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動物樂傳心 >> 有声读物|《你在忙什么》二十五 | 生命的另一种选择 Back

有声读物|《你在忙什么》二十五 | 生命的另一种选择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关注




《你在忙什么》

作者:  索达吉堪布


下面,我将佛教的方法与你分享。这些很容易消除痛苦,即使有些习气根深蒂固,无法一下子断除,只要持之以恒地练习,痛苦也会渐渐离你而去。


01



利益众生,断除自利


我们的痛不欲生,多数是为了自己,为众生的寥寥无几。若想断除痛苦,就要斩断它的来源——自私自利的心;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学习佛教经论,以大乘的无我观改变心态。有些人平时有各种苦恼,但学了大乘佛法后,做一些有利于众生的事,痛苦不知不觉就消失了。所以,第一个除苦的方法,就是利益众生。


假如你有大乘的慈悲心、普提心,那再好不过;即使没有也应该有仁爱的传统美德,它是挽救人类的妙药之一。


1988年,据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召开会议探讨21世纪人类面临的问题。他们共同发表了一个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外国对中国文化抱有希望,遗憾的是,在中国,孔孟思想遭到了极大破坏。


我小的时候,1974年,全国开展“批林批孔”运动,对孔子的思想进行批斗。尽管这个运动不到半年就结束了,但后患相当严重。从那时开始,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蹶不振,有识之士即使想力挽狂澜,它也像个奄奄一息的病人,完全恢复非常困难。


前几年,传统文化基本处于被冷落的境地。“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等美德,往往看不见了。老一代的教师,虽然还保留一些长辈传统,然而因认识不到其中价值,不会着重去教育下一代。这样,中间一代的教师受的这种教育就非常少,想教学生也无能为力。如此,再下去之后,中国人的文化素养慢慢会变成什么样?


所以,我们的教育需要完善,不能只追求分数就够了。如今大学的录取标准,往往只看分数高低。其实,一个人考了多少分不重要,人格才是决定一切的关键。有些人就算再聪明,人品特别差的话,对社会也不会有利,反而贻害无穷。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学生怎么做人。


在古代,一个人能否得以重用,不但要看学,更要观察德行。假如人格高尚、众望所归,即使学问不高,也会被委以重任;反之,若没有慈悲善良的心,纵然才高八斗,也不可能造福天下苍生。联合国总部的大厦里,挂着孔子的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惜,这句话知道的多,做到的少。当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往往贪生怕死,很多人却没有想到,自己经常吃的动物,又何尝不是如此?


断除自利、利益众生,并不是口头上说说,能否真正做到需要多方面观察。假如你做到了,必定会断除痛苦。



02



把违缘转成顺缘


遇到逆境时,佛教中还有种方法:将它转为道用。也就是,不把痛苦当痛苦,而将其利用起来。


无著菩萨曾说,无论发生什么,都应该让自己快乐—没病是快乐,用健康的身体多做善事;有病也是快乐,以此消除往昔的业障。有钱是快乐,用它来上供下施,积累善德没钱也是快乐,可以断除对财物的耽著。


这方面,我有个中学同学就做得不错。他是一个领导,有次在竞选某职位时,一直无动于衷,好像跟自己没有关系。旁人见了都急,劝他赶紧做做工作。他笑了笑说:“万一没选上也很好,正好有空修修佛法;选上也很好,有更多机会利益众生。不管结果如何,我都快乐。


遗憾的是,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总是患得患失,抱怨这个不够、那个不行,结果顺缘都成了违缘。若能换个角度看问题,纵然是违缘,也可化为顺缘。


贝多芬说过:“最杰出的人,总能用痛苦来换取欢乐。”


03



修自他交换


当你卧病在床,或名声受损,或穷困潦倒时,可以发愿:“世上也有许多跟我一样的受苦者,愿他们的苦难成熟于我身,由我代受,他们都离苦得乐。”


然后,向外呼气时,观想自己的一切安乐变成白气,施给众生;向内吸气时,观想他们的一切痛苦变成黑气,融入自己。


这是除苦的最佳方法。


我们在遭受磨难时,若能这样观修,所受的痛苦就有了价值,对自我的爱执也会日益减少。


04



认识痛苦是空性


痛苦是从分别念而来,分别念依靠证悟空性能断除。圣天论师在《四百论》中说:“虚妄分别缚,证空见能除。”为什么?


