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59 | 用心体会这些比喻,掌握依止善知识的正确方式 Back

大圆满心性休息59 | 用心体会这些比喻,掌握依止善知识的正确方式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4-26


传讲时间:2015. 5 .7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遍知无垢光尊者:
刚热托噶仁钦年布格    托嘎雪山宝藏颈
云丹根作嘎威杰察德    圆诸功德喜乐园
多尼酿波威比纳玖瓦    二义精藏瑜伽士
龙钦饶将桑波所瓦得    祈祷龙钦绕绛贤
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
玛威桑给钦热酿拉夏    心显文殊师利智
根德桑布门蓝纳巴央    勤学普贤行愿义
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    持佛佛子事业者
将央拉弥雅拉所瓦得    祈祷文殊上师足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劝众听法偈:
拉耶嘎当勒当诺因嘎    天龙夜叉鸠槃荼
哲温达当摩耶嘎南当    乃至人与非人等
卓瓦根杰扎南杰赞巴    所有一切众生语
檀嘉嘎德达给丘丹多    悉以诸音而说法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现在我们正在学习《大圆满心性休息》,前面已经学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和业因果,现在讲第五品依止善知识中“上师之法相”的第八个科判。

依止善知识的内容,对于一个佛教徒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大家都知道,学习佛法不是那么简单的,不像现在有些人想象的那样,所以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大家应该如理如法地依止善知识。

如理如法地依止善知识,一是能在上师、善知识那里学到很多前所未有的佛法窍诀。依止过善知识的人和没有依止过善知识自学的人,不管是在学习的体会上、经验上还是在修证上,都有非常大的差别,这是一点。第二点是,依止善知识之后,自相续自然而然会很快改变——通过一种无形的力量或者说是加持,自己的相续的确会有很大的改变,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三,通过依止善知识,自己所通达的法义将来完全能利益众生。因为我们所学到的,最后还是要直接或者间接地利益众生。从这几个方面,我们可以观察到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

丁八、依师之功德:

今天是讲第八个科判:依止善知识的功德。前面通过比喻和意义赞叹了善知识的功德,还讲了要把上师看成真正的佛,即视师如佛,以及对自己宣说教言的上师应该是超过佛陀的——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前面的科判当中讲得非常清楚,在某些意义上,上师的恩德和能力已经超过了佛陀。





上师可阻恶趣道,利乐现后善趣梯,
加持相续示真义,令入成熟解脱道,
故以稳固不变信,恒时无厌依上师。





上师可阻恶趣道,前面讲了上师的很多功德,这里讲到,依止善知识之后,善知识以其加持力,或者通过给我们宣讲甚深的佛道,从此之后就为我们阻挡了地狱、饿鬼、旁生的恶趣道。这是依止上师的功德。

利乐现后善趣梯,上师能“利乐现后”,令我们今生和来世获得利乐——今生当中获得世间的长寿、发财、快乐等,将来生生世世转生于善趣。因此“利乐现后”就是说,令我们于今世和来世获得利益和快乐。“善趣梯”是指,善知识就相当于趋入人天的阶梯一样。

加持相续”,我们的心相续通过上师的加持得以转化。

“示真义”,依止善知识之后,善知识给我们讲了真正的胜义菩提心、胜义的真实道理。

“令入成熟解脱道,”并且通过灌顶成熟我们的相续,通过宣讲教言来让我们获得解脱道。

故以稳固不变信,恒时无厌依上师。因为上师有上面的种种功德,我们在生活当中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要以恒常永远也不会改变的稳固的信心,恒时无有厌烦心地依止上师。

这些词很重要啊!如果我们的信心不稳,最后就会退失。后面也会讲,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因为上师的言行举止,或者他对你的一句批评、一件事情的处理,甚至他没有任何过失、你自己的心眼不清净……以各种各样的原因,最后退失信心。

所以,我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应该发愿:在一生乃至生生世世当中不离善知识。而且也要经常默默地祈祷,如果通过信心来祈祷的话,确实很多事情也会如愿以偿的。

