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丨《亲友书》第5课
1.断除嗔恨之缘——粗语。
①嗔恨之缘——粗语:因为相续中产生了嗔恨,导致语言上宣说粗语。
②佛陀在大乘经典中宣说,众生的语言可以归纳成三种:
A.上等者——称心如意之语。
a.称心如意之语即随顺众生根基的饶益之语。
真正上等者的称心如意语并非一味随顺别人,众生喜欢贪嗔痴,也随顺说贪嗔痴的语言,而是能够用契合六道众生根基的方式宣讲对其有饶益的话,使众生听后满心欢喜地接纳和行持。
b.讲称心如意之语需具备一定修力。
作为一个凡夫修行者,想讲出相应所有众生根基意乐、让所有众生称心如意的话有一定难度。我们虽然发愿希望自己有这种语言能力,但是在跟有缘众生打交道时,讲的话有时不能相应对方的根性,对方不太愿意听,或者即便耐心听了,也不太容易接受,这就不是称心如意之语。
相续中有修行的功德,有威德力,还具有善巧方便,才能使我们语言上具有这种能力。佛陀、善知识宣讲任何语言都可以完全达到这种标准,但也不一定只有成就者才具有这种语言能力,一些修行很好的人,一方面自身有功德,另一方面语言有威力,语障清净,还有一些善巧方便,也具有所说的话语能相应众生根基,使大家听后满心欢喜而随顺他种下解脱的善根,或者增长善根,甚至成熟善根,乃至最后获得圆满解脱的能力。
B.中等者——真实语。
a.讲真实语也要分场合。
虽然上师在讲记中确实讲到要说真实语,但并不表示说话不注重场合。我们讲话时一定要分场合,有些话适合在大众场合说,有些话适合在私下讲。这样,只要说出来的话是真实的,没有欺诳虚伪狡诈的成分,不随便打妄语,也没有赞自嗔他的因素,非常公平,这种真实语就像鲜花一样惹人喜爱。
b.真实语≠恶语。
真实语也需要有善巧方便,语言真实与采用温和的方式让对方接纳并不相违。有些修行人把握不好,说真实语时没有注意对方的接受能力,用严厉的、刺伤他人的方式说出来是不可取的,尤其从大乘佛教的角度来讲更不可取。说柔和语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总体原则,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不要借用真实语的理由出口伤人,这是恶语,是不合理的,也不是佛教所赞叹的。
C.下等者——颠倒语。
颠倒语包括妄语、粗语、恶语、绮语四种语言方面的过失,范围比较广,这种语言不具有真实性,虚假的本性会让对方产生很强烈的不信任感乃至厌烦心。
③言谈时需具足的法相。
【教证】《入行论》:“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
A.称意。
即所说的话要让别人在一定程度上愿意接受,最低标准是以让别人易于接受的交谈方式或表达方法交流。再讲高一点,说出来的话让别人乐于接受、称心如意,这就需要一点善巧方便。
B.义明。
所说的话意思要明确。有的人讲话时,自己心里很清楚想讲什么,但却表达不清楚,这可能跟语障有关,我们平时要注意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C.语相关。
讲话时跑题、主题不鲜明,处于漫无边际的绮语状态,最后忘了交谈的目的,这就叫语不相关。
④佛教徒讲话需要具有善巧方便。
A.不具善巧方便的表现—讲话严苛。
佛教是意义非常广博甚深的教派,法的内容特别多,出家在家的清规戒律也比其他教派细致得多,有时会导致学佛者学的过程中比较紧张,经常直接说不可以这样,这样有什么过失,而实际上我们自己也说不清楚到底有什么过失,最后只剩一大堆的“不可以”。
B.不具善巧方便的过患。
