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书》02丨阅读参考
1.佛陀的教诲具备初、中、后三善的自性
①从闻慧、思慧、修慧角度。
侧重于自己缘取佛法的过程中要具有初、中、后三善。
初善:最初如理听闻佛法,可以建立初善因缘,成为一切功德的源泉,种下殊胜的善根。
中善:听闻时抉择思维法义,遣除自心的染污、邪见等。
后善:最后依靠修慧来行持,再再修持通过闻慧、思慧所树立的正见,从而彻底远离三有,断除烦恼、轮回,获得殊胜果位。
②从佛法本身意义角度。
初善:最初佛陀以完全利益众生的发心宣讲法义。
中善:佛法的教义本来没有任何过失。
后善:最后依靠这个法可以饶益天边无量的有情。
2.闻思佛法的态度
①对于佛法要有珍惜难得的心,听闻善法无有厌足。
A.相续中圆满通达法义不易。
a.乐行国王虽已对佛法意义精通,龙猛菩萨仍劝诫再次听受《亲友书》的教言,使得相续当中佛法的功德蒸蒸日上。
b.佛法甚深广大。
佛陀初转法轮宣讲了四谛法门,二转法轮主要宣讲了离戏大空的无上大般若,三转法轮主要宣讲了如来藏光明。尤其是二转和三转法轮的要义中主要宣讲了了义的万法实相,只有佛教真正具有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究竟要义,可以使众生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B.地上菩萨对佛法仍有无比精进的好乐心。
地上菩萨(一地到十地之间)都会有一种功德相,会依靠自己的神通神变,瞬间趋往清净刹土,亲近无量佛尊,在无量佛尊面前再再地求取妙法。
C.具缚凡夫求取佛法更应无有厌足。
作为还处于轮回中的凡夫人,还是一个没有出离的、具有烦恼的众生,所闻思的佛法可能连真正佛法的皮毛都没有了达,我们主要依靠法的力量才有可能获得解脱,所以对佛法还不能有满足心,要以无有厌足的方式去求取。
②闻法方式。(详见《佛说阿弥陀经释》第1课阅读参考)
A.所断。
a.三过:耳不闻如覆器、意不持如漏器、杂烦恼如毒器。
b.六垢:傲慢、无正信、不求法、外散、内收、疲厌。
c.五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未领会而持。
d.颠倒四想:就像猎人(喻自己)射杀(喻精进修法为射杀的方便)獐子(喻上师)只想求獐子身上的麝香(喻法),而不想要獐子本身一样。到这里听法就是为了得一点法,对于传承、法脉、传承上师都没有信心,自己已经有上师了,压根就没打算依止这个上师,只不过到这里听一点法而已。
法师忠告:对这个上师有信心,才可以在他面前听闻佛法,这是原则。这种对老师一点信心都没有,在他面前只是求取佛法,然后把这个老师舍弃的行为,在世间都是不合理的,这是人格、素质比较差的表现。世间人也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善知识给你教授了任何一个法义,缘于在善知识这里得到法恩,要把善知识作为自己的师父或者上师想,严格来讲甚至应作本师想。
e.外在威仪:在听闻过程中接电话、做各种动作、跟别人不停地说话、边听边嗑瓜子、吃东西等都不如法。
B.应取。
a.具足四想。
🔸把善知识作医王(良医)想。
🔸把善知识口中所宣讲的妙法视为良医开的药方。
🔸把自己作病人想。
🔸把依靠善知识的妙法去精进修持作疗病想。
b.六度: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精进度、禅定度、智慧度。
在听闻一堂课当中,可以具足六度的自性,因此,大家要调整好心态,听法不是为了听给谁看,或者冲着谁的面子去听,这都不是很好的发心,我们完全是为了自己能够在短暂的时间当中圆满获取成就资粮的缘故,才要求以如法的方式听闻。
c.不管这个法是听过了,还是道理本来就懂了,只要有人在宣讲佛法的真正意义,都应该恭敬顶戴地听闻。
3.何为增上生与决定胜?
