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讲记 第103课
《俱舍论》有八品,现在学习最后一品分别定,对于在佛经论典中所讲到的禅定进行安立。我们修行佛法过程中,要证悟佛法,禅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要生起无分别的智慧,产生真正的圣智,还是要经由定来达成,所以定对我们很重要。我们知道这些定之后,内心当中会生起一种向往之心,一定要在相续当中生起来等等。
和定有关的其他内容,在此处没有讲,比如要修定的条件、环境、资具,以及其他的教言的获得等等,在其他的大小乘经论当中都有安立的。所以我们真正想要修持定的话,还可以去参照其他经论,比如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禅定休息》当中也讲了一些修定的地点,观察的方式等等。
总之,在第八品当中讲到了和定有关的方方面面的内容。
戊二、就其他而言
就其他而言主要是命终的时候,什么样的定产生什么样的法。
死时净定生烦恼,
染定之中非生上。
此处的前提是有定。在死亡的时候,一种是在净定当中死,第二种是在染定当中死,如何安立呢?
“死时净定生烦恼”,如果命终的时候在净定当中,通过净定作为死心,就可以生起自地,下地和上地的烦恼。以上都是指投生。前面讲过,如果是一般的凡夫众生,都是通过染污心来投生的。
为什么净定当中死就可以生起自地的烦恼,下地的烦恼,和上地的烦恼呢?因为他在投生的时候,一定是染污心,只不过他的死心是净定。在净定当中死,范围比较广,可以转生上地,但是投生的时候,他是染污心,所以此处可以生起上地的烦恼;当然也可以投生下地,生起下地的烦恼;或者继续投生自地,也可以生起自地的烦恼。这叫做“死时净定生烦恼”。
如果死的时候是染污定,“染定之中非生上”,上地是不可能生的,那么只能生到自地或下地,这两个可以生。为什么不能生上地呢?因为现在是染污定,如果你没断掉下地的烦恼,是没有办法转生上地的。而前边情况是净定,可能把自地的烦恼断掉,然后生于上地,但是此处是染污定,说明你还被下地的烦恼所缠缚,你没有摆脱束缚,如何能够生到上地去呢?不可能。所以不能转生上地,也不能产生上地的烦恼。
除了上地之外,他可以生于自地,也就是通过染定,可以在自地当中投生,如果投生在自地的话,他就可以生起自地的烦恼。还可以投生下地,生起下地的烦恼。
所以就其他而言,在死亡的时候,如果以净定死,就可以转生在上中下三地当中,也生起三地所摄的烦恼;如果是染污定,他不能生上,他可以转生到自地和下地,而且也可以生起自地和下地的烦恼。
丁二、别说净定
定有三种,染污定、净定和无漏定。此处是讲净定,简别了染污定和无漏定,也就是在讲有漏的清净的禅定。
净定有四顺退等,
依次随顺于烦恼,
自地上地与无漏,
渐次生二三三一。
前面讲“净定无间生亦尔”,是否是必然的绝对的生起一切善呢?不确定,为什么不确定?因为净定当中有四种分类。如果我们不把这四个分类搞清楚,什么情况下他是生染污的,什么情况下他是生自地的,什么情况下是可以生上地的,什么情况下是可以生无漏的,就好像是一片混沌,分不清楚。分了四类之后,轮廓就特别清楚。
所以世亲菩萨在颂词当中把净定的四种情况给我们做了介绍,“净定有四”,净定里面有四个分支,或者说四种情况。“顺退等”,第一个叫顺退分,即随顺于退的;第二个叫顺住分;第三个叫顺胜分;第四个叫顺抉择分。
