣种方面就是这四个。如果我们具有了这四个,就相当于具足了圣者种性,具有了得到圣者果位的种子;如果不具足这些,就说明我们内心当中解脱的主要因缘还不具有。就好像种庄稼一样,如果种庄稼的种子已经具足,并且已经播下去了,那么主要的因缘就具足了。这个时候再去考虑田地、肥料等其他的因缘。如果连种子都没有的话,主要的因缘就不具足。所以我们获得圣者果位最主要的种子,就是这四个条件。如果这四个条件具足了,那么获得圣者果位就有了根本的主要的种子;如果这四者不具足,就不一定获得殊胜的圣者果位。四圣种都属于无贪自性的。
“三者即是知足性”,前三者是很明显以知足为性的。
菲薄法衣,有一个很简单的衣服就可以了。佛陀在鼓励修行者修行的时候,也是这样的,要不然是别人不要的料子洗后,织成袈裟;要不然把布裁剪之后,再穿在身上等等。其实就是有能够御寒的衣服,有菲薄的法衣就满足了。这方面就是知足为性,是很明显的。
粗粝斋食,吃饭也是一样,不会想今天应该吃一个好的高级的,托钵排队乞食,别人给什么就吃什么,他就已经可以了。
一些汉地、印藏苦行的人吃得很少很差的,能够裹腹就可以了,因为粗劣的饮食很容易得到,乞讨、化缘的时候,如果说:没有什么要求,只要能吃饱肚子随便给点就可以了,如此别人就愿意给你。差的衣服、差的饮食也愿意给你。如果你上门的时候说,我要高档的,必须是黑龙江大米,川米是不要的,其他的也要高档的。别人就说:你这个要求太多了,对不起,那家比较富裕,上那家去。别人就不愿意给你了。如果说随便给一点就行了,别人会觉得这个修行人还可以,没有什么高标准,就愿意给你。所以为什么要粗粝饮食呢?就是因为比较容易找到。施主没有压力,愿意给你,今天给了,明天还愿意给。
比较容易找到,对修道没什么障碍。所以有些汉地的修行者在山中种三百六十五棵土豆,每天吃一棵。一个土豆种下去可以结很多,挖出来有多少就吃多少,没有就不吃了。反正每一年的饮食都在这里。
我听说有些修行人住在很高的地方,很难下山。他要吃饭的时候,他就把手打湿,然后在化来的米口袋里按一下,能够粘上来多少颗米,今天中午就吃这么多。再挖一些野菜,混在一起煮。像这样菲薄的饮食,他就可以很长时间不用下山化缘,他就在这个时间当中,保持他的精力修道。他只要自己的身体有一点精力,不死就可以了。所以很多真正的修行者对这些方面的的确确是做到了。
别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证悟呢?因为这些条件都是具足的。他是知足的,把主要的精力放到修道上面,其他方面全部忽略。
还有简陋的床榻,不需要高档的床上用具。这三个是知足性。
还有闻思修行,其实也是无贪的自性,为什么呢?注释当中说闻思属于灭谛,修行属于道谛,这是一种大概的讲法。真正意义上讲灭谛当然是涅槃,道谛是圣者果位。此处的灭谛主要是指能够灭烦恼。闻思是灭烦恼的一种方便,灭烦恼之道。闻思了之后,知道财物的过患,对于这些方面的烦恼就可以灭掉。修行是道谛的意思,通过修行也可以灭除烦恼。此处是比较宽泛的一种灭谛和道谛。所以闻思修也属于知足无贪的自性。
“前三示理末说业”,“前三”,即菲薄法衣等,“示理”,示什么理呢?宣讲修行解脱的威仪之理。也就是具有修持解脱道的威仪必须要菲薄法衣等。
但有些时候大恩上师也说,修行者行于中道就可以了,不要一听到这里,马上就去尸陀林把破烂的衣服捡起来洗了穿在身上,认为是菲薄法衣了。其实在僧团当中不能太过于极端,过于标新立异,没有必要,大恩上师对这个问题是比较重视的。
