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Back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 菩提如意宝珠 2017-04-04


第二十一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前行是进入大圆满正行之前必须学习和修行的殊胜法要。大圆满修法主要是如实证悟、如实现前一切有情本具的佛性,这个修法本来很高,所达到的境界、状态也很高,很圆满、很殊胜。我们当中可能有一部分佛弟子已达到了很高的标准和层次,但还有很多佛弟子的层次并不是很高。为了让心达到那样的高度,我们必须修学前行。

首先,《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是我们要学习的佛法内容。对没有学习过佛法的人而言,前行里面教了很多关于佛法的知识、让我们了知佛法的很多殊胜观点。学完前行,我们会对佛法本身有整体的认识,这是学前行的第一个必要性,即通过学习抉择见解。第二,前行是我们要修行的内容。通过学习生起了“见”之后,应该修行和安住,也即前行所讲的内容是我们修行应达到的状态。我们要从轮回中凡夫庸俗的心达到大圆满的状态,还有很多路要走。怎么样才能和大圆满的状态完全相应呢?要通过不同阶段的修法,相当于上搂梯,逐渐达到这个高度。我们的根基没那么利,必须次第修学,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学,每个阶段都不难。如果让心一下达到很高的高度,我们绝对做不到,非常难。

“修行次第”的意思是指,每一个次第其实都不是很难,只要把前面的次第学好、修好了,后面的次第都可以操作。修行不是讲一个很高的道理,但根本没办法达到或企及这个标准。如果没有可操作性,这个修法就不是殊胜的修法,这个教育也不是殊胜的教育。有时我们觉得佛法的某些修法太高了、达不到,主要是因为没有经过前期的修学,否则我们会发现,境界并非遥不可及,一定可以达到。要达到这“遥不可及”的境界,需要次第修学、逐渐上升,这是次第的第一层意思。

另一层意思是指,所谓的次第都不太难,尤其是刚开始修学的次第不难,比如要从一楼到二楼,每个台阶有15厘米或20厘米,只要你愿意走,肯定可以走到二楼,不是很难。但是一下从一楼到十楼就太高了,达不到。总之每一个阶段的修法都不是很难,都是我们必须经由的次第。

为什么我们要次第修学、要从前行修起呢?如果不从前行修起,比如从五楼开始走,即使走也达不到,本来我们的状态在一楼,从五楼起修肯定不行。有人说,我要立即从空性、菩提心开始修,如果前期的修法在内心当中没有达到的话,菩提心的修法对我们而言还是太难了。初地菩萨“布施到彼岸”,二地菩萨“持戒到彼岸”,这些高标准的境界是怎么达到的?菩萨也是从凡夫人一步一步经由这些修法次第达到的。所以我们不能盯着这些很高的境界,马上就想要达到,其它的甩到身后根本不用管,如此则永远也达不到。

我们要希求这些高境界,但是要着眼于“现在我应该做什么?”首先要做的,是大恩上师经常讲的闻思佛法,对佛法的教义必须全盘了知,知道修学是怎么回事,现在我在什么阶段,我应该怎么做。好比去一个地方旅游,旅游图提供了整个旅游区的全盘规划,有多少景点,最高地方在哪里,标识出你当前的位置,我要怎么过去,有多长时间的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景。之后就清楚怎样规划时间、体力,心中有所了解了,就决定走这条路。心中有准备的话不会匆匆忙忙,也不会觉得没底。

佛法的闻思就是这样,首先提供一个大体的修道次第:修行佛法是怎么回事?什么叫成佛?什么是利益众生?成佛的要素是什么?比如,我们学完大圆满前行的引导次第后,大概知道应该怎样做,明白自己当前的位置。如果是在最低的位置,这些修法我都要做到。我要从此岸到彼岸,慢慢地走过这个阶段。大恩上师经常教导我们要好好地学,其实也是观察到我们大部分人的根基。我们要好好地学,认真做、慢慢做,前行的四加行、五加行一定要修。每一个修法都有其必要性,这一期的修法达到标准、毕业了,可以进入下一期。如果不经过上一期的标准,强行进入下一期,可能学不动就会慢慢下来,或者被校方勒令退学、补课。