增上生:增上产生快乐,属于暂时安乐,依靠信心作为基础,才能够获得这些功德。
决定胜:决定得到殊胜解脱,也是以信心作为基础才有可能得到究竟的解脱。
4.略说随念所信之对境——佛陀等六者
如来殷切而告言:佛陀妙法与僧众,
施戒天尊六随念,各功德资常忆念。
①科判释义:我在处处随从忆念(“随念”即随从忆念)我所信奉的对境,以佛陀等六者作为信心的所取境或所缘境,就可以产生暂时乃至决定胜的功德。
②颂词释义:正等正觉的如来殷切地告诉后学者:佛陀、妙法、僧众、布施、持戒、天尊这六种随念都能产生各自功德的资粮,所以应常忆念。换言之,这六种法是产生功德的根源,尤其对于在家居士特别重要,如果我们能够经常随念这六者,可以获得功德的圆满资粮,所以应该要常常忆念它。
③略述佛陀功德。
A.佛陀,又名胜者,即力胜四魔,从真实意义上来讲,所有的魔都是缘于我执而来,都是自心所现。
B.佛陀具有所有的圆满功德。从自利角度,智悲力圆满,佛陀的智慧、大悲、威力已经达到最极圆满;从他利角度,断证功德圆满,佛陀断除了一切障碍(断德圆满),证达了一切功德(证德圆满),缘于此他可以任运自成地圆满利益一切众生。
C.显宗经常讲三身四智,即佛陀具有法报化三身的功德,以及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四种智慧,也有一些经教里讲四身五智、五身五智;还有一些经典讲佛陀具有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两种智慧,如所有智是指佛陀完全证达一切万法本来的究竟实相,二转及三转法轮涉及的万法离戏大空,以及万法具有如来藏光明,都是佛陀以无碍的智慧照见的。尽所有智,即佛陀能够周遍了知名言中一切万事万物的法相名词、特征、分类,一切所知是无量无边的,同样,佛陀的尽所有智也是无量无边的,他可以以无量无边的方式去周遍了知一切所知法。
D.所谓佛陀,佛是觉悟的意思,佛陀是觉悟者,是通过修行觉悟了自心本性的人。万德庄严的佛陀,给我们宣讲了名言法尔的道理以及胜义的究竟实相。佛陀在随顺世间度众过程中,会随顺名言的因果法性规律,通过语言给我们宣说万法的实相奥义(胜义中一切万法无有自性等),借用佛的教法有无量修行人走出轮回获得了解脱,修成了最究竟的佛果。因此,没有佛陀就没有佛法,没有佛法就没有僧众,三宝主要源于佛陀而来。
E.佛陀现世非常难得。《大圆满前行》讲到一个人要具有三十四种暇满才有可能圆满地学佛,其中包括佛陀出世难、佛法住世难、自入圣教难、缘于善知识有机会学习佛法又是难上加难等,所以我们要随念佛陀的恩德。
④佛法。
A.有些经教把佛法归摄于教证二法。三藏十二部经就属于教法。自相续中所证得的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见,乃至于自相续中产生乃至增上一分的修行功德都属于证法。
B.上师讲记按照《宝性论》的解释佛法可以分灭道二谛。道谛是修道过程的阶段;灭谛是道的究竟,获得了寂灭的果位就是灭谛的自性。
【延伸】我们现在属于道位,但严格来讲,其实我们还像未入道者。
原因:“道”的第一个阶位是资粮道,第二是加行道(这二者属凡夫阶位),第三是一地的见道,第四是二至十地之间的修道,第五是无学道,也就是到达佛果。
其实进入资粮道的条件很高,相续中要有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出离心,并且有缘于无二慧的一些总相的认知等。观察自身,可能感觉自己还没有入道,还是道前的菩萨。一旦入到大乘五道当中,即便是第一个阶位的修行力度就已经很强大了。
⑤僧众。
佛陀的追随者。换言之,无佛则无法,无法则无僧。反过来,如果没有大乘菩萨或小乘僧众,在世间就不会有人懂得佛法的真实要义,就没有人弘扬和守持正法,所以法赖僧弘,意思是佛法依赖于僧众弘扬,所以僧也很重要,僧也是特别殊胜的。
【延伸】有些在家居士看到个别出家人行为不如法,对僧没有信心,就说“我只愿意当二宝居士,不当三宝居士”,我们应如何看待?