有些道友看到这里,马上就把毛衣脱了,就穿个披单,里边什么都没有,露个膀子在外边,就坐在上师的这个位置下边,下课的时候,把披单撩开,问:“上师,我穿成这样行不行?”上师没说什么。过段时间又出违缘,像这样没必要。穿得干净一点,整齐一点就可以了,不要堕于两边,我穿的很差,别人看我是老修行人,这个没必要。主要是为了不让这些东西成为自己的障碍就可以。
佛陀讲这些都是不堕两边的,穿衣不堕两边,饮食也是不堕两边的。佛陀所提倡的是中道义,过度的奢侈是不支持的;过度的贫穷也不支持,行于中道是最好的。
“对治产生贪爱故”,这四个主要都是对治产生贪爱。
“谋求我所我执物,暂时永久息灭故”,这四个也是对我执物和我所执物,暂时息灭和永久息灭的对治。
首先是谋求我所执物,我所执就是我所执著的东西,我所执的东西是什么呢?无外乎就是法衣、饮食、床榻等,这些资具就是我所执的东西。如果知足少欲,暂时可以息灭对我所执物品的追求。
第二种是闻思修,永久息灭谋求我执物。我执的物体是什么呢?即身心,是产生我执的根本。我执的所缘就是我,而我依靠什么安立呢?依靠身心而安立。通过闻思修,知道了坏聚见、无我、无常等,就可以永久息灭我执物。所以它具有这样一种殊胜的必要性。
前三者对于我所执的物品暂时息灭,因为只是压制。然后对于我执的根本,通过闻思修可以息灭。我执一息灭,我所执一定息灭,因为我所执就是跟随我执而引发的。我执是根本,我所执是它的眷属。如果有我执,就有我所执;如果我执没有了,我所执也就没有了。如果我执永久息灭了,反过来讲,我所执也会永久息灭。
丙三、真实趋入修法分二:一、修寂止;二、修胜观
丁一、修寂止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戊一、略说
入修行有不净观,
忆念呼气吸气法,
贪欲强烈寻思大,
如是诸众次第修。
“入修行”,趋入修行。成为法器之后,还要有一个真实修行的方法。此处从寂止的方法来讲,入修行的第一个是不净观,第二个是忆念呼气吸气法[1]。这两种是进入修行,修寂止的方式。
这两种修行方法分别对治的是什么呢?第一个对治“贪欲强烈”。如果我们对于自己或异性的身体贪欲心非常强烈,就需要修持不净观。通过修不净观来对治自己非常强烈的贪欲。
欲界的众生这方面的贪欲是俱生的,是很强烈的。强烈的贪欲当中也分了上中下几个层次,有些特别强烈,有些可能中等,有些稍微好一些。对于贪欲强烈的人,不净观是一个正对治。因为强烈的贪执主要是认为对境是清净可爱的,如果发现对境是不可爱、不清净的,贪欲自然而然就会息灭,这就是一种自然法则。我们的心是缘清净生贪,缘不净息灭贪或者生嗔的一种自性。现在我们内心当中的贪欲太过于强大了,所以这个时候必须要修其反方面,把对境观为不净,这样可以息灭我们的贪欲,所以贪欲强烈修不净观。
“寻思大”,如果自己的分别念很多,每天有很多很多的想法,很多很多的分别,静不下来,那么就要修数息观,忆念呼气吸气法,它是很好的一种方法。
贪欲强烈根本没办法进入禅定;自己的寻思很大也没办法安住在禅定,而这两种就是正对治,通过不净观可以对治相续当中强烈的贪欲,通过数息观可以对治相续当中非常非常多的寻思。
“如是诸众次第修”,首先认清楚自己最强烈的烦恼,然后着重对治它。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禅定休息》当中也有这样的教言,我们在对治烦恼的时候,首先观察内心当中哪种烦恼最强烈,比如贪欲很强烈,首先针对这个最强烈的烦恼着重修持;如果嗔心很大,就针对这个最强的嗔心开始入手。其他的,我们可以慢慢调伏。
“如是诸众”,就看自己生起烦恼的状况,次第次第而修持。
