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唤醒迷梦 >> 《十倍高效法》:专、勤、坚、久、广、深! Back

《十倍高效法》:专、勤、坚、久、广、深!

YiXi老师 唤醒迷梦 2022-06-17

接着要谈的主题是“十倍高效法”。所谓的“高效”不是指我们比从前的人能够十倍地优越,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相对于我们自己过去低效的程度,应当提出增长十倍效率的方法
我们应当很客观地认识当前的状况。由于自身的条件、学法的因缘、宿世的根机和环境的障缘等等,看起来我们是很差劲的,因此不要浮想得太高。基于普通人的情况,扎扎实实地在这个道上走,争取自身有一些进步,也能期望由长久的努力而不废此生。我们只能首先这样讲,谈得太高无法实现,就成了失望的因素。
所谓“十倍高效法”,《阴符经》里的有一句名言:“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这是讲高效的方法盲人耳根特别敏锐,因为他的心没有分散在色法上,所以声音听得非常清晰。聋子的眼光很锐利,因为他的心没有分散在声音上。“绝利一源,用师十倍”,把力量集中在一个根源上,绝对切实有效地去用功,效率就会比过去提高十倍。如果能“三返昼夜”,也就是持之以恒、精勤不断地绵密用功,效率就会提高一万倍。
也就是针对一个主题,要不断地用功。比如参禅人选取明心见性作为成道的关键,所以他所有的火力都集中在这一点。净土人求生净土,也是一心阿弥陀佛,力求此生得佛摄持,顿时登到不退转地。这都是采取“一门深入,击中要害”的方式来行道的。同样,我们修前行也要这样重点突出,专心致志,集中起来,坚持下去,就会比过去提高很多倍,我们暂定为十倍。这个十倍的提高,是需要每个人在自身上努力做到的,而不是喊口号。如果你不能相应地做改善,不要说十倍,就连一倍也不能提高,只能是退步。
增效的方法具体来讲,正面要把握六字诀,反面要远离六字违品。“六字诀”就是:“专、勤、坚、久、广、深”;反面的六个字是:“散、懒、软、短、狭、浅”。我们要一一认识到正反六个字的涵义,而且要在自身上努力实行,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否则就仍然是过去低效、无效,甚至反效果的情况。这一点大家要引起足够的关注。
“专”:总的说就是专一地修前行,不散在其他地方;细分上说就是专一地修十三个部类的法;再细地说,就是十三个部类里,每一部类要求修法的项目上;再细一点就是每一次抓一个重点。这样心思不浮散在别的地方,就会越来越敏锐,而且有击破的力量
“勤”:是指用功非常地勤奋、勤快、勤作。也就是对着这一个方面,不断地去闻去阅读;在思上就是不断地缘这个方面多多地想,与人多多地讨论;串习这一个项目的时候,十次、百次、千次地去做,这就叫做“勤”。用功很精勤之后,自身就开始变得熟练掌握,而且熟能生巧,逐渐它就化成了我们心里的东西,变成新的系统、新的运作,举心动念都是这样的方式,时时处处都是佛法。这一切全部要靠“勤”字来完成,只有勤才能达到量。
“坚”:由于这任重道远,是一条非常长的路,要一步一步地前进,所以在这个期间志愿不能改变,任何顺逆境缘都没办法夺走,有一个很坚固的心。什么样的电视、电影、小说都没办法夺,各种世间的邪友、邪团体没办法夺,各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别人的说法看法没办法夺,各种炫人眼目的活动没办法夺,各种相似的东西没办法夺等等。他的心不会转到别的地方,这就是志愿坚固。由此他能一心一意地行道,排除万难,任何时处都会把握前行,这要用坚的力量来保持。
“久”:是说修法越久越好,越老越好。不是只想修一个月、三个月,根本不做这种打算,而是尽一生的心力来修,这样就走得非常稳。这个人的确是长年如一日地精修,心依于前行法,依到贫,依到死,在任何处都要修,长久地修,甚至百年如一日不变心地修。
“广”:由于前行是大的原则,每个地方都需要我们突破,而且它有很多要诀,这上面要扩大化地来修。譬如谈到暇满,它不是简略化的东西,光是体性就有三十四条,八暇、十满、八种骤生缘无暇、八种断种心无暇。对这三十四个,方方面面都去观察就是广,这才知道什么是暇满。再说难得,也是从因、从喻、从教言方方面面去体会。或者说义大,在现前的增上生、究竟的决定胜方面具有何等的大义。如此等等都叫做“广”。然而它收摄起来却是一个要诀、一句心里话、一个要点,这就叫做“深”。所以有“广”才有“深”
譬如修无常,按照本法的要求,从器界一直到情界,包括出世圣贤、世间尊王、百代历史、近前人类的世纪变化、自身的生命状况或者各种譬喻,极广大地伸展开观察门,透在一切有为法重要的细节、片段等各方面做面面观,这叫做“广”。这样广展开来做了很多层面的观察、认识之后,就会到达深。这时候心里会现出要点,出现一个不变的观念,这叫做“深”。也就是,我们要从广中提取深,从很广博地展开视野、很广博地体会认识,来集成一个要点、一个法则、一种要诀,这样就是“深”。深上面,要心念深、修行深、观念深。方方面面都深,功德自然是深的。
