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离幸福很近》学习笔记|18.为临终者献爱心 Back

《离幸福很近》学习笔记|18.为临终者献爱心

脉络梳理


简略分析


一、引言

1、临终关怀的起源与发展

2、临终关怀的目的

3、佛教眼中的临终关怀

4、要关心临终者

(1)弥补社会缺失;

(2)让临终者得到安慰的同时,令其及家人对佛教产生好感和信心;

(3)对亡人要主动、无条件地给予帮助;

(4)令自己提前对死亡有所准备。


二、如何开展临终救度

1、组织安排

2、尸体安置

3、超度时间

4、现场布置

5、家人配合


三、助念的利益功德

1、对亡者的利益

2、对自己的功德

3、临终时刻之关键


四、临终要诀

1、对死亡不能恐慌

2、提前留下遗嘱

3、重视四十九天佛事


一、引言

1、临终关怀的起源与发展

(1)现代临终关怀运动起源于西方。1967年,桑德斯博士在伦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临终关怀机构。

(2)现在全球有七十多个国家建立了临终关怀机构。

(3)中国:从2001年开始,香港李嘉诚每年捐资2500万元,在全国15个省市设立了20所临终关怀的服务机构。


2、临终关怀的目的

(1)旨在对处于生命晚期的人提供最后的安慰和关怀。

(2)也包含心灵的安慰,如基督教派牧师为临终者提供帮助。


3、佛教眼中的临终关怀

(1)世间的临终关怀只是暂时的,并不能从究竟上解决问题。

(2)只有通过佛法的方便,才能让人们暂时远离身心的痛苦,究竟往生清净刹土,获得出世间的圣果。


4、以佛法利益临终者

(1)弥补社会缺失:现在全社会对临终者的关怀不够。

(2)让临终者得到安慰的同时,令其及家人对佛教产生好感和信心。

(3)对亡人要主动、无条件地给予帮助。

        1)上师在路上为交通事故中的亡者修破瓦法、念《普贤行愿品》。

        2)《西藏生死书》中讲到有人被车撞死,路过的出家人马上为他念经超度。

(4)令自己提前对死亡有所准备。

        1)要遣除死亡的恐怖,唯有依靠佛法的力量。

        2)自己平时要经常考虑:如果死亡真的到来,我该如何应对?

        3)有些禅宗和密宗的修行人因为平时修行有素,所以死亡时非常自在,对他们来说,死亡只是换一个身体,是解脱的最佳途径,可以趁此机会前往清净刹土。


二、如何开展临终救度


1、组织安排:应该由家人、亲友或有能力的佛教人士负责,安排好一切法事活动。


2、尸体安置

(1)最好在二十四小时内不要触碰死者。

(2)应该把亡者放在清净的地方。

(3)尸体最好用布盖上。


3、超度时间:一般要安排四十九天的佛事,至少也要安排一个或两个七天的佛事。


4、现场布置:西方三圣像、佛经和佛塔,为死者供灯。


5、家人配合:保持现场平静,亡人的亲友不要哀号哭泣,应该以悦耳的声音诵经念佛。


三、助念的利益功德

1、对亡者的利益

(1)藏地说:“生前再多的财产,都比不上死后的一句观音心咒。”

(2)《杂阿含经》:“人生寿命促,必将付于死,衰老之所侵,无有能救者。是以应畏死,唯有入佛法,若修善法者,是则归依处。"

(3)印光大师说:“临终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牵后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极。”

(4)《闻解脱经》说:如同江河里随波漂流的木头,只要稍微用力就能将其拉到岸边。同样,心识即将离开身体时,也极易受他缘影响,如果为亡人哭泣或者造恶业,亡人可能因此而转生于恶趣,如果为亡人造善法,亡人可能因此而往生清净刹土。


2、对自己的功德

(1)《莲宗宝鉴》中说:“若劝得一人生净土,纵自不修行,亦合得生净土。”

