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智慧之旅73 | 人类面对灾难的心理安慰 Back

智慧之旅73 | 人类面对灾难的心理安慰

求学足迹 求学足迹 2023-07-23

2015年6月7日,老师走进中国传媒大学,与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了“知识与文化的差异”为主题的内容。

在整个主题演讲中,老师从知识不同于文化、文化无处不在无处不包、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学习也要有选择、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从日常生活着手传承传统文化、关注知识与文化更要关心生命实相等几个方面聊起,老师认为,很多人都混淆了“文化”与“知识,认为有知识就是有文化,但这两者并不完全相同。文化可以体现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师自己更重视文化。我们需要从日常生活着手,传承传统文化,每个人都应该用智慧来观察生活,要有一种责任感,坚持本民族传统的语言、生活方式,同时更要关注生命的实相。

 

中国传媒大学(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中传”,位于首都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信息传播领域行业特色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亚洲校园 入选高校,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发起单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单位,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1958年更名为北京广播专科学校。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2000年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划转教育部管理。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2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东校园(原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整体并入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9月  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截至2021年4月,学校占地面积46.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88万平方米;设有21个教学科研单位,84个本科专业;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1个专业硕士类别;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教职工1969人,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10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000余人。



1、现代人的思想和前人非常不同


以前的交通、信息都比较闭塞,人与人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信息往来并不是非常便利,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则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所接收到的信息非常多,导致我们所要面对的问题、痛苦也越来越多。面对这样一个新的挑战,我们需要有效的应对方法,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互信、互相学习不可缺少。因此,今天能与大家沟通、互相学习,我发自内心地欢喜。

我对“知识与文化的差异”有过很多思考,不过这几天刚从海拔四千多米的地方来到北京,我好像还有点低原醉氧,也许很多内容不能清楚地表达出来,但无论如何,我们今天可以一起思考。


2、知识不同于文化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这样评价别人:这个人的知识面特别广,是个文化人……绝大多数时候,人们都认为知识和文化是一个意思,但其实这两个词并不完全一样。从我的理解来看,所谓的文化,往往是传统积累的结果。从历史上来看,我们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等等,都是历史延续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文化往往保存在人们的血液中,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体现在穿着上。

在日常生活里,人们的确会在一些场合里,用“文化”代替“知识”。拿我自己来举例:我的父母不识字,既不认识藏文,也不认识汉文,所以我经常跟别人说,我的父母没文化。但实际上,我的父母是有文化的,因为你能从他们身上清楚地看到藏民族的文化气息——他们穿着藏族的服装,讲着藏语,信仰着藏传佛教等等。他们身上的这些藏民族文化特色从没改变过。

很多人都混淆了“文化”和“知识”,认为有知识就是有文化,但这两者并不完全相同。“知识”这个词在藏文中叫“希夏”,就是所了知的东西。这样看的话,知识又可以分为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历史知识、宗教知识、人文知识以及传媒大学所擅长的媒体知识等等。一个人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但不一定就有文化。现在人们经常讲,某某人是知识分子,因为他在学校里读完了本科、硕士、博士,甚至已经成为了博士生导师。但他是不是有文化的人呢?很难说。比如,一个汉族人广闻博学、知识丰富,但对汉族五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一窍不通,那他未必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3、文化无处不在,无所不包

文化可以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来传媒大学的车上,有人给我倒了一杯茶,从倒茶这件事情上就可以体现出各地的文化。汉族人讲“茶满欺人,酒满敬人”。茶倒得太满就是欺负人,而酒倒满了是尊敬对方。藏族人讲“茶不满,心不满”。茶一定要给客人倒满,否则就是不满客人的心愿。你看,各地的文化能体现在当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看似不同,但都有各自的价值。


4、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知识固然重要,否则我们将在这个信息时代里寸步难行,但与此同时,我们更要重视传统文化。其实,当今社会的很多知识都呈现碎片化,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体系,甚至可能永远都不会形成。以传媒为例,虽然新闻、影视、动漫等传媒技术能针对人们不同的兴趣爱好,为人们带来直接或者间接的快乐,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但它们在十年、二十年乃至一百年后,会不会形成一种真正的民族文化呢?这真的很难说。

