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课堂笔记(09)
《楞严经》
有此经的地方,就有正法住世。
唐中天竺沙门般刺密谛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索达吉堪布 传讲
2019-10-8课前开示
Teachings
今天等会儿,我们这边的人,到后面稍微听一下,我这边有些事情要说。等下了课念完普贤行愿品之后吧,我有些喇荣的事要交待一下。
接下来就……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为度化一切众生,让我们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继续讲《楞严经》正在讲到七处征心。是很著名的观心的方法,有很多大德会关注这一段的方法。
没办法发挥吧,只是字面上作解释就可以了。
前面讲到了,第一处的征心方法——心不在内。第二处的征心方法——心不在外。
如果内部和外部都找不到心,还要继续找。
我们在汉语上,表达的词句很完美,但标准和段落,不同的注释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我没有很多时间参考和研究,但我很负责任的,每一堂课也作了精心的准备,该讲的道理讲清楚。
尤其我看藏文的版本,特别浅显易懂。文字特别优美,好象比汉文还优美,而且比汉文好懂。这可能也是《楞严经》翻译的特点吧。
我看到乾隆翻译的序。有四种:汉藏满蒙四种不同的文字,乾隆皇帝对此作了一个序。
序中有几层内容:
一、汉文的大藏经中,有《楞严经》翻成藏文,应该五百多年前,布敦大师,他看到梵文的典籍中授记,未来以汉语译成藏文,这应该是章嘉国师的团队翻译的,当时乾隆皇帝也很重视。
二、当时《楞严经》翻译成蒙满文,最好是直接翻成佛语,不用很多的辩论和逻辑分析,直接了当的,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饿的人直接给他食物,干渴的人直接给他饮料,所以用浅显易懂的文字翻译,这样对读者有很大的利益。
三、如何翻译有真实的意义。
确实乾隆皇帝是很了不起的,他从25岁登基,到85岁共执政60年,非常支持弘扬护持如来的教法,因为他的护持,实际上当时佛法非常兴盛,他说到,以前应该他的爷爷康熙,心经也用四种不同的文字弘扬,他着重弘扬《楞严经》。
汉地为什么《楞严经》《金刚经》有那么多弘扬 ,有那么多成就,与不同的朝代不同国君有很大的关系。包括雍正、康熙,不仅弘扬佛法,自己也修持大乘佛法,所以在历史上,如果被国君重视,而且自己从某种程度上修行的话,举国上下都会受益。这也是必然的规律。
前面提到了《楞严经》的重要性,今天继续讲下去。
七处征心的话,就前面内和外,都不在心。心不在,那么第三个,中间是不是存在?
卷第壹
【今日正题】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
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 知在一处。
【第3处征心】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所以不在身外。我今思惟, 知在一处。
阿难因为是佛陀的侍者,这样的原因,其实在佛陀跟前,应该是特别擅长问甚深的问题,一步一步地问。
有些注释上说,阿难刚开始是有把握地问,后面,不管他的语气还是,不敢问。因为佛陀一直破斥,所以到后来,阿难尊者有点累了,没有心力了,语气上可以分析出来。
但我想,阿难不会那么脆弱,佛陀的回答,他内心应该非常欢喜。内心不会如世间人一样,当时的问题没有很好的回答,佛陀对他说话没有一点恭敬的话,就不能立起来。
但我想阿难应该不是,虽然从历史上看,他没有获得阿罗汉的果位,可能初果也没有证得,这个可以再分析。
内也不在,外也不在。
所以阿难说,不在内故,不然内脏应该见得到,所以没见到的缘故,不应该居在身内。
这一点是前面论证过了。
再下面,身心实际可以,应该身体和心本来是心了知身体的状况,身体也是和心有关系的。
本来是这样的。但如果心在外面的话,那么身和心已经毫无相干了,如两位阿罗汉比丘一样,一个人吃饱了,另一个人不相干一样。
如果在外,互相已经离开了,但身心互相了知的,不是互相离开的,以此推理,心不在身外。
这一点已经讲过了,阿难已经知道了。不在内,有诸多过失;也不在外,也有诸多过失。这两点我已经懂了。
但我现在还继续想。
阿难是特别广闻博学的,不象我们,就象一些小学生,老师怎么讲,他自己没有思维发挥的能力,只是记下来,稍微离开了刚才的演讲方式,他无法回答,这一点很多人在闻思时,应该思维要拓展开来,不是一直钻在牛角尖。
当然一方面,按上师的传承窍诀如理如实地复述,但另一方面,在辩论思考时,应该方方面面思考 ,能引生很多新的思想和内容。
阿难并没有依此不在内不在外,就“拉索”,有的人一看就“拉索”,如果这样的话,佛陀也没有机会再说下去,拉索就拉索,就下课了。
青海人说拉索哦~(上师学了好几种语调)
我们康区和青海,拉萨,拉索是OK,好的意思 。但表情不好。
康区有点……青海有点……(众笑)
然后他怎么讲的?
