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21课-法师辅导 Back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21课-法师辅导

第一次法师辅导——加行教材2011版


正课开示


本课继续学习五种他圆满中——自入圣教和师已摄受。


自入圣教的重要性


1、自入圣教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

虽然我们已具足生逢明劫、佛已说法,佛法住世这三个因缘条件,关键还要自己入于圣教,如果没有趋入佛门,即便佛法如何兴盛,自相续也得不到真正的教法和证法。


2、获得人身不闻法,乃为第九无暇处

我们已经学过八无暇,然而当我们已经获得暇满人身、诸根也圆满,在佛法已经住世等各方面条件已具足时,如果自己不愿意入教也不愿意闻法,是自己给自己造成第九种无瑕。正如佛在经典中所说:“获得人身不闻法,乃为第九无暇处。”


3、以例宣说

(1)如孤儿有条件去上学,但他为了自由而在外到处流浪,虽然非常自由,但真正对于他的身心没有任何利益。

(2)虽然闻法条件已经具足:如佛经、光盘、有上师讲解等,但自己找理由不趋入佛教正规的闻思修行,自相续也不得佛法的受益,对今生来世没有任何实义。


4、以喻宣说

(1)佛法如太阳在空中高挂,由于盲人见不到色法,也如猫头鹰鸱鸮看不见白天太阳具足的色法一般,对其自身也是无利无害。

(2)佛法的阳光普照所有有缘众生,但在末法时代没有趋入佛法的众生很多,犹如没有智慧眼目,即使如黄金般如意宝摆在面前也不识真正如意宝。


5、劝说应行

(1)要想自相续受益,一定要自己主动了知佛法功德并趋入到佛教中修行,这样才能对佛法闻思修行产生意乐,才能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获得佛陀的真实教法和证法。

(2)了知自入圣教的重要性,在趋入佛法闻思修行列、品尝佛法甘露妙味同时,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应发广大菩提心,让周围有缘的人也能品尝到佛法的甘露妙味,缓解他们心相续中的烦恼、无明、黑暗,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乘行者。

(3)解脱关键依赖于自己!佛陀已为我们宣说了解脱道,能否获得解脱在于我们自己是否有意乐去闻思修行佛法。如果以欢喜意乐之心趋入佛法,必定会获得真正受益,所以自入圣教非常重要。


趋入佛门之相似的佛教徒


(一)救怖之发心


如果趋入佛门,是为了今生的消灾祛病,或者是因为害怕来世的恶趣痛苦,虽然已经皈依佛门,但不是真正的皈依,法也只能称为救怖之法,人也不可能真正趋入正道。


1、因上分析

救怖之发心是为了遣除今生遇到的一些违缘,如感情和事业出现挫折或得了重病害怕死亡等,趋入佛门也只是希求在佛法中寻找慰藉;另外,如今生造了很多恶业,了知业因果道理后,为了避免来世堕入恶趣痛苦而皈依佛门。


2、理上宣说

(1)趋入佛法关键在于发心和意乐。如教证《宣说文殊刹土功德经》所说:“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如果没有更高的发心,虽然皈依佛门,但对所学的法来说也是一种救怖之法。

(2)以怖畏之心皈依三宝,虽然与佛法结缘,但也只是间接种下解脱的善根,没有真正趋入到解脱的正道,与具有出离心进入解脱道的修行人相比,要想获得解脱其时间也是非常遥远。 


3、公案宣说

(1)公案:佛陀在世时有500位释迦子弟,因过去罪障业缘见不到佛陀金色如来之身,非常痛苦请求世尊开示业报因缘:在过去毗婆尸佛时500子虽聪明多智但不信佛法,其父亲日月德长者敬信三宝也常劝说儿子,但500子不仅不信还对佛法产生邪见。后依此果报500子同时得病,临终时日月德长者再次劝告他们至心称念三宝,众子虽不信佛法但同声称念了南无佛;依此因缘命终后往生天界,天界福报受尽即堕入地狱,因曾对佛法产生邪见之故在地狱遭受狱卒剜目果报。后经过漫长的五佛出世,500子虽从地狱出来但都只能听闻佛名而无法见佛;直至到释迦牟尼佛出世,能看到佛了,但见不到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2)启示:看不见佛陀相法庄严,不是佛陀不慈悲,只因众生心有垢染。能够得见佛身相好,是众生无上殊胜的福报;不以至诚之心皈依佛法僧三宝,不是真正的皈依;虽以救怖之心称念佛名纵有功德,但与真正的解脱相隔甚远,不能直接获得解脱。


