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到了嗔恨心、傲慢心、惭愧心,还讲到了睡眠等等的过失。其实讲这些过失,对很多人来讲,是有帮助和利益的。因为作为修行人,有一部分人有时候明明道理上知道,但是实际行动当中做不到;有一部分人在道理上根本不明白,自己犯了错误,也觉得这是正常的现象,自以为是、无所谓;还有一种人,道理上也明白,但没有正知正念,因为自己的无明愚痴、烦恼深重,一直在放逸的状态当中,所以经常犯这种错误。有这几种情况。
佛陀在即将涅槃时给我们留下来的这些教言,大多数是针对当时初学的出家人和居士,其实很多没有学佛的世间人也可以想一想。比如前面讲到,出家人应该摸摸自己的头,看自己舍弃了所有的装饰品、穿坏色衣、受持应器,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该不该在嗔恨心的驱使下做一些过分的行为?这些表面上看来是对出家人说的。因为出家人都剃了光头,摸摸头的话,大家都知道是针对出家人。但如果不是出家人,作为世间人,不摸头,可以摸一摸良心,问问自己“你良心在哪里?”藏地也有这样的说法:这件事到底合理还是不合理?你双手放在心前,细细地思维一下。狭义而言,这是针对出家人的。但实际上,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作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我们都需要好好想想:遇到这些事情,我会如何处理?上一节课讲到,有极个别出家人不如在家人,或者说出家人如果产生极大的嗔恨心,那就太不值得、太不应该了。作为在家人,他要养家糊口,他有生活的压力,没有守那么多戒,没有受持那么多律仪羯磨,如果犯这些错误,是正常现象。但出家人完全不同,看破今世、放下自在,寻找寂静之道,追随释迦牟尼佛清净、高尚的行为,那这样的话,如果特别明显地明知故犯,太不合理。尤其是出家人更要谨慎。虽然以前在《赞僧功德经》当中讲过,哪怕破戒的人,哪怕是穿碎片僧衣的人,也值得恭敬和供养——这是从在家人信仰的角度或是观清净心的角度来讲的。这里说,作为出家人至少也要在某些行为上比在家人多修行、少烦恼,这是需要的。
事实上,确实有个别出家人不如在家人。那天我说得比较过分,可能很多人认为出家人太差了。也不能这么想,如同《盂兰盆经》中所说,十方僧众的功德不可思议,他们的放下也特别不容易。在家人一般放不下,感情放不下、执著放不下、行为放不下,包括家庭、亲人、工作、地位等好多都放不下。从这个角度来讲,确实出家人能看破今世,还是很伟大的,这种精神非常高尚。但是极个别出家人确实比较严重,藏地也有,比如双方如果有纠纷,有一个中间人来调停,在家人已经同意了,“既然寺院、高僧大德,或者某个官员这样决定,那我们就认了吧,我们只有这样”,但个别出家人,“绝对不可能的,我死都不会这样,我一定要报仇,一定要怎么样……”出家人当中,有些人性格确实比较特殊——我不敢说恶劣,但是性格确实特殊。这种特殊的人,即使换了件衣服,相续也和之前没有什么不同。这跟人的福报有关系,有些有福报的人,即便没有出家,人格、修行各方面都非常成功;没有福报的人,不管依止多么好的善知识、听多少无上大圆满和无上大中观的空性法门、在多少年当中待在某个特别有加持和殊胜证悟的清净地方,但最后的相续跟以前几乎没有什么差别,甚至遇到一些关键问题的时候,比没有出家之前的性格还要凶恶、还要严重。一方面,出家人的行为、选择、精神确实非常可贵,但另一方面,有个别出家人确实性格很难改。我们不能认为:出家人肯定修行很好。现在社会上经常有人说:“你们都是出家人,为什么还这样?”我相信大多数的出家人确实值得随喜、值得恭敬,但极个别人,如果法没有融入心,那只是换个衣服也说明不了什么,他们的相续跟在家人一样。电影、电视剧里经常出现出家人的形象。以前李连杰在《少林寺》中出演和尚时,也剃光头,电影拍摄期间好多人都穿上和尚衣服、剃光头。包括女众当中有些演员也演尼姑,有些人用头套裹着头发,看起来是光头;有些人为了出演某个角色,确实把头发都剃了。虽然如此,但他们不是真正的出家人。所以有些人如果法没有融入心,受戒也没有用。受戒其实很简单,一个下午的时间就搞定了,但这不一定能改变你的相续。虽然刚开始说“我想好好出家,我想修行,我要受戒,我要如理如法”,但是后来心没有调柔的话,戒律也没办法控制你。虽然衣服是具有佛陀加持的袈裟,非常伟大,但是仅仅穿这个能不能调伏自相续的烦恼呢?也很困难。剃光头也是一样,虽然舍弃了所有的装饰品,如果没有降伏相续中嗔恨的恶魔,的的确确就像这里讲的,在某种意义上,不如白衣。