阿难并没有说拉索拉索,还是想……他说我这个 如今继续 思维的话,身在一处,心还在一个地方,如果在内和在外有过失。
佛陀问,那你说,另外的地方在哪里,你怎么发现的?
阿难只知用生灭识心,来推测思惟,所以世尊要用种种譬喻来开导他,来破他的妄执。
佛言:处今何在?
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
阿难说: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
他说,我了知心,明天 说明了的心,其实是一个意思 。藏文都是明明了了的心。
了了分明,对外面的一切都清楚,此了知自己的这颗心,不是内在。
昨天说了,对内在的五脏六腑都不能见到,但确实能见外,昨天说了,看到佛陀的柔软的心,看到时,心里也跟着分别,如来那么好那么庄严!确实身体不知道,但在外的话,身体应该是知道的。
所以按我的思维方式,心应该潜伏在更里面。
藏文译为界当中,这里用根,也可以吧。
它不在外不在内,应该在中间。
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 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
他举了个比喻,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 盖住了我们的眼睛。
虽有物合,已经盖住了遮住了。
而不留碍。不会有任何障碍。
彼根随见,随即分别。随着根可以见到,心也跟着有分别。
心应该藏在根里面,有些注释说,真正的琉璃的碗,有的说是琉璃的杯子。古代是说琉璃做的眼镜。相当于现在的茶色的变色的眼镜 。一戴变成蓝光和绿光。
不一定是吃饭的碗,藕益大师直接翻译成镜片,琉璃相当于水晶。那时是内外透明的水晶。我们所谓的眼睛戴的眼镜。
意思是说,如果有的人戴着有色的眼镜。有色眼镜,有另外的意思吧?
这个眼镜肯定盖住了我们的眼球,有实质性的东西盖住了。但眼睛看到外面的山河大地一点不会有影响,见到外面的形形色色的法,而且会了知所有的景象 ,心跟着产生不同的各式各样的分别念来了知。
眼睛看到了,心也分别 了。了知自性,不见内在,在根当中。
我发觉什么呢?了知的心,不是见内的,因为它在根当中,不是在身体里面,不可能见里面的。原因是什么?是在眼根当中。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 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它分分明明见到,无有障碍。
其实这种说法与有实宗的说法一样。明明外境看得见,如戴眼镜的人,外面见得到。
有的人不戴眼镜什么也看不见,一取下来,就变成另一种人一样,一直在眨眼,可能度数比较高。
有的人猫和狗也戴眼镜 ,可能在医院查的时候,也有近视。
他自己戴眼镜,让孩子也戴眼镜,让动物也戴。
眼睛在玻璃镜片里面,心也在根当中。
有实宗的观点,认为色根,每一个都有不同的形状,一种色法。
他认为是这样的。
再越来越上去,到唯识宗,根是见外境的一种能力,并不是有阻碍的一种色法。
当然各种宗派 说法是不同的。
越上去,认为根是一种力量,但这种力量,不一定有真正的微尘的本体。
《中观庄严论释》中也有一些分析吧。
他认为我们的心藏在,当然心,可能本来眼和眼识,眼根是根,识是依靠眼根而生的眼识。
眼取的白色红色,通过意识分别时,才产生好看难看。
这里没有分根和识,说心在根里面。如同戴眼镜 ,眼睛在里面,琉璃在外面。
佛陀开始破这种观点。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否?