4、教诫归摄

我们不应把获得解脱的佛法用在小小的利益上,超出世间一切珍宝的佛法甘露,如果仅用于救怖之发心,不追求真正的解脱去皈依三宝极为可惜。即便已经趋入佛门,但是不能趋入到解脱正道之中,所以只是相似的佛教徒。


(二)善愿之发心


如果单单只为今生的丰衣足食,或者仅仅追求来世的人天善趣乐果,即便已经皈入佛门,法也只能称为善愿之法,人也没有真正趋入正道。


1、观待众生根基 佛陀慈悲摄受

(1)佛陀观待不同根基的众生,为了种下解脱的种子,通过让众生暂时获得今生、来世的安乐,而有意乐去趋入佛法获得解脱,这是佛陀、菩萨、善知识一种接引众生的方法。如佛经云:“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

(2)“先以欲勾牵”是暂时的,最关键的是“后令入佛智”。最终让众生趋入到佛陀的智慧,获得出世间的解脱安乐,这是诸佛菩萨暂时为众生宣讲人天乘法的究竟意趣所在。


2、公案例说

佛陀住世时长相非常庄严的难陀,最初根本没有出家的意愿,佛陀以善巧方便让他出了家。出家之后难陀还是贪恋自己的妻子,佛陀为了让他消除对自己妻子的贪恋之心,示现了难陀命终后升入天界的果报,当天界天女美妙的福乐示现在面前时,难陀将自己的妻子与天女对比,犹如猕猴比美女!所以他当下就断除了对自己妻子的贪恋之心。

难陀为了来世往生天界享受福报,持清净戒律精进修行,后来佛陀以善巧方便给他示现了地狱的景象,告诉难陀其天界的福报尽了最终会堕入地狱……最后难陀真正发起了厌离心,不再追求人天的安乐,真正趋入到解脱的正道。

此公案说明:佛陀主要观待众生不同的根基而为其宣讲人天乘之法,其结果就是让众生能够“后令入佛智”。


(三)归摄


1、以防怖救畏之心和善愿之心而修行佛法,不能真正趋入到佛法的正道中,相续也不可能产生教法和证法的功德。


2、如意宝一般的甘露妙法,如果仅仅为了遣除违缘和获得轮回中的人天安乐,不能起到佛陀甘露妙法的真正价值。


3、作为大乘行者,如果发心依靠殊胜的菩提心摄持闻思修行佛法,当获得出世间的解脱功德时,其世间一切的人天安乐自然就已经具备了。

如:农民烧稻杆,其炭灰自然就已经产生一样。


4、无论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闻思修行佛法后,完全有能力、自在的面对一些内在与外在的违缘。虽然人生充满种种痛苦,但是有佛法的甘露妙法的滋润,我们的身心也会非常的自在、充满了法喜的欢乐。


所以,为获得最圆满、究竟的一种大安乐,以救怖与善缘之发心而趋入佛门是非常不合理的,是一种相似的佛教徒。








趋入佛门之真正的佛教徒


(一)什么是真正佛教徒


认识到生死轮回、不论是恶趣还是善趣的人天安乐,都没有真正的实义。以寻求自他解脱、超离三界六道轮回而趋入佛门,才算是真正的入道者和佛教徒。

 

(二)真正佛教徒应具备的条件


1、真正的佛教徒,具有真正的出离心了知生死轮回皆无实义,并发广大菩提心、以无二慧摄持,追求自他众生都能得到解脱。


2、以喻宣说

(1)喻:像一个犯了重罪的囚犯,一旦从牢狱中解脱出来,那么他再也没有意乐要重回监狱了。

(2)理:轮回如牢狱、苦海一般,即便在享受人天安乐时,也要了知它不过是一种坏苦和行苦的本性,看透人生的本质而趋入到解脱道,即使今生没有解脱,来世还要趋入佛法修行。


3、没有出离心不是真正的入道者

如何成为真实意义的入道者和佛教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反省自己,观察出离心是否在自相续引发,否则,不仅在家人乃至于作为一个出家者,他也不算是一个真正的入道者,只能说是一种形象上的出家人;所以作为一个真正入道者一定要具备出离心。


