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動物樂傳心 >> 宗萨钦哲仁波切 I 佛法與禪修【二】 Back

宗萨钦哲仁波切 I 佛法與禪修【二】

動物樂傳心 2023-10-23

佛法與禪修-2

-A collection of questions-


宗萨钦哲仁波切


我们谈到了觉知与醒觉,
我也说到了这是佛法的精髓。
如我们所知道的佛法在这个世间
已经二千五百年了,而且他已经去到了
不同的地方,世界各地。
而且他经历过各个不同的时代变迁。
当佛教在印度的时候,
就好像道家或者儒家在中国,
他从来不算是宗教。


01 




仁波切开示



开示

佛教被归类为宗教是后来发生的事情,但可以理解的是佛教当中有很多看起来好像宗教性的东西,这是无可避免的,因为当我们说到宗教的时候,我们说的也是有关于人的感受,还有我们的舒适感。

从很多方面来说,宗教也是有关于故事,故事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我们叙述还有沟通。而且,佛教也从来不喜欢使用,或者佛教从来没有避开使用各种代表性的东西。符号,有些符号可以是非常简单的,有些可能是非常混乱,但不代表说一个比另一个好。

在所谓密续佛教里面,它引用的各种象征和符号,看起来是那么的混乱、杂乱、仪式化、各种颜色设计等等,但它未必就比禅宗的简单还逊色。所有的方法他们都可以适用于向某些人沟通,但并不代表说哪一个符号或者哪一个象征就适用某一个人。

不仅仅只是象征,包括戒律,其中一种戒律或者持戒的方式就是坐直,可能也是因为它算是最简单最容易做的事情。可能因为坐直也会营造一种比较严肃的气氛,一种警觉性,就更有可能帮助启发我们的觉知能力。

在密续佛教里面并不是所有的修法都要坐直。有很多戒律的修持可以通过手势、动作、舞蹈来带动我们的觉醒或者觉知的能力。

我们说到戒的时候,有一些是如何简单生活的戒律,比方说比丘比丘尼他们受持的戒律,但这样的一种戒律并不会超越菩萨如维摩诘菩萨,他们能够非常富裕非常富足生活的那种戒律。

这就是让佛教非常丰富,非常富足的地方,但这也让佛教变得非常的复杂。也正是因为这些符号象征,还有这些戒律的修法,所以人们很轻易的就会把佛教归类为宗教。






02




保持一种觉醒的见地




觉醒的见地


有很多人认为佛教是一种哲理,严格来说我们也是不能够百分之百的说是一回事,因为一般而言任何哲理它总会有某种见地。那就如一位大乘的大师所说过的,“佛陀之所以被大家赞颂、称扬是因为他已经摒弃了所有的见地”。

如果你想说佛教这样跟今天的生活是否有关系,仁波切会说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更有关联,在每一方面都有关,在我们人员之间的关系之中,处理家庭关系,无论是在企业、公司、国家、学校、所有的方面。

你都需要有某种觉醒的因素,因为如果你没有对这一切的一种真实的观点或者理解的话,无论你多么用心的去从事任何事情,他最终一定还是会倒下来的。

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的保持一种觉醒的见地或者觉醒的状态,无论是完整的觉醒,还是片面的觉醒,就是在我们的社会中,我们都需要尽量的去推动保持这样的一种状态,无论是在社会或者个人的关系中,这是至关重要。

为什么我们在环境上,现在人类趋于走向各种的灾难?因为我们并没有觉知到,我们和万物相依存的这种真实的情况。因为我们不断的忘记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因此我们对我们生命的态度或观点似乎认为自己会永远的生存在这里。

如果我们不花时间和精力来对这世间的真实的情况去觉知它,去了解它的话,我们不太可能会去保护我们的环境。同样的,我们有那么多的价值观,我们有物质上的价值观,我们觉得某些物质是非常珍贵的,是由大家认同的,还有由市场来决定的。

