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37 * 阅读参考 Back

《极乐愿文大疏释》37 * 阅读参考


1


理解原文【虽然有心力,但如果不具足财力,也无法实现上供下施。因此,大家一定要以余下的财产乃至空器以上的财物来积累资粮。】

①财富是利众的方便。

虽然财富有诸多过失,但是站在大乘基点,如果能以信心和恭敬心进行上供,以悲心进行下施,财富会成为很好的度众方便。

《经观庄严论》中讲,大乘菩萨相续中具足大悲心,一方面断除了烦恼的业缘;另一方面,行持六度的过程中都是以悲心摄持,而非为了自利,行持六度本身就是快速增长福报的方便法,大悲心使其福德自然得到圆满。因此,菩萨都是不缺福报的人,这种福报不仅体现于圣者七财,还体现于世间的受用丰厚

此外,从愿求的角度,菩萨发愿度化众生,还希望自己转生在能够利益众生、有眷属、能够弘扬佛法的环境,需要有真实的能力和受用来实际利益众生,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为众生回向。具有大威力的菩萨在行持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时,依照次第会先解决所化众生心里的忧患,给他一些物质受用,让他在一定程度上心生欢喜,在布施的基础上,再依靠法的力量(即爱语)教化众生。

仅有舍心而没有财物,对他人连最基本的暂时饶益都无法做到,想要用法来利益他众,相对来说是比较局限的。因此,在家居士对待财富的态度要随缘,如果能以悲心摄持,缘于财富的方便会使利众的作用更加强大。

②以空器供养三宝会舍福。

“乃至空器以上”意思是空器皿也可以作供养,强调的是以微薄财物做积累资粮的法行绝对有必要。但实际上直接用空器供养三宝会舍福,可以在空器里装水或者米。


2


无财七供

①心施为本,身施亦非常重要。

心施是根本,身施、言辞施、和颜悦色施以及眼施根源于心施,心地善良、有信心、恭敬心,身语言行才会自然的对别人有恭敬相。修心是最主要的,身施也很重要,有些人认为“心修成佛即可,外在行为恭敬与否不重要”,这种观点的是建立在心已经获得自在的前提下,但从外在威仪的角度,恭敬行为是有必要的。

佛教讲放下、看破、自在、空性、缘起,如果以此为由对世俗名言中的法则或者身语意所摄的行为统统不屑一顾,或者只对出家人、上师、善知识特别恭敬,对同事和领导不具有任何恭敬心,这些都是比较偏颇的思想。从大乘理念来讲,修行人要发自内心地感恩和恭敬一切众生,言行上应是威仪寂静、调柔如法的相,对于该恭敬的对境一定要恭敬,该说的敬语一定要说。 

【遣疑】在佛前叩拜太著相,心里有佛何必在乎磕那一个头?

对于这种观点,需要反思:既然心里有佛为什么不愿意磕那一个头?因为心中有佛所以要磕头,这种观点也没有过失,又何必强制遮止?从某个角度认可“心中有佛不必磕”的观点,但是不能因此认为心中有佛就不需要磕头,磕头反而变成过失,著不著相在于心中是否执著。

②进行房舍施前要观察因缘和对境。

供养自己的房子属于广大布施,广大布施即布施宫殿、房舍、妻子、儿女,一般凡夫人是做不到的,对于我们来讲,此处房舍施主要指将闲置房子提供给他人暂住。

作为初发心者,不能简单地认为发心清净就可以,有必要在布施前进行观察,否则因为各种原因而生悔心,会失毁功德。因此,进行房舍施前要考虑两点:一、自己是否有进行房舍施的因缘,因缘不具足就不要刻意把自己的房子让给别人,最后导致自己和家人无家可归;二、如果有因缘,为避免后面出现纠纷,需要观察对境是否合适(对方人品等)。学佛要有智慧,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要善护自心。


3


修行人应精勤在因缘聚合上缘取

有些人认为“学佛不要那么复杂,越简单越好”,从发心清净的角度确实如此,但所谓的“简单”变成了智慧缺失,越学越笨,这是不合理的。佛法本身是智慧的相,从因果缘起的角度,任何一件事都要各种因缘聚合才能成办,方方面面都要以智慧摄持,还要具足很多善巧方便,想仅凭简单的发心,不进行方方面面的努力,就想获得圆满的果是不现实的。

