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365颗钻石的约定‖347 Back

365颗钻石的约定‖347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3-04

           每 日 背 诵

365颗钻石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3 月 04  日 佛 历 2565 年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365/颗/钻/石
NO.347
March 4

  神变月.藏历一月


ཕགས་པ་དཀོན་མཆོག་བརྩེགས་པ་ལས། སེམས་དང་ཡིད་དང་རྣམ་པར་ཤེས་པ་དང་ཡང་བྲལ་ལ། ཏིང་ངེ་འཛིན་གྱི་གནས་ཀྱང་མི་འདོར་བ་སྟེ། འདི་ནི་དེ་བཞིན་གཤེགས་པ་རྣམས་ཀྱི་ཐུགས་ཀྱི་གསང་བ་བསམ་གྱིས་མི་ཁྱབ་པ་ཞེས་གསུངས།

《大宝积经》:

心、意、识皆远离,等持之处亦不舍,此乃一切如来不可思议之密意。



六识是如何显现的


众生身语意三门,欲界色界无色界,

现与半现不现城,苦苦变苦行苦逼,

由心意识增长故,不断迷现境苦乐。


因为身体是粗大物质聚合而成,故为现城;语言犹如空谷声无而显现,故为半现城;意识无有五根门之相无实,故为不现城,从而分别立名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有何根据呢?


《集密意续》中云:“粗大身欲界,微细语色界,极微意无色。殊胜童子光,住于此三城。”所谓“殊胜童子光”是指自然本智。如是三门为三苦所逼,均以分别念之缘而连续感受迷乱显现。


是如何显现的呢?六识分别由经各个根门而出现在六识聚的对境中,由于缘取对境的缘故,心识的相续沉迷在痛苦、安乐或不苦不乐任何一种中,分别显现色等相的部分为识;


先笼统认知对境的粗略相者为心;尔后观察它的差别并持续起贪嗔痴任何一种之心所称为意。《菩萨地论》中云:“现外境为识,初寻思为心,尔后伺察彼差别之心所即为意,此三者相应具足,即以遍行之本性而存在。”


意思是说,心存在的缘故,心所也随之相应产生,心所以助缘的形式存在于心遍行之中;心所也因为以心普遍相关而形成,为此心也是以相应助缘的方式存在于心遍行中。


通过智慧衡量外境时,最初缘外境总相或本体的部分称为心;尔后衡量它的别相者,称为心所。尽管如此分开立名,实际上仅是认知伺察对境之识而已,别无其他。


《宝鬘论》中云:“若谓谁见心,名言中说心,无心所无心,实无不许俱。”


对于实相无有分别的佛地,虽然通过了知外境而分别衡量现境却不能称为心、意、识,因为无有能取了知所取而执著二现之故。《赞心金刚经》中云:“众生心意识,习二取假立,无念智无彼,见性意胜智。”


《宝积经》中说:“既远离心、意、识又不舍等持,此乃善逝不可思议智慧之密。”即是说,外境中无论显现色声等什么形象,依靠可与它相同的心来认知,故称为识,或者令生起与对境相同的心,故称为识;


当认知对境时,最初觉知所谓的“这个”的部分称为心;不断出现伺察其差别使相续相联产生,故称为意。


能衡量境相之识刹那明然出现于各根门而伺察时,若执著安乐则为贪心;若执著痛苦则为嗔心;若无有苦乐感受仅仅耽著所谓的“这个”则是痴心。


譬如,看见曾经相识已久的妻子(生起贪心);见到击败自己的敌人(生起嗔心);看到墙壁、水流、大路、树木以及一般之人无喜无悲(生起痴心)。《毗奈耶经》中云:“见亲人生贪,值害敌起嗔,遇中者增痴,当护汝根门。”


广说彼等现基与分类

现在广说彼等现基与分类:


【普基识意五根识,依次乃为处次第,

   彼生因果三有苦,根本无明能所取,

   形成境身心习气,执我我所成轮回。】


心识出现在各自对境上的当时,清然无分别而觉知的心称为阿赖耶识(即普基识),尔后执著它的心详细或笼统地伺察对境的形象,即是意。


《文殊智慧庄严经》中云:“心乃阿赖耶识,我执即为意。”此外,依靠眼睛看见色法的见到部分,即为眼识。同样,依靠耳朵听到声音、鼻子嗅闻气味、舌头品尝味道、身体感受所触的认知分就是它们的识,这是五根识。


从前面的部分产生后面识的缘故称为处;因为它们的境与识一切存在之缘不可估量,故而数量多、范围广,又不舍各别之分,由此称为界;如同有境的识依于对境一样依缘而现并且前后相联而起,成为有法与法性的关系,故称为缘起。


境与有境之识二者聚合时,从感受、觉知安乐等相的角度来聚合,依触之缘而称为受。诸如此类的差别无量无数。


归纳而言,即依靠境、根、作意三者聚合所生之三毒而引发的一切业均是不善业;所生之安忍等远离三毒的一切业为大善业;未以智慧、大悲摄持十善之类的业是劣善业。因为这


类善业为愚痴地所摄,产生轮回乐果以后将会穷尽,所以称为随福德分善。只要是以(智慧大悲)正道所摄持的善业就能成为菩提之因,故称为随解脱分善。


由三毒引发的不善业成为堕入恶趣感受诸苦之因;以随福德分善业将会拥有增上生人天之安乐;随解脱分善业成为获得暂时增上生、究竟决定胜之因。


《宝鬘论》中云:“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不善生诸苦,投转诸恶趣,善业生善趣,世世享安乐。”


人们将一切如梦般似乎显现的外界事物认定为“他”,由此便形成了境之习气,从而显现出形形色色的清净和不清净相,并且成为迷乱之处;


尽管身体是由四大产生的,但由于未了知真如本性而形成了身之习气,由于执著从蕴、界、处等染污法以及由此所生的苦果部分而成为迷乱之所依;


自然光明智慧本体空、自性明、显现种种现相之门不灭,由于耽著为自相能取所取而形成心之习气,以致出现三毒、五毒,并且成为具有我执与我所执之迷乱的根本,从而产生如影像、梦境、毛发飘落般无而显现、似乎真真切切的轮回迷乱相。


也就是说,将能取执为我、所取执为我所,诸如将住宅执著为我所之心。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以此类推其他蕴

庚二、(以此类推其他蕴):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所谓“受”也即苦受、乐受以及不苦不乐的中等舍受;所谓“想”,如《集异门论》云:“何等为六?谓眼触所生想,耳、鼻、舌、身、意触所生想,如是名为诸所有想。”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人的思维、想象、概念、观念、分别念等等,甚至包括无色界的禅定等持,以及色界的分别念等等;所谓“行”,乃色、受、想、识四蕴以外的一切有为法,也即除了受、想以外的一切心所相应行与得绳等不相应行;


所谓“识”,指六种识聚或八种识聚。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有些论师还加上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这样一共为八识。


眼睛能看见色相,是眼识的作用;耳朵能听到声音,是耳识的作用;其他鼻、舌、身、意四根对香、味、触、法四尘所生的识,就是鼻、舌、身、意四识;


第七识末那识,意即“我执”,有称“染净依”或“染污意识”的,本来末那识也属于意识的范畴,但因为它是我们流转轮回的主因,所以把它单独列出,以便我们认清这个头号大敌;


第八识阿赖耶识,也即含藏识,是不分是非、不问好坏,专管储藏的心识,也是令我们不断生死轮回的根本。


前面已经把色蕴与空性的关系交代得十分清楚,色法既然为空,受、想、行、识也是同样的道理,一破一切破,统统可以用分解色蕴的方法来破除。


所以此处就不必浪费口舌,而把受、想、行、识四蕴,以一句“亦复如是”一笔带过,这种繁简得当的方便善巧,也同时揭示出“万法平等,圆融无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真理。


佛陀先善巧地引导我们从最近的、最容易执著的色法开始观察,当我们明白了色法的本质是空性之后,就很容易了知其他万事万物的本质也一样是空的道理。


佛陀用最浅显的例子来生动形象地启示我们,使我们轻而易举地通达了至深的道理,这也是佛陀所特有的,大彻大悟之智慧的表征。


综上所述,经文当中所说的“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果展开来讲,就是“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