以上是略说,讲它的必要性。
戊二、广说分二:一、修不净观;二、修呼吸法
对治诸贪观骨锁,
广修乃至大海间,
略观称初业瑜伽,
除足半头称熟修,
持心专注眉宇间,
即是作意圆满修。
不净无贪性十地,
所缘欲现人方生。
此颂讲不净观,主要是观白骨。
在注释当中讲到分别对治和总对治。我们对异性无外乎就是对其形色、显色、所触、利养恭敬这四种产生贪欲。
第一个叫做形色贪,即贪著身高、身材等。比如某人的身体很苗条,形象很可爱,走路的姿势非常好看,非常吸引我。有些人就看身材怎么样,身材很好,他就产生贪心。
第二个叫做显色贪,即肤色如何。肤色很白,很光泽,或头发是黑色的、金黄色的。有些人为了吸引别人而化妆,如果别人喜欢白的,就在自己脸上抹一些粉;如果别人喜欢红的,就在嘴上涂一些红色,指甲上涂一些红色;眼睛描一些黑的。总之,不管是显色还是形色,哪方面能够吸引别人,她就从那方面打扮。
为什么很多人要减肥?因为太胖别人不喜欢。这就是对自己的形色不满意。或者觉得如果苗条一点,可能形色好一点,别人就会喜欢。
我们欲界有情生贪心的时候,主要看对方的显色和形色。生贪的对境也是努力引起对方的注意,太胖了就要减肥,显色不行就做一些整容或者化妆等等。
第三个叫做所触贪,即皮肤细滑,柔软,温暖,就是所触的一种贪执。
第四个叫做利养恭敬贪。给自己端茶倒水,或给自己唱歌跳舞,做供奉。有些人就喜欢供奉,对这样一种供奉产生贪著。
欲界众生所生起的贪心无外乎就是这四种,形色、显色、所触和利养恭敬。
对治这些有分别的对治法,还有总的对治法。在注释当中讲到分别的对治法。
如果对形色贪,对身材很贪,就观浮肿想,虫啖想等等。我们觉得对方的身体很高,很苗条的时候,就观想她死了之后被虫吃的样子,吃了之后就没有什么可贪执的了。修不净观的时候,观死了之后,尸体开始慢慢肿胀,出现很多蛆,然后被虫子吃掉,慢慢他就没什么可贪执的。以浮肿想、虫啖想来对治形色贪。
如果对显色贪,觉得显色很曼妙,就用红肿想、青肿想、黑肿想。死了之后尸体发肿、发青、发黑、腐烂,这样一种身体,观想的时候就没什么可贪执的,越观想越恶心。我们面前所看到的这个身体,其实死了之后就是这样的。死后的尸体就是现在的身体,本性没什么差别,最终会变成这样。从死后观察现在的状况,从这个角度进行对治。
对治所触贪,观啖食想、焚焦想、离散想。所触就是很柔滑、很柔软,对这些方面产生贪执。这时观想她的身体已经被很多虫子吃,蛆在她的身体里钻来钻去,这样还想去摸吗?还想有一个好的所触吗?是没有的。观想焚焦,即烧焦之后的身体,对此不可能产生幻想。同样,离散想是观她的身体已经分散了,腐烂之后一块一块的肉掉到地上,就不会有所触的想法。
供奉贪,即唱歌跳舞觉得很好看,供奉自己,伺候自己。但是一旦死了之后,倒在地上,一动不动,这时候就没什么供奉贪的执着。
以上主要是从死后尸体的种种情况来反观现在就是这样的。
有些人会说,死了之后没有任何人想贪,我贪的就是现在没有死之前的身体。这样也有很多对治法,《入行论》第五品、第八品,还有很多地方都有宣讲,直接观三十六种不净。里外的组成部分都是不净的,活生生的人也是这样的。他的皮肤,里面的内脏、骨头、血液、肌肉,一个个分开之后,没一个真正耽著的。如果把皮肤剥下来放成一堆,把内脏割下来放一堆,把肌肉、血液、大小便等等放成一堆,到底哪个是你所贪执的?一个都不贪执。这张皮,我不贪;这是一个心脏,我也不贪;这个脂肪,我也不贪;这个是肌肉,我也不贪;血液,我也不贪。没有一个是真正贪执的。分开的时候都是不净的,组合起来怎么可能突然变成清净的呢?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我们认为组合起来变得清净,就是一种妄执,这个叫非理作意,是颠倒执着。