四种的体性或者可以产生什么,在第二句第三句讲得很清楚,“依次随顺于烦恼,自地上地与无漏”。顺退分是随顺于烦恼的,顺住分是随顺于自地的,顺胜分是随顺于上地的,顺抉择分是随顺于无漏的。
首先什么叫顺退分呢?总的前提,他的本体是净定,但是这种净定是随顺于退的,也就是很容易退,退了之后就产生染污了。他没有守护住自己清净定的本体,类似于比较容易被烦恼染污侵犯,比较容易失守,但是他还没有退,一不注意就有可能退失,所以叫顺退分。
顺退分是随顺于烦恼。前面讲净定当中有十一种,净定和无漏定有十种,再加上一个随顺于烦恼的,就是十一种。在自地当中可以生起染污定,是哪种情况?即净定当中的顺退分。如果他内心当中安住顺退分的净定,依靠顺退分,他就可以生起染污定。
第二个叫做顺住分,是随顺于自地。他可以自地生自地的定。他不是随退分,是随住分,是可以安住的,可以在自地的禅定当中安住下去。自地的净定生起自地的净定就是顺住分,他不容易退失,但也不太容易往上走。虽然可以往上走,但是从他自己的本性来讲是顺住的,安住于自己当前的禅定当中不太容易退失。颂词当中是随顺于自地的。
第三个是随顺于上地,即顺胜分,“胜”是上地的禅定,比自地的禅定要殊胜。这种净定有一种向上的力量,是比较殊胜的。这个定本身就是顺胜分的,可以随顺于上地,可以在自地净定的基础上生起上地的净定,所以叫做顺胜分。顺胜分在第三句颂词中对应的是“上地”。
第四种是顺抉择分,对应无漏。抉择是什么?前面讲过抉择就是圣智。此处的顺抉择分和加行道的顺抉择分的侧面不同,此处是从净定的角度来讲的,而加行道的顺抉择分是从整个四谛十六行相讲的,所以这里的本体不太相同。但是这种定仍然可以生起无漏,随顺无漏。
所以在净定当中有四个部分,四个部分当中可以生起无漏的是顺抉择分的定。顺胜分、顺住分,顺退分这三分没办法随顺生起无漏,只有顺抉择分这部分可以生起无漏。所以看起来好像只是一个净定,其实分别的时候,里面有四种情况。
四种情况当中有一种是随顺于烦恼的,可以生染污的;有的是随顺于自地的,不退也不增上;第三种的定是可以增上的,生起上地的禅定的;最后一种是可以生起无漏的。
“渐次生二三三一”,顺退分、顺住分、顺胜分、顺抉择分的内部生内部。四种定从内部安立的时候,互相可以生什么,生哪几种。顺退分在四种当中可以生两种,顺住分生三种,顺胜分生三种,顺抉择分生一种。
首先顺退分定可以生起两种,第一个可以产生自己,第二个可以生起上面的顺住分,他如果精进一点,就可以摆脱顺退分,生起顺住分的禅定。
前面说他是随顺于烦恼的,为什么没有生起染污定呢?其实前面我们讲了,他是在四种定当中互相生的,所以他的所生只有在四种定当中选择。按理来讲他是可以生烦恼的,但是染污定不在净定的范围。
所以如果是在内部当中生,那么他可以自己生自己,他自己的等流,他自己的相续;第二可以生起和他挨着的,和他近邻的顺住分,再往上生他就没有力量了。能不能生起顺胜分?不行,能不能生起顺抉择分?也不行,他只能生起和他相邻的挨着的顺住分的定。
顺住分可以生三。第一、顺住分可以退失到顺退分当中;第二、他也可以保持他自己的相续,可以生起顺住分;第三、也可以再加把劲生起顺胜分。顺抉择分隔的有点远,不能产生。
顺胜分也是分三,能不能生起顺退分?不行,隔的有点远。他可以生起顺住分,稍微退一点就退到顺住分去;他也可以生起他自己的同类相续,就是顺胜分生顺胜分;然后顺胜分可以生顺抉择分,生起顺抉择分之后就可以生无漏了。顺胜分可以生三种。