佛菩萨们、大恩上师这些有经验的修行者,以他们的智慧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他们属于什么程度?他们是佛法领域的专家(世间上也经常讲专家,这个词有点滥用了)。每个领域的专家对本领域的东西非常熟悉,绝对比门外汉熟悉得多。如果是一个合格的专家,他会告知他的经验,我们听受的话会少走很多弯路。

佛菩萨和上师们是解脱方面的专家,告诉我们:你这一阶段应该学什么、修什么。他们给出的建议和修行方法对我们而言是无比宝贵的财富。有人说:“我不用管,我自己找一个适合的修行方法”,你找到的东西可能符合分别念,但是不符合解脱道(你可以相顺自己的分别念制定一个所谓的修行道路,但是分别念制造出来的东西不适合解脱)。所以我们一定要听已经解脱的人——“解脱专家”的建议,慢慢地闻思、学习,的的确确能减少修行的许多违缘。但不意味着没有起伏了,因为我们内心当中还会有很多障碍。如果依教奉行,依靠这些有经验、悲心、智慧的解脱者们提供的修行建议、指导,认真地学习、落实的话,我们也能达到他们的标准。

世间上的人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后,害怕别人超过他,他就会保留或者故意误导你,因为一旦你超过他了,他的饭碗保不住、他的权威会失去。因为缺乏悲心,他不会告知他的经验。但是,佛法的大师们的智、悲、力齐全,他们的悲心很早就开始训练了(就像我们刚入门开始学佛的时候,上师们就说:“你要训练悲心”)。悲心的意思是一心一意利益他人,放弃自己的利益而利益他人。刚开始入门就训练,一旦训练成功,他的悲心很强烈,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利他。所以有朝一日他掌握了解脱的法要,怎么可能保留呢?他一定会一心一意地给你传讲,而且讲的东西都是正确的,不会有世间人“保留”的问题。

中国很多医生有绝技,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有些学武术的人也是“这一招我不能传”,很多行业都如此。为什么?悲心不够强烈,没有训练过悲心。他也许有一门技艺或智慧,但没有悲心。另一方面,仅有悲心没有智慧也不行。我的悲心很大,我想帮助众生,但是没有钱。这么多灾民都要救助,很热切地想帮助他们,但是我没有能力、没有钱也不行。有钱又有悲心、又愿意做的话就很好。

上师们具有这样的智、悲、力。既有很殊胜的智慧,知道解脱是怎么回事以及弟子应该修什么法;又有悲心,孜孜不倦地告诉我们应该学这个、学那个。我们如果听话,好好地依教奉行,很快就可以上路。所以这些引导都很重要。

如上所述,次第的每个阶段都不长,都可以操作。我们不能一下到很高,要依次第“慢慢走、快快到”。如果你想跑得很快,反而会原地踏步甚至退步,所以应循序渐进、细水长流。而且认清楚自己当前的状态很重要: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现在在做什么?要反复问自己:我现在是什么?是凡夫人,我的目标是要解脱;我现在做的事情符合解脱道吗?不符合解脱道。我们每天这样反问自己:我求解脱道花了多少时间?很多无意义的事情做了吗?造罪业的事情做了吗?闻思每天多少时间?念咒多少时间?打座多少时间?一问自己,就会发现很多地方需要调整。

至关重要的是我们要慢慢地使自己的心和解脱道相应,要好好地了知和学习次第,四加行中的每一个都要好好地落实(大恩上师经常提倡四加行、五加行很重要)。另外,光修完了也不行,有人说:“反正安排的这些次第、多少个实修法我都修完了”。修学是逐渐在观修当中生起感觉,修完了没感觉还要第二次,再没感觉还要第三次。当然,第一次不一定有感觉,或者一年、两年不一定有感觉,修行就是不断地试验,不断地失败,从失败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修行经验”的意思是做了之后总结出来的、慢慢把心调伏的窍诀。我们会说:“上师,您给我传个窍诀”,但上师传的窍诀毕竟是他自己安住的经验,不是你的经验。他可以给你讲,但关键是你要了解,而且要去做,当然不一定马上就能做到。