4、公案启示

(1)公案:

虚云老和尚曾讲过:从前云南昆明有一太守叫陈兰卿,福报很大,善画鱼、草、兰花等,一幅画的价值非常高。他原籍浙江,有一次回浙江对杭州玛瑙寺感觉非常熟悉,似曾来过;后来忆起他以前曾是玛瑙寺一出家人,由于生前没有真正的悟道,但以前世出家奉持清净戒律身份,后世成为昆明太守,福报非常大,虽然他在后世也常念诵佛号,但他再也没有趋入佛门、出家修行的心了。

(2)启示:

即便是剃发染衣、披上袈裟的出家人,如果在闻思修行中,相续的出离心和智慧没有真正引发,通过他曾奉持清净戒律,来世虽然会有非常大的福报,但再次出家修行佛法的意乐没有了,漂泊于轮回中不能获得解脱,非常可惜。即:虽信佛念佛而无再披缁之意,惜哉。

 

(三)归摄教诫


1、有了出离心才是真正的佛教徒,没有出离心算不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徒。


2、佛法关键是调伏自相续,我们作为世间居士即使工作繁忙、家庭生活压力大,既然有缘听闻到佛法,应当发愿让传承圆满、共修圆满,千万不要从佛道上退失,一旦退失是自己给自己造了无暇处,解脱也是遥远无期。


3、浊恶时代我们要善于把握自己,发解脱的大愿,即便即生不能获解脱,来世也依靠愿力的摄持再逢遇善知识,精进修行佛法、永不会忘失佛法。





师已摄受


(一)趋入佛门还需善知识摄受


1、虽然已经皈依了佛门,如果没有善知识摄受,我们也不能获得佛法的真实受益。


2、面对佛法浩如烟海、广博深奥,我们会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因此佛法的教理与教义也不能在我们相续中得到定解。

(1)例说:如《大藏经》其版本甚多。汉地流通版本有《龙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及《大正藏》函数众多,仅《龙藏》 就分正藏和续藏,合起来有724函;《永乐南藏》和《永乐北藏》分别都有636函;《大正藏》的正藏有55部,续藏有30部,别藏有15部,总共也是有100部之多。

藏传佛教的《大藏经》,经藏有100多函,论藏有200多函,这仅仅是指印度的论藏,不包括藏地一些高僧大德的注疏,如果把藏地高僧大德的注疏加起来,数量更为庞大。

(2)理说:不论是经典与论典,佛法浩瀚无垠,圣教多之又多,所知无穷无尽,没有上师的摄受,我们不能懂得总结诸法的要领并加以修行。


3、修行需要善知识的指引,没有善知识指引如同没有指南针,在佛法的大海中很容易迷失方向。


4、教证

(1)《般若摄颂》云:“佛法皆依善知识,功德胜主佛所说。”

(2)《般若八千颂》云:“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正觉,必先于善知识恭敬承事而依止之。”

(3)《华严经》中云: “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二)获得成就依靠上师的教言与窍诀


1、上师的窍诀是把非常复杂的道理,通过简明易懂的语言给我们进行宣说。依靠上师的窍诀我们才能够对于佛法的理解更加深入,也会深入要害中而加以修行。


2、佛法修行的窍诀归纳为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如果没有依靠一定的修行次第、上师的窍诀指点做接引,那么真正想要在相续中产生真正的出离心和菩提心的话,也是非常困难。


3、上师的诸多言教是佛法总体的精要,也是我们修行的方向,要想获得修行的成就必须依靠上师的教言与窍诀,否则由于对佛法深奥的道理不理解,很容易产生疑惑,甚至怀疑和邪见。

 

(三)依止上师的重要性


1、修行要想获得成就真正趋入解脱道,一定要依止具有缘分、具有法相的善知识,这是极为重要。


2、依止善知识才能懂得佛法的教理和真实含义。如《戒律花鬘论》中云:“六十岁也孩童。”意为即使六十岁出家皈依三宝,但不懂教理与孩童无别,要想懂得佛法的教理必须依止善知识。


3、依止善知识要长期。戒律中规定,如果弟子没有通达三藏,要十年依止上师。长期依止才能让自相续根深蒂固的贪嗔痴习气减弱,上师的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等功德才能在自相续中产生。