这种表达方式不易让别人接受,别人接受地非常勉强,甚至会对佛法产生抵触,尤其很多新学员对佛法也没有邪见,但是总觉得一旦学佛就像禁欲的和尚一样什么都不可以做,因此产生畏惧而退缩,使得原本可以增长法身慧命的因缘退失,这就是我们说话方式方法不善巧导致的。
C.讲话严苛之因。
a.不明大乘佛理。
佛法是所有教派中见解最殊胜的,大乘教义充满了慈悲和智慧,并非戒律本身苛责,而是我们的表达方式过于严厉和苛责,如果我们真正懂得其中少分道理,讲话方式不至如此。
b.心相续不放松。
我们的表情、肢体动作和语言都是心的投射,讲话严厉和苛责说明这个人的心相续不放松,如果一个人的心非常温暖,则任何时候都可以照顾到他人的情绪,那么他的语言表达也会有温暖。
D.我们应如何做。
a.应跳出佛教徒的圈子审定自己。
我们度众会涉及到不学佛的人,如果只是用纯佛教的话语去讲,佛教徒容易接受,即便他觉得你讲的方式方法苛责也好,温和也好,最起码从道理上他可以包容你,因为佛教徒在很多方面思路是相同的,佛教徒之间都觉得只要谈佛法就没有问题。但这与普通大众的拣别力存在差异,如果不学佛的世人感觉到一个人的语言非常善巧、温暖、契合他的心意,可以给他带来精神食粮,从而对这个人大加赞叹的话,那可以说明这个人的语言能力符合颂词所讲的标准。否则说明我们的语言有还很多欠缺,我们不能把自己局限在佛教徒的小圈子里而自我满足,这个圈子的道友能够接纳和认同是不足够的。
b.学会以善巧方便与他人沟通。
如果我们在见解或者语言表达方式上有欠缺,就要一点点去调整,同时经常去观察那些说话让人舒心悦意,容易让周围人接受,而且周围人很喜欢去交谈的人,观察他的说话方式、他的心态,应用于平时修行中。
仅是语言这一门学问,都有很好的修行意义。不仅是对佛教徒,对家人、同事、朋友、亲戚在说话时,能够让别人觉得非常愉悦,很想跟我们去交流,不管交流什么内容都是如此,佛教徒并非除了佛法什么都不可以讲,要看发心的基点,尤其作为在家居士,是一定要跟世间人打交道的,不可能勉强世间人都学佛,所以不能只谈佛法。
2.教诲精进之对境。
今明后明至究竟,今暗后暗至最终,
今明后暗至终点,今暗后明至圆满。
如是四种类型人,国王当做第一种。
①真精进的相。(详见《亲友书讲记》第3课法师辅导)
真精进不是从“应该”的角度,而是从“愿意”的角度,发自内心愿意接近正法。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克制,如果完全按照自己的习惯,还是很喜欢轮回的放逸,而出于自律,不会明显呈现特别放逸和严重贪嗔痴的散乱状态,但是对善法又没有像一百年吃一顿饭一样非常地渴求,这是修行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暂时还不能说自相续中明显生起了真精进的相,还需要继续在佛法和福报上用功,真精进的相就会逐渐产生。
②颂词中四种类型的人是精进对境之因。精进是相续中好于某法的状态,对境是外在表现出来的结果,外在体现出来的相就是“精进的对境”,由内相续中是否存在精进,导致外在体相达到今明后明、今暗后暗、今明后暗或者今暗后明的四种可能性。
③“今暗后暗至最终”原理分析。
所谓“进即喜于善”,如果相续中没有真精进的功德,则对善法就没有欢喜心。从凡夫人的角度来讲,一个人不可能什么时候都没有分别,不可能大部分时间处在无记的状态,相续不会一直空着,善法填不进去,恶法自然就会补进去。假如相续中没有真精进的体相,无疑就是今暗后暗的结果,今生痛苦不堪,后世从暂时的角度是不快乐、呈现缺乏福报的相,究竟也不可能得到解脱,成为轮回的基石。
④“今明后暗至终点”另解。
