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
一七四课下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思考题
3. 怎样从因的角度遮破感受实有存在?请从根境、识境两方面进行剖析。
4. 合掌时左手与右手相碰,究竟而言,这是否叫做接触?为什么?明白这一点后,对你有哪些启发?
5. 《俱舍论》中说:“根、境、识三者聚合时,可以看到外在的色法。”这种说法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根境若间隔,彼二怎会遇?
无隔皆成一,谁复遇于谁?
壬二(受之因触)分三:一、破根境相遇;二、破与识相遇;三、摄义。
癸一(破根境相遇)分二:一、总破相遇;二、破微尘相遇。
子一、总破相遇:
根境若间隔,彼二怎会遇?
无隔皆成一,谁复遇于谁?
人们都认为穿上柔软的衣服、观看精彩的节目,会让自己获得快乐(受),但实际上这种想法不合理。假如真实存在快乐,则一定会有生起它的因,它的因若不成立,快乐显然不能无因而生。快乐的因是什么呢?就是接触。下面分析接触是否有自性。(如果你把这一段学好了,就不会沉溺在感情或名闻利养当中了,这些执著的根源会全部灭除。)
此处的观察方法很容易:在感受快乐时,根与境之间有没有间隔?如果有间隔,怎么会相遇?如果没有间隔,二者融入一体,那谁又遇到谁?最终可得出结论:感受只是一种虚妄分别而已。
下面进行具体分析。(先观察眼耳鼻舌身五根,下面会单独剖析意根。)色声香味触五境与五根接触时,二者之间有没有间隔?如果有间隔,就像东山和西山一样,中间存在很多微尘,那根与境怎么相遇?若有间隔还可称之为相遇,岂不是在美国的人和在中国的人也可接触了?这是谁也不敢承认的。如果说根与境没有间隔,二者显然就成了一体,(我们穿衣服的话,衣服和身体融为一体,身体变成衣服,衣服变成身体,)既然是一体法,又怎么存在相触生受的现象呢?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自己接触自己,这在名言中也不成立。
表面上看来,我们的根可与外境接触,但实际上眼睛没有见过色法,耳朵没有听过声音,身体也没有触过任何对境。圣天论师说:“若见瓶色时,非能见一切,见真者谁说,瓶为可现见?”由眼识见瓶子时,无法见到瓶子的一切支分,所以已见真性的智者谁会说,瓶子是可以现量见到的?这样的观察方法十分深奥,一直沉溺于迷乱显现中的人,恐怕无法一下子接受这种道理。从前良介禅师从小出家,天天跟师父一块读《心经》,有一次念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时,他突然问:“我明明有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心经》说没有呢?”师父猛然一惊,无从解答,说:“我回答不了你的问题,当不了你的师父,我介绍你去一个地方,请某某禅师度化你……”可见,受无自性的道理,一般人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总之,在名言中“根”取“境”而产生“受”,并非事物的本来面目,完全是一种虚妄分别。贪欲大的人对色法、声音、味道等很执著,但依靠观察根与境(或者说感官跟外界)相遇不相遇的方法,无论从世间法的角度看,还是从佛教的角度看,都不能成立受为真实存在。正因为如此,《三摩地王经》中言:“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彼等为量,圣道复益谁?”