好比老司机教新司机开车,他有很多经验,但你的层次跟不上,这些经验在你身上用不了。只有他把总的原则告诉你了,然后你慢慢去做、慢慢去开,到一定的时间你就会像老司机那样熟练。很多所谓的经验需要自己去做才有用,但如果要把很多学到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东西的话,有时还要自己反复做,不管自己修得好还是不好。有的人说,这一座我修的不好或者我这个月修的不好,感到很沮丧,这没什么必要的。修行的经验就是不断地投入很多的时间、精力去做,去观修、磕头等等,做的时间长了,慢慢地心就会和这个法相应了。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另一方面要修。修的时候我们要好好地去落实,前面的基础打好了,后面的修法就会顺理成章,只要运用这样的方式就能相应。如果前面的基础没打好,虽然后面的境界很高,但是我们现在的心还处在很低的状态,很高的法调伏不了我们的心——心和法相差太远。

我们今天学的是什么?是暇满人身当中的十圆满,前面我们讲了五种自圆满,现在学的是五种他圆满。佛已出世、佛陀说法、佛法住世三个引导已经学完了,观修的时候就要在这个方面观修。佛陀出世很难得,为什么难得?前面也讲了佛陀出世需要众生的福报,还有很多的因缘。佛陀说法、佛法住世的条件其实也是很难得的。

所以我们要把这个引导文当中的意思反复地去观修,这里到底讲了什么?讲这个意思和我修行有什么关系?我们要去找这个点,找到之后就契入修行的扼要、核心,然后就开始找到感觉了。找到感觉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里面圆满要具足的确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这个法的条件要具足是很困难的。学完三个引导之后,我们还要反复地去思维,打破增益、损减,生起定解。然后要观修佛法住世,或者按照前行当中所讲的词句去观修,还有在《心性休息三处三善引导文》密宗的实修法去观修。

己四、自入圣教:

今天我们学的是第四个他圆满——自入圣教。这里面主要还是说外在的因缘为主,自己进入这个圣教当中,这个属于缘分圆满。在这个引导当中是这样讲的:

尽管圣教存住于世,但如果自己没有步入佛门,那么,自相续依然不能得授正法和教法。就像太阳虽已挂在空中,但对盲人来说无利无害。或者到了海边自己不饮水,则无法解渴一样。

这个就是总说。前面我们说了佛陀出世,然后佛陀说法、所说的法还住于世间,这三个条件都俱全了。但是这个条件具足之后,自己和圣教之间的缘分还要建立起来、要圆满。为什么自入圣教很重要呢?华智仁波切所说的圣教现在到了三千五百年、接近四千年的时候。虽然世间是在往下行,但是这种圣教还是很圆满的、教法还没有隐没。尽管圣教传住于世,自己还要步入佛门。

“但如果自己没有步入佛门,那么自相续依然不能得受教法和证法”,现在世间很多人还是不能接受佛法。我们反复讲这个问题——地球上七十亿人当中能够接触圣教、进入佛门的非常少,大概三、四亿左右,其中还要排除很多只是挂着名的(即便是挂了名的,只要皈依了也算是进入圣教)。阿底峡尊者也说过:“内外道以皈依别”。皈依了也算是佛弟子,虽然再进一步观察的时候,还要刨掉一大部分。但只要对三宝有信心、做了皈依,这个从最低标准来讲也算是进入佛教了。但是即便进入佛门有五亿,还有六十五亿这么多的人都没有办法接触圣教,这说明接触圣教需要很大的福报、很大的因缘,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的。

有些人进来了又出去了,你说有没有因缘呢?有一点因缘,但因缘不够、福报欠缺,所以他没办法在这种能给我们带来最大利益的教法中长时间留存。在这个教法当中留存的越时间长、学习的时间越长,调伏心的力量就越大。有些人有些因缘,但是内心当中的福报还不能支撑他长期的闻思修行。所以有些人皈依了佛门一段时间,因某种因缘就退失了;有些人修行佛法,在学会当中学习一两年就退失了。

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因缘,有的时候我自己在看到、听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也在想,不管怎么说他在这里学习了一、二年,也是念过一些佛,相续当中也种下了种子,以后这个种子是会成熟的。短时间来讲会损失很大,从长远的方面来讲,他总有一天会因为这个种子生根发芽而获得解脱,有的时候这样想一想会好受一点。有些因缘就是这样的,这个没办法。有的时候我们盯着眼前,看到这个人破了戒,觉得他太可怜了,情绪陷在这里面出不来。有些道友就会有很深的自责,是不是我没有管好、没有帮好导致他们退失?有点自责心也对,但是不用过于自责,众生的福报因缘就是这样的,福报不够就退失了。