我们修行人目前看起来比较有福报,拥有暇满难得的人身,拥有值遇正法的机会,并且已经被真正具相善知识所摄受,这叫“今明”。但是由于自己对善法没有生起欢喜心,也没有把握好自己的修行,没有抓住修行的因缘,反而在具有圆满修行条件的前提下放逸散漫地度过一生,最终修行成为形象,甚至丧失修行的机会,今世谈不上解脱,死后也谈不上解脱,这就是“后暗”。
当然,此处从直接解脱的意义来讲是趋于“今明后暗”的结果。从远解脱的角度讲,如《法华经》云:“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意即缘于三宝种下了解脱的种子,在未来世因缘成熟时还是会解脱,但是不知道何时因缘成熟,这个未知之果还需要等待很漫长的时间。
⑤客观认知自心,以把握中道的精进来达到“今暗后明”的结果。
我们客观认识自心的状态很重要,末法时期的修行人烦恼都很重,我们的修行有很多不圆满之处,既不要给自己定一些不切实际过高的标杆,也不要给自己找放逸懈怠或者慢慢修行的理由,要有百战百败、百败百战不服输的精神,相信总有一天会打败烦恼,这就是真精进。有了这样一颗心,就会有从今暗到后明的圆满结果。
3.教诫表里如一之精进。
当知人类如芒果:外似成熟内未熟,
内成熟外似未熟,内外未熟内外熟。
①颂词中的“成熟”的含义。
大家可能觉得颂词中“成熟”、“未熟”就是指精进,其实作为修行人,相续成熟总体可以承许为内心当中真正获得这样一种修行的功德,具有精进相是相续成熟的一种表现。
颂词虽然是归摄在精进的科判,教诫要有表里如一真精进的相,但是体现出的是:修行人相续中所有行持善法的功德,都可以从相续成熟不成熟来讲。相续成熟的人肯定福报相当深厚,是运用自如、很成熟的状态,而相续不成熟的人,善法还没有培积到圆满的量,还不能够自如运用,这种状态跟科判的精进没有任何相违之处。
②六度中唯有精进具有通于六度的相。
举例来讲,人是一种体,外在的无情世界也是一种体,但是时间没有自己的体(表不是时间的体,表只是代表时间的一种动向),时间是体现在人生老病死的过程,体现在电脑、杯子等外在事物生住灭的过程,所以时间是要依附在某一种法上,才能体现出它的流逝或者存在性。
相似地,我们谈到精进会说在布施方面精进、持戒方面精进、安忍方面精进、禅定方面精进、智慧方面精进,而不会说精进方面精进,在相续中喜于善法的相状是精进。
③学习颂词所讲四种特性时,既要懂得客观地认知自己,也要清楚在我们周围可能有这四种类型的人,只用分别心和眼根难以看清,因此要注意与人交往过程中应把握的原则和分寸。
A.外似成熟内未熟。
a.大天比丘公案。
大天比丘精通三藏,也很精进,其他修行人问他为什么这么精进,他说因为自己是一个罪业很重的人,曾经造作了杀父、杀母、杀圣者的恶业。别人听后很吃惊,便告知了佛陀,佛陀说造忤逆之罪的人不能开缘出家,便把他从僧团中摈除了。但他又不愿意还俗,就走到没有佛法的边鄙地,向别人宣讲佛法,结果他的弟子中出现了很多阿罗汉。有一次去检查浴室,到那以后他觉得非常冷,实际那时他已经圆寂,直堕地狱去感受苦报了,堕入后马上又脱离出来转到天界,所以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堕地狱,等转到天界后他知道自己前世的因缘,特别感恩佛陀和佛法,因为如果没有佛法的力量,他肯定以五无间罪的罪业到阿鼻地狱感受长劫痛苦,所以他以天子的身份到佛前去顶礼、闻法,并获得了圣者果位。
b.会讲法不代表相续中拥有法。
正如仓库保管员帮助别人守护宝藏,但是没有一件宝贝属于他一样,只是懂得三藏、会讲法,但不一定有修行的力量,相续中不一定拥有所讲的境界,这两个概念有天壤之别。所以,我们要通过闻思树立知见、懂得如何修行,之后反复串习修炼,最终变成自相续的境界。