我们修行的时候,就是安住在实际状况,实际状况就是不清净的。如果这个身体是清净的,那么我们把他从脑袋到脚底,一整张皮放在这儿,这个是清净的吗?不清净,绝对不要。其他完整的内脏,我们都不要。分开后每个都是我们厌恶的对象,合起来的时候其实也是一样的,没什么差别。所以针对不死的时候的对治也是有的。
有些人观尸体就可以了,他从尸体知道现在所贪的状况也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当他修不净观修到量的时候,他就可以现量见到。从某个角度来讲,这也是一种作意,当他的不净观修成时,他面前所看到的的人就是肿胀之想,啖食之想,离散之想,马上就可以安住在这样的正念当中,息灭贪欲。
有人想,你这样修了半天尸体,最后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你跟前,还不照样没用吗?这样修行有什么用?不一样。没修的时候,通过你自己现在具有贪欲心的观念,去看当前所喜欢的人,你会觉得这样一种修法可能没什么用。但是当你的修行产生觉受的时候,你的心已经变了,安住在不净的状态当中,你再去看这个人的时候,绝对不一样。所以修行过,有觉受,和没有修行,没有觉受的状态是不一样的。这个是分别对治。
颂词当中讲的是总对治。形色贪、显色贪、所触贪和利养供奉贪的总对治是什么呢?就是白骨观,即观骨锁。如果你能够观骨锁的话,白骨上面有你贪著的形色吗?没有;白骨上面有你贪著的显色吗?没有;有所贪的所触吗?没有;有供奉吗?没有。你愿不愿意一副白骨来供奉你,在你面前跳舞,然后给你端茶送水,绝对是不愿意的,吓都吓死了,不可能有这样一种贪著。
众生所贪著的就是这些有血有肉的东西。白骨有没有显色形色?有,但是你对这个白骨的显色形色是不可能产生贪执的。如果你能安住在白骨当中,不可能再对它产生执着。当你观修到量的时候,只要一作意就知道是白骨。所以修行到量之后,座上座下并不是脱节的。我们觉得你在座上观白骨,下座的时候看到活生生的人还不是一样?你修的东西和你所贪著的东西对不上号。不是这样的,他观白骨到量之后,他就能够现量见到白骨,对境就是白骨,不可能贪著,一定会息灭的。所以此处是通过白骨观做总对治。
“对治诸贪”,什么是诸贪?即注释当中讲的形色贪、显色贪、所触贪和利养恭敬贪。总对治是什么呢?“观骨锁”。
这里分了三个修行次第,首先是“广修乃至大海间”,自己在座上打坐的时候,观想从自己的头顶开始有一个伤口,这个伤口开始腐烂,这些肉、皮全部掉了,自己慢慢显现成一具白骨。自己观成白骨之后,再把白骨的数量逐渐扩大,自己的房间里面充满了白骨,寺庙当中充满了白骨,整个省充满了白骨,整个国家充满了白骨,一直到了大海边。到了大海边际的时候,整个陆地当中全部充满了白骨。广至大海间之后再收回来,慢慢收,大海当中的白骨逐渐收到一个国家,国家的白骨收到一个省,慢慢收到自己的身上,就观自己一具白骨。
“略观称初业瑜伽”,首先是从自己一具白骨开始观,扩充到一切大海之间充满白骨,然后再收回来(即“略观”),观一具白骨。因为自己往外散的时候,虽然面积很大,但是注意力分散了,这个时候力量不会太强,所以扩散出去之后再收回来,专注在自己一具白骨当中。实际上这个就相当于所有世界中白骨是充满的,但是如果要加强力量的话,必须要把注意力专注在一个地方,所以最后收到自己的一具白骨当中,安住在自己的这一具白骨的状态当中,这叫做“初业瑜伽”。
