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不只是阿难与摩登伽女的故事|《楞严经》第6课 学习笔记 Back

不只是阿难与摩登伽女的故事|《楞严经》第6课 学习笔记







学习笔记  第5课 

发心师兄:定解G50

审核师兄:定解C62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

销我意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佛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身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消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本课概要


上师在课前强调了应重视听法,学习《楞严经》最好能够翻阅大量的注疏,并希望大家今后能够对《楞严经》有全面的注释和讲解。

本经以阿难堕淫室为发起之端,首先以波斯匿王为超度父亲,在盂兰盆节为佛陀、菩萨、阿罗汉等供养斋饭为因缘,城中的一些长者、居士等也都同时饭僧,只有阿难,在之前收到别请,独自一人出去远游没有回来,来不及与僧众一起应供。因没有得到斋饭,阿难以庄严的威仪进入城中次第地以平等心乞食,并发愿令一切众生得到无量的功德。由此而进入了摩登伽女家,遭遇其母女所施之幻术和咒语,接近要毁坏他的戒体。佛陀知道了阿难被幻术所控制,应供后很快便回去,于头顶放光,光中生出千叶宝莲,当中有佛的化身宣说了神咒。佛陀让文殊菩萨带着咒语,解除了控制阿难的恶咒,将阿难和摩登伽女带回了佛陀所在的地方。




第一部分  课前开示



一、应该重视听法

1、学习经典应以耐心苦修

(1)应舍的行为:听一两堂课,觉得没有感觉就放下来;

(2)应取的行为:应是一种苦修,也是一种苦行。


2、苦修的理由

(1)过程:不管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学习的过程都会有煎熬或者难受,不一定非常快乐;

(2)结果:但逐渐学习后,很多知识串在一起,最后对自己的相续、今生来世都有非常大的利益。


3、前辈大德的学习精神

(1)清凉国师

  • 活了一百多岁;

  • 一生当中一直不断的讲法:

    Ø  仅《法华经》就讲过五十多次;

    Ø  一堂课要讲八个小时(上午、下午各四小时)。

(2)梦参老和尚

  • 九十来岁时讲《华严经》

    Ø  有482堂课;

    Ø  共600多个小时。

4、我们与之相比,微不足道

(1)课程的数量与之相比不算多

  • 《法华经》(63堂课);

  • 《维摩诘经》(66堂课)。

(2)每周需要的时间不算多

  • 《楞严经》每周两堂课;

  • 每周最多四个小时。

5、在家人应把听课当成重要的事

(1)状态的差别

  • 大多数人一直在听受;

  • 极少数人有各种借口:

    Ø  身体不好、心情不好、工作忙、家务多、朋友请客、出去旅游等等。

(2)身份的差别

  • 出家人身份比较好做一些;

  • 在家人虽要养家糊口,但应该把听课当成重要的事情。

(3)心态的调整

  • 如果自己特别认真、特别重视的话:

    Ø  时间应该能空的出来;

  • 如果没有当成重要的事:

    Ø  分别念中肯定有很多重要的事情;

    Ø  生命、生活当中就会有许许多多的琐事来占据空间。

6、结论:大家应该重视这部法


二、学习《楞严经》最好能翻阅大量的注疏

1、很多前辈大德们的学习方法

(1)参考其前辈大德的注疏

  • 华梵大学陈由斌教授撰著的《楞严经圣贤录》整理了古今大德依靠《楞严经》开悟的公案(以前没有人整理过与此相关的公案)以及对《楞严经》的评价(其中说到:依靠《楞严经》开悟的人数远超《法华经》和《华严经》);

  • 元代的惟则禅师所作的《楞严经会解》中收集了唐朝和宋朝九位大德对《楞严经》的注疏或观点,内容相当丰富;

  • 明代的传灯大师所作的《大佛顶首楞严经圆通疏》对惟则禅师的《楞严经会解》做了注释。

  • 明代紫柏大师对宋代子璿(xuán)大师的注释《楞严义疏》有高度的评价,称之为“百代心宗之祖” (很多大德都非常重视子璿大师的注释《楞严义疏》)

(参考:“璿師因讀楞嚴而生疑,因疑而參瑯琊。頓悟清淨本然之心。遂為百代心宗之祖。“——紫柏大师

(2)注释和解释方法基本相同

  • 对照很多不同版本的注疏;

