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29课-窍诀&名词&教证
本课窍诀
一
修行的量是什么
修的过程中,并不是为了完成数量,而必须要从质量抓起,对每个引导有切身体会,内心真的要有转变,这就是修行的一种量。比如你祈祷上师时,最好能眼泪直流、汗毛竖立,即使做不到这一点,表情上也要对上师有恭敬心;或者你观想无常时,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内心什么感觉都没有,最好要从骨髓里有一种颤动之感,自身确实有一种觉受。
二
什么情况念经做佛事可以起作用
不懂佛教的人经常会问:“怎么活佛加持后还会死,上师加持后还会死?”这种说法非常幼稚。《俱舍论》里讲过四种众生,有些是福报尽了而寿命没尽,有些是寿命尽了而福报没尽,如果你是寿命已尽,即使药师佛来到面前也没办法,但若寿命没尽而只是福报尽了,那么念经做佛事可以起到作用。所以具体问题一定要具体分析,不要随便妄下断言。
三
很“水”的修行,不要奢望太多
《禅林宝训》云:“圣贤之学,固非一日之具。”可见,成就并非是一两天的功夫,它需要常年如一日的积累。有些人认为:“我已经修行三年了,为什么还不成就呢?”是,你虽然修行三年了,但仔细核算一下,这三年中你到底有几个小时在修学佛法?你不可能不吃不喝,所有的时间都用来修行,因此真正算起来,三年中可能只修了一个月。即使修了一个月,它质量如何也有待商榷。比如,你每天早上修半小时无常,此时你安住在这种境界中没有?有些人在这半小时中,前十五分钟迷迷糊糊,中间随便观一观,后面又开始胡思乱想,所以你说自己修了半个小时,其实连十分钟的功夫也没有,这样一来,又怎能奢望获得成就呢?
编写师兄:定解B0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5029-定解B06-004
名词解释
器世界
即器世间,三世间之一。又作器世界、器界、器。指一切众生所居之国土世界。相当于依正二报中之依报。即指众生世间或有情世间而言,与‘国土世间’、‘住处世间’同义。以国土世界形如器物,能容受众生,可变可坏,故称器世间。
——出处:《佛学大词典》
非想非非想天
即非想非非想处天、非想非非想处,非想非非想乃就此天之禅定而称之。此天之定心,至极静妙,已无粗想,故称非想;尚有细想,故称非非想。又作非非想天、无思想亦无无想天、有想无想智天、非想非非想天、非有想非无想处天。乃无色界之第四天。此天位于三界九地之顶上,故又称有顶天。此天之名有三种解说:(一)非如色界四禅及前三无色之明了之想相,故称非想;非如无想及灭定,故称非非想。因此地痴暗不明了、不决定,故称非想非非想。(二)如无色界之第二天,不缘识处,故称非想;如第三天,不缘无所有,故称非非想。(三)于无色界第三之无所有处,除识处之想,今又除无想,共舍除想、无想,故称非想非非想。由上之三说可略见此天之相状。
——出处:《佛学大词典》
无间地狱
无间,梵名Avi^ci ,音译作阿鼻、阿鼻旨。为八热地狱之第八。位于南赡部洲(即阎浮提)之地下二万由旬处,深广亦二万由旬,堕此地狱之有情,受苦无间。凡造五逆罪之一者,死后必堕于此。无间之义有五,即(一)趣果无间,命终之后,直接堕此狱中,无有间隔。(二)受苦无间,一堕此狱,直至罪毕出狱,其间所受之苦无有间断。(三)时无间,一劫之间,相续而无间断。(四)命无间,一劫之间,寿命无间断。(五)身形无间,地狱纵横八万四千由旬,身形遍满其中而无间隙。
——出处:《佛学大词典》
长寿持明果位
持明可以两种方式解释,第一种,“明”是指明觉,指我们的心性,了悟心性者,我们称他为持明;第二种,指持有如来、莲花、金刚等五部之佛种性者。
长寿持明又做寿自在持明,旧密乘宁玛派所说地道修行过程中四种持明之一,见道收摄后,获胜法之身转为如同金刚坚固清澄之身,心亦成熟为见道位之本智而获证无死寿自在持明。
究竟胜法位以后,因获得金刚身而无生无死,心得见道。《业次第论》中云:“究竟趋入现见义,修行资粮之成就,身界生处有漏尽,成金刚身寿持明,所见之法定涅槃,不舍身体至佛地,远离诸畏神变圆。”也就是说,获得长寿持明者的身体住于胜法位,《密藏续》中云:“虽持人与天,梵天清净身,然住殊胜地。”彼之化身与功德皆等同于一地菩萨。
《业次第论》中云:“一多本尊之瑜伽,所示之地抑得彼,六月十六依修时,未成金刚身之前,力微缘愿薄弱故,生分别念身住世,觉性趋至金刚持。”如果已经得到胜法位就已真实获得长寿持明果位。《业次第论》中云:“倘若诸缘未断绝,此即获得金刚身。”
——出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作者:无垢光尊者 译者:索达吉堪布
因明
为五明之一,乃印度之论理学(逻辑学)。因(梵 hetu ),指推理的根据、理由、原因;明(梵vidya^ ),即显明、知识、学问。因明,意指举出理由而行论证之论理学。吾人思索事物时,天生具有一种推演能力,即根据已知事件以比较推演出未知事件。然此种比较推演之过程,若因思路混乱,界说不清,每易导致结论之偏差、颠倒,故须将此类比较推演方法,加以整理归纳,方可论究语言之过失、思索之正偏,从而导入正确之推论,此即为因明之根本要义。《佛学词典》
——出处:《藏传佛教辞典》
北俱卢洲
