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07月14日,在第六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的现场,老师在讨论会现场进行禅修指导。
清迈拉查帕皇家花园
拉查帕皇家花园也叫清迈园艺博览园,位于素贴山南边,离清迈夜间动物园很近。这座皇家花园环境优美、绿草如茵,园内有金碧辉煌、富有兰纳王朝特色的泰式楼阁,有形态可爱、造型各异的花果卡通形象,还有数十座主题庭园场馆,展出的花卉包括泰国兰花、中国杜鹃花、不丹蓝罂粟、荷兰郁金香等。国际园艺博览会这里曾在2006年举办过国际园艺博览会,又于2011年为庆贺泰国国王的诞辰及登基60周年再度举行盛会。


很多人在身体比较困顿、疲倦的时候,通过喝咖啡来提神,而当人们感到心里压力非常大时,就通过禅修来缓解。所以,很多人都把禅修称作“心灵的咖啡”。事实上,禅修或者说反省、内观,并不是现代人才有的专利,它在古代西方哲学中也非常重要。早在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就曾说过:“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从古代智者们的智慧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都需要反省和内观。只有这样,我们心中所固有的本来智慧才可以被开发出来。禅修在西方社会的流行禅修在很多西方的顶尖大学中都非常流行。我参观过很多学校的禅修课程,比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等。他们的禅修方法主要是慈心禅和数息观,而课程类型更是多种多样。比如,他们会组织为期一周的闭关禅修,闭关的地方就是一间间很小的房子,甚至还有人在里面闭黑关。现在英国得抑郁症的人比较多,这两所高校为了减轻这种疾病对学生的影响,甚至在学生刚开始有不良情绪的时候,就借助禅修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这两所高校中有很多老师和同学在学习禅修。现在很多人的生活、学习压力都非常大,晚上睡不着觉,不得不靠吃药来帮助睡眠。如果一个人在任何环境中都非常安逸、快乐、能睡着,说明他心里没有太大的压力。所以我刚才说,在某种意义上,睡觉也是一种禅修,况且,有些人的“禅修”的确跟睡觉没什么差别。(众笑)美国斯坦福大学也有禅修中心。他们的参禅方法比较传统,主要是以大乘佛教的发心为基础,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训练慈悲心和利他心。此外,哈佛大学的禅修中心也比较有代表性。他们主要是以南传佛教的正念禅为主,训练学生观察自己的觉知、呼吸,保持正念等等,课程大约是八周为一个学期。我看过他们的资料,目前已经有两万两千多人完成了禅修、闭关等课程。通过禅修,很多人都真正地获得了内心的轻安。有些统计结果表明,每五个美国人当中就有一个抑郁症患者,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慢性病患者。斯坦福、哈佛等高校推广禅修,主要就是为了降低老师和同学们的患病几率,提高大家的免疫力、记忆力、创造力等等。所以,他们禅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身心健康,而且据说效果越来越好。去年我去非洲的时候,也有很多学校的老师对禅修特别感兴趣。如此看来,禅修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备受重视。除此之外,很多著名的企业,比如谷歌、微软、苹果等等,也都在各自的企业中推广禅修,而且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不论是企业中的高层领导、中层干部还是普通员工,全部都参加禅修,有些参加集体禅修,有些参加个人禅修。高校、企业推广禅修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证悟佛教中“无我”和“空性”的智慧,反而是为了强化自我、赚更多的钱。研究表明,禅修有助于提高个人的智商与情商,改善社交能力。以前社交能力很差的人,通过禅修可以令社会关系有所改善;以前不太善于赚钱的人,通过禅修开发智慧,越来越能赚钱。很多上市公司的老总都觉得,禅修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还能改善员工的表现,从而帮公司赚更多的钱。所以,西方人通常用禅修来增强自我认同、强大自我。可能是受佛教观点的影响,很多亚洲人都认为,无条件地利益众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有些西方人却不那么看。他们觉得,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关心,又怎么会关心别人呢?在他们看来,自我认同比利他更重要。 此外,一般来讲,东方人更容易承认我们有贪、嗔、 痴、慢、疑等五毒烦恼。很多人都会觉得:“哎哟,我嗔恨心很大;我贪心很重;我很愚痴……”内心有一种忏悔或者负罪感。