B.内成熟外似未熟。
a.仅凭分别心和五根去判断他人相续不合理。
无患的六根所能照见的只是我们面前的色声香味触法的色法体性,但是相续中的功德并不在我们身之外,并非像瓶子一样能被眼根所照见,所以不能完全凭自己的眼睛所见、耳朵所闻,用自己习惯性的分别心做一定的拣别,就认定这个人是否有功德。
密宗有一些大成就者,外在形象上显现为屠夫、猎人、妓女等低劣种姓,但内相续已经证悟了不可思议的大圆满、大手印的境界。上师曾经翻译的《圣行集萃》讲到的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中,这样的人也比比皆是。
我们要避免凭借自相续的认知对他人随意评价,如果这个人有功德,那我们对他的指责就属于下者对上者指责,非常损福报。
b.名言中如理取舍与清净观并不相违。
作为修行人,名言中需要取舍善恶知识和善恶道友,要懂得如法而取,非法而舍,不要让自己站在以贪心而取、嗔心而舍的烦恼状态中,就能够保护自相续,不会造作恶业,主要还是与发心有关。在名言现相中以合不合理去取舍,遮止自己的贪嗔分别,就是清净心的观法。
4.同品的含义。
同一品类则称为同品。持戒的同品是不放逸,即不放逸属于持戒的范畴。
5.教诫防护根门不贪他女人。
①此处教诫之因。
因为乐行国王是一国之王,可以随意享受妙欲,但是他也是一位在家居士,对修行人来讲,过度享受妙欲肯定是修行的道障。
当然这并不绝对。密宗有一些特殊的修法,像密宗大成就者恩扎布德就是依靠佛陀传给他的不舍欲乐而解脱的法得到解脱,但他是真正的上根利智者,这种特殊修法只有凤毛麟角的修行人可以行持。我们大部分中下根机者根本没有希望,需要直接从内相续中断除、对治、调整自己过度的贪欲来观想。
②修不净观要掌握合适分寸。
有些在家居士修不净观以后,不要说别人的丈夫或妻子,连自己的丈夫和妻子也不想理睬了,这是不懂修法的表现。修不净观的目的是断除贪执心,作为在家人要履行家庭责任,夫有夫道,妻有妻道,需要遵守。
颂词主要是对治对别人的妻子或丈夫产生不该有的、想执为己有的垢染心,观修之后如果对自己的家人不管不顾是不合理的,也不是颂词的侧重点,大家要把握合适的分寸。
③把握心态,轻松学佛。
每个人的心相续都很复杂,末法时期如果凡夫人烦恼不重,也不叫五浊恶世。我们知道自己有烦恼就要想办法去对治,而不要纠结为什么会起现烦恼,应该要思考怎样逐渐把贪欲从十分调整到九分,再调整到八分。
有些人十分贪欲不允许自己有一分,一定要拿圣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是不会修法的表现。因为这必定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标杆立得太高,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所预期的遮止烦恼或者减少烦恼的效果,容易对法生起怀疑、失去信心,或者对自己失去信心,这会成为修行的道障。
佛法本是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都会给人带来暂时安乐乃至究竟解脱的自性,我们在学佛过程中如果连暂时的安乐愉悦、阳光健康的心态都还没能感受到,怎么能说学佛入门、修行精进了呢?所以不要着急,要学会经常调整自心,处在比较愉悦的状态去学佛。学佛者的心态很重要,打好基础再步入佛门,其他方面就会具有很多顺缘。心态把握不好,学佛过程中会很辛苦,大家要学会放松,但不是放逸。
编辑:定解G11
审核:定解G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