依止善知识不落恶道


所以我们首先要懂得,依止善知识的人即使不能非常精进或者修得很圆满,但是,如果你始终没有破坏师徒之间的关系,当你死的时候也不会堕入三恶道当中。这也是我们藏传佛教的一个窍诀,很多上师们也都是异口同声这样讲的。

包括汉传佛教当中,在元朝、明朝时所造的一部论典叫做《缁门警训》,这是汉地非常重要的一部教言开示。其中是怎么讲的呢?“若逢真正导师,切须勤心亲近。假设参而未彻,学而未成,历在耳根永为道种,世世不落恶趣……

意思就是说,当你遇到了真正的导师、善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很精勤地去信赖、依止他。在精勤依止的过程当中,虽然参禅没有彻底开悟,修学没有完全成功,但是因为你的耳根听到了他的道,你耳濡目染之后相续就会有改变,死的时候就不会堕入三恶道——“世世不落恶趣”,生生世世都不会落入恶道。

所以,我们在今生短暂的人生当中,依止善知识的这种心不能断。因为依止善知识之后,善知识可以加持我们的相续,对我们证悟法界本来的意义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缘起。

上师窍诀更重要


以前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的时候,有“库鄂仲”三个弟子,他们问阿底峡尊者:“是所有的经论重要,还是上师的窍诀重要呢?”

当时阿底峡尊者说:“上师的窍诀更重要。”

这三位弟子继续问:“为什么上师的窍诀更重要?”

尊者说:“因为即使你通达所有的三藏显密经论,但如果没有上师的窍诀,你也没办法修行,最终正法与自己的相续肯定会背道而驰,有这个危险性。如果你具足了善知识、上师的窍诀,即使并没有精通显密一切教法,但是依靠上师一些短短的窍诀和甚深的教言,就完全可以通达佛教的意义。”

我本人也经常思考:如果当年没有遇到上师们,我肯定是沉溺在轮回当中;虽然现在也沉溺在轮回当中,但是至少在显密经论的基本教义和因果取舍方面有了非常大的差别。

依止上师不能喜新厌旧


我们首先要知道上师窍诀和依止上师的重要性,同时在生活当中,不能以一些小小的事情就改变对上师的信心,要有不变的信心!

《华严经》当中也讲了,如果见到善知识随顺烦恼的时候怎么办呢?不要有嫌疑之心。为什么呢?因为对这样的善知识,不应该有信心的变化,这在《华严经》当中讲得非常清楚。我们以前讲密法的时候也讲过:你看到善知识随烦恼行的时候,要想到是自己的心眼不清净等等。因此,恒时无有厌倦心,是很重要的。

拓展内容

《华严经》:“见善知识随顺烦恼行,勿生嫌怪;于善知识所生深信心,不应变改。何以故?善男子!菩萨因善知识闻一切菩萨行;因善知识,成就一切菩萨功德;因善知识,出生一切菩萨大愿……”


现在很多人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当中喜新厌旧,有些人好像情绪特别低落,说是“我现在不行了,已经不想听课了”,“我已经生起疲劳之心了,现在不行了”,“现在我们这帮人都太累了,精神已经提不起来、提不起来了”。我们这里有些堪布也经常说:“我们这些老法师应该休息了,现在精神一直提不起来,身体不好、心情也不好,心情低落得很厉害。”

按理来讲,人越来越老的时候,身体可能会越来越衰败,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但是对于修行人来说,心如果随着身体而老、衰败的话,可能修行确实不是很成功的。

因为真正的修行人,就像以前很多传承大师的传记里面讲,虽然身体老了,但是利益众生、弘扬佛法的这种心会越来越坚强、越来越切,并没有以此而生起疲厌心。

《华严经》第七十七卷当中也讲了很多比喻:依止善知识的心应如金刚一般,金刚是怎么样也无法被摧毁的,依止善知识的过程当中应该有像金刚那样的心;又如仆人之心,仆人的话,主人怎么样侮辱他,他都不会疲厌,还是很坚强的,会一直随顺;还有如大地之心,像大地的话,万物都可以在上面依存。