现在高校里的年轻人非常重视知识积累,可能早就把传统文化抛诸脑后了。也许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没有太大意义,抛弃了也就算了,但对于那些对生命有意义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但不能抛弃,还应该想尽办法保存下来,传承下去。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已经有很多优秀的传统由于种种原因而断代,这对我们自己和后代都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更是文化灾难,但还有一些传统,如果不立刻加以保护,则很可能断在我们的手里。因此,每个人都有责任去继承、恢复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经常对一些藏族的老师和同学们讲,现在的年轻人很喜欢西方的影视剧,变得越来越像西方人,甚至追求美容、整容,同时却丢掉了藏族的传统。年轻人跟老年人的爱好不同是正常现象,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思一下,年轻人为了追逐新的乐趣、新的时髦,放弃自己老祖宗的珍贵“传家宝”,是不是值得呢?会不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在座各位应该都不缺知识,但缺不缺文化则不一定。有些人精通多种语言,精通电脑中各式各样的软件,但却不一定有文化。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说,在一架刚着陆的航班里,当大家在下飞机的时候,有两个人因为踩到脚而吵架。她们先用中文吵,然后又用日语、法语、英语吵,从飞机上一直吵到候机大厅,丝毫不顾及周围人的目光。最后在工作人员的劝阻下,双方才停止争吵。可见,她们都很有知识,懂得这么多种语言,但她们有没有文化修养呢?很难说。一般来讲,有文化的人不会在公共场合中影响周围人的情绪,也不会过于斤斤计较。


5、“他为什么那么聪明?”

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很多人都把时间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上。现在有很多人都得了“低头症”,不管是坐火车还是飞机,但凡有时间,就是在看手机。但手机里的内容能不能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为我们带来真实的快乐呢?不一定。我们无非是留意到这个人发了什么朋友圈,那个人发了什么微博等等,看来看去只会让自己心累。虽然也有人自得其乐,但从长远来看,这种生活不一定能为自己的生命带来真实利益。

尼采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为什么这么聪明》他说:“我从来没有思考过那些不是真正问题的问题。我从来没有浪费过我的力量。”因为尼采懂得什么对人生有意义,懂得虚度光阴只会浪费自己的生命,所以他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只学习有用的知识,不会浪费时间在那些对自己没什么用处的内容上。



6、学习也要有选择

现在网上也好、书店里也好,都有特别多的书,但真正有价值的书可能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大部分的作者在写书时都抱有商业目的,为了引起我们的兴趣,他们不仅竭尽所能地宣传自己的书,还会投机地说出各种相应我们喜好的语言。但这些书真的对我们有益吗?也许暂时能起到“心灵鸡汤”的作用,但从最究竟上来说,不一定有意义。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里面提到,市面上近一半的书都没什么价值,虽然有些畅销书当前非常流行,但一般要十年后才能看出它是否真的对社会和人心有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用智慧来选择要阅读的书籍。


7、分数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对当前的教育现状也有一些思考。现在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过分地重视分数,认为分数高的一定是好学生,分数低的一定是差学生。但分数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一个人的情况。

十九世纪末的德国有一名老师,他特别重视学生的成绩,对其他方面忽略不计。在拍毕业照的时候,他按照成绩好坏给学生们排序,把成绩最好的一个犹太学生放在校长和自己的身边,同时将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放在最不起眼的角落里。这个受冷落的学生就是希特勒。后来希特勒在自传《我的奋斗》中说,这件事让他内心十分愤怒,也是他反犹情绪的开端。后来,希特勒非常努力,不但学识丰富,演讲也越来越精彩。我看过他的演讲,虽然我听不懂德语,只能看字幕,但我觉得他的演讲非常有煽动力。我想,如果他有很好的智慧和慈悲心,一定会变成一个非常不错的人,但是他却发动了战争,力图灭绝整个犹太民族。这多少都与那位老师一味重视成绩、忽略文化修养有关。