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异空,空不异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


以上内容,属于抉择基、道、果中基法为空的分析方法。


宣说七种甚深法


己二、(宣说七种甚深法):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是诸法空,无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一段藏汉文的第一句稍有不同,在藏文版的这段话当中,观自在菩萨又对舍利子宣说了远离一切戏论的八种甚深法:空、无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但由于很多汉文译本中都只提到七种,因此我们也按照七种甚深法来讲解。


是诸法空相:这是七种甚深法中的第一种,指一切万法不仅其自性是空,而且万法的相也是空性。关于这一点,在《金刚经》中也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万法不存在真正实有的相,诸法的法相、名相、事相都是不存在的(《中论》第七品中也专门破斥这三相)。


但众生都执著相为实有,认为某个具有名相的声音、色法,或是味道的事相有很好听、很好看、很好吃的法相等等,认为这些相都实有存在。


其实,虽然表面看来万法都有相,不管男人、女人、山河大地等每一种法都有它的行相,但这只是虚妄分别念的假立,除此之外,具芝麻许实有行相的法也是不存在的。


如果通达这一点,就很容易了知有境,也即取相的能境也不存在,从而将万法的本体都抉择为般若空性。


不生不灭:表面看来,万法都有依因缘聚合而生的现象,比如春天万物复苏、新芽萌发的产生,夏天鲜花盛开、草木葱郁的产生,秋天瓜果成熟、霜叶艳红的产生,冬天傲雪红梅、皑皑白雪的产生等等。实际上,这些只是世人的幻觉而已,所有的产生都是不存在的。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怎么可能不生呢?我明明看到世界上的人不断地生生死死,万事万物也是不断地生生灭灭呀?


其实,这些现象只是名言当中的假立,如果真正观察时,这种“生”不可能实有存在。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因和果的聚合来抉择无生。如果因法在前,果法在后,则在果法产生之际因法已灭,故而从因中生果不成立;如果因果同时成立,则有无穷的过失,所以,所谓的产生根本不存在。


既然从来就没有产生,如同石女的儿子一样,那么安住和最后的毁灭也不可能存在。由此可知,诸法最初的行相不存在,因为其行相的来源——诸法的产生不存在,既然产生不存在,则其中间的驻留与最终的毁灭也不可能存在。


生住灭三者,是从世俗有为法的角度来抉择的,《俱舍论》中也讲过,生、住、灭是有为法的法相。既然某法的生、住、灭都不存在,肯定该有为法也不可能存在。依此也可推出,依有为法而遍计的无为法也同样不可能存在。


不垢不净:“垢”指染污,即轮回。从表面看来,轮回是存在的,比如:六道轮回中的各种众生,以及他们所感受的痛苦、生存的方式、环境等等是存在的,但如果真正详细观察,六道轮回只不过是众生的迷乱显现,其本体并不存在。


“净”指涅槃,在未经观察的情况下,不管是自性清净涅槃,还是暂时离垢涅槃都是存在的,但真正从其本体,或是从空性的角度来抉择时,涅槃也是不可能存在的,染污的轮回及远离染污的清净涅槃这两者都不存在。此处的“不垢不净”,是从依他起(清净依他起和不清净依他起)的角度来抉择的。


从本体的角度来说,因为从无始以来,包括任何物质和精神在内的一切法,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所以,烦恼和罪业也不存在,所以说“不垢”;既然没有烦恼和罪业,也不会有它们的干净,所以说“不净”。


以前观世音上师在海外讲《心经》时,认为这段话阐释了基无相、道空性、果无愿三解脱门。


所谓基无相,也即一切万法原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等相状;所谓道空性,也即一切万法为空,远离一切实体;所谓果无愿,也即智慧果法不增,烦恼罪业不减。


《大智度论》云:“空故无相,无相则无作无起,是法常住不坏,故无生无灭。”