“除足半头称熟修”,第二个阶段叫熟修。刚开始的修法也是一样的,我们要观想的是自己的一副全骨架,从头顶到脚之间都要观想,逐渐逐渐广到大海间,之后再收回来。之后的观想与前面不同,“除足”,两只脚不观,然后两条小腿不观,两条大腿不观,上半身不观,最后就剩半头,只观自己头的一半为白骨,其他地方不用管,注意力全部放在自己的半头上面,称为熟修。
第三个步骤,刚开始也是一样的,首先观自己完整身体的白骨,再把所观的白骨扩充到大海边,然后再慢慢收回来,收到自己的一具白骨当中,然后足不观,上半身不观,观半头。然后半头也不观了,最后就是“持心专注眉宇间”,只是在自己两眉中间,有些地方说是铜钱大小的一块白骨,或是拇指大的一块白骨,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这个上面。
“即是作意圆满修”,第三个步骤是作意圆满修。经常这样修就可以形成强烈的习气,就像《入中论》当中所讲的,当你白骨观修成之后,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白骨,只要你稍一作意,白骨的形象就出来了。论中讲,其实这是一种颠倒作意,并不是一切世界真实地充满了白骨,但是它是一种对治烦恼的力量,只要一作意,白骨就会显现在你面前,对自己和他人都不可能再产生贪心。因为形色、显色、所触、利养在这里面都没有,所以你的贪心再大也不会产生贪心。
虽然有种说法叫“纵见白骨也风流”,但这是不可能的,贪心再大,看到白骨都觉得是漂亮的,这个几乎没有。《释迦牟尼佛广传》当中有一个妻子,她的丈夫死了,她就一直生贪,抱着白骨天天跑,还认为是她丈夫,但那是因为她的精神已经出现问题了,另当别论。如果你精神没出问题的话,对白骨应该是不会有任何贪心的。有些人觉得,你修成白骨又怎样?纵见白骨也风流。我们说,这个是不会的,看到白骨还风流的是什么人呢?你别修道了,肯定修不成了。一般不会,反正能让心生贪欲的就是这些东西,形色、显色、所触、利养恭敬,这些已经观成白骨了,而且修道的力量已经很大了,这个时候贪欲心肯定是会息灭的。这个叫做作意圆满修。
关键是专注在眉宇间、专注在半头,这些都是为了专注注意力,把所有注意力放在白骨上面。最后修成之后,只要你需要的时候,一打开就行了,只要你专注,所有都是白骨,这个时候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不净无贪性十地”,“不净”就是不净观,它是“无贪性”,即无贪的自性。认为对境是清净的,叫贪欲;不净观主要是无贪性的,让我们息灭贪心,是无贪的善心。
“十地”不是菩萨十地,小乘当中不可能有菩萨十地的名称出现,所以此处的“十地”是指在十个地位当中会有不净观。不净观要除掉无色界,无色界不会有的,因为无色界根本没有色,不会有对色的贪执。首先是四个未至定,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未至定,还有四禅的正行,再加上一个殊胜禅或者叫中间禅,再加一个欲界,欲界也有不净观。所以这十地当中可以有无贪的自性。
“所缘欲现”,所缘的对境一定是欲界的显色形色。“人方生”,这样的修行在人道三洲中可以产生。前面说这个无贪的不净观的本性可以在这十地当中具有,但是真正的观修所缘应该是欲界的显色形色。补特伽罗生起应该是在人中,而且除去北俱卢洲。北俱卢洲不愿意修道,所以除了北俱卢洲之外,其他的三洲是可以产生。