但对有些西方人而言,他们觉得人类的心中既有睿智、慈悲、善良的一面,同时也有贪、嗔、痴的一面,这是理所当然的,就像鸟有一对翅膀一样, 并不能以好坏来区分。他们认为,如果没有贪心,哪里会有爱?如果没有嗔恨心,哪里有机会产生英雄?所以,东西方人在思想观念上有些不同,这也许和文化差异有关。表面上来看,西方人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不论是暂时的英雄主义、存在主义还是消费主义,佛教在名言的观念中都承认其存在的意义,但从究竟意义上来看, 贪、嗔、痴、慢、疑等烦恼跟无常、无我的智慧有很大差别,这些烦恼只会为我们带来暂时和究竟的痛苦,年轻人一定要思考这一点。一份逃离轮回的禅修套餐从暂时的意义上来讲,世间高校、企业所提倡的禅修是非常有意义的。它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免疫力、记忆 力、创造力,对健康、事业都有积极的帮助,希望大家能多多禅修。但我们要想从生死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涅槃,禅修就一定要与“无我”和“空性”的智慧挂钩。因此,佛教的禅修非常强调“寂止”和“胜观”,也就 是“奢摩他”和“毗婆舍那”。寂止指的是不被分别妄念所干扰,让心安住下来; 胜观指的是了解这个“心”到底是什么样子,换句话说,就是认识心的本来面目。如果没有认识心的本来面目,只是让心安住,我们只能借由禅修暂时转生到天界,但这依然和凡夫一样,没有脱离轮回。所以,禅修一定要以空性、无我的智慧摄持。禅修,在印度叫做“瑜伽”,在汉地叫“参禅”,西 方人叫“Zen”。Zen 应该就是禅的音译。在藏语中,禅 修叫“衮衮”,是修炼的意思,也有一直不断串习的含 义。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禅修就是反反复复地修炼。下面讲解心安住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每当心散乱的时候,就让心再次专注于一处;另一种方法就是观察——我的心到底在哪里?所谓的“我”到底在哪里?我们先用第一种安住的方法,在正念中或者在明清当中安住。如果感觉昏沉,就让心清醒过来;如果感觉散乱,就把心拉回到所专注的对象上,再次安住。总而言之,身体不要动,心也尽量不要动,在这样的状态 当中一直安住。这就是初学者的一种禅修方法。禅修时应该让心安住在其本来面目中。大家反观自心,看看心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样的。你的心可以安住在空性或者光明中,或者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不可言说的状态当中,那如如不动的部分叫做寂止,最后你真 正认识的部分就叫胜观。我们用心来观察自心,当心安住在心性当中时,如果彻底认识了心的本来面目、无为法的状态,那就是诸前辈祖师诸大德所称的“开悟”。当我们真正彻底地认识自心的本性,那再也不会有任何烦恼能扰乱它。第二种安住的方法,观察《金刚经》中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为什么过去、现在、未来的心不可得呢?因为刚刚参禅时的心已经灭了,一点都没剩下,所以“过去心不可得”;当下的念头是一刹那接一刹那,哪怕是一秒钟也可以被分成无数份,所以“现在心不可得”;而未来的心还没有产生,所以“未来心不可得”。由此可见,我们的“心”根本不存在。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身体也是“过去身体不可得,现在身体不可得,未来身体不可得。”这就是通过观察来抉择无我和空性,这个推理很尖锐,同时也非常重要。大家在安住的时候,身体和眼睛都不要动,在内心思维、观察,看看“我”到底存在不存在,“心”到底存在不存在。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领悟空性的意义。世界上的种种纷争,很多都能通过调心来解决,而人们却往往寄希望于物质手段,这很难真正起作用。当今社会有很多修行人、学者,嘴巴上说得头头是道,但有实修实证、认识心性的人却寥寥无几。其实很多人都非常有潜力,但因为善知识难遇、身边充满琐碎而无聊的信息等种种原因,很多人都没有机会内观,更没有机会认识心的本性。希望大家今后能好好地观察自心,修出一定的境界来。那我们该如何调伏自心?这就要依靠善知识的教言,认认真真地修行,通过修行才能真正破开无明,证悟心性。我特别希望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的所有参会者都能不断地修行,从此不再迷惑,不再流转。只要大家肯在心性上下功夫,无论我们身处何方,外境都会像皇家花园一样美丽!

注:相关景点介绍,引自“百度百科”词条和网页,图片来自“花瓣网”侵权即删。

旅游打卡:
1、阅读后留言写出自己的心灵感受或者智慧分享,连续打卡10个地方以上,同时被选中精选留言者,送出一份精美礼物;2、根据老师的智慧雨露,分享一篇文章,经采用,送出一份珍贵礼物,可以发到邮箱:qiuxuezuji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