又云:“如无余涅槃不生不灭,不入不出,不垢不净,非有非无,非常非无常,常寂灭相,心识观灭,语言道断,非法非非法等相,用无所有相故,慧眼观一切法,亦如是相,是名六波罗蜜等与解脱等。”


又如《大般若经》云:“色蕴非染非净,受想行识蕴,亦非染非净。如是色蕴非染非净,是谓般若波罗密多。如是受想行识蕴,亦非染非净,是谓般若波罗密多。”又云:“一切法非减非增,是谓般若波罗密多。”


佛明确地告诉我们,凡是相对而有的法,包括是非、顺逆、得失、美丑、憎爱,都是虚无缥缈、虚妄不实的,我们万万不要一味地去追逐、执取,否则只是枉费心机而已。


抉择十二处为空性


己二、(抉择十二处为空性):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共称为十二处。“十二处”是产生一切万法的基础。


《俱舍论》中认为,眼根是一种色法,就像解剖学当中所说的,构成眼睛的物质结构一样;经部与唯识宗认为,眼根是一种像种子一样的特殊能量。


很多人天天念《心经》,也能把《心经》背得滚瓜烂熟,但绝大多数人仍觉得很矛盾,不明白为什么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我明明有一双眼睛,这是谁也不可抹杀的,凭什么说它不存在呢?


佛陀是具有卓然之智的导师,他不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去否认凡夫境界中的现象。虽然这一切在胜义中不存在,但在现实生活中,眼、耳、鼻、舌、身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此处我再次重申,我们不能因为眼、耳、鼻、舌等等是空性,就否认一切现象的存在,否则就是违背现实。只是在佛菩萨的境界中,这一切才是无自性、无实体的。


为什么我们不能体会到这些境界呢?就是因为我们还有执著,还没有证悟空性的缘故。


诫修学般若法门

丁六、(教诫修学般若法门):


法成法师是藏王赤热巴坚时代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译师。他在佛教经籍的汉译藏与藏译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汉译藏方面,如《贤愚经》、《楞伽经》、《解深密经》以及《宝积经》的部分章节等等;


藏译汉方面,如敦煌石窟发掘的古书中,也有法成法师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版本跟藏文本的内容极其吻合。


以前上师如意宝宣讲《贤愚经》时,我就对他十分佩服——不仅翻译的文字特别优美贴切,而且也使藏地那么多人从中受益,对藏地众生实在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真是功德无量!


我知道很多人都能翻译,也基本上能表达原文的字面意思,但在佛经翻译方面,译师的证悟境界也是非常重要的,像法成法师这样的译师所翻译的经典,应该是非常可靠的。


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观世音菩萨宣说完密咒后,继续告诉舍利子:舍利子,大菩萨应该这样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此处,观世音菩萨总结整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内容,然后教诫、交付于舍利子(实际上也是教诫后人):凡是发了菩提心的大菩萨,一定要尽己之力好好修学以《心经》为主的般若空性。


这是很重要的,弥勒菩萨也说过:获得见道的根本因有三种:第一是给别人宣讲般若;第二是让别人现证般若空性的意义;第三是自己入定修习般若,这三种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大般若经》中也讲:这三种因可以产生见道的功德和境界,其中的每一种因都有无量功德。


宗喀巴大师的《金鬘论》中也说:如果能让声闻种性的人受持般若空性,使其于此境界中安住哪怕只有一天,这个功德比令整个三界众生都获得声闻果位的功德还要大。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在密宗部分也讲到:安住一刹那空性的功德,也大于为三界众生赐予慧眼的功德等等。


上师如意宝以前给大家念过《心经》的传承,有些人也在其他的堪布面前得过这个传承。以后如果因缘具足,我们应尽心尽力给别人传授《心经》。


当然,一方面所讲的内容要尽量符合佛经经义与高僧大德们的密意,这一点很重要,不能随随便便地讲(大家都知道,连现在世间开会,如果没有注意而讲错了话,也会犯法的);


另一方面要有利他的悲心,然后自己也经常安住于般若空性中,如果这样做,功德是非常大的。如果实在是没有人愿意听,就多印一些《心经》发给有缘的众生,让他们与《心经》结个缘。


--《心经讲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