这是特别愚痴的见解。
除佛以外,所有出家修行人都叫做僧,你们有信心的任何一位善知识、上师、师父,只要他是出家人,都属于僧的范围,不皈依僧宝,舍弃僧宝,就有舍弃圣者的过失,因为圣者都在僧的范围当中。
按照《宝性论》来讲,僧有解脱和智慧的自性,依靠相续中的智慧可以脱离烦恼障、所知障以及习气障等障碍,最终可以获得圆满正等正觉的果位。所以,修行人也是从僧开始最终成佛的。
僧宝对境严厉。曾有高僧大德讲:在家居士以说出家人过失造恶业最快;以缘僧宝再再供养、赞叹、随念、如法依止培积福德最快。
我们并非赞同大家去依止假和尚,但是作为在家居士,我们相续中不要轻易对自己不了解的或者哪怕确实是破戒的僧人随便藐视和诽谤,要懂得弟子法的规矩。
⑥了知三宝功德必要性。
A.不轻易缘三宝造罪业。
对三宝的功德了知得越深、越细,信心就会越广大,就不会轻易缘于三宝造作一些不必要的非法行,使得自己的罪业忏不清净。
B.生起至诚皈投心。
只凭借“三宝多殊胜呀”、“三宝把我的病治好了”、“三宝满了我的愿”这些很粗大、比较感性的认识就对三宝很有信心是不牢靠的,到后来你发现自己又生病了,再祈祷三宝不好使了,就会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要皈投三宝,去学别的教派。因此,这种对三宝的信心是不究竟的,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圆满,主要是没有理性了解三宝功德所致。
真正皈投于三宝,是完全了解三宝的自性,认定整个三界轮回中只有依靠三宝才可以使我真正出离轮回而走向究竟的涅槃彼岸,获得真实自他二利的圆满,可以承办所有一切的度众事业。相续中完全懂得这些道理,才会发自至诚地生起乃至舍弃生命不舍弃三宝的皈投心,这样对三宝的信心才是完全到位的。
5.广述后三随念
①随念天尊。
我们身语意三门应该恒常依于“奉行十种善业道”、“杜绝一切醇美酒”、“欢喜贤妙之维生”三个条件,才能够转生于天界,否则连善道都不能去,堕到三恶趣当中,更谈不上解脱的问题。
A.奉行十种善业道。
a.十不善业。
身:杀生、不予取、邪淫。
语:妄语、两舌(离间语)、粗语、绮语。
意:贪心、害心、邪见。
b.十善业。
从远离十不善的角度而安立,即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粗语、不绮语、断除贪心、断除害心、断除邪见。
c.在十善基础行持特殊十善。
对于在家居士来讲,在不杀的基础上还放生;在不盗的基础上还作布施;在不淫的基础上还能经常修梵行;在不说妄语的基础上还常说谛实语;在不两舌的前提下还常说和别人的矛盾;在不粗语的同时还常说爱语;在断除绮语的同时还常讲对自他有意义的语言;在断除贪心的前提下,再行持与无贪相合的一些善行,如修习不净观等;断除害心同时能够去行持慈悲心;断除邪见又能在相续中守持正见。
B.杜绝一切醇美酒。
作为在家居士,可能暂时因为工作、环境的缘故断不掉,能断就尽量不喝,如果实在断不了,也要尽量少喝。暂时断不掉,只能自己忏悔,不能因为断不掉,就先不守这一条戒,无所顾忌地喝。酒是一种遮戒,确实有很多过失,因为酒自性会起到一种遮障智慧的力量,所以还是会有罪业所染,我们要把握合适的分寸。
C.欢喜贤妙之维生。
我们应用正道去摄持自己的生存方式,千万不能用偷鸡摸狗、缺斤少两、欺诈等方式。
②随念布施。
A.财物的本性。
a.动摇性。