世间很多人做事不成功其实缺少的不是因而是缘,前世是否有因不能忽略,但是从助缘的角度来看,在缘上没有足够的付出,努力了两天就希望能够得到相应的果,不谈学佛的解脱,仅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也非常困难。

学佛之人懂得佛教里因缘聚合起现果法的道理之后,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在因缘聚合上勤作。


4


乞丐夫妇供养金币公案的启示

①这对夫妻有钱的时候从来没想过供养,沦为乞丐的时候又想供养。由此可知,施舍心和财富在一个人的身上同时具足比较困难。

②乞丐夫妇诚信因果,且福报深厚,否则不会因为担心今后世世代代成为乞丐,而把在唯一的那枚金币供养僧众。

【延伸】乞丐夫妇获得殊胜福德的关键在于心。

有些人经常对三宝作供养,家里也没有出现一池的金子,就认为公案只是神话故事而已,其实这是对佛教的因果定律未完全了解的表象。我们不能仅凭外相去评判功德的大小,作为一个学佛者,在遇到财富变故时,有可能首先就会怀疑三宝的加持力,而这对夫妇沦为乞丐却依然诚信因果,还愿意拿出唯一的金币去供养僧众,这种心量我们比不上,这也正是他们生生世世具有福德之因

③乞丐夫妇供养的对境殊胜,而且僧众也尽可能地享用了他们的供品,把他们供养的资具用在最殊胜最合理的地方,从而使得这对夫妻的福报圆满增长。

【延伸】以三宝为对境培福注意事项

第一、要具有信心,发心清净很重要;

第二、了知僧众需求,供养的东西是僧众欢喜而且能够享用上的,这样培积的福报是最圆满的;

第三、不要比较寺院的好坏,取此舍彼。在家居士简别出家人过失的想法和行为很损福报。带着清净心去供养,之后不要生悔心,这是留住福德的因,这一点尤为重要。


5


白母比丘尼公案的启示

①从发心的角度,妻子最大的特色就是发心非常清净,在当时两人只有一件衣服的情况下仍然愿意诚信因果并且作供养,这一点最难得。所以仅凭世间的一个善心,当这个善心达到极致,是可以获得成就的,这是世间最高尚的一种善心

这种善心谈不上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的摄持,但很清净,所以可以产生比较满意的结果。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无非就是修自己的那颗善良之心,这是所有大乘道修行的基础。因此,要慢慢去压制自己的悭贪之心、功利之心,减轻这些方面的烦恼。

在家居士不必认为财施是最下等的,法施才是最上等的。白母比丘尼财施的供养成为她最终究竟解脱不可或缺的因——在九十一劫中没有感受贫穷,世世都是妙衣随身乃至最后值遇佛陀,通过佛的教化获得了阿罗汉的果位,获得究竟的解脱。

③“培福差不多就行,否则来世福报太大就不想出家学佛了”这种观点不合理。

虽然从“不生过富家,不转贫穷家,唯生中等家,恒常得出家。”这一偈颂来看是有道理,但是出于对果的考虑(担心来世不能学佛)而对作供养有顾虑的想法是有问题的。

菩萨在行持六度上一直有增无减,没有终止,不会觉得差不多就够了。修行修的是心的状态,通过长期闻思懂得了佛理之后,以大乘发心(如出离心等)摄持作上供下施,让自己的福德资粮增上,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是成就佛果的根本因,福慧资粮圆满就成佛了

产生这种想法是没有真正理解佛教思想的体现,作为初学者就是要努力培福,我们不是以希求人天福报的的心态而进行上供下施,所以根本不必担心福报太大反而不能学佛。


6


解释教证“莫想善微小,无益而轻视,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智者渐积累,可圆胜福德。”

积累资粮时,不要总想着缘最殊胜的对境产生最大的福报,不是要在一百个里面挑一个最好的对境,而是缘这一百个对境的善法能做几个算几个。

菩萨成就佛果要三个无量劫,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生生世世培积了无数大大小小的福德,最终获得圆满正等正觉的果位,都是“水滴渐次满大器”的过程。有福即培、有善事即做,这是比较好的心态。在实际修行中不可能以一个大善法圆满所有福报,智者都是用渐渐积累的方式最终圆满殊胜的福德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推荐

《极乐愿文大疏释》35 * 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