顺抉择分只生一种,在注释当中说是生无漏定。此处需要观察一下,因为生无漏定属于净定之外。如果是在四定内部生,顺抉择分只生顺抉择分。如果从他的功能的角度,他当然能够生无漏定。
为什么说我们需要观察呢?如果此处顺抉择分生无漏,那么前面顺退分也应该生染污定才对,但是注释讲,顺退分净定无间生起顺退分本身和生起顺住分净定,没有说生起染污定。如果按这标准来讲,最后一个只能说生起顺抉择分;如果按照生起其他定来讲,第一个就可以产生染污定。所以唐译当中最后一个不是安立无漏定,而是安立顺抉择分定,而在这里是唯一产生无漏定,这方面我们要了解。
丁三、别说超越定
此处的超越定只是从超越的角度讲的。和前面的杂修有一点相似,但也不完全是杂修,也不是和超越证一样,他就是一个超越定。修持超越定的人必须是利根的阿罗汉、不动法阿罗汉才能修,其他人修不了超越定。他需要对证悟,对禅定特别特别纯熟才可以修持。
与八地二相关联,
超越一者顺逆式,
以不同类至第三,
即是超越之等至。
“与八地二”,四静虑和四无色共八种,八种当中的二就是有漏无漏。如果是有漏的,八种是齐全的;如果是无漏定,就缺一个有顶。一禅有无漏,二禅、三禅、四禅,乃至于无所有处都可以有无漏,但是有顶非想非非想没有无漏。所以有漏是八地,无漏是七地。
“相关联,超越”,与八地相关联的超越定是什么?大概有三个层次,远加行、近加行和随意而行即修成的正行定。
“超越一者顺逆式,以不同类至第三,即是超越之等至”,颂词不是很好解释,唐译的颂词也不太一样,大恩上师在讲义当中也没有逐字解释。我自己从意义上这样解释,但也不一定正确,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还有其他的解释,大家可以自己看。
首先看“一者顺逆式”,然后再讲“超越”,再讲“不同类”。有漏定有顺逆,无漏定也有顺逆。顺逆式是次第的,按部就班地来。
首先是有漏的顺逆式,从有漏的一禅,到二禅、三禅、四禅,然后到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有顶,叫做顺行。顺行修完之后,又从有顶非想非非想修下来,到无所有定,到识无边处定,到空无边处定,到四禅、三禅、二禅、一禅。有漏定的一个来回,顺次逆次修一次,叫做有漏的顺逆。
然后还要修无漏的顺逆。从无漏的一禅开始,无漏的一禅、无漏二禅、无漏三禅、无漏四禅,然后无漏的空无边、识无边,到无所有处,因为前面讲了有顶没有无漏,所以到无所有处为止。再从无所有下来,识无边、空无边、四禅、三禅、二禅、一禅。
有漏的顺逆式修一圈,无漏的顺逆式修一圈,就是“一者”。他自己修叫做远加行。
“超越”,本来超越可以解释成超越定,此处首先是有漏超越,然后是无漏超越。前面的有漏无漏是按部就班的顺逆,按照次第一个一个来的,还没有牵扯到超越的问题。第二步的近加行有超越。
首先是有漏的超越,有漏一禅超越二禅到第三禅;三禅超越四禅到空无边处;空无边超越之后到无所有。如此超越上去。然后反过来也一样。顺着超越,反过来再超越。通过这样的方式修持超越定。
然后是无漏超越。无漏一禅超越无漏二禅到无漏三禅,如此反复修持。
超越就是近加行。远加行是一禅到二禅,二禅到三禅……顺修逆修都修得很纯熟。同样,无漏也是顺修逆修得很纯熟,修纯熟之后就开始修超越了。修超越的时候,不能夹杂超越,全都是有漏定超越,或者全部是无漏超越。