(1)喻说:普通的树木落到喜马拉雅山里的檀树林中,也会沾染檀树的香味。只有通过长期依止善知识,檀香一般的上师证悟功德才能在自相续中获得并产生。

(2)例说:世间人要经过九年义务教育才能基本拥有学识,这还不算上大学时间。修行人要真正在相续中产生一些佛法的殊胜功德与世间学问截然不同,它不是一年两年能够完成的,起码要十年以上长时间的依止善知识。


4、随学大德杜绝依师违品

(1)随学大德:古来很多高僧大德,像布玛莫扎、加纳思扎其实在五百世转世中都曾经做过大班智达,极有智慧;但是在即生当中还分别示现在21年、9年中长期依止上师善知识,而获得殊胜证悟。

(2)杜绝违品: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的众生,即使自己不需要花丝毫的代价就可以获得殊胜法宝和闻法的光盘资料,但自己不愿意修行、不去接受佛法,这是末法时代的一种颠倒相,是极为不合理的。

(3)喻说:就像一个人非常饥渴,尽管后面有人拿着水追着让他喝水,他反而不听也置之不理。

(4)教诫:佛陀曾经讲到:除佛以外,其他众生没有依靠自力就能够获得成就的。上师如佛已来到我们面前并发了广大菩提心,他不需要众生去祈请就把殊胜的佛法送到我们面前,此时我们应倍加珍惜机缘、趋入佛法。


5、公案启示

(1)公案:阿底峡尊者来藏地弘法与库、鄂、仲三弟子之间的问答。(具体略)

(2)启示:阿底峡尊者依靠窍诀给弟子开示,说明了依止上师和上师的教言非常非常重要。


6、教证归摄

(1)佛法甚深窍诀的钥匙在上师手中。如教证《真实论》中云:“欲成一切智,即依善知识。仅凭自精进,无能成圣佛。盲人依自身,不能攀高峰。”

(2)依止善知识还需观清净心。如《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依止文殊菩萨时,文殊菩萨说:“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善财童子依止观世音菩萨时,心中作念:“善知识者则是如来,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功德臧。”因此,亲近依止善知识乃可修持佛法的全部,显密法都重点宣说依师需观清净心。

(3)《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中讲:除盖障菩萨向释迦牟尼佛祈请六字大明咒的传承,当时佛陀让他去波罗奈城跟一位殊胜善知识去求传承,当时佛陀告诫除盖障菩萨要对这位善知识观清净心。后来除盖障菩萨到了波罗奈城,见到这位善知识,虽然表面上有很多不如法:比如妻妾成群、衣服沾染不净物等,但除盖障菩萨谨记释迦牟尼佛的教言,对善知识观清净心。后来他依靠清净观得到了善知识六字大明咒的传承。

 

因此,我们在蒙善知识摄受、依止善知识过程中,一定要对善知识观清净心,树立善知识是一切功德的来源之信心。




总摄结说


我们已将五种他圆满进行了宣说,大家要认真观察自相续,是否真正具足了八闲暇、十圆满;这十八种暇满不具足时,应想方设法使自己具足。


第二次法师辅导——加行教材2014版


课前部分


一)学习前行的必要性在哪里


1、树立见解:能够对佛法有整体的认识,通过学习抉择见解。


2、达成修行:通过学习生起了“见”之后,修行和安住应达到的状态,从轮回凡夫庸俗的心达到大圆满的状态。

 

(二)“修行次第”的意思是什么


1、需要次第:佛法的境界并非遥不可及,有时我们觉得某些修法太高了、达不到,主要是因为没有经过前期的修学,所以,要达到“遥不可及”的境界,需要次第修学、逐渐上升。


2、阶段不难:每一个阶段的修法都不是很难,都是我们必须经由的次第。比如要从一楼到二楼,只要你愿意走,肯定可以走到二楼,不是很难,但要是一下从一楼到十楼就太高了,达不到。


3、具操作性:因为每一个阶段不难,次第的每个阶段都不长,所以修法很具有可操作性。


4、是为稳健:按照佛菩萨们、大恩上师这些有经验的修行者(解脱的专家)所走过的路,会让我们在修行上少走弯路;掌握修道次第,明白自己当前的位置,了解每一个修法的必要性和应达到的标准,打好基础。

 

(三)怎样使自己的心和解脱道相应


1、要好好地了知和学习次第。


2、一方面要学习,另一方面要修,修的时候要好好地去落实。


3、上师传授的“修行经验”,需要自己亲身去体验,所谓的经验需要自己去做才有用。


4、打牢前面的基础,调伏自心,才会逐渐相应高法,否则心和法相差太远。



课程部分


(一)为什么自入圣教很重要?