(2)由托噶如意宝要求法王如意宝重视作经忏助念的公案,可知助念非常有意义。


3、临终时刻乃关键

(1)教证:《法苑珠林》中“从生作善,临终恶念,便生恶道。从生作恶,临终善念,而生天上。”《地藏经》:“一切众生,临命终时,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或大乘经典一句一偈,我观如是辈人,除五无间杀害之罪,小小恶业,合堕恶趣者,寻即解脱。”

(2)公案:阿耆达王以一念嗔心转生为毒蛇;张善和在临终地狱相现前时念佛不到十声即往生极乐世界。

(3)《那先比丘经》中那先比丘以船筏浮力之喻说明道理。


4、即便是一般的凡夫助念,对亡人也有很大的利益。


四、临终要诀

1、对死亡不能恐慌

(1)应作六种想:

        1)死如出狱;

        2)死如再生;

        3)死如毕业;

        4)死如搬家;

        5)死如换衣;

        6)死如新陈代谢。

(2)妥善准备(印光大师开示):

        1)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

        2)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

        3)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


2、提前留下遗嘱


3、重视四十九天佛事

《地藏经》中说:“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现在眷属利益无量。”


重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

1、临终救度要安排49天

要展开临终救度,首先一定要有组织。应该由家人、亲友或有能力的佛教人士负责,安排好一切法事活动,比如在四十九天里,今天谁念经、明天谁念经,一点都不能马虎。从死亡那一天开始,七天内由各个班级不间断地为他念经,同时还要另行安排四十九天的佛事。


对于临终者来说,要提前向亲友交代好如何为自己作四十九天佛事,而不必交代如何分遗产。


藏地特别重视对亡者的超度,一般来讲,除了经济特别困难的家庭,基本上都要安排四十九天的佛事,至少也要安排一个或两个七天的佛事。如果谁家没有为亡人作四十九天的佛事,人们都会议论纷纷:“他们家真是太穷了,连四十九天的佛事都作不起。”


《地藏经》中说:“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现在眷属利益无量。”

 

2、亡人的亲友不要哀号哭泣,应该以悦耳的声音诵经念佛,这才是对亡人最有利的。

对死者来说,如果有了善法,这比什么都重要。在藏地有这种说法:“生前再多的财产,都比不上死后的一句观音心咒。”《杂阿含经》中也说:“人生寿命促,必将付于死,衰老之所侵,无有能救者。是以应畏死,唯有入佛法,若修善法者,是则归依处。”大概的意思是,死亡虽然很可怕,但若能趋入佛法,精进行持善法,就有了皈依处。因此一定要依靠善法,这才能灭尽死亡的一切恐怖。


尤其是在死亡之际,人们没有自在的能力,很难依靠自己的修持度越难关,即便是平时修行很好的人,临终时病魔缠身、四大紊乱,或者在中阴期间出现打雷、山岩倒塌等许多恐怖的景象,往往很难将这些违缘转为道用,在那个时候,他人的助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因为临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那时无论是恶还是善,对亡者的去向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法苑珠林》中说:“从生作善,临终恶念,便生恶道。从生作恶,临终善念,而生天上。”虽然一生行善,临终时若产生恶念,死后便会转生恶趣;虽然一生作恶,临终时若产生善念,便可以转生到天界。


既然临终时刻的善恶那么重要,我们就应该特别注意:此时既不要令其对怨敌产生嗔心,也不要令其对亲人和财产生起贪心。


本课教证

1、《杂阿含经》中说:“人生寿命促,必将付于死,衰老之所侵,无有能救者。是以应畏死,唯有入佛法,若修善法者,是则归依处。”

大概的意思是,死亡虽然很可怕,但若能趣入佛法,精进行持善法,就有了皈依处。因此一定要依靠善法,这才能灭尽死亡的一切恐怖。

 

2、印光大师说:“临终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牵后推,左右扶掖之力,始可登峰造极。”《闻解脱经》中也说:如同江河里随波漂流的木头,只要稍微用力就能将其拉到岸边。

