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次第花开 >> 佛陀:愿他不要再做自己的父亲 Back

佛陀:愿他不要再做自己的父亲

www.ptz.cc 次第花开 2019-06-16



文章来源:菩提洲网站∣乐海听故事∣《曾经的父亲》

原创插画:索南措(张知今) 14岁



释迦牟尼佛曾住在印度的舍卫城。


有一次,佛陀带着弟子们去往祗陀园,途中他们遇到了一位婆罗门老人。他看上去衰老贫穷,脸上的皱纹像树皮一样,稀疏的头发飘在风中,枯瘦的身体不停地晃动,身上披着的衣服像路边的乞丐一般,他这个样子,大概谁也不会想要接近他。


这位老人一见到佛陀,就情不自禁地大声喊道:“我的儿子!我的儿子!”


还没等身边的人反应过来,他已经伸着双手向佛陀扑过来,想要抱住佛陀。佛陀身边的比丘们都紧张坏了,堪为人天导师的佛陀是那样威严寂静,一尘不染,接受众人的恭敬,哪有人敢这样随便地抱住佛陀。于是比丘们连忙上前想阻拦老人。


可是遍知的佛陀却对比丘们说:“你们不要拦他,否则他会立刻吐血死去的。”比丘们听到佛陀这样说,都愣愣地让开了。


这位老人抢前一步紧紧地抱住了佛陀。那急迫的神态,就像久别重逢的父亲终于见到自己的儿子一样!老人嘴里不停地呼喊着:“我的儿子!我的儿子!……” 佛陀微笑着将脸贴在老人额头上,并轻轻地拍着老人的背。



这位老人真的就那么抱着佛陀亲热了很久,才慢慢松开手,激动的情绪也逐渐平息下来。


看到老人终于平静了,佛陀慈悲地为他开示佛法。老人聆听着佛陀的教导,立刻感受到了烦恼获得消除,心底清凉自在。真是不可置信,他在听闻佛法后获得了预流果位——在轮回转世中再也不会堕入恶道。


“慈悲的佛陀啊,我已年老体衰,年轻时我没有遇到您,现在我愿意在您的教法下出家修行,请您千万同意我的祈求。”老人在佛陀面前郑重地道出了他的心声,眼睛充满了泪水。具有大慈悲大智慧的佛陀当然同意了他的请求,专门为他授了相应的戒律。


从此后,人们看见这位老者披着三衣,手持一钵——他成了一位庄严的出家人。更为难得的是他在修行上勇猛精进,除了吃饭睡觉,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修行。最终,他终于获得了阿罗汉果位——这位老人永远不会再遭受“生死轮回”之苦。

 


比丘们都觉得非常奇怪,在舍卫城来来往往这么多人中,有成千上万个男子来拜见佛陀,可是从没看见谁像老人一样对待佛陀。他们向佛陀提出了心中的疑问。


佛陀回答道:“这位老人在过去的五百世中都做我的父亲。一直以来的习惯使他见到我时做出了这样的举动。”


比丘们又问:“既然他五百世中做您的父亲,那为什么今生他不再做您的父亲呢?”


原来,这位老人在做佛陀父亲的那五百世中,他看到佛陀行持布施时,便使用种种办法加以阻止。“不要把钱财给他们!”“不要去管这些穷人!”他似乎对佛陀行持善法产生了非常大的不满。当佛陀对充满烦恼和痛苦的轮回产生厌离心,而一心寻求解脱时,他又不理解他儿子的心,想尽办法加以阻止。

 


因此,佛陀最后发下一个愿望:愿他以后不要再做自己的父亲。


比丘们仍想弄明白:这位婆罗门老人为什么今生如此贫穷,到晚年才能遇到佛陀而出家!


原来,佛陀经过长劫的修行,在过去世早已经获得了菩萨的果位。而老人呢,他不喜欢看到他的儿子去扶贫济弱,也不喜欢儿子出家修行,就像前面说过的,他常常加以阻拦。这就是他今生如此贫穷的原因,最关键的是,到了老年才值遇佛法。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他最终还是得以跟随佛陀出家修行了。这缘于在迦叶佛出世时,他做过一次比丘,那个时候他没有获得什么成就。不过,他在临终时发愿:但愿我将来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令佛欢喜,出家断尽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文章来源:菩提洲网站∣乐海听故事∣《曾经的父亲》

原创插画:索南措(张知今) 14岁




编者:


想起佛陀成道那一世,净饭王也曾阻碍他出家修行。还有观世音菩萨成道那一世,也有位“升级版”的父亲妙庄王。

那一世,她是三公主


贵如佛陀,修行之路也遭遇了来自父亲的违缘;然后,佛陀也会离家出走,也会发愿这一世的父亲不要再做自己的父亲。可是,佛陀并没有放弃这些父亲,他成道之后,度化了净饭王,还有这位五百世的父亲,为他们带来究竟的安乐利益。


不要将“孝”狭隘地理解为“顺”;修行人,并不是就要无原则地迁就对方;报父母恩,我们要有更开阔的见解和更长远的目光。


父亲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