我们几乎没有花费任何的时间或者任何的精力念头去尝试觉知和醒觉,所以我们是完全的被欺骗。

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一些价值观,我们也有一些理想上的价值观——自由、公正等等,我们都要练习保持觉知和醒觉,了解到这一切全部都是变幻无常的,都是依于因缘而升起的,它并没有一个所谓的真实存在的某种价值观。

如果我们不觉知的话,我们很容易就被大家各种言论受到他们的影响。如果这些各种言论者他们是受到很好的训练,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工具,我们就会成为他们的受害者, 然后最重要的是自我的认知或者我们的身份。 







03




第三和第四胜谛



胜谛



谈到身份,我现在要讲第三和第四胜谛。其中一个主要的大乘的主题是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就是跟sunyata空性有关。

根据佛教来说,是最强而有力最有效的方法来帮助解决我们的身份危机的问题。身份危机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很久了,它还会继续存在,长久的存在。

对很多人来说,他的身份危机是如何存在的呢?他们认为他们是一个需要由上帝来拯救的普通人。也许是过去有些人他们相信有个创造者,一个上帝,那就有这样的一个身份,认为说我们外在有一个强而有力的什么人物或者生命,我们最好听他的话,要不然可能我们会被他惩罚。

所以他怎样对我们,根据我们有什么行为,就有很多人他们的身份的认知是跟这个有关的。很多人也不想这些东西,比方说有些人他是非常关心他的家庭的,然后他可能想的是——我是父亲、我是母亲、我是挣钱的人、我是保护家庭的人,都是很世俗的一些想法。

接下来仁波切要讲的是比较属于佛教独有的,如果你不是佛教徒,你不相信有过去世的话,就可能不太能理解。但是作为佛教徒,我们相信有过去世,关于过去世这个课题非常复杂,需要另外再讨论。

比方说我们今时今日,有很多人都有忧郁症, 自我厌恶,对自己感到生气,特别是现代人。你的身份危机是因为在过去如果你住在乡村里面的话,你不高兴可以去怪上帝。现在上帝被我们裁退了,但是你依旧忧郁抑郁,依旧痛恨自己,现在该怎么办?

大概五六十年了,我们过去五六十年开始怪罪什么?怪罪我们的童年、怪我们的父母,我们童年的阴影和创伤。而且这一切有许多的可能说是蛮真实的,因为一切还是因为因缘,因缘还是有他的影响力的。

但像佛洛伊德,荣格这些人,他们只能够讲到我们童年的创伤。但对佛教徒而言,我们讲的更多,我们讲的过去世。我们现在这样并不一定只是因为我们的童年创伤,而是还有我们的过去世,谁知道过去世我们是发生什么事呢?但无论如何这个也是变化无常的。








04




身份危机的显现





显现



刚才提到的是过去一百年,我们认为有这个问题,童年创伤的问题,但是接下来一百年,可能我们痛苦是因为我们都太过自恋了,为什么?

因为父母对我们太好了,太疼爱我们,太照顾我们,给我们太多向往的自由,所以那时候又有问题。现在的新一代他们有很多的安全帽、头盔、需要很多保护的护具,你看现在很困难。


同时你要玩美国的足球,你需要很暴力、很坚强、需要能够打架等等,但是同时你又要戴头盔,你要保护你的膝盖,保护你的脚踝。很有可能我们下一代他们的身份危机是在于他们缺乏一种韧性,因为他们成长的时候有太多的护具了。

然后容许我嘲笑一下你们新加坡人,就好像喜马拉雅的一种树种在撒哈拉的沙漠上。在新加坡你们对待这个关系,特别是婚姻的生活,你把它当做唐朝的婚姻生活一样对待,古代的家庭价值观等等。


但有很多新加坡人,你们学会那种自我主义,就是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等学到这种个人主义。所以想象一下这对夫妻,他们都是非常自我,强烈的自我主义,但是他们尝试过着这种唐朝时代的夫妻生活。其实不止新加坡这样,到处都是如此。


