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智慧之旅8 | 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精神消除烦恼! Back

智慧之旅8 | 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精神消除烦恼!

求学足迹 求学足迹 2022-04-09




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与老师所教授的闻思修方法完全一致。而这些方法也是消除烦恼的窍诀。2011年6月12日晚上,老师走进中山大学,与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们进行了一次智慧交流。



 

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将广州地区实行近代高等教育模式的多所学校整合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笃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是一所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医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        


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戴镏龄、商承祚、容庚、梁方仲、姜立夫、高由禧、蒲蛰龙、高兆兰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学校名家大师荟萃,他们优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学术造诣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许多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




1

中山大学,是孙中山先生一手创办的,他还亲笔题写了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个理念来自于《中庸》。


记得我讲《弟子规》时也提到过,“博学”就是不管学习什么知识,都要广闻博学,否则,不能全面掌握它的精要。“审问”,是指闻法之后,对不懂的地方详细询问,以断除疑惑。。接着要“慎思”,对这个道理反复推敲;然后是“明辨”,明确地分辨孰真孰假、孰取孰舍。这三点,相当于闻思修中的“思”。


最后,只懂了道理还不够,还要将其付诸于实践,而不是一种空谈,这叫做“笃行”,相当于“修”。


所以,闻、思、修,与中大的校训完全一致,只不过是世间、出世间的侧面不同而已。大家对任何一个真理,都要先了解,再思维,最后落到实处。


现在很多大学生,从六七岁上小学开始,学了二十几年,结果许多知识在生活中却用不上,这是相当可惜的。我认为,知识学了一定要会用,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或者换一张文凭就够了,而应当结合它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体会、检验,这一点非常重要!


2

当今物质发展得实在太快,十几年前有一辆车的人,现在已经有了两辆;过去很多人住的是平房,如今都搬进了高楼大厦。然而人们的内心,并没有因为物质的高速发展,感到真正的安宁和快乐。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道德观念没有相应提升。


要知道,发展,不仅仅指物质上的发展。当物质达到一定程度时,对有些人来说,钱财就成了一堆数字,而不是快乐的源泉,甚至会随着财富越来越多,自己的幸福感越来越少。所以,外在的物质财富,并不能弥补精神上的空虚。一个人的价值观如果出了问题,忙忙碌碌了一辈子,结果也不会得到幸福。


那么,我们有了钱以后,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呢?应当用它去帮助别人,行善积德。现在不少人有财力、有权力、有能力,但从来也不做善事、关心身边的人,这样的话,这些钱有了也跟没有一样,体现不出来它的真实价值。


当然,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没有这么多钱,但即便如此,你至少也应有一颗善心。昨天比尔•盖茨在北大演讲时,有同学就问:“大学生有热情,但能力有限,可以为慈善事业做些什么?”当时他就回答:“并不是人人非要用钱来做慈善,但一定要有做善事的理念。只要你有了这颗心,多多少少都会有这个能力。”


这些问题,大家需要好好思考。其实我讲一堂课,也讲不了很多内容,只不过是抛砖引玉,给你们一个提示罢了。

 


3

一个人如果只有智慧、没有悲心,那他的智慧就会成为邪慧。像有些高级知识分子,利用自己精通的技术,做任何坏事都非常方便,从银行里偷钱、贪污、搞假冒伪劣产品、制造危害大众的食品……什么都能做得出来。反之,一个人若只有悲心、没有智慧,也是不行的。现在不少人做善事很积极,但没有智慧的话,处理问题经常捉襟见肘,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而佛教中,不仅有教你为人处世的方法,还有前后世存在、因果不虚、人身难得、万法皆空等甚深道理。明白了这些之后,你才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事也不会非常盲目、不辨取舍。


4

如今提到人类生命的平等,相信大家都承认,不像以前在封建社会,达官贵人可随意践踏百姓的生命。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进一步意识到,动物的生命也值得尊重,它的生命跟我们一模一样,不要以为它天生就是人类的食物,可以随便杀掉、吃掉。


在这个世间上,生命比什么都宝贵。你生病时只要能活下去,一点机会也抓住不放,宁可舍弃所有财产、权力,也想让自己多活一天。你如此爱惜自己的生命,那其它动物也是如此。



5

什么叫转为道用呢?比如生病本来是件非常痛苦的事,但佛教中却可以把它转为功德。或许有人不太理解:“生病哪有什么好处?怎么可能!”实际上你通过疾病的折磨,原来自己特别傲慢,什么都不放在眼里,但从此之后,就会深深体会到人生的痛苦,从而改变以往的态度,开始去注意这些、在乎这些,对人生的方向重新定位。此时,这个病就有了另一种价值。


所以,只要懂得利用痛苦,就会产生很大的利益。大家今后也没必要天天求平安、求快乐,而应当求将痛苦、不顺、逆境转为道用的方法。有了这个以后,你遭遇再大的磨难,也能将其转化为成功。


6

我曾看过居里夫人的传记,她在19岁时因为不能与相爱的人结婚,痛苦得差点自杀。后来她决定将个人的不幸化为求学的动力,离开了波兰,去法国巴黎大学深造。在求学期间,她生活非常贫苦,冬天特别寒冷时,她常常被冻得睡不着。冷极了的时候,甚至要把椅子压到被子上才能入眠。正是这段常人不能忍受的艰苦日子,造就了她未来事业的辉煌——1903年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一个女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这在有史以来非常罕见。她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成就,也应归功于当年的失恋与求学的艰难。没有这些的话,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居里夫人。



7

现在好多大学生,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学校里老师也呵护备至,致使自己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到了社会上,一点挫折也不能忍受,动不动就要自杀。其实,生活中不可能没有丝毫痛苦,我们不必去逃避它,而应当正视它,懂得将其转为道用的方法,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心智,塑造完善的人格。


8

如果你内在的心灵没有依处,光是从外境中追求快乐,那么,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有了一百万,想一千万;有了一千万,想一亿;有了一亿,又想十亿、一百亿……用外境来填补自己的贪心,永远都是填不满的。所以,我们应当知足少欲,懂得一切随缘。



9

如果你内在的心灵没有依处,光是从外境中追求快乐,那么,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有了一百万,想一千万;有了一千万,想一亿;有了一亿,又想十亿、一百亿……用外境来填补自己的贪心,永远都是填不满的。所以,我们应当知足少欲,懂得一切随缘。


10

我们在一生中,不能只考虑自己怎么生活,而应关心一切众生的利益,比如地球环保、节约能源、慈善理念、保护动物等重大问题。尤其是现在,浪费现象非常严重,尽管这看似很小,但却涉及到资源消耗,以及个人福报。不说别的,倘若你肆意挥霍自己的福报,下一世很有可能沦为乞丐,生生世世也得不到财富。因此,作为一个人,值得关心的问题有很多,我们应该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不要天天只想着自己赚钱、自己快乐。





 旅游打卡:

1、阅读后留言写出自己的心灵感受或者智慧分享,连续打卡10个地方以上,同时被选中精选留言者,送出一份精美礼物;
2、根据老师的智慧雨露,分享一篇文章,经采用,送出一份珍贵礼物,可以发到邮箱:qiuxuezuji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