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离幸福很近·什么是密宗》学习笔记|结构梳理、重难点分析、名词解释 Back

《离幸福很近·什么是密宗》学习笔记|结构梳理、重难点分析、名词解释

脉络梳理


简略分析


一、直示密宗道理。

二、九番遣疑显正。

三、结劝勿谤密宗。



展开分析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阅下图幕布文件。





重难点分析

重点:

本课通过答疑的方式,遣除、解答了常见的对密宗的误解和疑问,主要包括:

1、密宗为何需要保密:珍贵;

2、密宗为何日渐兴盛:末法众生烦恼越炽盛,密法加持越强烈;

3、密宗与神通的关系:神通是密法的副产品,密法有神通而远不仅只神通;

4、密宗与喇嘛教关系:密法普适于在家出家人;

5、密与藏传佛教关系:密法在藏传、汉传、日本佛教中均以不同形式存在;

6、学习密宗有何必要:密宗法门简单殊胜、修行有次第、闻思有五论;

7、双运之理不违佛说:烦恼即菩提,这是大修行人的境界,且藏地寺院无人行持;

8、视师如佛理通显密:大量汉传藏经中均有教证;

9、密宗含摄一切教法:显密本融通无违,而密宗是把某种教义开显得更明显。


难点:

大恩上师在澄清对密宗常见的误解和疑问中,大量引用了汉传藏经中的教证,并在文中多次劝慰我们多闻思、多阅藏;还特别提及了蕅益大师的《阅藏知津》,是大师对全部大藏经的扼要解说。应当说,大恩上师的解答深入浅出,理解并不困难,但我们若要对此建立深刻的定解,还有赖于日后阅藏、闻法、思惟的不断串习,万勿以浅陋的分别妄见诽谤甚深的密法,因无知造下谤法重业。


本课教证

1、噶托度达曾经也是讲到:“五浊黑暗越深之时,莲师加持之月越明朗。”

也就是说,时代越趋末法,众生烦恼越强烈,密法的加持就越炽盛。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对密宗生起信心,也是一种大势所趋。

 

2、《大集经》云:“若解烦恼即解菩提,如烦恼性即菩提性,是菩萨安住正念,无有一法可作分别。”

意思是:若真正理解烦恼是菩提的含义,是菩萨安住在法界正念当中,无有一法作分别。这时候他相续当中一切念头的自性都是菩提的本性。它是从本体无二,清净自性离垢的角度来分析的。绝对不是从现相上混淆是非。(摘自15年法师辅导)

 

3、《大宝积经》云:“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名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槃二无差别,是名了义。”

很多人所崇拜的显宗的经典里也都是讲到:生死涅槃有别别他体是不了义的方法。像小乘里面所讲到的“舍此轮回,趣彼涅槃”,其实这都是一个暂时的说法。而真正知道通达生死轮涅无二,这才是最为了义的讲法。(摘自15年法师辅导)

 

4、《中观根本慧论》亦云:“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5、日照法师翻译的《大乘密严经》中,也有一句与密宗双修类似的教言:“与诸明妃众,离欲常欢娱,此之观行法,萨埵之境界。”

意思是,远离贪欲的人与明妃们一起享乐,这样的行为,实际上是菩萨的境界。

 

6、《苏悉地经》云:“弟子之法,视阿阇梨,犹如三宝及菩萨等。为能授与归依之处,于诸善事,而为因首。现世安乐,当来获果,为依阿阇梨故。”

所以,对于阿阇梨都要视为三宝和菩萨。比如对于我们受戒的教授阿阇梨,或者包括和尚阿阇梨,以及讲到包括依止师等等这些都要视为与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以及弥勒菩萨无二无别的本体,这样一来才能获得最殊胜的教授。(摘自15年法师辅导)

 

7、《大辩邪正经》中也说:“汝若学此安心妙法,先洹归依真善知识。何以故?未知者令知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觉者令觉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悟者令悟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通者令通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证菩提者令证菩提亦当归依真善知识。”

因为大家都知道,依止佛陀的话,佛陀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就是自己以前不了知的会了知,不通达的会通达,未证悟的会证悟。而依止了善知识也是如此,所以善知识跟佛陀没什么差别。

 