1、需要自入:尽管圣教目前传住于世,但还是需要自己能步入佛门,这是很重要的他缘。


2、需要福报:接触圣教需要很大的福报和因缘,但有些人因缘不够、福报欠缺,所以他没办法在这种能给我们带来最大利益的教法中长时间留存。


3、抓住当下:对我们来讲,尤其是现在一定要学,因为我们能值遇这个教法很不容易,所以需要不断的修学。


4、逐渐解脱:如果接受了教法和证法,从此展开修学之道,逐渐就可以摆脱轮回,获得究竟殊胜利益的解脱。

 

(二)进入圣教有哪些深浅层次之别?


真实的佛弟子与相似的佛教徒之间的差异,关键是看心态。


1.相似佛教徒

(1)救怖之心:如消灾祛病(缘今生)、害怕堕恶(缘后世)等。

(2)善愿之心:如丰衣足食(缘今生)、人天安乐(缘后世)等。


2.真实佛教徒

(1)求解脱心:真正认识到生死轮回皆无实义,为求解脱而趣入佛门。入圣教标准的法相应该是为了解脱。

(2)真实入道:先要从整个轮回出离的意识坚定,生心不要相应轮回模式;然后按照次第,第二步生起菩提心,第三步生起空性见。摄持善法应持同样心态。

 

(三)一起心动念就和出世间道相应,这种状态来自哪里


1、第一阶段:缘出离心反复地闻思修行、反复地观修、安住、回向、祈祷,将内心完全转变成解脱道。



2、第二阶段:菩提心


3、第三阶段:空性见


4、需要强调:如果只是泛泛地学,而对里面的东西不熟悉,要找到一个感觉,找到一个很清楚的认知是很困难的。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如果想要获得很好的收获,就必须要付出时间和经历。

 

(四)什么是修行佛法最大的助缘


最大的最殊胜的助缘一定是善知识,除了这个没有再大的助缘了。所以善知识的摄受是很关键的。如果善知识没有摄受我们,我们在佛门当中就不能受益。

 

(五)值遇善知识是怎么一回事


1、愿力摄持:遇到善知识不是靠运气,不是偶然的。我们在无数的祈祷、发愿和回向当中总是有一个“生生世世不离师”的发愿,因为如果没有去回向和发愿的话,我们就不可能随随便便遇到善知识,他是通过我们的愿力成熟才遇见。


2、需要福德:因为善知识是最重要的助缘,所以值遇善知识也需要很多的福德,没有强大的善根是遇不到的。


3、回向印持:首先我们和善知识之间有因缘,然后通过善根回向,生生世世当中都能够值遇善知识,并且在值遇善知识的时候生生世世如理如法地依止,这个是很重要的。

 

(六)真实的调伏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你是一个法器,上师在调化弟子的时候,他不是要让你高兴,而是你有什么毛病他就给你指出来,告诉你应该怎么去做。有些时候根本不存在面子或自尊的问题,他会用很多的方法去呵斥你、调伏你,目的就是要调伏你的我执。如果是真实的摄受你的话,就有很多的时候会折磨你、让你受苦,但这个不是无意的折磨。每一个让你受苦、让你不高兴、让你不舒服的都是和你的“我执”背道而驰。

 

(七)依师很不容易,我们应怎样做


1、要有很殷重的心、敬畏的心,这样才可以从上师这得到很多的利益。


2、应有珍惜之心


3、依教奉行


4、调伏自心

 

(八)为什么说依止上师很重要


1、从佛法来看:佛经浩瀚无垠、圣教多之又多、所知无穷无尽,假设没有依靠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总结诸法的要领而加以修行。


2、从自相续看:对自己的相续来讲,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到底从哪儿开始入手?是从空性入手,还是从哪方面入手?凭我们自己的能力根本做不到。这就有依止善知识的必要性。