“以不同类至第三”,种类不一样。注释中讲, “至第三”,到第三种修法的时候就是正行。修的时候,从有漏的一禅直接超越到无漏的三禅,但是唐译讲中间还有一个次第,一个有漏定,一个无漏定,比如有漏一禅,无漏二禅,有漏三禅,无漏四禅。这个步骤也包含在不同类当中。
修完之后就开始修大超越了,从有漏一禅直接超到无漏三禅,无漏三禅修完之后直接超越到有漏的空无边处,然后有漏空无边再超越到无漏的无所有处。然后再从无所有处返回来修。顺次修、逆次修,到第三的时候,正行就修成了。
修的次第,首先是有漏的顺逆,然后是无漏的顺逆,修完之后是有漏的超越,无漏的超越,然后再修一个有漏,一个无漏,再后面是有漏超越一个,到无漏。这样的超越定非常殊胜,非常纯熟。
阿罗汉通过这样的训练,不管是有漏定还是无漏定,可以随意安住任何的定。
到第三的时候,就已经特别纯熟了,远加行、近加行修完之后,正行也已经修成了,不同种类的三种可以随意而行。
以上安立为“超越之等至”。意义是这样的,但颂词是不是这样解释,请自行观察,不一定完全正确,因为在解释此颂的时候,注释当中也没有特别明显,自己是对照注释解释的。其他解释只要没有违背原意的话,都是可以的。
前面讲了,要修持这样的超越定,必须是人,而且是三洲的人,北俱卢洲不行,而且是一个利根者,不动法的阿罗汉可以修持。
利根者有很多,凡夫当中有利根,有学道当中也有利根,但是虽然都是利根,不是阿罗汉还修不了;虽然是阿罗汉,但不是利根阿罗汉也修不了。所以第一个需要是人的身份,第二方面需要是利根,第三个是阿罗汉,这几个条件具足才可以修超越定。
大恩上师在注释当中讲,大乘当中也有很多超越定,但是因为大乘的智慧更加深邃,情况也更复杂一些。
丙五、法之差别
主要讲禅定依靠什么所依可以生起来。
静虑无色依自下,
非上下者无必要,
唯生有顶之圣者,
现前无所有尽漏。
“静虑无色依自下”,依靠自地或下地为所依生起四静虑和四无色。依靠自地的所依生起自地的禅定,或者依靠下面的所依生起上面的禅定。
“非上下者无必要”, 并不是上面的所依生起下面的禅定,没什么必要,为什么呢?因为自地本身有很殊胜的禅定,所以不可能依靠自地的所依生起下面的禅定。所以下面的所依生起上面的禅定,或者自地的所依生起自地的禅定是可以的。
是不是完全都是这样的呢?也不一定,这是一般情况。有一个特殊情况,“唯生有顶之圣者,现前无所有尽漏”,有一种圣者,比如不来圣者,他已经转生到有顶了,他的所依应该是最高的[0],但是非想非非想有个缺点,就是没办法引发无漏道,自地没有无漏。
如果不来圣者要在有顶涅槃,怎么办?他的所依虽然是上面的,但要现前一个下面的禅定,现前无所有的无漏定才可以尽漏[1],因为无所有有无漏道。
所以一般情况,上面的所依不生起下面的禅定。但是有个特殊情况,有顶的圣者要断除最后的烦恼,要尽漏,自地没有无漏道,他不会现前一个四禅、三禅等离他很远的,而是要现前下面一个离他最近的无所有处定,然后通过无漏道来对治内心当中剩余的这样属于有顶的烦恼。
有爱缘于自地蕴,
净无漏定缘一切,
无色正行善行境,
非为有漏之下地,
以无漏断诸烦恼,
未至净定亦复然。
“有爱”,即染污定,染污定的所缘是自地的蕴,净定和无漏定可以缘一切。以上讲的是静虑。“无色正行善行境,非为有漏之下地”是讲无色的正行定。后面的两句讲什么定可以断烦恼。