或者修苦谛,三苦、八苦,整个轮回受生的苦等等,这些叫“广”。它的一一环节、一一要点、一一苦处、一一景象全部是广。把它广展开来,普遍到整个有漏法的范畴里,一点一滴都能透视到,这就是广。而它的“深”就是结归要点,知道轮回是火海,是罗刹洲,是苦的幻轮,是苦的相续,这些要诀性的句子开始在心里出现,之后要提它的时候,从深处一提就出来了。由于生死的总原则能够遍覆在一切面上,它所遍覆的环节就叫“广”,因此从广上能取得深。所以“广学原为深入”,很广地去观察就是为了深入,就是为了得到它的要害
或者在业果方面,首先是《贤愚经》《正法念处经》,一段一段、一处一处,什么业、什么果都非常具体地看到,而不是抽象化地认识。通过这样具体地广展、广演、广看,出现的就是一个个很具体的认识。由于这些非常真实,所以马上会引起具体的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些业果的原则,其实这就是“深”。但一开始我们达不到深,什么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广。当你阅过了上千页的因果经,之后就开始慢慢深了。也就是原则性的东西会从心里出来,观念会集成。观念加深了以后,就出现了定解或者胜解。胜解起来后,他的欲、誓愿、行为就出来了。也就是从极深的因果观念里,会出很大的胜解和欲,有了欲以后就有所谓的戒。初步的十善业道会出来,一个一个断恶的欲、行善的欲都会出来。欲加强了以后,日常的一切行为都为胜解掌控,之后就能够切实地断恶行善,这才是真正踏到了人天的道上。就像这样,非常广博地累积观察,就集成一个很深的正见,这以后心完全能够摄住要点,修任何业果的法都是很深的。
出离心的发展也是这样。譬如集谛,什么是烦恼?什么是有漏业?它的运行机制如何?十二缘起是怎么运转的?等等,一旦透彻了以后,求解脱的心就能够建立了。这样很广地观察集谛以后,很深微的地方就能够拿得准,所有的集最后就归到一个我执上面。
这样就知道了“广”和“深”的关系。其他方面没时间,有时间的话一个一个都可以说。
反面的低效因素或者无效因素就是“散、懒、软、短 、窄、浅。”
“散”:就是不能够在一个重点上努力,心散东散西的。今天刚刚学了暇满,明天就听一个菩提心,后天看一个空性,再后天翻一下大圆满,再后天打打电子游戏,看看足球等等。像这样,就是修到驴年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效果。
为了克服散,就要避免一切其他的外缘,也就是要减缘。世间的缘当然应当全数要减掉。当下能减的尽量减,其中必须减掉三个“电”,一减电视,二减电脑,三减电话。这样我们的心才能安,心安了才能专注在所缘上闻思修。其次,佛法上的缘也一样要减,否则都跟修法冲突。也就是与此段修法无关的书不看,无关的课不听,无关的话题不谈,一门心思专注在一个重点上,一期有一期的重点。总而言之要集中火力持续地用功,心一散就没有效果。
我们这样特别注意保护时,才有一点点效果。即使是在佛法上面,你忙东忙西,做了其他的所缘后,心也会马上分散。心有这个特点,如果持续在一个主题上,它就会保持热气。就是在佛法上,换了题目也马上不同,前面的热量就散掉了。所以对修法的人来说,座上要修固定的所缘,不能东换西换。听也是集中在这里,思维也是集中在这里,下至于口里说的话也是这样的,看的书也是围绕修法的中心来看。不允许散到别的地方,否则没有效果,座上才修到一点,下座很快就散掉了。
大家多数是居士,日常在境界里很快就失掉了,这就更要注意保护。但是,很多人在这种状况下还去看电视、上网、接收各种佛教信息,好像整天絮絮叨叨谈论这些,实际上内心修法的内涵一点也没有。像这样,他的幻想极大,自己俨然是一个“超级成就者”,可以跨在佛祖之上,真正检查修心的内涵却少得可怜。只不过现在人狂妄自大,没有自知之明,谁都不承认自己差,实际上应当要知道是很可怜的。
“懒”:就是依赖性强或者说惰性强,光是你给我讲讲,我听听就可以,找一点感觉,自己不做功夫。他不知道什么事都要从勤苦中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缺少了自己的主动用功是不会成就的,不可能凭着懒散就修成一个心。
懒的表现,比如只是听听,或者看书也是心情好或者有感觉的时候看两页就算了。思维的时候,一开始比较兴奋,后来嫌麻烦就不思了,或者轻描淡写想两下,最后干脆放弃了。就像这样,活在幻想里,哪里会有修法的成就呢?习气一旦爆发出来,哪里能克服?这样长年累月,就像冷水泡石头,一点动作也没有。
接下来是“软”:心没有坚固的志愿。现在是信息时代,佛教的信息也是五花八门,今天听听这个就往这边转,明天听听那个就往那边转,毫无主见。像这样,由于心不断地变换,被境界夺转,所以始终不可能有一个坚固的修法。
第四个是“短”:特别短视,希望很快完成,但这是不可能的。他没有长远的努力,没有修法的日程。完全随意,今天安排什么项目我就干什么,明天没有安排,那很好,可以放假了,想着到哪里去玩。像这样,没有长远的规划和目标,没有一个长远的心。由于缺乏持久的力量,也无法修出成果。
第五个是“狭”:修法的面特别狭窄,就只看这本书这么一点,这是不行的。要把修法的原则扩展到方方面面去认识,这样观念才能转,定解才能出现。定解出来以后,还要在一切处运用。但是现在很多人心量狭小、见识狭小,导致没办法深,也就很难升华。
最后就落在第六个“浅”上:心不深,见地不深,行持当然不深,这样功德也就不深
诸如此类,六个反面的字就是我们低效的原因

◆  ◆  ◆  ◆  ◆ 






扫描关注

唤醒迷梦 早证菩提!

相逢很短 关注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