  • 不是认为只看一个讲记就够了。

2、值得我们学习的方法——翻阅大量的注疏

(1)学习的能依与所依

  • 自己的智慧;

  • 前辈大德们的解释。

(2)所达到的效果

  • 完全通达教义,且了知各自不同的观点和依据;

  • 至少也应该大概知道《楞严经》到底在说什么。 

三、应对《楞严经》有全面的注释和讲解

1、现代人对《楞严经》的研究并不够

(1)很多人并不知道《楞严经》讲什么

  • 只知道里面有个摩登伽女;

  • 除此之外不知经中具体讲什么,前后的因缘和关系是什么。

(汉地出名的《维摩诘经》《法华经》也是如此)

(2)应发愿对某个经典潜心研究

  • 有必要发这样的愿;

  • 潜心研究某一部经典、论典对自己的一生都很有意义。

2、对比古今

(1)注释的对比

  • 以前有那么多大德写过《楞严经》的注释;

  • 现在很久没有听说有人在写注释。

(2)讲解的对比

  • 以前有那么多大德讲过《楞严经》;

  • 现在几乎好长时间没有听到谁在讲《楞严经》。

3、对比大德的数量和需要的人群

(1)以前讲《楞严经》的大德

  • 有些已经老了;

  • 有些已经圆寂了。

(2)现代人的需要

  • 分别念越来越重;

  • 越来越需要佛经传递的智慧。

4、因此,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我们不造论、不讲经?

(1)寺院的现状与众生的需求之对比

  • 很多寺院的现状:只有早晚课念经,没有讲经说法;

  • 众生的需求:若无人说法,即使智者也无法通达佛法的意义。

(2)教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华严经》

(3)因此,我们还是很需要讲经说法。



第二部分  正式传讲



(上一课回顾)昨天讲到阿罗汉、菩萨等大德们都集聚在佛陀宣说法要的地方,文殊菩萨也在那里。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


一、消文释义

当时,波斯匿王为了超度父亲,在盂兰盆节期间为佛陀、菩萨、阿罗汉等供养斋饭,将佛陀迎请到宫殿的一边。


1、波斯匿王

(1)与佛陀同一天降生,故又名“月光王”(佛陀以前叫“日光王”);

(2)打仗非常厉害,因此又叫“胜军王”。


2、讳日营斋

(1)讳日

  • 在藏文《大藏经》中不明显,有些注释中说是指盂兰盆会,也是解夏自恣的日子(七月十五日);

  • 也有种说法说波斯匿王当时营斋是在盂兰盆节的第二天(七月十六日)。

(2)营斋:设斋食供养。


3、宫掖

(1)指宫殿的一边;

(2)藏文中只是指宫殿。


(二)重难点分析

1、关于盂兰盆节

(1)消文释义:

  • 盂兰

    Ø  音是梵语;

    Ø  义为倒挂、倒悬。(有一种恶趣是倒立悬在虚空中,特别痛苦。)

  • 盆:器皿。

(2)盂兰盆节的来历

  • 目犍连获得阿罗汉果时,首先用天眼观察自己母亲生于何处,发现她在饿鬼界感受痛苦(有些说是在地狱当中);

  • 他用神通力给母亲布施食物时,母亲没有办法接受;

  • 目犍连便问佛陀,佛陀说“你应该请十方僧众,(你的母亲)才可以得到食物。”

  • 后来目犍连按照佛陀教言,请十方僧众供斋,令他母亲解脱了恶趣的痛苦。

(3)盂兰盆节的意义

  • 供僧供斋

 “一般来讲,在孟兰盆会(也叫盂兰盆节)期间供僧、供斋是很受重视的。”

  • 超度众生:在汉传佛教中,每年七月十五日都要举行“盂兰盆会”,以拔济自己累世的父母六亲。(摘自上师在《三殊胜》中的开示)


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消文释义

波斯匿王亲自迎接佛陀及其眷属,并且陈设广大的美味佳肴,各种食物味道非常鲜美,同时亲自宴请这些以文殊菩萨为主的大菩萨。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