又作北拘卢洲、北洲、北单越等。意译胜处、胜生、高上。乃须弥四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和北俱卢洲)之一。北俱芦洲由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之一的多闻天王持国守卫。北俱卢洲位于须弥山北之碱海中,洲形正方,每边各长二千由旬,状如盒盖,由七金山与大铁围山所围绕,黄金为地,昼夜常明。其地具有平等、寂静、净洁、无刺等四德。彼洲人民面形正方,如北洲地形,人人面色皆相同,身高皆一丈四尺。生活平等安乐,无所系属,寿足千年。命终之后,即生忉利天或他化自在天,于四洲中果报最殊胜。又此洲有二中洲附属之,一为矩拉婆洲(胜边),另一为侨拉婆洲(有胜边),二者亦皆有五百小洲附属之。又于四大洲中,其余三大洲均有地狱,唯独此洲无之。
——出处:《佛学大词典》
本课教证
1、《解忧书》云:“地上或天间,有生然不死,此事汝岂见,岂闻或生疑?”(2册P107)
从善趣天界以下,有生而不死的事情可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人们也绝不会有“到底死还是不死”这种模棱两可的怀疑。
2、《无常集》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林间,无有地方所,死主而不至。”(2册P107)
无论是虚空中、大海里,还是山林间,没有死主阎罗去不了的地方。
3、《地藏经》中云:“无常大鬼,不期而到。”(2册P109)
死神从不与人约定时间,他往往出乎意料地降临,让我们一命呜呼。
4、《入行论》所云:“死神突然至,呜呼吾命休。”(2册P110)
死神突然就来了,自己根本来不及准备。
原文:“未肇或始作,或唯半成时,死神突然至,呜呼吾命休!”
无常来得特别快速,有些人在一件事尚未开始时,死神骤然而至;或者刚刚开始做,就猝然死亡;或者事情已经做到一半,死亡瞬间降临到了头上。假如自己没有好好行善,那时候只能痛心疾首地感叹:“哎,一切都完了,吾命休矣!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第96课
5、《因缘品》中也说:“明日死谁知,今日当精进,彼死主大军,岂是汝亲戚?”(2册P110)
明日是否会死,谁也不知道,故只要有一口气、有一点修行机会,就务必要精进,否则,难道你跟死主阎王是亲戚吗?
6、《四十二章经》云:“佛问诸沙门:人命在几间?
对曰:在数日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
对曰:在饭食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之间。佛言:善哉,子可谓为道者矣。”(2册P110)
佛在《四十二章经》中,问下面的弟子:“生命有多长?”有人说是“几天”,有人说“在饭食间”,佛陀都摇头说不对。后来有人说:“生命在呼吸之间。”佛陀才予以首肯、点头称是。
7、《亲友书》中也说:“寿命多害即无常,犹如水泡为风吹,呼气吸气沉睡间,能得觉醒极稀奇。”(2册P110)
我们的生命危害众多、顺缘极少,就像风中水泡一样会瞬息破灭,晚上沉沉地睡去,平缓地呼气吸气,但谁也不敢肯定在此期间不会死亡。如果没有死去而能安然醒来,真是一件非常稀奇的事。
8、《宝鬘论》中说:“死缘何其多,生缘何其少,彼等亦死缘。”(2册P112)
就算是饮食、吃药等生缘,有时候也会变成死缘
危害生命的死缘多之又多,而生缘却微乎其微,即便是人们视为生缘的衣食、药物,有时候也会成为死缘。
——《前行广释》三十七课
人生当中死亡的因缘是非常多的,车祸啊,各种各样的。现在好像很多医生和专家说,我们会越来越健康、越来越长寿——我不太相信。现在死因是越来越多的,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今天早上还没死,明天也许就……所以年轻人也好,老年人也好,死的因缘非常多,尤其是我们为了健康而奋斗,结果这也变成了死缘。
——《中观宝鬘论》传讲(2)
9、《法句经》云:“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2册P116)
10、《禅林宝训》云:“圣贤之学,固非一日之具。”(2册P116)
成就并非是一两天的功夫,它需要常年如一日的积累。
11、《大乘六波罗蜜多经》中云:“懈怠之人,犹如舂杵,有二种事:一者不能自使,日益损坏。二者不能自立,弃地即卧,渐不堪用,以火焚之。”(2册P117)
一个人如果太懒惰,一方面对修行提不起兴趣,同时还不能真正把握自己。
舂杵 [chōng chǔ]
顿奏体鸣乐器。用木杵顿地发音。杵两端略粗,原本用于舂臼中的谷物,偶然臼中无谷物时发音悦耳,则以杵顿地来娱乐。藏族民间建房时,为夯实地基,用杵夯地,所用夯棒称“夯杵”。夯土时常唱夯歌。“舂杵”和“夯杵”后演化为舂牍。
——百度百科
编写师兄:定解G4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5029-定解B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