现在有很多学校一味重视学习成绩,尤其是亚洲的很多国家,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老师们有时候也能看出来,现在成绩特别好的学生,以后也许会变得十分傲慢,因为他觉得自己在班级里是佼佼者,嫉妒心和傲慢心随之增长,最后不一定有前途。而有些学生,虽然成绩不够优秀,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重视,但是却为人善良,处世得体,这样的人也许前途更光明。所以,我们需要对学生有一种全面的考核,不能过分强调分数的重要性,更不能百分百地用分数去衡量一个学生。

新闻报道上说,去年有一个学生考了SAT满分,非常自信地申请了美国的哈佛和普林斯顿等几所著名大学,但这些大学却都拒绝了她的申请。美国大学给出的解释是,他们更希望录取懂得生活、有人情味的学生,而并不是只懂得学习、考试的学生。从我们的传统观念来看,如果一个考生考了满分,那他一定是个人才,没准是个天才,各个高校都应该抢着录取。这件事的背后就透露出一种心态——我们对学习成绩过分地执著。好像爱因斯坦讲过一段话,大意是如果一个学生总是得满分,并不见得是一件很好的事,因为他可能并不会生活,相反,能在一百分的考试中得七八十分的学生可能更优秀,因为他既懂得学习,又懂得生活。



8、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

我们讨论了知识和文化的区别,相比较而言,我更重视文化。我觉得每个人都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传媒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能在这方面作出非常大的贡献,因为大家的职业能影响整个社会的舆论。但如果大家一味提倡个人生活品质,甚至提倡为了赚钱可以不择手段,那不论是作品还是教出来的学生、编出来的教材,都不会在社会上起到正面作用。


9、从日常生活着手,传承传统文化


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责任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例如民族的建筑、衣着以及语言等等。现在有很多人在讲汉语时夹杂一些英文。可能现在看来这不算什么,但将来英语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可能会越来越大,很多人不得不讲中英“混合语”,这会对本民族的语言产生很大冲击。我平时也要求藏族的朋友们在说话时全部用母语,尽量不夹杂其他语言。虽然精通多种语言是很好的,但自己也应该保持母语的风格。

除了语言以外,现代人的穿着也已经基本西化了。前段时间在一所藏地的学校里,我们为每位老师配备了服装,藏族老师配藏族的服装,汉族老师配的就是西装。西装的确很好看,原本长相很一般的人,穿了西装以后就变得特别帅。由此也可以看出,西方文化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穿唐装的汉族人非常少,大多数都穿西装,有些藏族人,甚至一些仁波切也开始穿西装。

总而言之,每个人都应该用智慧来观察生活,要有一种责任感,坚持本民族传统的语言、生活方式。只要坚持,就会有好结果。


10、关注知识与文化,更要关心生命实相

相信大家平时都很关心自己的生活,但也要关心社会、关心人类。从佛教的角度来说,我们还要关心自己的来世。我们应该在生活中运用智慧,选择性地关心最重要的问题,否则难免会觉得生活令人眼花缭乱,不知道如何取舍知识、书籍、工作,甚至伴侣。

不管是对知识的探索还是对文化的继承,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人生无常,几十年转瞬即逝,如果我们现在还不承担起这样的责任,那有些机会一旦错过就再也得不到了。因此,有智慧、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珍惜这样的机会。知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继承、素养的提升。从我自身来讲,我也爱学习,爱看各种各样的书,但这只能帮助我积累一些知识,不能解决我的生死问题,更不要说解脱大事。所以,尽管平时再累,我也希望能尽量传播一些有用的佛教思想给大家,同时多了解一些世间知识。我觉得这样的沟通才是最有意义的。


注:相关景点介绍,引自“百度百科”词条和网页,图片来自“花瓣网”侵权即删。






 旅游打卡:

1、阅读后留言写出自己的心灵感受或者智慧分享,连续打卡10个地方以上,同时被选中精选留言者,送出一份精美礼物;
2、根据老师的智慧雨露,分享一篇文章,经采用,送出一份珍贵礼物,可以发到邮箱:qiuxuezuji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