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法师辅导丨《藏传净土法》第36课 Back

法师辅导丨《藏传净土法》第36课

1.杀生之人家中的奶牛无有酥油、牛奶,食品无有精华营养的启示。

①周围环境是共业所驱,别业可降低环境对个人的影响。

现在看起来我们吃得越来越好,但是却存在很多食品安全问题,营养也和以前的食物没法比。从现相上来讲,大家都认为是一些人根本不顾及子孙后代,为了挣钱不择手段所致;换个角度来讲,其实是共业所感,缘于人们相续中的福德浅薄,食物没有精华,不滋养身体,甚至有毒,食用后反成增上病缘之因,这也是福报消损的一个相。

如果是大福报者,虽然外相上处于共业所驱的环境中,但别业(个人福报的力量)可降低其受环境的影响。

【公案】“金枪马麦”。

“金枪”:曾经,有一根刺一直跟着佛陀,佛陀到天界宣讲佛法,那根刺也跟在佛陀后面,佛陀下到人间,那根刺也跟到人间,后来佛陀为后学弟子示现因果不虚,让这根刺扎透自己万德庄严的脚,血流如注,这个业缘才得以清净。

“马麦”:佛在世期间曾值遇一段时间的饥荒,佛与佛的眷属显现上吃马食,当时阿难心里很难过,佛陀将吃剩下的马食赐给阿难,阿难品尝了佛陀剩下的马麦,发现味道就像天界的美食一样。

公案说明:的心相续中己经没有任何业障,断德(应断的已断究竟)和证德(应证的已全部证得)两种功德已达究竟圆满,佛陀本身是不会因为前世吝啬的业报,感召在这一世值遇饥荒年吃马麦,都是示现,但对于当时的这些众生乃至于佛的一些弟子来讲,这是他们的共业所感。

②环境只是外缘,根本因在于自相续的业力。

我们所值遇的环境与自己的业力有关。一方面,我们现在值遇了真正具相的善知识,值遇了殊胜的净土法门,这是福报的显现;另一方面,我们现在所处的五浊恶世,同样也是业的反映——是恶业所显现的一种异熟果报。

因此,没有必要怨天尤人,抱怨社会规则不好、政策不到位、管理不善等等,这只是在外缘上显现的不圆满。如果我们有能力去改善,直接去做,不必抱怨;如果没有能力,就好好发愿回向——愿国家幸福安康、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抱怨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是自己的情绪外露而已。

③佛教并非宿命论,更强调了知因果后积极创造光明未来。

佛教之所以让我们了知外境好坏的内因在于自己往昔的业缘,不是让我们消极地坐等业果现前,而是要我们借用这个思想对治缘于不悦意的对境生嗔、缘于悦意对境生贪,而起现的各种情绪烦恼,因为这个烦恼是真正的轮回之因在此基础上,懂得因果规律之后,从现在开始努力断恶行善,所谓“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积极地去创造光明的未来。

懂得道理之后,修行人一方面要以正确的知见去看待这些问题;另外一方面,尽可能在五浊的环境中,守护好修行人的本分,在临命终时有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2.在极乐法会期间观想怙主阿弥陀佛,仅向空中撒一粒米供养,福德不可思议之因。

对境殊胜,观想三世诸佛、阿弥陀佛或以西方三圣为主的所有主尊在前方虚空当中。

发心殊胜,有非常清净的发心(《藏传净土法》第29课)。

供品殊胜,供品本身和来源均清净(《藏传净土法》第29课)。

极乐法会共修的力量,共修的加持力非常大,共修所获功德远远超胜于一个人辛辛苦苦培积资粮的功德,福报不可思议(《藏传净土法》第32课)。

3.解释教证。

寂天菩萨:“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释义:因为往昔没有积累福报,这一世感召贫穷的果报,没有其他堪能供养三宝的财物,所以如今非常诚恳地再再祈求慈悲的怙主,为了饶益我让我把自己的身体供养佛陀。

这句颂词出自《入行论》第二品,如果有人一分钱都没有,还可以观想将自己的身体供养三宝,这是极大供养。真正意义上,似乎并不存在什么都供养不了的情况,做不到真实供养,还可以通过意幻供养或者自成供养,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供养之心,能不能长期坚持。

【延伸】《大圆满前行》供曼茶罗部分的供养分类。(《前行广释》第119课)