怎么破呢?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
佛经中有很多这样的重复。你刚才说的是这样的吗?现在西方也有这样的问法,是这样的话,我给你回答。
包括《杂阿含经》的许多问题,特别长。佛陀在回答时,把前面的全部复述一遍,是这样的吗?是的,再开始回答。这是佛经中的方式。
意识潜在根里面,如同戴着眼镜,挡着眼根一样。
彼人当以琉璃笼眼,这个人以琉璃已经笼罩了眼根,但可以见山和见水。可以见吗?可以的,便琉璃挡着眼睛,眼睛能不能见到琉璃的眼镜 ?佛陀问他。
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阿难回答,是的,世尊,这个人戴着眼镜 ,见琉璃的问题,都能见得到。这个琉璃应该是透明的。
既然见得到外面,中间的琉璃肯定见得到。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
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 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 无有是处。
佛开始破他的观点。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
如果你的心和琉璃同在一起,那么你的心和琉璃一起盖着一样,当你见山和见河时,为什么不见眼?
心在眼根当中,你前面说,眼睛在琉璃当中,眼睛见得到山和琉璃眼镜,与此相同。
怎么相同呢?
心在眼根当中,就象刚才见琉璃一样,应该见得到。怎么见不到?
下面用同等理来破,如果见有什么过失,如果不见有什么过失。
如果见得到,眼变成了对境。五根五境,眼根是见者,色法是对境。但如果心见得到眼睛,眼就变成了对境。
这样一来,没办法分别念跟着它。因为它变成了对境,不是眼睛,成了对境的色法。
心是跟着眼睛而走的,它看到之后,产生了这是白色红色的。如果变成了对境,没有见到,怎么会产生分别念呢?不可能的。
这是第一个破法。
如果不能见,琉璃可以见。眼根不能见。那怎么说了知一切,了了明明的这颗心,潜在根里呢如琉璃呢?
如果它是了了明明的心,在眼根中,应该能见得到。
为什么用琉璃比喻,因为眼睛在根中能见,不能见眼,那在眼根中很难。外面见不到,眼根见不到。
了知的这颗心,了知玻璃的说法,无有是处。
这个破法,主要是在根中,不能有一个了知的心。如果有,要么见,要么不见。如果见,见境不是根。如果不见,心不能了了分明,如同石头一样,心在眼睛里面,这个根见不到,透过它来见色法更不可能。眼睛外面挂着的话,如前面的心在外的过失依然存在。
如果分析,方法比较多。
因为对方认为心在根里。玻璃挡着,中间的玻璃能见到。如果是眼根,应该能见到。不然就是有阻碍,外境也不能见。或者不能见外面,有诸多的过失。
一般,在根中存在,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入菩萨行论》新年初的时候讲的吧:
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
不住内或外 ,余处亦不得。
有这样的教证吧,应该记得。
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心余处也是得不到的。里面也得不到,外面也得不到,色法中得不到,根中得不到,中间也得不到。
抉择时,哪里都得不到。身体里外都得不到,中间是不是得到呢?中间也得不到,根中也得不到,这个意思 。
【琉璃】宝名,内外明彻,亦如今之眼镜相类。以眼喻心,以琉璃梡喻眼根净色,故云眼随见,心随分别。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第4处征心】
这个有点难。我讲得慢一点,担心第一次听有点听不懂,会晕车。
第四个征处的话,算是《楞严经》中比较绕,很难一下子转过弯来,要拿出最利的智慧拿出来,我喝点水,就象赛马时,有的马很厉害,有的马很落后的。
有可能我讲完,有的人还没反应过来,有的人当下开悟也不知道。
有时遇到难我觉得好一点,遇到傲慢的人,遇到这个自己搞不懂,是很好的妙药。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我现在不能这样放弃,一定要搞懂,一定要明白。虽然外面不在,里面不在,中间不在,一定要问清楚。到底这颗心是怎么样的东西。
所有的众生的身体,实际是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我们一般的不管是什么众生,它的身体结构 应该清楚,里面有五脏六腑,什么心肝肺呀,六腑,什么胆,膀胱 ,心,大肠小肠……这些是五脏六腑,内在身体的构成。
外在有七窍,眼耳等,在外面。
在内的话,身体的内脏。
这样的话,有藏则暗,刚才内脏一般自己没办法看得到,就可以说是一种不明的暗处的法。
有窍则明。前面讲的七窍的话,在外面显现,因此称为明。
阿难就先把身体里外作了简单的分析。
然后说,今我对佛,开眼见明,今天我在佛面前,在经堂里,睁开眼睛,能见到,这是外面的明显的见到。这名为见外。
我睁开眼,见得到佛和林园,就是见外。外面的事物见得到。
这是一方面。
闭眼见暗,有一个暗,还有一个明。
我闭眼时,见到暗,就名为见内。
其实心,见内着重破掉,见外没有破。第四个着重破见内或者见暗。
这种观点您说如何?应该很不错吧?