一、消文释义

城中还有一些长者、居士等很多与一般人不相同的,特别有功德的施主,他们也同时在各自的地方设宴迎请菩萨、阿罗汉以及初学比丘等僧众,等待他们带着佛陀来应供。


1、长者

  • 很多大德注疏当中讲长者有十种功德,比如年龄长者、智慧长者、福报长者、威力长者等等;

(长者 :一称长者,体具十德:一姓贵;二高位;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备礼;九上叹;十下归。 参考:《祖庭事苑》(北宋·陈善卿 编))


2、伫

(1)音:zhù

(2)义:同佇,久立、企盼等


二、重难点分析

如何看待不同地方供斋方式的不同

(1)不同地方的供斋,比如:

  • 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缅甸等地的供斋;

  • 汉地的供斋。

(2)供斋方式的异同

  • 大同(相同之处)

    Ø  整体上按照《毗奈耶经》、《四分律》、上座部等所有戒律所讲,没有什么大的不同点;

  • 小异(不同之处)

    Ø  戒律是佛陀当时根据不同时间、地点和人物而制定的,因此略有不同;(比如佛陀涅槃后,曾出现了“声闻十八部”的现象。)

    Ø  并且佛教在不同地方融入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习惯。

(3)不同之处是否不如法?

  • 我们不能认为不同就是不合理(否则世间法中我们认为合法、合情、合理的事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也成了不合理);

  •  应当以智慧好好观察。


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一、消文释义

当时佛陀吩咐文殊菩萨,你应该分配并率领这些菩萨和阿罗汉去不同的施主家里应供。

  • 敕:告诫、嘱咐。

二、重难点分析

佛陀在世时不同的供斋情景

(1)当时的人们非常有福报,能够亲自看到佛陀、大智文殊菩萨等;

(2)国王在王宫里供斋、还有很多大臣、婆罗门、长者、居士等施主在不同的地方设宴供斋;

(3)应供者去城中施主那里应供(现在都是施主过来供斋)。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


一、消文释义

只有阿难,之前收到别人的邀请,出去了还没有回来,来不及与僧众一起应供。


1、别请:施主特别叮嘱的邀请。

  • 汉文有些注疏中说,请有两种,次请与别情

    Ø  次请指次第、随机地邀请,不会特意选择;

    Ø  别情指特别叮嘱的邀请(需要有修证或有其他原因才能接受)。

2、不遑:没有闲暇。(遑为闲暇之义)


3、僧次:僧之席次,必依夏腊之多少而定。(参考:佛学大辞典)


二、重难点分析

关于阿难

(1)解释姓名

  • 藏语名:根嘎沃;

  • “皆大欢喜”之义。

(2)得此姓名的缘由

  • 因佛陀前世因地时发愿的因缘而值得欢喜

    Ø  佛陀因地时的佛陀名字也叫释迦摩尼佛;

    Ø  此佛的父亲也叫净饭王;

    Ø  此佛的主要弟子也叫舍利子和目犍连;

    Ø  此佛的侍者叫阿难,故佛陀发愿愿将来成佛后侍者也叫阿难。

  • 因为长相特别庄严而值得欢喜;

  • 因为佛陀成道时降生而被国王取名为欢喜。


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


一、消文释义

阿难此行既没有与上座一起,也没有阿阇黎一起,在途中独自返回,当日没有得到斋饭。


1、上座

(1)真正的戒律中一般有三种

  • 生年上座:戒腊二十年以上的上座;

  • 世俗上座:智慧比较高、福德比较大的德高望重之人;

  • 法性上座:获得阿罗汉果位的,证悟法性之人。

(2)有些注疏中分为四种,将生年和戒腊(戒严)分开(例如宣化上人的注疏)

  • 生年上座,年龄较大;

  • 戒严上座,受戒廿年以上,同时又能严持戒律;

  • 福德上座,福慧者圆满;

  • 法性上座,已明白法性的道理。

2、阿阇黎

(1)阿阇黎分为五种

  • 出家阿阇黎:传授沙弥戒的阿阇黎;

  • 授戒阿闍黎:传授比丘戒的阿闍黎;

  • 羯磨阿闍黎:传授四种羯磨的阿闍黎(传授安居等一百多个羯磨);