关于曼茶罗的质地,上等供养确实需要花大量钱财,使用金子等珍宝曼茶罗作供养;中等者使用青铜等材料制成的曼茶罗作供养;下等者使用石板、木板等光滑的平台作为曼茶罗。

关于供堆(供曼茶罗所用的物质),上等者用松石、珊瑚、青金石、珍珠等奇珍异宝;中等者,用藏青稞、橄榄子等药物及果实;下等者用青稞、大米、小麦、豆类等谷类;最下等者仅仅用碎石、瓦砾、细沙等为所缘境,也完全可以。

最下等者供养方法的前提是真的没有一分的供养能力,如果本身有能力做到下等供养,但是因为舍不得,一定要捡一堆石头来供养,那根本谈不上心态清净,这是有过失的,要把握好分寸。

4.小孩因供养佛陀一捧土的功德而转生为阿育王的公案难点。

①小孩供养佛陀一捧土并不沾染不恭敬的过失。

如果是我们捧起那一把当成如意宝的土,心中会有很重的分别,认为那就是一把土,而孩子的心非常清净,没有那么多分别念,他就是认为那捧土是自己的如意宝,要把如意宝供养佛陀。

②佛陀把小孩供养的土粉交给阿难涂在墙壁上之因。

为进一步增上孩童的福德,古时候都是土墙,把土粉抹到经堂墙壁上,等于加固了经堂的墙壁。本身供佛是大福报,同时又使这些土粉变成了修建经堂的功德,僧众使用一天经堂,小孩的福报就会增长一天。

【延伸】供养僧众应先了解需求。

有些居士不了解僧团的需求,供养之后,僧人并不是不想用,而是用不上,如果享用不到,对于供养者来讲,在福德上还是有一点缺失。如果所供之物正好是僧众平时经常用的,只要僧众在用,供养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东西,我们的福报每天都会增长。

5.王舍城婆罗门夫妇一日之内圆满福报公案之启示。

①公案出自《贤愚经》差摩现报品第十九。

②对三宝的加持力要有信心。

婆罗门女心里认定自己一定不会遭到鬼神加害,说明她对自己所受八关斋戒的功德深信不疑。对于我们来讲,居士有居士五戒和偶尔守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出家人有相应的沙弥戒、比丘戒,要诚信有这些戒体我们就能受到龙天护法的护持,而且相续中有戒体的护持,非人是很难损恼到我们。非人是三恶趣的众生,我们是三善趣的众生,而且还是三宝弟子,再说高一点,我们可以算是已经发了大乘菩提心的因位菩萨,还天天怕鬼神,总感觉有鬼神的损恼,整天提心吊胆,是很颠倒的。所以,自己的底气要足,不能越学佛越惊恐,主要的原因是对佛法僧三宝加持力的信心还不够。

③诚信因果,尽量守持戒律。

婆罗门夫妇懂得因果道理,诚信三宝,了知自己是缘于供养殊胜对境而得到的福报,之后更多地供养僧众斋食,最终导致良性循环,越来越有福报。由此可见,仅仅以乞讨来的饮食作供施以及在一天当中受持一个斋戒,现世中也成熟顺现受业的果报,后世的功德更加不可思议。

作为居士,对于居士五戒能守一分是一分,即便环境所迫确实不能守某一条,也可以以不太圆满的方式守持。以前上师在《入行论》中讲过这个问题,比如有些居士不能守不杀生戒,但是这辈子肯定没有机会杀狮子、大象、豹子、蟒蛇、龙、非人,那就可以发愿“今生绝对不杀龙、狮子、豹子等”,这样相续中就会有这方面的戒体存在,守一天就会有一天的功德。当然这不符合圆满不杀生戒的意义,但是如果五条戒里面哪条都不能守持,可以这样发愿。

【公案】有一个人因为是屠夫种姓,很难改屠夫的行业,按照嘎达亚那尊者的教言,发愿“晚上不杀生”,后世堕入孤独地狱,白天被四条恶狗撕咬,痛苦万分,晚上身居天宫与四名天女享乐。(见《前行广释》第67课)

有一个妓女也是受到尊者们的教导,发愿“白天不做邪淫的行为”,来世感召白天享受天人的果报,晚上感受邪淫的恶报。(见《藏传净土法》第46课)

④希求无勤获得财富,用更多时间来修行的想法有待商榷。

本公案说明福报确实不是只能靠辛勤劳作来培积,有人终生含辛茹苦劳作也无法获得的财物,具有福德者一天便可获得。很多人总想着如果能无勤获得财富,就可以在家好好学佛。虽然不完全遮止这种想法,但有时这种想法并非缘于学佛精进,只是因为嫌劳累,这样反而长养了懒惰之心,所以我们也不完全赞同。此外,如果在家居士全都不工作,窝在家里学佛,不久的将来佛教一定是会被淘汰。


编辑:定解G11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