这个道理,大家一定要深入观察,不要只是肤浅地了知:“眼睛跟外境碰了没有?没有间隔也不行,有间隔也不行,这是一种矛盾而已。”如此敷衍了事是没有用的。对中观的甚深道理,通过观察你应该有一种体会,每个颂词不但要明白字面意思,还要学会推理。若能再三去思维,你就会明白佛教所讲的千真万确,这些观察方法非常尖锐,任何一个科学家也没办法推翻,不管你学不学佛都不得不承认。
尘尘不相入,无间等大故。
不入则无合,无合则不遇。
子二、破微尘相遇:
有些人可能想:“根与境为何不能接触呢?比如说,合掌时左手与右手可以接触,拥抱时身体与身体也可以接触。还有,按有部宗的说法,外境的尘与根尘都是色法,这两个也有接触的时候,所以接触应该存在。”
以下作者遮破这种观点不合理:
尘尘不相入,无间等大故。
不入则无合,无合则不遇。
外境色、声、香、味、触的微尘,与眼根、耳根、鼻根等的微尘接触时,二者有没有融为一体?如果没有,而只是少部分微尘相遇,那怎么能称之为二者接触呢?比如说在合掌时,两只手接触的话,左手的微尘与右手的微尘应该一一碰上,只要一合掌,两只手就应粘在一起,再也分不开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正因为两只手没有真正接触的缘故,所以随时都可以分开。
再进一步分析,根与境要相遇也不可能,因为根尘与境尘不可能无间隔地接触对方。假如二者是有分微尘,根尘与境尘各占自位,就像两个馒头放在一起,这个馒头不可能占那个馒头的位置一样,根尘与境尘不能相互进入对方;假如二者是无分微尘,则无法避免须弥山变成一个微尘的过失,所以,不论有分微尘还是无分微尘,根尘与境尘都不能互入。既然不能互入,二者就无法会合,无法会合也就没有办法相遇,这样一来,根境相触的因不存在,又怎么产生感受的果呢?因此,我们穿上厚衣服,身体觉得很温暖,完全是一种迷乱错误的妄念。
然而,众生不了知这一点,颠倒地认为男女拥抱接触、耳朵听到妙乐可以带来快乐,其实这些只是因缘聚合的假象,诚如《三摩地王经》所云:“如人在山谷,歌哭言笑响,闻声不可得,诸法亦复然。”你对着空谷大声叫喊,不管是哭也好、笑也好,都会有一种回声,但若真正去寻找,回声在对境上找不到,你身上也找不到,它只是因缘聚合的产物。同样,我们特别执著的各种感受,也是在错误观念支配下所起的颠倒分别,若认识不到这一点,而随分别念去疯狂执著,这是相当可悲的行为。
大家一定要明白,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也好,根与外境之间的接触也罢,都是在未经观察下安立的名言假象,实际中不可能存在。这个道理十分殊胜,不管哈佛还是清华、北大,任何一所高等学校都学不到。我始终觉得,世间对人生和宇宙的评价只是一个平面,而佛教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诠释。你看,仅仅是一个感受,佛教对它的因、果、后果、作用、因缘,暂时显现是什么样,最终变成什么样,它的真相是什么样……全部分析得面面俱到,这就是佛教的伟大之处。
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佛教涵盖形形色色的世间知识,而世间知识却无法囊括佛教。现代物理学能不能涵盖佛教呢?绝对不能,虽然量子学比较接近真理,但如果进一步去观察,物理学与佛教的距离极其悬殊,因此,大家对佛教要有坚定的信心。我个人而言,虽然学得不是很好,却能对佛教的理念坚信不移,哪怕成千上万个智者说佛教不合理,也不可能动摇我的见解。为什么呢?因为我经过多年的努力,确实发现佛教的智慧无与伦比,能够解释世间上的所有学说。尽管我并不是精通世间的所有学问,但基本上的了解还可以,物理、化学、工业、商业、其他宗教等各方面的书,大概也看过很多,然这些与佛教比起来,可以说有天壤之别,所以希望大家不要随随便便认为佛教不合理。
当然,现在很多人一天到晚忙生活,目光只是盯在金钱上骨碌碌转,不一定关心这些问题。也许他们会认为:“根与境之间碰也可以、不碰也可以,这些跟我没关系。只要我每个月工资能保证就可以,只要生活费足够就可以,管他三七二十一!”有了吃的穿的就什么都不想,萨迦班智达说,这种人跟牦牛没什么差别。我们作为一个人,应该想到未来的解脱,想到真理以什么方式来掌握,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无分而能遇,云何此有理?
若见请示我,无分相遇尘。
无分而能遇,云何此有理?
若见请示我,无分相遇尘。
有些人又说:“无分微尘应该可以互相接触。有分微尘不可能接触,因为微尘既有方分,一端接触,另一端必然无法接触,故不叫真正的相遇。因此,若承认有接触,则应是无分微尘的接触。”
作者驳斥道:互相接触的无分微尘,绝对不可能有,因为所谓的无分微尘不存在,说它接不接触就更不合理了。物理学家虽认为有最小的单位,但其存在的理由并不充分。如果有人能找到一个无分微尘,寂天菩萨以讽刺的语气说——那你最好给我看一看,让我也见识见识。
关于无分微尘(极微),内外道有不同说法,《中观庄严论》云:“许粘或环绕,无间住亦尔。”外道认为极微相互接触聚合一起组成粗尘,有部宗认为其余微尘带有间隔而围绕一个微尘,经部宗认为极微并不粘连在一起,是以无间隔的方式而安住。他们均认为极微实有存在,但这些观点都不成立,所以静命论师说:“极微如何成,无分唯一性?”