意思是:尤其是在死亡之际,人们没有自在的能力,很难依靠自己的修持度越难关,即便是平时修行很好的人,临终时病魔缠身、四大紊乱,或者在中阴期间出现打雷、山岩倒塌等许多恐怖的景象,往往很难将这些违缘转为道用,在那个时候,他人的助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闻解脱经》说,这样做就如同是轻而易举地把在江河中漂泊的木头拉到岸上一样。同样,心识即将离开身体时,也极易受他缘影响,如果为亡人哭泣或者造恶业,亡人可能因此而转生于恶趣,如果为亡人造善法,亡人可能因此而往生清净刹土。

 

3、《莲宗宝鉴》中说:“若劝得一人生净土,纵自不修行,亦合得生净土。”

意思是:所以我们应该为别人助念,这不仅能帮助亡人解脱,自己也有很大的功德。

 

4、《法苑珠林》中说:“从生作善,临终恶念,便生恶道。从生作恶,临终善念,而生天上。”

意思是:虽然一生行善,临终时若产生恶念,死后便会转生恶趣;虽然一生作恶,临终时若产生善念,便可以转生到天界。

 

5、《地藏经》里说:“一切众生,临命终时,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或大乘经典一句一偈,我观如是辈人,除五无间杀害之罪,小小恶业,合堕恶趣者,寻即解脱。”

因此,今后若遇到即将死去或者已经死去的人,我们要发心为他们助念:可以念诸佛菩萨的名号,如药师七佛、八大菩萨的名号,也可以念一些殊胜的咒语,或者念佛经中的偈文,如:“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6、如《地藏经》中说:“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现在眷属利益无量。”

所以人死后的四十九天非常关键,在此期间一定要广造善事。

 

7、《西藏生死书》里说:对于死去的亲人,哀伤、哭泣、呼喊他们的名字都是没有用的,反而对他们有害,唯有善法才能给他们带来切实的利益。


名词解释

清净刹土

所谓清净刹土,并不是除了环境清净以外,什么器情庄严都没有,就像藏地某些空旷的大草原一样。在清净刹土中,每一位如来都被无量菩萨、声闻眷属围绕着。【《普贤行愿品》讲记 索达吉堪布讲著】

法布施

所谓的法施,就是指为他众灌顶、传法、念传承等等想方设法令他们相续奉行善法之举。【《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华智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西方三圣

指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三位圣者。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为阿弥陀佛之胁侍,辅助阿弥陀佛教化众生,此一佛二菩萨,世称西方三圣。【《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四大紊乱

所谓四大者,毛发爪齿,皮肉筋骨,脑髓垢色,皆属地大;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汁,大小便利,皆属水大;暖热归于火大;动转气息归于风大。故身体唯由四缘假合,最终必定会肢离破碎、散失无形。【《窍诀宝藏论释》全知无垢光尊者 著颂  索达吉堪布 译释】

经忏

诵经礼忏之略称。诵经有种种功德,礼忏可消除罪业,故为佛教徒常见之修行方式。今谓出家人专以替信徒诵经礼忏为业者,称之为赶经忏。【《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玛尼石

刻着观音心咒的石堆就是玛尼石,这个玛尼石其实代表观音菩萨就在这儿,就住在这儿利益众生,它就是观音菩萨本身。看起来是一个石头,但其实它是观世音菩萨的自性,观音菩萨的本体。哪个地方有观音心咒的玛尼石,就代表观音菩萨在这儿利益众生。【《前行广释》辅导 生西法师 讲】

破瓦法

又名转识成就法、迁识往生法。为西藏佛教的修行法之一。‘颇瓦’为‘迁移’之意。【《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蓝吉富 主编】


往生法在藏文里叫“颇瓦”。意思是迁识,迁移心识。……在台湾、美国、新加坡那边,说到往生法,大家常称作“颇瓦法”,当然也有称“往生法”的。其实它的本意是迁识,就是通过修行将神识迁移到别处。……现在有个别愚痴的人认为,人死了就什么都没了,其实不是这样。我们的心识还要在业力的支配下流转六道。为了止息这种流转,修行人用迁识法可以趋入清净刹土,不堕恶趣。【《前行广释》索达吉堪布著】

发心师兄:定解B27  定解B30  定解B23 

审核师兄:定解B21  定解B32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