尤其是现在,个别寺院里没有闻思修行,剃光头以后,整天干一些粗活,或是跟世间人交往,天天谈世间八法,谈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如此,佛教的戒律、大乘菩提心、出离心没有融入心中,人是不可能改变的。人的改变最主要是依靠教育,教育确实能改变人。如果从小有很好的胎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确实能改变相当多的人。同样的道理,我们佛教中的闻思修行也很重要。闻和思就包括在教育里面,最重要的是要通过修行,修行是改变人最彻底的方式。比如一个出家人,次第学习威仪、行为,学完了以后,再依止一位贤善的善知识。像藏传佛教里的奔公甲格西,没出家以前是那么野蛮的一个人,出家以后就成为了如此威仪清净的比丘。确实通过善知识传授窍诀,再加上自己如理如法地修行,相续马上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出家人很了不起,是受持胜幢的弘法利生者,非常高尚和伟大。但是如果没有这样,我们经常能看到,有些出家人出家很多年,遇到关键的问题时,就开始骂人。从他平时的行为也可以看出,只不过以前有好看的头发,现在头发已经弄到尸陀林而已,除此之外,基本上心相续没有一星半点的差别,可能烦恼更加深重、更加傲慢、更加目中无人。这样的话,确实出家也是不成功的。最成功的出家是相续当中生起出离心,超越三界轮回;如果不能这样,也应该如理如法地守持清净戒律,跟其他道友和睦相处。如果这些都没有,还要在僧团里面经常捣乱、跟居士不和……确实不好。有些居士也是这样。一方面,佛教徒相续中有善根,能学佛,确实很好,在这一点上,还是要高度赞扬佛教徒;但另一方面,佛教的群体当中有各种心态,有时候比社会上还要复杂、难管理,这种情况比较严重。我以前也说过,我附近有一个部门负责人,说明年不想找佛教徒,想找其他人,这样好管理,因为佛教徒是非太多了。有些道场确实不好好闻思,经常有各种不同的心态、烦恼,这样的话,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不太合理。前面的道理,希望我们在座的出家人摸摸心,你相续当中有没有一丝一毫的出离心?你当时到这里出家是为了逃避、为了解脱、为了闻思修行、为了过清净生活,还是为了其它什么目的?如果你当初就不是为解脱,而是因为遇到失业、失恋等问题解忧,有害怕、恐惧的心态,那现在你心态恢复了,也可以了。戒律里面讲过,有些特别痛苦的人暂时不能出家,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痛苦一旦解决了,他就会还俗。我们看看自己刚来出家时的目的是什么?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有些人真的是像大乘佛教里面讲的,为了利益天下的众生;有些是为了自己从苦海当中获得解脱;有些可能也不是这样,而是因为现在社会压力很大,家里也没什么可靠的人,自己也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社会当中没办法混下去。以前我有个同学说,“我们那个同学索达吉,听说他混得还不错……”有些人也是这样的,确实在社会当中混不下去,在这里混一下,如果命运好一点,像我一样在这里“混”得还不错,吃得比较好,穿得比较好,能待一段时间。但是到一定时候,你又开始展现你原来的本来面目,有这个可能性。不管出家人、在家人,每个学佛的人,都应该详细观察自己的相续。一方面,我觉得佛教徒特别好,在如今各种各样邪见满天飞的五浊恶世,哪怕一刹那间产生一个善根也非常了不起;但另一方面,我们跟其他世间人对比的时候,按理来讲,学习了佛教的教义,我们的心态和行为应该不低于其他人。因为我们有特别特殊的教言甘露,所以我们的人格、人品、语言、行为,好多方面应该比得上其它宗教。其它宗教,包括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以及犹太教,近距离接触的时候,他们当中也有一些是是非非复杂的问题。跟他们相比起来,依靠大乘佛教的思想,我们应该更有从容的心,更有包容的思想。但有时候,梦想是梦想,口号很美好,实际上我们的行为和修行能不能跟上呢?我们也不评价,大家自己观察自己、自己评价自己的时候会清楚的。