8、《般舟三昧经》云:“当敬于师,承事供养,视当如佛。”

 

9、《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云:“了知秘密真实者,此阿阇黎佛无异。”

也就是阿阇梨跟佛没有差别。(摘自15年法师辅导)

 

10、《瑜伽大教王经》云:“所有三世诸佛,皆来诣阿阇梨所恭敬供养。何以故?此金刚阿阇梨,即是一切如来。”

意思是:十方诸佛都对金刚阿阇梨进行供养,都要尊为圣尊,与佛陀无别。更何况我们凡夫。(摘自15年法师辅导)

 

11、《解义慧剑》云:“不具如此慧,如盲依盲人,为名句易了,四依成颠倒”。

意思是:如果没有具足不随他转的智慧,那这个人就很危险,就像盲人依靠盲人一样,很可能一起堕入悬崖当中,处境相当可怕。(摘自索达吉堪布《解义慧剑》讲记)


义有容易通达的不了义的法和心识对境,以及不容易通达的最了义的法和智慧对境,可是我们很多人不依智慧对境、也不依了义的法,而依靠不了义的法和心识对境的法,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如果我们这样下去,那就有四依颠倒的过失。(摘自索达吉堪布《解义慧剑》讲记)

 

12、《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云:“彼金刚大乘即摄一切乘,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亦复如是。”

 

13、《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云:“又复演说八种成就之法:所谓圣药、眼药、革屣、剑、罥索、金刚轮、金刚杵及宝瓶等成就之法。”

 

14、《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云:“汝等大众,当于彼师,常加尊重,礼拜供养同于佛想。即感一切如来常加拥护,即是见前一切如来。”

 

15、《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云:“尔时金刚手菩萨于众会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金刚合掌安自心上……世尊我今欲于如来金刚大乘法中,与彼学众求受灌顶,唯愿如来慈悲听许。”

在这部经典当中还提到,听闻密法之前要接受灌顶。实际上,佛陀的显宗、密宗在道理上是融会贯通的,只不过在有些地区,把某种教义开显得更明显而已。



名词解释

秘密之意

秘密是指为令有些众生趋入正道,受持真义,而依靠对方所感兴趣的少数名称或能接受的条件宣说,方式虽然与之(意趣)相同,却有言外之意。【《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全知无垢光尊者著 索达吉堪布译】

五部大论

即:释量论、中观、般若、俱舍论、毗奈耶论。这五部大论是格鲁派僧侣学习的主要典籍。【《藏传佛教辞典》V1、1 】

明心见性

明心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俱舍

华译为藏,是包含摄持的意思。【《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俱舍论》是一部讲小乘基道果的论典,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翻译过来就是“对法藏论”的意思。【生西法师语】

降伏

制伏邪魔鬼神使之归顺佛教。【《藏传佛教辞典》V1.1 】

降伏并非恶劣的杀生手段,而是瑜伽士以无上的大悲心来调化业力深重的有情的殊胜方便。【《密宗断惑论》索达吉堪布 著】

双运

双运的真实含义是指现空无二或智慧方便无别,《金刚鬘续》云:“世俗胜义谛,远离二分别,何时正相合,说彼为双运。”【《密宗断惑论》索达吉堪布 著】

不净行

又云非梵行。梵者清净之义。非梵行谓淫事也。【《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梵行

梵者清净之义,断淫欲之法为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也。修梵行则生梵天。【《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梵净行

在《宝蕴经》中说:“心净则身净,身净未必心净,故心清净,则称之为梵净行。”【《入行论广释》索达吉堪布 讲著】

四依法

一、依法不依人;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三、依义不依语;四、依智不依识。【《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阇梨

旧称阿阇梨,阿只利。译曰教授。新称阿遮利夜,阿遮梨耶。译曰轨范正行。可矫正弟子行为,为其轨则师范高僧之敬称。【《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华译为教授、轨范师、悦众等,即矫正弟子们行为的比丘。四分律说有五种的阿阇梨,即出家、受戒、教授、受经、依止等。【《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清净刹土

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云清净。刹者梵语差多罗之讹略。译曰土田。梵汉双举云刹土。【《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发心师兄:定解B22 定解B30  定解B23 

审核师兄:定解B21 定解B32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展开分析。

阅读原文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