  • 依止阿闍黎:一般出家后一定要依止一位清净戒律和三学圆满的上师,且最好要依止十年。

  • 授经阿闍黎:传讲佛法、教授取舍道理的阿闍黎。

(2)参考资料:宣化上人注疏中关于阿阇黎的注释

阿阇黎,译意是轨范师,堪做众人的师范。阿阇黎有五种

(一)出家阿阇黎,跟他出家,为你授沙弥十戒;

(二)授戒阿阇黎,教导你怎样求戒;

(三)羯磨阿阇黎,为你忏悔过去罪业;

(四)依止阿阇黎,亲近他,依他学佛法;

(五)教读阿阇黎,教经文教咒语等。阿阇黎亦具监视的意思。


二、重难点分析

1、戒律中对出行的要求

一般来讲

  • 对比丘尼独自出行有严格的遮止;

  • 对沙弥没有严格的要求;

  • 比丘外出要有出家人为伴

    Ø  对自己的戒律和见解都有帮助;

    Ø  而且如果条件具足,最好和阿阇黎、上座一起出行。

2、阿难尊者的特点

(1)阿难特别懂得佛陀的密意,完全懂得佛陀的意趣;

例如:作为佛陀的亲戚、侍者而不受衣服的、食物的供养。

(2)阿难完全懂得佛陀所讲的教义(如藏传佛教中常讲的“泻瓶至一瓶”、“满瓶倾泻”);

例如:当时虽没得到阿罗汉果,但对于所有十二部经一五一十地过目不忘。

佛陀要接近圆寂时,很多人想得到佛陀的传承,但佛陀间接地说让阿难来接受是最好的。

(3)阿难从人格方面与其他人完全不同。

例如:阿难没有傲慢心,特别谦虚,对每个人都很谦和、恭敬、随顺。


3、分析为何不该以上师的名义来化缘

(1)现象

  • 有些上师是德高望重、戒律清净、闻思圆满的上师,但身边的人经常打着各种旗号来接受供养,比如

    Ø  “我是某某上师的亲戚”;

    Ø  “我是某某上师身边的侍者”;

    Ø  “我们上师最近缺什么东西”;

    Ø  “最近他在吃什么药,你能不能供养一些?”;

    Ø  “他最近缺钱”等等。

(2)从弟子的角度分析

  • 若以上师亲戚的名义来化缘:

    Ø  亲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 若以上师侍者的名义来化缘:

    Ø  有些人只是在上师身边待一段时间而已;

    Ø  如果是侍者应该是很不好的侍者;

    Ø  甚至是不是侍者也不好说。

    Ø  侍者也不应该是“化缘侍者”。

(3)从上师的角度

  • 有些上师根本没有要化缘的意思,只是下面人传来传去,这样的后果

    Ø  破坏了上师的名声;

    Ø  破坏了上师弘法的事业;

    Ø  破坏了上师的密意。

(4)应当随学阿难尊者

  • 阿难作为佛陀的侍者

    Ø  本来很多人希望对他进行供养;

    Ø  但他从来不打着佛陀的旗号来要求供养。

(5)不要因为自己而破坏上师的事业

  • 与上师有殊胜因缘是好事,比如

    Ø  上师的随从、侍者、秘书;

    Ø  或跟上师可能有私人的缘分。

  • 但个别弟子的做法,比如

    Ø  有些人爱说“我与某上师特别亲密,他和我说什么什么”;

    Ø  有些也许发心是为了上师的弘法利生,但上师不一定缺世间的财物;

  • 对上师事业的影响

    Ø  因个别弟子的方式方法不对,上师在世间人眼里变得还不如世间一个稍微有点德行的人;

    Ø  这样就是在对上师的事业搞破坏了。

  • 因此不管什么身份的人都要掌握分寸

    Ø  最好不要利用上师为自己做事情;

    Ø  即使不是为自己,为了上师做事也要掌握分寸;

    Ø  对上师们所谓的宣传、帮助,尤其在财物方面,应该值得注意,否则很难说(对上师的事业)有利还是有害。

4、《楞严经》为什么要以阿难与摩登伽女的故事作为开端?

