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颗钻石的约定‖241
每 日 背 诵
365颗钻石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11 月 18 日 佛 历 2564 年
རྗེ་མི་ལ་རེ་པས།བྲག་དཀར་རྟར་སོ་གོང་མ་འདི།།བྱ་ཆེན་འཕུར་ན་གཤོགས་རྩ་འདར།།བྱ་ཆུང་འཕུར་ན་སེམས་རྩ་ལྷོད།།ང་མི་ལ་རེ་པ་འཕུར་ཀྱང་ནི།།སེམས་ལ་ཡ་ང་ཡོད་མ་ཡིན།།བུ་ལྟད་མོ་ལྟ་ན་འདི་ལ་ལྟོས།།རྐྱང་མ་བུ་གཅིག་ལ་ལྟད་མོ་མེད།།ཅེས་གསུངས།达索贡玛之白岩,大鸟飞翔翅膀抖,小鸟飞翔心胆颤,我米拉今此飞翔,心里无有毫无惧。弟子若赏观此景,野马母子有何看?
“无二”或“无分别”是说明空性的另一种方法。有些对佛陀的祈祷文说:“顶礼大力佛陀,能把整个宇宙放在一个原子上。”
密勒日巴尊者与弟子惹琼巴也有类似的故事:
惹琼巴想要到印度去研习无二空性,密勒日巴告诉他没有必要,可是惹琼巴坚持去了印度。当惹琼巴回到西藏的时候,密勒日巴去见他,惹琼巴对于自己新学到的知识感到十分骄傲。
在师徒二人走回密勒日巴洞穴的途中,突然落下一阵大冰雹,密勒日巴看到路边有个牦牛角,就进入牛角里,但牛角没有变大,密勒日巴也没有变小。
密勒日巴在牛角里对着惹琼巴唱了一首歌,说牛角里的空间对任何了解无二的人还大得很!
这样的故事和祈祷文对于怀疑论者而言,简直就是宗教上可笑的符咒;而缺乏智慧的虔诚信徒,把它解释为“神一般的英雄,利用凡人所没有的超能力,表演了一些奇迹”。
仔细研究分析这些祈祷文和歌集,就能知道,这并不是什么超能力,而是对于实相的某种了解或知识——他们了悟事物大小内外的不二性,也就是“空性”。
强烈的习性限制了像我们这种以我执为导向的人。我们和我们所处的世界,都被一些固定的特征,例如颜色、大小、方向等限制住了。对我们而言,“小”的特质代表有个小的现象真实存在,而“大”就表示有个大的现象真实存在。在我们二元对立的世界中,只要某件事物被定上了固定的性质,它就永远被困在那些性质的框框中。
我们僵化地生活在认为现象实存的自设牢狱中,这些成见是我们根本的问题所在。如果我们认为某人很坏,这种见解就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即使他真的做了些好事,我们也会说他在做坏事;相反地,如果我们爱上了某人,那么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美妙的,连他的粪便也可以忍受,他就算杀了人也是被杀的人不对。
我们只看到了自己的成见
依照佛法,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看到任何事物的真相,只看到了自己的成见——我们误把所收集的一大堆照片当成了实物。在我们把事物分类、标示之前,可能在一刹那间真正觉察到它;但在这之后,我们就落入自己对它的成见中,不再觉知事物的真正面目。
这样的造作不仅出现在例如美丑等粗劣的层次上,而且也在例如主体、客体或天堂、人间等极微细的概念层次上运作着。
没有图像、标签等成见而能够见到真相的人,就不会被“小永远是小”和“大永远是大”的概念束缚。超越自我观点的人,不仅不会僵化地认为他就是他的自我(与充满实存的东西的世界分离的一个实存主体),而且因为没有二元对立,所以他也了解到主体、客体都没有真实存在的本性,因此,他不受颜色、大小、形状、年纪、性别、地点等任何固定性质的拘束。
敬摘录《智悲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