还有些外道认为,极微一定实有存在,因为有天眼的瑜伽师可以现见。对此,月称论师在《四百论大疏》中言:“极微本身并不成立,若说瑜伽师见到了极微,唯是一种颠倒识,如同有眼病者见到空中有毛发一样,这些所见的极微如同毛发,皆非名言正量。”
那么,如果无分微尘不成立,就无法安立根境相触,一切苦乐也就变成了迷乱欺惑的行相。人们没有观察时,觉得穿衣服很舒服,而一旦经过详细观察,就会发现这完全是颠倒执著。比如,可观察衣服的微尘与身体的微尘是不是融为一体?如果是,衣服就变成了身体,身体就变成衣服,这很明显不合理;如果不是,衣服与身体之间有间隔,那说明身体无法感受到衣服的舒服。同理,世人以无明习气所牵,贪著男女情感、色声香味,完全是一种迷乱错觉。
那天我遇到一个法师,他以前特别喜欢因明,但现在对密法信心特别大。他跟我说:“你不应该讲因明,应该讲大圆满。”我就有点纳闷,问他:“你不是天天都喜欢听因明吗?”他说:“那个时候,我正在迷乱、正在犯错误,但我现在很后悔,当时应该学密法!”其实学因明倒不算是什么错误,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对外境执著,并依此而生种种苦乐,这是每个众生都有的,所以一定要记住此处的破析。
意识无色身,遇境不应理。
聚亦无实故,如前应观察。
癸二、破与识相遇:
意识无色身,遇境不应理。
聚亦无实故,如前应观察。
刚才讲了五根与五境不能相遇,因为根是极微,境也是极微,依上述观察方法,这两个极微不能接触,不能接触就不能相入,不能相入就不能生苦乐。现在对方又说:“五根是无法跟外境接触,但意识应该可以与境接触,而生苦乐之感。”
这种说法也不合理。意识没有颜色形状,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既然没有任何形体,那怎么与外境接触呢?如果说无形体也可以接触,则应成手能抓住虚空、拳头能打在石女儿脸上等,有极大的过失。
对方分辩道:“意识不是单独跟外境接触,有些论典中说,根、外境、意识这三者聚合时,才可以产生快乐或痛苦的感受。”
这个说法也不对,因为聚合无有实体。前面分析过“手复指聚故,理当成何物……如空无微尘”的道理,同理可推知,根境识三者的聚合也非自性成立,唯是因缘假合而已。承认是因缘,就不可能为实有,龙猛菩萨也说过:“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圣天论师还有一种观察方法,如颂云:“眼中无有识,识中也无见,色中二俱无,彼何能见色?”在三缘和合之中,眼根不可能见色[1];识也没有单独见色的功能;对境既无眼根,也无取境的识,更不可能有见色作用,根境识三者各自都不能见色,那它们聚合起来,也无法成立有见色作用。比如说三个人各自都没有一分钱,那他们合起来,也不可能有钱买一斤白菜。
因此,因缘聚合的法绝对无有自性,正因为皆是空性,世俗中才有种种显现。这是非常稀有的规律,然许多众生没有了悟到这一点,每天为了琐事忙忙碌碌,造作恶业而沉溺苦海。如果真能了达的话,正如前面所说,就可以享受禅定的美食,世俗中住于如梦如幻的快乐境界,胜义中不执著任何乐苦之相,如此一来,对男女的执著、名闻利养的执著,也就会慢慢消失了。
如今很多人没学过大乘佛法,不了解空性,所以对许多事情特别执著,一直处于错误的观念中。尤其是现代人,极度渴望身心的快乐,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抓住根本。学习了《智慧品》以后,大家应该要明白,快乐只不过是一种幻象,名言中可以希求如幻的快乐,但胜义中一切万法都是空性,不要被各种迷乱束缚住自己,而应有意义地度过人生、利益众生!
好,今天讲到这里。
[1] 因为眼是色根,无有作意,不会发生见色作用。
推荐阅读: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174课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