按照憨山大师的观点

(1)欲界众生最难超越的是贪欲

  • 很多其他烦恼都容易对治;

  • 但唯一贪欲很难对治。

(2)分别以出家人和世间人来说明“楞严三昧“的威力

  • 出家人

    Ø  一般贪垢是很难对治的;

    Ø  依靠这部经典,出家人也可以戒律清净、获得真正的解脱。

  • 一般世间人

    Ø  整天都遭受贪欲的痛苦折磨;

    Ø  依靠“楞严三昧”,连最严重的贪欲都可以对治,那么其他的烦恼就更不用说了。

(3)以阿难为例来说明“楞严三昧“的威力

  • 作为阿难这样的佛陀的侍者,也是遇到美色的干扰;

  • 阿难依靠佛的“楞严三昧”的加持,超越了魔境和违缘。

(4)因此,这部经典刚开始时,讲这个故事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一)消文释义

当时阿难没有吃到饭,不得不持着应器,在他需要游荡的城市里次第地乞食,当时他心中想,遇到哪个今天没有供养到的施主,就接受谁的供养,不会有净秽的分别,也不会有刹帝利尊贵种性与旃陀罗低劣种性的分别,平等地、慈悲地行持(接受供养),不会拣择特别卑微的、低贱的。而且还发了愿:“愿我这次接受供养令一切众生得到无量功德”(藏文版的发愿为:“愿这些施主得到无量的功德“。)


1、应器:又名应量器,即比丘乞食时所用的铁钵。


2、“循”:顺着。就是挨着门,一家一家地去托钵乞食;有的就供养多一点,有的就供养少一点,所以要去乞多几家。按照规矩,不超过七家;要是七家没有人供养的话,这一天就不要吃东西了。


3、檀越:依靠布施而获得解脱

(1)檀:布施;

(2)越:超越,指超越吝啬、超越世间的一切障碍。


4、“刹利”:即“刹帝利”,是印度的贵族、王族。印度的种族,分出来有贵贱的。“旃陀罗”是屠户,就是杀猪的;印度不准杀牛,都是杀猪的,非常低劣的种姓。


二、重难点分析

1、关于文中的“最后”二字

  • 藏文中没有;

  • 汉文中按照个别注释,指最后剩下的斋饭。(大多数长者、施主、居士的斋饭已被佛陀、菩萨、阿罗汉等享用,没有供养到的个别施主会剩下一些斋饭)

2、关于“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

指接受供养的过程中,不会有

  • 食物干净与不干净的分别;

  • 施主家清净与不清净的分别;

  • 这个是国王、婆罗门、刹帝利等高贵种性与那个是妓女、屠夫等低劣的旃陀罗种性的分别。

3、关于阿难的发意(发愿)

(1)按照汉文,是以回向而发愿

  • 缘所有众生可发起菩提心而发愿:“愿我这次接受供养令一切众生得到无量功德。”

  • 他是最后有者的阿罗汉,即生当中就会成就,对他供养是很好的。

(2)按照藏文,是从供养事上发愿

  • 缘能供者(施主)而发愿:“愿这些施主得到无量的功德”。

  • 不管是谁我都会接受,愿这些施主得到无量的功德。

(3)二者不矛盾,各有侧重。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


一、消文释义

因为阿难已经知道,如来世尊已经呵斥过须菩提和迦叶尊者,他们作为阿罗汉心不均平。


二、重难点分析

1、为何佛陀要呵斥须菩提和大迦叶尊者?

二位尊者都有些极端:

  • 须菩提为了断除富贵人心相续中的吝啬,经常喜欢去一些有福报的富贵人家里化缘。

  • 迦叶尊者本是行持十二头陀的、特别清净的修行人,为了穷苦的人积累福报,经常去一些穷苦人家里。

2、世间人、小乘与大乘修行人如何对待贫富

(1)对待财富的区别

  • 世间人对有福报的人特别看重;

  • 声闻缘觉二乘觉得一切财物犹如毒药,是罪过的来源,所以特别重视贫穷,过清净的生活;

  • 大乘以远离烦恼、利益众生为主,对财富不是特别在意,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只要对众生有利,就可以与他们结上善缘。

(2)教证

如《瑜伽论记》:凡愚贪味,弃贫就富。二乘悲狭,舍富从贫。大士之行,离贪去狭,不简贫富。故名次第乞。

  • 凡愚贪著味,所以舍弃贫穷,追求一些富贵者;