3、从善知识看:善知识通达了佛经之后,他们是这方面的权威,对于修行的要点有能力做归摄,上师直接把正确的意思告诉我们,指导我们修行。所以依止上师学习和自己摸索完全不一样,没办法相比。

 

(九)如何理解“我们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我们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有很多佛菩萨想帮助我们。但是我们自己不去祈祷,和佛菩萨就联络不上,这也是因缘法。上师告诉我们,一个人奋斗很困难,要祈祷、呼唤上师诸佛帮助你。他们很想帮助你,你也很想让他们帮助,这样就结上因缘了。

 

(十)阿底峡尊者为什么说,上师窍诀最重要


1、遣疑

此处不是说经论教典不重要,而是说在实修时、要获得解脱时,上师的窍诀很重要。


2、启示

(1)即便是能够读诵、传讲三藏,对经律论三藏无所不知,对一切诸法的法相也非常通晓,但不意味着就懂修行。我们要把读诵、传讲的整个三藏归纳成能够调伏心的修法的窍诀,必须需要有上师的指点。

(2)变成窍诀之后,就可以从此入手突破轮回的障碍,就可以获得遍知果位。

(3)如果没有上师的实修口诀,就会造成正法和行人相互脱离,正法和行人的相续有很大的距离,没办法相融合。

 

(十一)何为“三种律仪”


1、从密乘的角度来讲:第一个是别解脱戒,第二个是菩萨戒,第三个是密乘戒。


2、从显宗的角度来讲:禁恶行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


3、此处公案中:可能是指誓言,就是三乘戒律,即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誓言。

 

(十二)何为“三门勤奋行善”


就是指身、语、意都安住在善法中。

 

(十三)什么是戒律的精神


真正戒律的精神是保护我们的,让我们不要去造恶业,让我们去修法的。

 

(十四)简要理解密乘角度的三种戒律


1、别解脱戒:真实的别解脱戒一定要有出离心,这个戒律就是解脱的因。如果没有真实的出离心,即便戒条守的圆满,也都是轮回的因。


2、菩萨戒:真实来讲,把菩萨戒守得很圆满,不是只在戒条上守得很清净,如果菩提心、利他心没有圆满的话,菩萨戒也没办法成为真实的解脱轮回的因。如果是一心一意利他的菩提心基础上守护的菩萨戒,就会成为成佛的因。


3、密乘戒:密乘戒的核心是清净观。清净观就是一切都是大清净、大平等的。清净观的十四条密乘根本戒,本身就包含了密宗的见解和修行。所以如果你能安住清净观,在这个层次上把密乘戒守得清净,那一定是很快捷的成佛的因。

阿底峡尊者此处谈及戒律,主要是要教诫我们应以如理如法的心态摄持戒律。

 

(十五)为什么说善法后务必要回向,并且将回向导向菩提非常重要


没有回向的善根属于无记法,第一没有办法确定在哪个地方成熟,第二因为没有通过回向来定位、没有用回向来引导它的走向,所以这个善根不一定成为成佛的因。所以即使日日夜夜都在做善法,但是因为没有回向,它不一定能成为解脱的因,也不一定能成为成佛的因,也许会成为轮回的安乐的因。或者因为我们每天会生起很多的分别念,如果哪一天突然生起一个很强烈的分别念,那么三门所行的善会一扫而光。所以回向是在三门行善之后必须要做的,这是很重要的修法。

 

(十六)为什么内心应舍弃世间八法


如果没有舍弃世间八法,内心还是耽著轮回,那么一切的所作所为都只是为了现世的生计、为了今生能够得到财富、得到名声等等,是得到现世生计的一种因,全都是成为轮回的因,不可能获得来世之道;反之,真实的要获得解脱,就要舍弃世间八法。现在所讲的四个转心法,就是为了让我们看破今生、看破来世,一心求解脱,这就是我们要做到的,所以这是很重要的。

 

(十七)我们应怎样利用人身求解脱道

第一要欢喜,这么难得的人身,我得到了;第二要好好地使用,一定要考虑用得到最大的收益,要投资解脱。第三我们要好好观察,观察后相信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下决心一定要追求解脱,能真实地使用暇满人身,让暇满人身的利益最大化。


编写师兄定解B26,定解B34

审核师兄:定解B07

档案编号B01021-定解B06-002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