忆念呼气吸气法,
智慧五地缘于风,
依欲界身外道无,
数等六因随身入。
有情等流无执受,
此二下界意不知。
“忆念呼气吸气法,智慧”,呼吸法是以智慧为本体的。为什么叫做忆念呼气吸气呢?其实忆念是因,通过这个忆念呼气吸气可以产生智慧,所以就把它的果法——智慧以因来取名字,叫忆念呼气吸气,只要忆念呼气吸气就可以产生一种智慧。其实此处的呼吸法还是很深的,不单单是一种寂止的修法,慢慢会引导到解脱道方面去。他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面,主要是依靠呼吸来趋入到智慧的一种方法。
“五地”,在哪些地当中可以有呼气法呢?在五地当中有,即前三禅的三种未至定,还有殊胜禅和欲界。为什么呢?因为呼吸法必须要缘舍受,它是在舍受的基础上生起来的,而三种未至定它都是舍受,殊胜禅也是舍受,欲界当中可以有舍受。
四禅以上都是舍受,为什么没有呢?四禅已经没有呼吸了,所以只到三禅为止。一般一个人如果修成四禅,他一入定就不需要呼吸了。所以如果真正修成四禅的人,你把他淹在水里面,他是不会死的,因为他不用靠呼吸来生存,鼻孔和嘴的呼吸都没有了。
呼吸法和舍受相应,而前三禅的根本定要么是喜的自性,要么是乐的自性,不是舍,处在欢喜的状态当中是没办法安住在忆念呼吸法当中的。所以只有五地。
“缘于风”,其所缘是风,风,即出入息,就是呼吸。
“依欲界身”,修持的时候是依靠欲界的身体,欲界天众的身体可以,人的身体也可以。为什么不依靠色界的身体呢?因为色界的寻伺分别念很少,而呼吸法是对治粗大寻伺。思绪很多,有特别多的想法的时候需要修,而色界基本上已经属于禅定地了,所以他不需要这个。所以依欲界的天人身。
“外道无”,而且这个是内道的修法,外道是没有的。这个呼吸法怎么可能外道没有呢?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没有人教他们,这个是佛陀发现的一种修行方式,没有人教导的话,他们也不懂;第二个方面,就是太深了趋入不了。呼吸法怎么太深了趋入不了?后面我们还要讲,的确还是很深的,因为这里面关系到无常苦空无我,这些很深的法外道不可能接受的,尤其是无我见方面不可能接受的。所以外道是没有的,只是内道的修法。
外道也许能够学习到一些呼吸的皮毛,刚开始的第一个、第二个步骤,但是深入下去就不行了。因为牵扯到缘五蕴、缘四谛法、缘无常、缘无我等方面,所以说“依欲界身外道无”。
“数等六因”,到底怎么样甚深的呢?因为具有六种因的窍诀的缘故。第一个是计数,在我们没有什么特意的想法当中,自己的身心自然安住的时候,专注于呼吸,从一到十之间来计数。太少太多都不容易摄心,它就是把数字定为十。其他注释当中说十是五组,一吸一呼算两次,所以五组呼吸就是十次。第一次应该是吸,然后是呼,最后一次应该是呼出去。有一种说法是,当我们降生的时候,第一次是吸气的,死的时候是呼出去的,和这个有关系。
过多过少都是不行的。如果数得太多,心就会昏沉散乱,到了十七八次的时候一定会散乱。有些大德也是做过观察的。
还必须要注意,不能把一执为二,二执为一。如果把一执为二,数量就不够了;如果二执为一,数量又超过了,所以必须要很专注。因为它本身就是对治我们粗大的分别念,为什么你会数错呢?就是因为你散乱了。所以你必须安住在很清明的状态当中,什么都不用想,专注在呼吸当中就可以了。把这个数清楚,有的时候慢慢这样观察呼吸的时候,思维越来越少,就会入定。所以它也是修寂止的一个很殊胜的方法。