  • 声闻缘觉二乘的慈悲心比较狭隘,所以就舍弃富贵,追求一些贫穷者;

  • 而一般大乘菩萨的行为远离贪著,也远离了狭隘的思想,所以不简别贫富,因此叫做次第乞食。

3、现如今大乘修行人应如何行持以使教法兴盛

(1)大乘修行人怎样对待财富

  • 大多数人对佛教徒的认识

    Ø  世间人对佛教徒的定位可能主要以南传佛教为标准;

    Ø  大多数人把佛教徒看成声闻缘觉二乘佛教徒;

    Ø  如果穿的好一点,住的好一点,就觉得根本不像好的修行人。

  • 真正的大乘修行人如何对待财富

    Ø  大乘修行人如果没有执着,根据自己的福报,可以享用财富,也能利益众生。(比如蒋扬钦哲旺波尊者住在豪华的宫殿却丝毫不执著。)

    Ø  如果有些人表面特别贫寒,天天苦行,但内心充满贪嗔痴,也不能算真正的修行人。

(2)现如今应该如何行持

  • 藏传佛教如何看待南传佛教徒

    Ø  非常赞叹声闻乘的行为;

    Ø  行为应以声闻乘为主,见解应以大乘为主。

  • 教证:如麦彭仁波切的《前译教法兴盛之愿文》当中说:“希奇萨霍堪布之行为,无比具德龙树之见二,钦定双融传承之教规,祈愿莲生大师教法兴。”(稀有的萨霍堪布菩提萨埵的行为,无等的龙猛菩萨的见解,如果以这二者摄持,就是前译的教法,愿前译教法不断地兴盛。)

  • 如此行持很重要:

    Ø  别人看着也非常如法;

    Ø  对于我们内心也非常好。


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一)消文释义

当时阿难尊者依仗如来的密意,弘扬平等的、不偏堕的、不极端的实相,并不遮除贫穷的人或富贵的人,度一切怀疑和诽谤。经过了城隍,逐渐慢下来进入城市的门(藏文中是加倍矜持、加倍谨慎的行为进入城市)。衣服整洁,威仪庄严,让人生起肃穆、恭敬之心,以这样的威仪去接受斋饭。


1、钦仰:敬重仰慕;此处指依仗。


2、开阐:弘扬。


3、无遮:无有遮障

(1)对贫富平等而无遮障;

(2)(弘扬)平等的、不偏堕的、不极端的实相而无遮障。


4、城隍:没有水的护城壕。


5、郭门:外城的门。


(二)重难点分析

1、对贫富两方面众生都不能偏堕

(1)从佛教的教育来讲

  • 对富贵者

    Ø  他们有对佛教的贡献,不能置之不理,需要值得重视;

    🔸若如小乘把他们看成怨敌,谁来对他们弘扬佛法;

    🔸但也不能过分追求。

  • 对贫穷者

    Ø  需要帮助可怜的众生,不能不理不睬。

(2)好的处理方式

  • 明白平等当中也有不平等;

  • 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摄受这些众生。

2、关于:“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1)一般出家人进入城市、外出有戒律方面的要求

  • 严整:衣服穿的整洁、整齐;

  • 威仪:要有正知正念、不放逸、特别庄严、庄重。

(2)这样做的目的

  • 遮止的方面:为了不要让大家生起邪见,不要生起不如法的心念;

  • 利益的方面:让人看起来非常的清净、寂静,生起肃穆、恭敬之心。

(3)不同注释的参考

  • 真鉴大师说“他加倍矜持”。

  • 藏文中说“他生起正念,以不放逸的行为。”

(可以解释为:以加倍矜持、加倍谨慎的行为进入城市,去接受斋饭。)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一、消文释义

这个时候,阿难因为次第乞食,进入了淫女家,遭到摩登伽女和她母亲一起施的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这种依靠修梵天而修成的、专门束缚他人的咒语,将阿难摄入淫席,对他抚摸,要行不净行,接近要毁坏他的戒体。


1、淫室:相当于妓院一样的地方,也可能是个人的淫室。


2、遭大幻术:一说“遭到了摩登伽女母亲的幻术”,一说是“摩登伽女和她的母亲一起施的幻术”。


3、“娑毗迦罗”: 依靠修梵天而成、专门束缚他人的咒语。(可以说是这个咒语的名字,也可以是她母亲所修黄发外道派的名称。)