每个人在获得财富的过程中,都会有最初积累财产、中间守护财产、最后失去财产的过程。
b.无实质。
从名言角度分析,财物是刹那生而寂灭的,所以无有实质。
从究竟胜义角度来分析,是空性的本体,远离实质的自性,所以无有实质。
B.了知财物本质必要性。
了知了财产的本质之后,我们就不必把它抓得那么紧。我们通过今生的努力以及前世的善因使得自己拥有了财富,现在应该合理调配财富,把财富用到最好的地方,就是作如理如实的布施。
C.如理施。
a.发心清净。
不清净的发心:带着竞争心、傲慢心、优越感,为了体现自己财富多、福报大,或者想通过布施增上自己的名誉、得到大家的赞叹等。
清净的发心:缘于对境心相续产生恭敬心、信心,恭敬供养财产作为自己恭敬心的表现,乃至于圆满自身福德的一种因缘;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自己必须要圆满资粮才去作布施,也是相合于大乘的发心;为了让天边所有的众生远离贫穷和痛苦,所以供养以三宝为主的殊胜对境,也是相合于大乘菩提心的发心。
b.施物清净。
依靠非理行为、不合法的方式挣的钱、烟酒类、毒品等都是不清净的施物。
c.布施的对境。
比丘和梵志属于功德田,亲朋属于恩田,贫者属于悲田,缘这三个田作布施产生的功德最大。
🔸布施比丘、梵志属于上供。
比丘是出家人的统称,一般圆满地受了比丘大戒的叫做比丘,有怖魔、除烦恼的含义,有让魔众生起怖畏心的一种力量。
梵志,梵是清净,志是志向,追求清净行为的修行者可以统称为梵志,出家在家都可以用。在印度,所有外道修行人(包括婆罗门)都可以叫梵志,因为他们有清净的志向,而且会要求自己声誉清净,行为上有约束不会沾染罪恶。
🔸布施亲朋好友及贫者属于下施。
【教言】阿底峡尊者:“对远方的客人、久病的患者、年迈的父母等慈爱行事,与实修空性大悲藏者相同。”
贫者实际是殊胜对境。很多人都觉得三宝才是最殊胜的对境,当然三宝的功德不可思议,但是三宝不缺福报。佛陀最欢喜的就是我们去做利益众生的事,如果我们能够缘于贫者作布施,让他远离穷苦,这是能令三世诸佛欢喜、令上师欢喜、令三宝欢喜的因缘。
D.布施的关键在于舍心。
不具足舍心的过患:如果悭贪心特别重,来世很容易堕到饿鬼道(当然堕饿鬼界还有其他因缘,主要跟悭贪有关)。有些人即便作了布施,也是碍着面子并不情愿,实际心里舍不得,这种不一定能脱离饿鬼的果,因为悭贪心还比较重。
布施是否圆满主要在于相续中是否有舍心。钱多钱少并不是幸福真正的根本因,自相续中具有圆满的精神资粮,才是暂时乃至于究竟决定胜的幸福快乐的根本因缘。有些人确实资具不圆满,也可以布施微笑、布施善心、布施温和的眼神、布施爱语等(《极乐愿文大疏释》第37课)。所以碰到殊胜对境时,不要觉得自己没钱就不去考虑,正因为没钱,更应该去考虑。
③随念持戒。
解释颂词:“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
动,指有情;静,指山河大地等无情法。意思是就像一切有情无情都依于大地一样,戒是一切功德的根本。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END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
往期文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