修禅定的时候,有时缘前面的木头、石头,有时缘呼吸就可以了。把这些计算好,不要把一执为二、二执为一,过多过少都不行。不要把呼气当成吸气,吸气当成呼气,不要错乱,要断除这里面所讲的三种过失,这是第一个计数。
第二个是随行,观想吸气的时候从鼻孔进去,到喉间,然后往下走到足底之间,安住在这儿。呼气的时候,观想从鼻孔出去到一拇指或者一旬之间这样安住。通过这样的方式观想,心随着气息而安住。
第三就是安止,把所缘境定在一个地方,要么定在鼻尖,要么定在足尖,心安住在这个上面。
第四个是观察,安住之后就要观察,慢慢就要趋入到胜观当中。
首先我们所缘的是风,从风开始,趋入到五蕴的自性。这个风是什么呢?是色法,色法是八微聚[2]组成的色法。所观是色法,能观是心识,有境的智慧是一种心所。注释当中讲名基,名基其实就是名蕴的意思,它不是色法,而是心所法。所观是色法,能观是心识,实际上就是具足五蕴了。在呼吸当中寻找,其实这个就是五蕴的自性。有的时候在五蕴自性当中就可以观察身体方面的不净,或者受方面的痛苦等,慢慢开始有观。
第五个是转移,从缘风的心转移到暖位、胜法位。大恩上师在注释当中讲,通过缘风,开始缘五蕴,通过缘五蕴,开始缘信进念定慧的五根、五力;或者有些地方讲,通过缘五蕴,开始缘身体不净,诸受是苦,观心无常等等,开始进入到比较深的方面。所以此处通过风的所缘,开始观想到暖位和胜法位,五根五力之间随意转移。
这个时候外道不可能有了,为什么是外道无?前面几步还可以学,但是后面这几步根本学不了,因为外道的见解是常有的见,是有我的见,和佛法当中讲的无常无我见完全是矛盾的,他的法器不够,根本趋入不了。
第六是遍净,通过缘暖位和胜法位的修行,然后再转入趋入到见道和修道的修行当中去,逐渐从浅至深。所以呼吸法为什么是智慧呢?从这个方面都可以了知的。
以上叫做“数等六因”。
“随身入”,它随着身体里面的空隙而出入。呼吸有的说不是身体,有的说它是身体的一部分,不管怎么样,它随着身体里面的空隙进入,然后再出去,这个叫做随身入。
它是有情还是无情呢?是有情所摄的,属于相续所摄。所以它可以说具有心,因为是有情可以修持的。
它属于三种生当中的哪一生呢?属于等流生。不可能是长养生,不可能你的身体越来越胖,然后你的呼吸就越来越长的,不会随着你的身体的胖瘦,呼吸有怎么样的变化,所以它不是长养生。注释当中讲,身体越胖,呼吸越短的情况也有。它也不是异熟生。异熟生不可能随心所欲,而呼吸是随心所欲的。异熟生不可能中间间断,而呼吸中间是可以间断的,所以它不是异熟生。它是前面同类因产生的,所以它是等流生。
它属于有执受还是无执受呢?属于无执受。我们身体的根,如果你去打击它,它会产生痛苦,这个叫做执受。无执受就像剪下来的头发一样,头发剪下来之后,你怎么样去打它,它也不会有什么感受。所以呼吸也是一样的,呼出去之后,你去打这个呼吸,它会不会有疼痛的感觉?不会有,所以它是无执受。
“此二下界意不知”,“此二”,即呼气和吸气。自界的身体可以缘自界的呼吸,然后上界缘下界的也可以。但是“下界意不知”,下界不能缘上界。这个是修呼吸法,讲到了一个很甚深的寂止。
通过修呼吸法,我们的分别念会减弱,分别念逐渐减弱之后,可以得定,得定之后,可以缘暖位、胜法位的法,之后可以缘见道、修道的法,所以它是一种很甚深的修法。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个地方。
[1]忆念呼气吸气法,即平常讲的数息观。
[2]即地水火风色声味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