(二)重难点分析

摩登伽女母女以何种因缘对阿难施幻术

(1)摩登伽女对阿难庄严身相的执着

  • 并不只这一次,很多次都想找机会;

  • 很早以前就非常执着,只是这次因为不同的因缘。

(2)当时母亲的想法

  • 对佛陀很有恭敬心;

  • 刚开始不愿意对阿难施幻术。

(她说:“有两种人:一种是像瞿昙、阿罗汉那样已经断除贪欲的人,我们是没办法控制的;还有一种是死人,我们也没办法勾招,让他产生贪欲。除此之外的人,我们依靠外道的咒语,应该是可以控制他们的。”)

(3)女儿的做法

  • 摩登伽女就威胁母亲说:“如果你没有这样做,我得不到阿难,我就不活了,把最珍贵的命献给你…”

(4)母亲因此而使用幻术

于是母亲没有办法,就用牛粪等等东西做了幻术…(修梵天的咒语,依牛粪等种种缘起物,让他人产生幻觉,对他人身心进行束缚,听其摆布。)

(5)参考资料

《摩登伽经 (卷1)》

母语女言。有二种人。虽加咒术。无如之何。何者为二。一者断欲。二是死人。自余之者。吾能调伏。沙门瞿昙。威德高远。波斯匿王。极生信敬。若脱知我将阿难来。栴陀罗辈。皆被残灭。且复瞿昙烦恼已尽。及其眷属。咸离欲秽。我昔曾闻。断生死者。宜加恭敬。如何于彼反起恶业。

女闻是已。悲泣而言。若母不得阿难来者。我必定当弃舍身命。假令瞿昙而违我愿。亦复不能久留于世。设得之者。众愿满足。

母闻斯言。惨然不悦。而告之曰。莫便舍命。我必能令阿难至此。

尔时女母。于自舍内。牛粪涂地布以白茅。于此场中。燃大猛火。百有八枚妙遏迦花。诵咒一周。辄以一茎投之火中。其咒言曰:

阿磨利 毘磨利 鸠鸠弥 三磨祢 移 那婆头赐 频头弥车养

提菩跋利沙提 毘地踰多提揭阇提 毘三磨耶 磨罗阇 三磨提 跋陀夷阇

若天。若魔。若干闼婆。火神。地神。闻我是咒。及吾祠祀。宜应急令阿难至此。作是语已。尊者阿难。心即迷乱。不自觉知。便行往诣栴陀罗舍。

尔时女母。遥见阿难安详而来。告其女曰。阿难比丘。已来近此。汝今应当敷置茵褥。烧香散花。极令严净。

女闻母言。欢喜踊悦。庄饰堂阁。安置宝座。净治洒扫。散众名花。

尔时阿难。既到其舍。悲咽哽塞。泣泪而言。我何薄佑。遇斯苦难。大悲世尊。宁不垂愍加威护念令无娆害。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一、消文释义

如来知道阿难被这样的幻术所控制,应供之后(本来要宣讲佛法、转法轮、做回向,但没有回向)很快就回去了。那时,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全都跟着(佛陀还没传法,他们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不得不跟着)佛陀,愿意听闻佛法。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一、消文释义

在这个时候,佛陀顶上放出百宝无畏光明,光明中现千叶宝莲,在莲花当中有佛的化身,结珈趺坐,宣说神咒:“悉挮帝 阿朱帝 阿尼帝”。佛陀宣说咒语后,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让他带着这个咒语去保护阿难尊者。(文殊菩萨去后)恶咒的控制被消灭了。文殊菩萨劝说阿难和摩登伽女,把他们带了回到佛陀那里。


  • 提奖:提携、奖劝。

(在藏文版中没有,直接说最后把阿难和摩登伽女一起带回了佛所。)


二、重难点分析

1、上师补充后面的情节

佛陀问摩登伽女:“你为什么这样?“

摩登伽女在佛陀面前请求:“我特别喜欢阿难尊者,一定要和他成家。”

佛陀告诉她:“如果真的这样,你一定要剃头,因为阿难没有头发,而你有头发。如果你能(回到母亲那里)剃头,我可以同意。”