“有爱缘于自地蕴”,和味著相应的染污定,只是缘自地的有漏的蕴。那么为什么只缘自地,不缘下地呢?因为虽然是染污定,但是毕竟远离了下地的贪,只是对自地的五蕴生贪,只是贪著于自地的禅定,不会缘下地生贪。如果对下地生贪,他就要退失现在的染污定,生到下地去。比如初禅,虽然他生起了味著,但是他只是对初禅味著,只是失去了初禅的净定而已,他还是安住在初禅的定当中,还是初禅的染污定。所以已经远离了下地之贪,他是不会缘下地的。
他也不会缘上地的法生贪,为什么呢?因为上地的法还没生起来,怎么会对上地的法产生贪著呢?所以他不会缘上地。他也不会缘无漏,如果缘无漏就成善法了。所以只能够缘自地有漏的蕴。
“净无漏定缘一切”,如果是净定或无漏定,如应可以缘一切,即有为法和无为法都可以,但也看情况,也不是决定的。在无为法当中,无漏定缘的是抉择灭,但是不会缘无为法当中虚空择灭和非抉择灭。不会缘的原因,在唐译的注释当中也讲到了,因为他所缘的都是四谛的范围,而虚空择灭和非抉择灭这两种无为不属于谛。它会缘择灭无为,所以还是可以说无漏缘一切有为和无为,无为当中一部分也算是无为。
“无色正行善行境”,无色界的正行定,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的正行定,所缘是“善行境”。善的行境有两种,一种就是真正的净定的自性,第二种是无漏的法。无色的正行有的时候是有漏的,有的时候是无漏的,它可以缘自地的和上地的有漏善法和无漏法。
“非为有漏之下地”,如果下地是有漏的,他不会缘。是不是完全不能缘下地的有漏呢?如果是无色定当中无漏的这部分,可以缘有漏下地。因为类智可以缘九地,除了自地之外,下地也可以。如果是有漏的法就不能缘。
断烦恼的情况如何呢?“以无漏断诸烦恼”,无漏的一切定都可以断烦恼。
“未至净定亦复然”,无漏定不一定是在未至定当中,无漏的正行定也可以断烦恼。“未至净定”,即净定当中的未至定,“亦复然”,也可以断烦恼。如果净定是有漏的未至定,也可以断烦恼,通过世间道,世间习粗相的方式来断烦恼。前面再再讲它也叫做断,当然圣者断和凡夫人断不一样,圣者是永远断,连根断除;世间有漏道断,是暂时的断除,如果他失去了定,烦恼还会重新生起,但是它也能够断,断了之后也能够生起择灭。
净定的未至定也是可以断烦恼的,净定的正行定不断烦恼,因为它已是解脱道,只是在未至定当中断烦恼。
乙二、未至定
彼等八种未至定,
体净非乐非苦受。
初未至定亦有圣,
有者说为具三种。
“彼等八种未至定”,未至定从接近于正禅的角度来讲有八种,因为正禅有八种,四静虑四无色定。如果正行定有八种,未至定也有八种。
在唐译当中只有初禅的叫未至定,后面的这些都叫做近分定,所以在唐译当中,未至定和近分定是分开的,其实意义是一样的。得到一禅之前断烦恼的,叫做未至定;得到二禅、三禅乃至于四无色之前的都叫做近分定。此处我们都叫未至定,大恩上师在注释当中讲,其实意义上没有什么差别。
“体净”,他们的体都属于净定的范围,而不是染污定。为什么不是染污定?因为他要离开下地的贪,所以不是染污,他自己是要断除染污的,所以它属于净定。
“非乐非苦受”,即舍受,所有的未至定都与舍受相应,因为是正在和烦恼作战,精进的时候,还没有得到战胜烦恼之后的喜或乐。因为喜乐必须是在烦恼断尽之后,到解脱道时产生的一种功德。而此时他正在全神贯注地和烦恼作战,还没生起解脱道当中的乐受,所以他是属于舍受相应。
“初未至定亦有圣”,“初未至定”就是第一个未至定,即初禅的未至定。“亦有圣”,初禅的未至定也是有圣道的,初禅的未至定可以生起圣者的无漏定。因为初禅的未至定力量特别大,所以它可以有圣道,而其它的未至定没有圣道。