如果想长远的利益众生,我们就会有某种程度的释然,就会把这个问题放下、发个善愿:不管他听了一堂课也好,还是见了上师一面也好,反正是种了因缘,虽然种子暂时没办法成熟,但在以后都会成熟。这个在《贤愚经》很多教证公案中是得到支持的。这些佛菩萨有很深的愿力,只要你和他结缘了,他永远不会放弃的,慢慢地依靠种下的结缘种子,引导你逐渐地调伏自相续。

但是对我们来讲,尤其是现在一定要学,因为现在我们学这个教法很不容易。比如说我们的福报先天不足,有可能退失、也可能不退失,但是学这个教法之后就知道法这么好、这么重要,通过观修之后就会加深这个观念。我们拼命祈祷、种福报、发愿,善根因缘就会得以稳固。在稳固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地去修学,然后从后天逐渐培养对佛法的善习气或者福报善根,这就会让我们逐渐不退失。

如果福报特别大的话也不会退失;如果福报太小的话,再给他怎么讲也会退失。但是处于中间层次的这些人,如果你不讲,他可能会退;你给他讲,他思维、观修了就不会退。我们可能就是这样的人,我们福报不是那么强盛,也不是那么小,但是通过闻思修的助缘,可以把我们往上拉,再走一步我们就不会退失。如果闻思修这个助缘经常在,经常性地接触道友、闻思观修佛法,这个缘分就逐渐地延续,越学福报越大、信心越深厚,这个时候退失的因缘就越来越少了。而且我们要不断地祈请上师三宝,念莲花生大师祈祷文等等,每次都有发愿。如果我们做了这些,在修行佛法的过程当中就会相对来讲比较顺利。

如果我们没有步入佛法的话,依然得不到教法和证法。教法就是《前行》、《入行论》,还有五部大论、大圆满等等。证法是内心当中生起了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的智慧,乃至受一条戒律也是证法。如果没有进入佛门,这些都得不到,而教法和证法是我们暂时、究竟利乐的源泉。如果没有把利乐的源泉找到,在轮回当中没有安乐可言。如果接受了教法、证法,从此展开修学之道的话,逐渐就可以摆脱轮回,获得究竟殊胜利益的解脱。

“就像太阳虽已高挂空中但对盲人来说无利无害”,太阳已经在空中高挂了,但是如果是一个盲人,他的眼睛看不见,阳光没办法利益他,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对盲人无利无害的。

“或者到了海边自己不饮水则无法解渴一样。”海是什么意思?有人会说海水是咸的、不能喝,越喝越渴。此处的海是指很多可以喝的水的地方。不是所有的海都不能喝,以前的海和现在的海都有的,像佛法中讲的香水海等等,这方面海的水都是具有八功德的水。此处海边的意思不用理解成咸水海,是可以喝的这些海,就是很多水的湖或者海这样来理解。

到了海边,有很多可以喝的水,你自己不去喝的话,也没办法解除你口渴的感觉,这个时候需要喝水。如果不喝水,水对你来讲就没帮助。太阳对一个盲人来讲是同样的道理,即使不是盲人,当你把眼睛闭上你也看不到,或者你自己躲在很深的地下室当中或者躲在山洞里面,太阳对你来讲也不能遣除黑暗。所以你必须走出来,或者把窗户打开,或者把眼睛治好,这个时候就能享受阳光带来的光明。以上是总说如果不进入圣教,对我们的解脱无意。

下面进一步扩展,进入圣教有深浅的层次,如果从他圆满的基本条件来讲,只要进入佛门暇满这个条件基本上就圆满了。但是此处讲得很深,进一步讲进入圣教的差别,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了相似佛教徒和真实佛教徒之间的差别。即便是进入圣教了还有差别,我们要把这些相似的部分必须要超越,进入真实的修行的状态当中,下面是进一步的分析。

如果进入佛门是为了今生的消灾去病等,或者是因为害怕来世的恶趣痛苦,那么虽然已经皈依佛门,但法也只能称为救怖之法,人也不可能真正趋入正道。

进入佛门后是成为真实的佛弟子,还是相似的佛教徒呢?关键是要看你的心态。佛门本身就是一个殊胜的保障,但是你接触佛门之后自己的心态是怎么样的呢?这会让你变成真实的佛弟子或者虚假的相似的佛教徒身份。