今天接下来讲: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心为本。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前面讲了,人最好不要有傲慢心或者嗔恨心。尤其有些修行人,因为嗔恨心,整个人都变质了。大乘佛教所有烦恼当中,嗔恨心是最严重的,它能毁坏善根、毁坏自他……有好多过失。嗔恨心严重的人应该经常修一修《入菩萨行论·安忍品》,经常想一想该怎么样对治嗔恨心。《大圆满前行》当中有一些窍诀、忏悔的方法,这些非常重要,否则,对我们每个修行人来讲,嗔恨心真的危害很大。讲完了嗔恨心,开始讲谄曲的心。所谓谄曲心,大家知道,《俱舍论》中讲,谄曲,是不正直的、虚伪的、谄媚的、虚假的。就像我们经常说的,这个人心很不正、心很有问题,不管做任何事情,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言行不一致——这样的心实际上在修行当中与道相违。
《景德传灯录》中说:“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修道之人心要正直,不要虚伪、虚假,当面背后言行一致,无有狡诈、无有虚妄的心,这是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修行人,对众生、对个人不会有欺诈之心、欺骗之心。但现在很多人不管做什么事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包括说话、做事,很多方面都带有一些虚假的成份,这样的话,周围的人也会逐渐知道,自己的人格也会受到损伤,对修行也会造成障碍。所以,应该要有一种正直的心。正直的心,并不是我们经常说的“我人很直、很直爽,直来直去,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直言不讳地说你的过失”,其实这也不一定是正直。真正的正直是不欺骗别人,不虚伪,不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口中说一套、心里想另一套。尤其是现在的网络时代,以经济为中心的时代,很多人的言行举止不一定特别正直。
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我们大家都知道,所谓的谄曲,实际上就是欺骗别人,不管学小乘道、大乘道、密乘道,真正的入道之人,则无是处。《六祖坛经》《维摩诘经》当中都讲到:直心是道场。如果心很直,这是真正的修行人,修行人心要正直。
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心为本:所以,作为一个修行人,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每一个人都应该观察自己的相续,自己的心要端正。说什么话连自己都不相信,做什么事情都掺杂着虚伪,这样的佛教徒确实不适合。《妙法莲华经》当中讲:“谄曲心不实,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如是人难度。”谄心不实,千万亿劫中闻不到佛名,也听不到正法,这种人非常难以度化。真正的修行人,说话做事坦坦荡荡,直截了当,没有很多的虚伪。西方人的思想观念里,最接受不了的就是欺骗。这样的理念,现在这边也受到一些影响。大家都不要欺诳、欺骗,这是很重要的。《二规教言论》里专门有一品讲正直,人法根本为正直,包括刚才《法华经》里面也讲了,世间法的根本就是正直,我们出世法的根本也是正直。
找一个人,要看这个人的人格怎么样。本性善良、很正直,这一点确实很重要。不知道汉地情况怎么样,像我们藏地,找一个人,一是要看本人的人格怎么样,同时还要看这个人的家族怎么样。藏地一般以家族为单位,这个家族在人们的印象当中,大家都有比较公认的评价,就像现在网上的宾馆,大家都要看一下相应的评论。虽然我们没有通过网络来评价,但是在民间私下都会有。比如某家人的女儿嫁到其他家,那这一家的口碑、人格怎么样,百分之七八十的判断是正确的。通过观察他的父亲、他的舅舅、他的家族,一看就知道:这个人应该是不错的。我们那里也是一直奉行这样的。汉地家族的传统,以前也许有家谱,但后来基本上都丢失了,不知道现在是否像藏族一样。所以,家族的人的质量方面,在社会上有一个非常公认的评价。某家的女儿嫁到男方,或者男方娶妻,可能一方面像现在这样,看这个家有没有车、有没有钱、有没有地位,毕竟这也很现实。但是在藏地,更重要的是这家人怎么样。不知道是前世的业力、还是什么,有一些人家里全部都是盗贼。每一个人的人格还是有差别。一个人的口碑不是特别好,跟家族非常有关系。比如藏地某位上师的转世转生到某一个家里时,人们会先评价这个家庭怎么样。听说历史上真的有差别,以前有些高僧大德转世的那个家族的人特别稳重、有能力、有智慧,因为这样的原因,后来这位高僧大德在做事情、弘法利生方面非常成功;有些本身是无误的、没有任何错谬的前世的化身,包括有些伏藏大师,但是因为当时选择转世的家庭不怎么样,后来他的事业也大打折扣。有些人说,这些高僧大德是为了调化不好的家族,所以特意转生到那里。也有这样的说法。