初禅未至定中有无漏,也有净定,因为体净的缘故。
“有者说为具三种”,有些论师说不单单有净定和无漏定,也可以有染污定。为什么可以有染污定?按理说,初禅未至定还没有真正感受到初禅的喜乐,怎么可以产生染污定?有种说法是,以前都是欲界地,属于散心的状态当中,对于寂静的禅定的快乐从来没感受过。现在到了未至定,毕竟已经离开了欲界的散心,他已经得到了某种程度当中禅定的快乐,虽然还没有到根本定,但是因为以前从来没到达过未至定,所以第一次到达未至定的时候,他就觉得快乐已经很强大了。虽然和后边的根本定的快乐相比,未至定还差得远,但是毕定是头一次得到未至定,他也有可能对未至定的状态产生染污执着。
有些得禅定者或者经论当中描绘,禅定当中得到的快乐的确是非常深细的。现在我们觉得耽着外面的色声香味触等妙欲的快乐很强大,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生起禅定的缘故,如果生起了禅定,哪怕生起了一点点的禅定,就会觉得禅定当中的快乐更强大。所以当他真正安住在其中时,他对于外在的这些粗大的欲妙就不会再有很大的兴趣了。
当然是不是永远没有兴趣呢?也不一定,因为他的状态会退失。有一些五通的仙人在虚空当中飞行的时候,看到下面的女人等,他一下子就生起贪着,失去神通,掉下来的情况也有,所以他的禅定也会退失因为他内心当中的习气还没有断掉,如果内心当中的习气一现前,就会失去禅定,还会贪着。所以禅定一旦生起之后,并不是所有的欲妙都不会再生起来。但是一般来讲,他感受到之后,正在安住的当下,他对粗大的欲妙是不会有兴趣的。
因为未至定是一个特殊的定,在未至定当中也有比较强大的快乐,所以当他安住在强大的禅悦中时,也有可能对其产生染污。如果经过初禅,再到二禅的近分定的时候,就不会再染着了。
乙三、殊胜定
殊胜定就是前面讲的殊胜正禅,唐译当中叫中间禅。粗分正禅过了之后就是殊胜正禅。
无寻殊胜之静虑,
具三舍果大梵天。
“无寻殊胜之静虑”,从本体来讲,一禅的粗分正禅是有寻有伺的,然后到了二禅是无寻无伺的。在中间禅殊胜定的时候,他是无寻唯伺,它比第二禅差,但是比一禅殊胜,所以叫做殊胜正禅。如果从中间禅的角度来讲,它是一禅到二禅中间的一个定。它又不是近分定,为什么要单独安立一个中间定呢?就是因为寻伺的情况。
初禅以下是有寻有伺地,二禅是无寻无伺地,中间有一个无寻唯伺的情况,所以在中间安立一个定叫中间定。殊胜定也可以理解,它比粗分正禅殊胜,他虽然有伺,但是没有寻,所以叫做殊胜禅。
这个过了之后才有二禅的近分定。通过修二禅的未至定,才可以生起二禅。殊胜定不是未至定,属于初禅的范围。
“具三”,具有染污定、净定、无漏定三种。前面讲无漏六地的时候,有中间禅,所以他在自己的定当中有无漏道。
“舍”,中间定也是舍受相应。
“果大梵天”,如果你修的殊胜定,可以生到大梵天当中去。大梵天没有无漏道,但是和它的定当中有无漏道是不矛盾的。殊胜定当中可以有无漏道,但是你生到大梵天的时候,以大梵天的身份是没有无漏道的。
前面说可以通过修净定生到大梵天,但是不可能通过无漏定生大梵天,所以大梵天没有无漏道。但大梵天的因,殊胜定有三种,可以有无漏道。所以因定当中可以有无漏道,但果生静虑没有无漏道。
今天就讲到地方。
[0] 三界中,非想非非想处是最高的。
[1] 尽漏,即断除有顶等一切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