此处分析的第一种情况就是救怖,有的地方叫救畏。有的时候是讲戒律,持戒的时候有救畏戒、善愿戒或别解脱戒等等。有的时候皈依也是这样讲,你皈依佛门是用什么心态皈依的?是用救怖的心态、善愿的心态,还是真正解脱的心态、菩提心利他而皈依?这个都有很多。此处首先讲了通过救怖进入佛门。进入佛门是为什么呢?是为了今生或为了后世,这个今生、后世都是属于轮回当中的范畴。

第一种进入佛门是为了今生的消灾祛病。比如今年不顺、有很多灾难,想通过皈依三宝的力量把灾祸消掉;或者身体有病,为了遣除疾病皈依佛门、修学佛法;还有的皈依佛门是为了遣除违缘、得到三宝的护佑等等。就是对于灾祸、疾病、违缘等产生了怖畏,进入佛门是为了解除这种怖畏,这是缘今生的救怖之法。

第二是缘后世:进入佛门是因为害怕来世的恶趣痛苦。有些人不一定对今生的灾祸、疾病、违缘等这么在意,主要是担心:“我下世会不会堕恶趣、堕地狱呀!”有时我们皈依佛门是处在不知不觉当中的,如果不学习,到底我们现在学习佛法是什么状态?完全不知道,也根本不了解。觉得自己是一个佛教徒就行了,但这是不行的。法相当于是一面镜子,即法镜,你是什么状态它就会给你指出来;或者法是一张地图,你在哪个位置上?以你的标准就归在了救畏中。如果不学习,根本不会知道到底自己是哪个程度的佛弟子,懵懵懂懂的。

所以要观察自己的心态:“我现在学习佛法是为了什么?是不是为了今生的消灾、祛病?”如果是这样的,那就对号入座了,这就叫做救怖之法,而且只是为了今生。或者我不是为了今生,是为了后世,我怕堕地狱、堕恶趣,怕变旁生、变饿鬼才皈依的。上师问到:“你还有其它想法吗?”“没有了,我就是这个想法。”那也对号入座了,这是属于为了解救后世怖畏的救怖之法,只是为了后世不堕恶趣而已。

以上讲的就是救怖之法,如此是不可能趋入真实正道的。当然,如果能够这样皈依比不皈依要强,但此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所讲的是比较高的标准,是为了要引导我们趋向解脱。有一类众生实在生不起解脱的心,我们要鼓励他:“你为了消灾、延寿而皈依三宝也是很好的”,把功德说的很大。为什么呢?因为他只能接受这个,你再给他讲解脱道也听不进去。那就鼓励他、赞叹他,让他不要放弃。至于解脱,他现在皈依了,以后会慢慢成熟的。相反,如果一味地给他说解脱、成佛他反而听不进去。如果你说:“你今年流年不利,皈依之后就可以遣除灾祸”,他就很相信,会选择皈依,这是一种方便。因为他暂时只能接受这些,先让他进入佛门,再慢慢引导。有时上师们也会用这种方便方法,但这并不是真实的正道。

再者,如果单单为了今生的丰衣足食等或者仅仅追求来世的人天乐果,那么即便已经皈入佛门,法也只能称为善愿之法(人也没有真正趣入正道)。

这是第二种:进入佛门是为了得到安乐。

第一就是单单为了今生的丰衣足食等安乐。有些人皈依佛、修学佛法,是为了今生身体健康,父母、家人身体健康;有些为了家庭和睦、平安快乐、升官发财等等,是为了今生的安乐而趋入佛门、皈依三宝、修行佛法的。是为了得到善妙的愿望而趋入佛门,这就叫做善愿之法。

第二是仅仅追求来世的人天乐果。有些人通过修行佛法、布施、放生,希望后世能做个大官、转为天人、长得漂亮等。这样只是追求后世的快乐,并不是真正追求解脱。如果我们只是为了追求今生的或者后世暂时的人天安乐而皈入佛门,这些都属于善愿,是不究竟的,这样是没办法趋入正道的。

下面是对于真正追求解脱的佛弟子来说,在排除两种不究竟或者不应该产生的心态之后,应该具有的心态。

只有真正认识到生死轮回皆无实义,为求解脱而趣入佛门,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入道者或者说佛教徒。