其实阿难很会想,我们就会说拉索,阿难为了从生吧,不断地问。
我们也可能这样想,睁开眼睛看得到色法,闭着眼睛,不一定见到内法,好象有一种暗暗的东西,可以称之为见内。
佛陀告诉他。这里面讲,相当于中观应成派发很多太过驳斥,基本都是相同的。
【脏】即五脏:心、肝、肺、肾和脾。
【腑】有六腑,即五脏的宫府所藏的地方,胃是脾之府,胆是肝之府,膀胱是肾之府,大小肠是心和肺之府,三焦是命之府。
【窍】是孔穴,人有七窍即眼二、耳二、鼻二、口一,共七窍。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眼对?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
你闭着眼睛时,见暗吗?这种暗的境界,对眼是相对还是不相对?
“对”,在藏文是翻译为接触还是不接触,也可以吧,名称可以这么说。
意思是说,看到暗时,暗对眼睛,成不成为眼睛的对境?
对境更好懂点吧。
小乘并不是全部根和尘接触,有一部《俱舍论大疏》认为是接触的。但很多人认为不接触也见得到。
境是第一刹那 。一个是境,一个是作意,一个是根,依靠它的话,产生识。按《量理宝藏论》的说法。
这里问了几个问题。大家要注意,大家锋利的智慧要拿出来。
刚开始一般看历史 ,小说,电影,关键的词不能丢,后面的情节就搞不懂了/。
你闭着眼睛时,有暗的境界,你的眼根有没有对境的作用?或者对着眼根没有?
如果黑暗对眼睛直接相对,这样的话,暗在眼前,怎么成为内见呢?
暗按《俱舍论》它是一种微尘,怎么是内呢?已经变成外在的东西。如果真是眼睛的对境,是外在的东西,不是内。
这是第一方面。
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 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
明明是外在的对境,你若成内者,有很大的过失。
居暗室中,无日月灯,这样的暗室中,你以为黑暗就是你的对境,那么,它就变成了你的焦腑。即内在的不能见到的五脏六腑,不能见到的东西。
如果成为内在的眼睛的对境,那么暗无天日的黑室,也变成了你的内脏一样的。藏文是一样。
那么什么也没有见到的黑室,什么也没见的,也变成了你的所见。
这是第一步。
如果对者,讲了这两个。
若不对者,如果没有相对,那么,云何成见?怎么会变成一种见呢?见一定要对境和眼根要对视。不然,对着东山,西山能不能变成对境而见呢?不可能的。
如果对都不对,怎么能见呢?
如果我们要见,一定要见到对方。否则 中间有什么阻碍,没办法见的。
对眼根没有成为对境,这是对和不对的分析。
然后下面的分析方法,没有对不对。与眼根对不对,没有这样分析。
按阿难尊者的分析,他认为有一种内见。这是第二种破析方法。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子璇的解释方法,这里要吧。换成逗号吧。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
这是对方的观点,你不是这样说了吗?如果你是这样说的话,这样解释比较好懂一点,其他注释对了很多,有些大师遇到难懂的地方直接走了。我们很希望这个大师能不能讲得细一点,那个能不能,
如果内见,刚才讲了外见没有,按内见,则什么都见得到,连黑暗 都见得到。那么眼开眼睛,应该见到明相。这种见明,为什么不见自己的面部?
这样推理,应该自己的面部能见得到。
为什么呢?因为自己的心,连内部的黑暗都见得到,自己最近的脸,为什么见不到呢?
下面有几个不同的……
【焦】是三焦,上焦在胃上,中焦在胃脐之间,下焦在脐下,三焦属命府,是六腑之一,所以叫焦腑。
开眼见明,何不见面?
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 乃在虚空,何成在内?
开眼见明,何不见面? 若不见面,内对不成。如果自己的面都见不到,怎么会见内呢?
不成立。
下面再推理。
如果能见自己的面成立,那么,此了知心,及与眼根, 乃在虚空,怎么会变成内呢?
前面应该是,如果睁开眼睛,内心都能见得到,自己的眼为什么见不到?