她特别欢喜地回到母亲那里说:“您可不可以尽快给我剃头,佛陀说我只要剃头,就可以和阿难一起过生活。”

母亲说:“我可以找其他有钱的施主、长者之子(和你结婚),你千万不要剃光头,你是我生的,按照我们的传统,没有头发是不行的。”

摩登伽女又再三对母亲说:“如果你同意,我可以活下去,如果不同意,我就要死了。”

她母亲实在没办法,就把她的头发剃了。

她又来到佛陀前,说:“我现在已经剃了光头,您可不可以现在要求阿难跟我一起生活。”

佛陀问:“你喜欢阿难是吗?”她说:“是。”

佛陀问:“那你喜欢他什么?”她说:“我喜欢阿难的眼睛,他的鼻子,他的嘴巴,他的走势,他的声音,她这样一一地讲。”

然后佛陀就一个一个地说:“他眼睛里有眼屎,鼻子有鼻涕,口中有唾液,身体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不净物,而且如果你跟他在一起就会生子,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爱好、痛苦,这样没有什么真实的意义。”

因为摩登伽女有前世的宿缘,原来她特别喜欢阿难,佛陀这样一讲,依靠这种不净观,她完全懂得了佛陀的意义,当下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很多比丘有点不理解,问佛陀:“她这么快就得到了阿罗汉果位,那之前为什么那么执著阿难?”

佛陀说:“其实这是有原因的,他们五百世都是夫妻关系,而且在一起的时候也非常恩爱,但这次因为遇到我给他们传授甚深妙法,通过跟她讲人无我,而获得阿罗汉果。”

摩登伽女获得阿罗汉果位之后,特别惭愧,在佛陀面前说:“我以前不懂,特别愚痴,佛陀就是引路的明灯,您就是渡彼岸的船只,是盲人的依怙,我如何如何的惭愧... …”从此之后她与阿难如兄弟姐妹一样,没有了贪欲。


2、参考资料

《佛说摩邓女经 (卷1)》

佛问:汝追逐阿难。何等索。

女言。我闻阿难无妇。我又无夫。我欲为阿难作妇也。

佛告女言。阿难沙门无发。汝有发。汝宁能剃汝头发不。我使阿难为汝作夫。

女言。我能剃头发。佛言。归报汝母。剃头发来。

女归到母所言。母不能为我致阿难。佛言。剃汝头发来。我使阿难为汝作夫。

母言。子我生汝。护汝头发。汝何为欲为沙门作妇。国中有大豪富家。我自能嫁汝与之。

女言。我生死当为阿难作妇。

母言。汝何为辱我种。

女言。母爱我者。当随我心所喜。母啼泣下刀剃女头发。

女还到佛所:言。我已剃头发。

佛言。汝爱阿难。何等。

女言。我爱阿难眼。爱阿难鼻。爱阿难口。爱阿难耳。爱阿难声。爱阿难行步。

佛言。眼中但有泪。鼻中但有洟。口中但有唾。耳中但有垢。身中但有屎尿臭处不净。其有夫妻者。便有恶露。恶露中便有子。已有子便有死亡。已有死亡便有哭泣。于是身有何益。

女即自思念。身中恶露。便自正心,即得阿罗汉道。

佛知已得阿罗汉道。即告女言。汝起至阿难所。女即惭而低头。长跪于佛前言。实愚痴故逐阿难耳。今我心已开。如冥中有灯火。如人乘船船坏依岸。如盲人得扶。如老人持杖行。今佛与我道令我心开。

如是诸比丘俱问佛。是女人母作蛊道。何因缘是女得阿罗汉道。

佛告。诸比丘。汝欲闻知是女不。诸比丘言。我曹当受教。

佛言。是摩邓女。先世时五百世为阿难作妇。五百世中常相敬相重,相贪相爱。同于我经戒中得道。于今夫妻相见如兄弟。如是佛道何用不为。佛说是经。诸比丘闻皆欢喜。


2、《楞严经》的重要密意之一

(1)《楞严经》让我们彻底明白欲界众生被各种贪欲、各种执着束缚着,日夜不得自在;

(2)以《楞严经》和楞严咒的加持和威力,可以让很多人超越魔怨。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