这些标准说得很清楚,如果你不学就不知道、懵懵懂懂,就这么短短几行字,已经把整个不好的、应该驱逐的心态,怎样生起安住的状态讲得很清楚。

怎样才是真实的入道者呢?要真正认识到生死轮回无有实意。暂时今生的痛苦遣除也好,安乐得到也罢;或者后世的痛苦遣除也好,安乐得到也罢,如果你没有一个意识想要从整个轮回出离,那么即便是暂时摆脱了轮回中的痛苦,得到一些安乐,这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轮回的时间太长了,并不只是今生、后世的问题,而是连续不断的一个缘起链。为了得到后世的安乐去修法、去奋发,这就是因,你这样做了,就一定会显现它的果。

如果为了后世得到快乐去放生、去顶礼,心态是为了后世得到快乐,这个快乐的果必须要用善法来圆满支撑。现在我做了善法,而且愿望也是为了善法成熟以后的快乐,那么因果不虚,如果你这样做了后世一定会成熟这个快乐的果报。但是这种心态本身是相应轮回的,因为它根本没有丝毫伤害轮回流转的因素,流转后世的因缘是圆满的。只不过是后世是恶趣还是善趣、是快乐还是痛苦上面的差别,整体来讲没有差别。救畏的心态也好、善愿的心态也好,这两种心态本身和轮回的模式相应,不管你怎么做,就是在轮回中跳不出去。

虽然你修的是善法,但你的心态这个因缘本身,没有一点点和轮回相背,是完全和轮回相应的。你想要解除怖畏,这样做可以,因为你今生、后世救怖的因缘也有了,你这样去做了,肯定能在今生、后世得到救畏。但是你总的心态没有一点离开轮回的因缘,怎么可能离开呢?不可能。善愿也是如此。希望今生、后世得到快乐,你种了这个因,一定会得到果,在今生、后世肯定是可以得到快乐的。但这种心态也一点没有解脱轮回的因素,无因生果是不可能的。所以你再怎么去努力、去挣扎,就是在轮回中没办法解脱。

因此,只有真正认识到生死轮回皆无实义。不管你得到快乐还是痛苦,都属于生死轮回,因为轮回的缘起是圆满的。我执、有漏的业,这些流转轮回所有的因素圆圆满满,一点都没有受伤害。我们想在这样的状态中求解脱道怎么可能?是不可能的,这是无因生果。在佛的智慧、佛的十力中第一个就是处非处,佛陀认为这个是非处,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要解脱轮回就必须要做解脱轮回的要素——善法。善法当然是需要做的,但是以什么心态去做?必须要认识到轮回无义,要有很强烈的出离轮回的心,这就是一个要素。为什么要说三要道,什么是三要道?解脱成佛的三个要素,第一个就是一定要有出离心,要看破轮回。每一个修法、每一次闻思,都要有一个很强烈的出离轮回的意思。不是要得到轮回的快乐,而是为了获得解脱。

如果我们的心态很强烈,而且这个心态已经通过不断地观修渗入血液当中,深入呼吸当中,已经变成我们的思维,只要一起心动念就和出世间道相应。这种状态来自哪里?就是缘出离心反复地闻思修行、反复地观修、安住、回向、祈祷,这样内心完全转变成解脱道,只要一起心动念一定相应出离道。再轮回也没有意义,就是要解脱,这是可以达到的第一个阶段。

如果这个阶段达不到,却要达到第二个高标准菩提心就很困难。菩提心这个标准没达到,要达到空正见那就很困难。第一个标准次第比较容易达到,就是认识到轮回无义,这个是总说。后面还有第三品、第四品讲轮回过患、业因果,对不要追究后世这一点讲得很清楚。第一品第二品主要是说耽著今世无意义。要认识到整个轮回无意义,这些修法相互之间是有关联的,所以一、二、三、四这四个修法要完全搞清楚,而且要越搞越熟悉。

只有对这种修行的方式很熟悉了,就一定是相应解脱道的。但如果只是泛泛地学,而对里面的东西不熟悉,要找到一个感觉,找到一个很清楚的认知是很困难的。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如果想要获得很好的收获,就必须要付出时间、经历,不付出的话是很困难的。