我大概四十年前来到新加坡的时候,我记得那时候的人们叫另外一个人“胖子”。现在这代新加坡人非常小心谨慎,因为他们已经学到了护具,就是从波士顿英国等地学到了不可以叫别人“胖子”。

因为大家都要政治正确。这都跟我们的身份危机有关系,它都是一种身份危机的显现,我们到底是谁?我到底是不是来自喜马拉雅的刺柏?这还没有这么糟糕,还有更糟糕的。







05





反面的身份危机





危机



另外一种反面的身份危机,我为什么在这里?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我是不是只是一个咖啡的机器?我是不是只是一个数据?我是不是只是一种程序?我想你过了四十岁就会有这种痛苦。

只是这样而已吗?我们仅仅有的只是这样而已吗?你生命的前二十年上学来折磨自己,然后终于得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 特别是在这样的社会里面,你必须要在办公室里面工作超时才能够证明你是一个好的员工,你甚至连周末都不休息 。

其实你已经事先的计划好,安排好去南美的行程了,他已经不好玩了,全部都已经事先安排好了,提前计划好了。

无论是住的地方,你的票全部都已经计划安排好了,你根本就知道下一步会做什么,去哪里,所以就不好玩,倒不如看一部视频就好了。

但是可能你会感到很满足或者满意,因为你真的去到那里了,你拍了一张照片,然后把照片寄给某个人,证明你已经去过那边。我们身份危机就是这样运作的。

这个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且会越来越大。德国人他们管这个叫焦虑。如果你要了解多一点,你要看这部戏叫《Blade Runner》第一集和第二集,他的电影叫做《银翼杀手》,基本上就是你已经被预设要怎么做,你就会有怎样的反应。








06





情绪的角度





情绪



两千五百年前观音菩萨、舍利弗、释迦摩尼佛,他们那时候已经在讨论要怎么去处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去读《心经》的话,其实他是跟我们的身份有关的。因此它能够帮助我们处理这个身份危机。

如果你了解《心经》的话,其实是有点可怕的,特别是如果你是从「情绪的角度」去看的话,其实是蛮可怕的。因为基本上他告诉我们说所有你珍视、你执着、你认为很重要有价值的东西,其实只不过是一种习惯,而且他这种习惯或者习气其实并没有一种真实存在的基础。

比方说你天性非常迷信,隔壁有一间空房子。每当你经过那间空房的时候,总感觉好像那里有鬼的气氛,后来越来越严重,以至于你甚至听到声音、看到景象、甚至做梦、甚至是你的身体,你的情绪上面都有各种的影响。

而事实上那边什么都没有。但习气是这样的,烦恼是这样的,妄想是这样运作的。基本上《心经》说的是我们所有认为存在的东西,或者所有我们只认为这个是什么东西,或者我们任何的参考点,包括我们自己最强大的「自我」,其实无非是一种习惯或者习气。

如我之前所说的从情绪的角度来看,这是很可怕的。当我说情绪的角度,我的意思是说:我们是如此的习惯,有情绪的这种生命。我说的是虽然我们有一些比较粗大的痛苦和烦恼,我们不喜欢,但是还有很多的【苦】其实是我们很想要的。

比方说我们很喜欢有目标,我们制造了这么多的目标,这么多的奖项,这些目标其实让我们非常的累。所以从情绪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说佛法是很没有用的 ,但如果你要令自己解脱,那不是你所要的吗?

为什么我们要为我们的自由而奋斗?   我们全都要自由,有这么多人为了他们的自由而斗争,甚至死亡。人们说他们很爱自由,他们要解脱。如果我们要自由、解放、解脱,我们必须要有的就是「觉知和醒觉」。








未完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
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
有侵权联系后台删除。
有意参与答疑直播,请加义工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