这是第一个太过。
第二个,如果见到自己的面,应该到对面去。就象修本尊一样,自己怎么见呢?不是照镜子,不能以自己的心识见自己,所以应该跑到对面。这是发应成太过。
如果要见自己的面,你的眼根和心应该跑到虚空中,不然怎么变成见自己的面呢?没办法的。
这是第二方面,身和心应该分享。
身体在这里,心跑到对面的虚空了。
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
如果灵魂出窍,如果心识和这些在虚空中,那么,自非汝体。自己身体和虚空中的心识,不应该成为一体,应该是分开的。
这样的话,就象是如来见到你的面,如来也应该变成你的身体。
第二个太过是什么呢?
如来的身体就是你的身体,因为你见到面的缘故。
子璇立了一个三相推理,如来的身体是你的身体,因为见了你的面一样。如同你的心和身体。
原因是当时佛在前面,看到了你的身体,看得到,实际是自己的心和眼识 ,因为自己的心和眼识 跑到空中去看到自己,是完全一样的。
发这个太过。
前面的太过,心和眼,已经变成虚空中,那么你的心不在内,为什么?因为见到你的面,心肯定不在身体里,就象看到他人的身体一样。
是两个应成,三相推理来论证。
这是第二个问题,佛陀成为你的身体一样。
第三个,身和根互相没有感觉,身和心互相没有感受。
为什么呢?
因为你的眼睛和你的心,在虚空当中,身体在地上。
所以你眼睛能看到,身体不一定有知觉。
因为一个在身上,一个在地上。你应该承认,身眼两觉,身体在地上,心在虚空中。
虽然一个身体,最后变成了两尊佛。一个是虚空中的你,一个是地上的你。都是有知觉的。
这样虽然你是一个相续,也应该变成两个相续。这样的话,一个成佛,变成两个佛。一个叫释迦牟尼佛,一个叫什么……变成两个相续的过失了。明白了吧?
今天讲考应该最后一个问题要讲考。
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是故应知,所以你说的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内在的心的本体不成立。
就如《六祖坛经》中说,不识本性,学法无益。
所以,心的真正的本体,如果没有了达,可能不管是做什么事,都很难。
所以我看到有一本书中讲,心不仅是我们观察 自己内心的时候,要认识到它的本体,更重要的是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心没有了解,它给我们带来的许许多多的困难和痛苦。认识自心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自在潇洒。
所以我们很希望,大家在修行过程中,修一些对自己内心有关的法门,是很重要的。
有时我们很重视对外在的研究,比如学诗学,设计,建筑,世间的各种知识,当然对生存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法,所谓的业力,这种业力通过它可以创造很多东西。
本来不是这样的,但自己内心做各种疙瘩,愚者把自己束缚得非常紧。
哪本书上说,有一个人叫乐广,请一个朋友与他喝酒。当时朋友 中间时心里不舒服了,就不喝了,回去了,生病得很严重。
乐广知道去看望他,问他为什么生病?他说我当时不小心喝了一个小蛇,喝了之后就生病了,看了医生不见关效。
乐广很智慧,说不可能吧,我们再喝一下。
他因为是朋友 又来了,又坐在原来的位置。让他喝的时候,当时酒中还是显现小蛇,他问,你的酒杯里是不是还有小蛇?他说是有。他把墙壁 上的弓取下来的,原来不是蛇,只是影子而已。当下他的病就好了。
所以,有时候我们的分别念,尤其是凡夫人的,有人以为他很傻,酒里的影像怎么会带来这个呢?可能会有这样的道理,杯弓蛇影,有这样的故事。
在分别念中造出一个小蛇,眼睛能见到,心能分别,这时身体可能真的生病。
有一次我在马尔康检查 ,医生说我的肺非常有问题,要么马上做个手术 。当时我马上就痛了,觉得自己很严重了。
过几天去成都检查 ,医生说没有,当下就不痛了。
这也是一种显现,因此我们特别需要认识自己的心。我觉得密宗的方法比《楞严经》更简单。《楞严经》的方法比因明还难。也许你们不这么认为。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呆会儿听讲考哈。
【注】此笔记文稿仅供参考,为尚未定稿版。
往期课堂笔记回顾:
法讯预告
本周日(10月13日)北京时间19:30
继续三转如来藏密意之《宝性论》
我们不见不散~
【注】《楞严经》的研究学习报名,暂时截止。
文字整理 | 一心一意
配图 | 阿源
求学足迹
一起温习上师的金刚语,获得上师的意传加持。
若有错误,在此忏悔。
一心一意(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