感受痛苦的“我”与所受的痛苦之间,是种互相观待的关系——离开了一者,另一者必然不存在。《中论》也说:“离法何有人?离人何有法?”有些人经常叫苦连天,但痛苦的“我”在哪里?通过中观正理一观察,就知道“我”根本不存在,如此,“我”的痛苦只是虚妄分别而已。


没有证悟空性,就会看不破、放不下,将虚妄执为实有。若像大成就者那样,依靠空性断除了我执,一切痛苦都将烟消云散,开悟会带来不可言说的快乐。


当然,我们不一定有那样的境界,但至少也应对“万法皆空”稍有了解。认识这一点,最好从《中观根本慧论》入手。此论开篇第一句是:“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短短几个字,将万法真相揭示得淋漓尽致。不管是内在的痛苦,还是外在的诸法,其本性确实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如果想深入佛教,必须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修学。有些人皈依佛门十几年,只是随便看了几本书,对佛教的道理一知半解,这不一定是真正的佛教徒。


如今,佛教徒有两个误区:

一是有些知识分子研究佛教,不像藏地修行人那样在讲辩著、闻思修上花很多时间,以为得个佛教硕士、博士的头衔就可以了。他们对佛教的认识相当肤浅,写的很多论文也没有实义,傲慢却与日俱增。


二是有些信众比较迷信,到处求灌顶、求加持,以为解脱有捷径可寻。世间义务教育尚且需要九年时间,读完后只是初中毕业,佛教如此甚深,又怎么可能短期通达?假如没有系统学习,光是办个皈依证、求个灌顶,就自称为佛教徒这只是徒有虚名罢了。


我跟一位教授交流时,彼此有种共识:对于佛教,只是研究理论不够,还要有实际修持;只是盲修瞎练不行,还要有理论依据。这两者,都值得下一番功夫。


曾有个大学老师问我:“给大学生讲佛教故事,他们不相信,怎么办?”


我说:“不用讲故事。他们听惯了神话、看惯了动画,很容易把佛教故事当成这些。一定要从中观和因明下手,先把他们的傲慢摧毁了,再讲这些故事,他们才能体会到佛教的伟大。”


2009年7月,国际联合宗教会在日内瓦召开会议,世界五大宗教为主的各大宗教、200位宗教领袖,通过投票表决,佛教获得“世界上最好的宗教”荣誉。在此过程中,很多宗教领袖没有选自己的宗教,把唯一的一票投给了佛教。为什么?历史上,没有一场战争是以佛教名义发动的,它的慈悲无偏利益一切众生,它的智慧对万法研究得极为透彻。


我在复旦演讲时,引用过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的一句话:“当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在此等候多时了。”不管是哪个领域的学问,在佛教中都诠释得极为圆满。当然,有些人不了解的话,这是他的问题,不是佛教的过失。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七筒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启动线上读书计划


学习内容:《你在忙什么》、《八万四千问》、《修行百颂》等著作


我们的希望:每位参加学习的小伙伴在学完一本书后,能够发表2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我们的奖励:参加阅读3本书及以上者,奖励精美佛像一尊。参加阅读1-2本书者,奖励平安结或金刚结一个。以上加持品均会请高僧大德进行加持


大家可邀朋友一起参加,加持品有限,请快快行动哟

 

每天学习一点点,为自己的心灵充充电、减减压。


參與的朋友可以聯繫紫瑩老師


随喜关注

紫莹居士微信:athenatang1001

紫莹居微博: https://weibo.com/u/598920426

老中青义工协会网站: www.macaulonglife.org

老中青公众号:macau_longlife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世界绿色健康研究协会公众号: GHWAZX

Facebook:动物乐传心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