人品非常重要。法师也好,堪布、堪姆也好,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人品很好的话,可能偶尔有点烦恼、有点情绪、有点个人的毛病,但是大的方面不会出什么问题;如果人品不好,虽然暂时受清净的戒律,智慧也非常不错,包括生活富裕、相貌庄严,世间人们羡慕的好多功德都样样具足,但结果不一定很好。人的质量有差别。有些人很好,存有正直的心、善良的心、利他的心,遇到任何事情就像纯金一样,任何时候都不会有变化,都会非常坚定地面对。表面上看,那么多人都一模一样,只是有些人耳朵大一点、有些人耳朵小一点,有些人鼻子大一点、有些人鼻子小一点,但实际上,人内在的种姓、福报、人格等,这些有差别。大家都应该看看自己的心到底是不是很正直,还是说表面上看可以,但实际上自己观察自己的时候,就发现自己一大堆毛病,虚伪心、谄曲心、比较狡猾的心,还有平时讲到的贪嗔痴慢疑五毒……许许多多的过失一大堆,好的方面很少。这不用别人来评价,别人评价不一定是正确的,自己对自己观察的时候确实很重要。我也经常观察,有时候觉得自己以前还可以,现在随着年龄增上,也会想:会不会自己没有主张?会不会容易被人利用?会不会这样?我随时都在观察自己。其实每个人也需要这样,做人很重要,正因为重要的原因,前辈的大德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不同的论典当中、以不同的教言反复强调。如此,也会为我们以后的弘法利生奠定非常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大家暂时会觉得你讲经说法、与人交往说话也是头头是道,口才也非常超群,可是慢慢接触以后,大家都没啥感觉了,甚至越来越有不好的印象。这里讲做人的方法,做人要正直,宜当端心,以质直心为本,刚才我说的是人法根本为正直,这两个意思相同。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下面开始讲欲望。如果贪欲越来越多,所求的利益就会越来越多,如果利益越来越多,痛苦也会越来越多,烦恼也会越来越多。《十住毗婆沙论》当中说,有一些人先求食物,有了食物、求更美好的愿望,有了美好的愿望以后、再求尊贵,有了尊贵以后、不断地追求国王的身份,做了人间国王、还想做天王——天人的国王,所以“世间贪欲者不可以财满”,世间的贪欲之人不可能以财富来满足。即使一个人拥有整个大地上所有的财物,对贪欲者来讲,根本不会满足。可能财富越来越多的时候,痛苦越来越多,因为欲望很难满足。需求可以满足,但心里的欲望是填不满的大深坑,很难满足,佛教徒应该清楚这样的道理。
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少欲之人,无求无欲,没有什么可求的,也没有贪求的欲望,如此一来则没有这么大的过患,也就是刚才讲到的财富越来越多的过患、欲求越来越多的过患。这是从佛教知足少欲的思想出发。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他们觉得欲望是有必要的,他们不认为欲望是一种烦恼、痛苦的因,反而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动力,有了欲望才有勤奋,有了勤奋才有发展,有了发展才有幸福美满的生活。有些西方思想家觉得,一定要点燃你的欲望,激发你的希求心,这是现代文化的追求。他们认为的欲望,不一定是佛教所说的是“五毒之一”“三毒之一”“贪心是毒”,不可能这样说,他们说这是一种美好的梦想,对未来的一种追求,这种追求可以让我们过上最快乐的生活。当然他有他的道理,通过世间的希求财富来满足人生,可能有了欲望以后,有上进心和追求心。那么,这两种思想是否冲突呢?我觉得不冲突,我们佛教也不遮止在家人在生活上的希求,我们遮止的是贪得无厌的欲望,因为它确实会带来痛苦。很多人没有发现这一点,这需要在慢慢分析的过程当中才会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