为了求解脱而趋入佛门,才可以真正称为入道者或者佛弟子。以前也讲过,真实的佛教徒的法相一定是求解脱。其它的诸如得到一些财富等等,虽然有功效却只是附带的,不是主要的。宗萨仁波切也专门写了一本书《不是为了快乐》,论述了很多。学习佛法不是为了快乐,那为了什么?是为了觉悟的。现代好多人看了觉得怎么不是为了快乐呢?我学佛就是为了快乐,列举了很多的快乐。其实不是为了得到世间的快乐。解脱觉悟是要把苦和乐都超越的,而不是离开苦得到乐。只是离开苦得到乐的话,肯定不是真正的佛道。真正的佛道一定要超越苦也要超越乐。比如善趣的乐、恶趣的苦,这两个都要超越,才是超越轮回,真正的觉悟是超越苦乐的。所以从这个方面安立的时候,我们很多人不注意,都是想方设法地避免痛苦,要得到快乐。

众生的本性是要离苦得乐的,但是要分主次,主要的事业是什么,副业是什么要清楚。主业是要出离轮回,要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成佛。抓住这个主要的思想,其它轮回当中的快乐附带就获得了,不需要特意地去追求。就像烧柴一样,只要把柴烧了,火生起来,最后烧完之后,木炭自然而然就有。如果追求佛果的话,轮回当中的快乐自然有,但是只是追求轮回快乐的话,这个佛果不会自然有,这是肯定的。所以一定要把目标搞清楚。

这也不是说,佛教徒就不必追求快乐了,不要避免痛苦,绝对不会这样,暂时你会离苦得乐,究竟要成佛,所以主和次要分清楚。有些道友不学习不注意,把次要的当主要——主要的圆圆满满,次要的解脱成佛想得很少。今生当中要怎么样发财、怎么样家庭快乐,想得很多,天天回向的内容很多,发愿力也是大部分回向家庭,回向自己今生的快乐,然后就附带提一下解脱成佛,这个就是颠倒,力量不会大。如果强烈地为了解脱、为了众生的利益,再附带提一下世间的快乐,这是真正可以做的。

所以入圣教有很多讲究,并不是你入了圣教就怎么样了,入了圣教里面还有深浅。如果只是为了救怖、善愿,还不是真实的入圣教。入圣教标准的法相应该是为了解脱,所以佛教徒的法相一定是为了解脱。我们要通过学习,有善根的道友就会反思做调整,以前的目标和定位错了,现在要调整到追求解脱道上面,这样就会真实地踏上解脱道,这就是第四个他圆满,自入圣教。

现在我们看第五:

己五、师已摄受:

进入圣教是不是就圆满了?进入圣教只不过是第四个条件具足了,但还不是很圆满的。入了圣教之后,上师善知识还要摄受我们。如果上师摄受了,那么所有观待他人的标准都已经满足,作为一个暇满人身的条件都已经具全,这个“师已摄受”是很关键的。这里面五个条件缺一不可,是层层递进的方式来讲的。第一个是首要的前提,然后是佛陀出世,佛陀不出世后面的四个不可能有。所以佛陀要出世,要说法、佛法要住世,自入圣教,然后第五个“师已摄受”。

虽然已经皈依了佛门,但如果善知识没有摄受我们,也得不到什么收益。

前面讲了已入圣教,皈依佛门。有些人皈依佛门之后的修行很顺利,有些人皈依佛门之后还是很迷惑,很烦恼,没有什么进步。这里的因素有很多,但最关键的助缘是什么?善知识没有摄受。如果皈入佛门之后遇到很好的善知识摄受,这是修行佛法方面最大的助缘。主因是众所周知的我们的佛性如来藏,最大的助缘一定是善知识,除了这个没有再大的助缘了。所以善知识的摄受是很关键的。如果善知识没有摄受我们,在佛门当中就不能受益。这个后面还要讲,也有一个教证说明善知识很重要:

如《般若摄颂》云:“佛法皆依善知识,功德胜主佛所说。”

“佛法皆依善知识”,就是说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都是依靠善知识的。“功德胜主佛所说”,所有的功德,是由获得最殊胜功德的佛陀宣讲。为什么是佛所说的就可靠呢?因为佛是遍知的。第一佛陀在修学成佛过程中,也是依止很多的善知识的。在不同的善知识面前得到修行的指点,逐渐地成就佛果。佛陀自己是这样过来的。所以佛陀也知道善知识很重要。(待续见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