拓展内容

《华严经》:“复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识,应发如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应发如金刚心,志愿坚固不可坏故;应发如铁围山心,一切诸苦无能动故;应发如给侍心,所有教令皆随顺故;应发如弟子心,所有训诲无违逆故;应发如僮仆心,不厌一切诸作务故;应发如养母心,受诸勤苦不告劳故;应发如佣作心,随所受教无违逆故;应发如除粪人心,离憍慢故;应发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应发如良马心,离恶性故;应发如大车心,能运重故;应发如调顺象心,恒伏从故;应发如须弥山心,不倾动故;应发如良犬心,不害主故;应发如旃荼罗心,离憍慢故;应发如犗牛心,无威怒故;应发如舟船心,往来不倦故;应发如桥梁心,济渡忘疲故;应发如孝子心,承顺颜色故;应发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而有些人因为小小的一件事情,心就改变了。现在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很多人依止善知识很容易,不需要什么其他的因缘,所谓的观察上师这些环节都不要,只是根据当时的心态——你对他的印象好不好,如果印象好就去依止,如果印象不好就不依止。这就像世间交朋友的心态一样,根本没有按照佛教里面所说的上师和弟子的法相而结上师徒之缘。这种做法肯定是不合理的。

即使有些人已经依止了上师,但刚开始是出于一种好奇心,什么“身口意都供养”等等,所有的好话全部都已经说完了,自己没办法表达的时候,请妙音菩萨来表达自己的真诚之心,很想自己拥有无数张嘴来说出赞叹的语言。但是到最后,这样的态度很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化,甚至师徒之间发生极大的矛盾,好像比伊拉克战争还厉害,这种现象也经常发生,这是非常不好的事情。

我们依止善知识的过程当中,不要有很多的变化吧!世间的感情跟佛法的求学之心,跟依止善知识和依止金刚道友的心是完全不相同的。

所以,“恒时无厌依上师”很重要啊!很多人到了一定的时候,过了两年、三年、八年、十年之后,心就开始动摇起来了,不像以前那样了。这个时候要观察,自己到底是什么样。

以上讲了依止上师的功德,下面讲依止上师有几种不同的方法,首先以比喻的方式来宣说。

丙二(依师之方式)分二:一、依师方式之比喻;二、如同患者依医师。

丁一、依师方式之比喻:





如同患者依药王,黎民百姓依君主,
客人依止护送者,商人依止大商主,
舟子依赖于船桨,为灭烦恼离过害,
因畏生死成二利,为渡有海当依师。





患者依药王、黎民百姓依靠君主、客人依止护送者、商人依止大商主、舟子依赖于船桨,这是几个比喻;为了灭除烦恼、离开过害,因为畏惧生死、要成办二利,为了渡过三有的大海等目的,应当依止上师。

在下一个科判当中,《大车疏》引用了《华严经》的教证,分别将这几个比喻对应意义做了宣讲,说明要以这些方式来依止善知识。

如同患者依药王,依止善知识的方式,先从比喻上讲的话,就像一个病人依止医生一样。

其实病人所有的希望都在医生身上,他会以一种渴望的心一直看着医生。我们经常看到,病人在住院的时候,不管医生负责任还是不负责任,医生、护士一大帮人进来的时候,病人就生起一种希望的心看着他们;甚至跟家人、亲人都不说话的人,看到医生就会说话。因为他有一个想从疾病当中真正获得解脱的心。

我们为了灭除烦恼,也应该有这样一种心态:依靠上师像依靠药王一样,把自己当成病人一样,把法当作妙药一样,把认真依止当作治病一样。这是第一个比喻。

黎民百姓依君主,第二个比喻,一般平民百姓都要依靠一个君主。不管你移民到什么地方去,对当地的国王、官员都会以非常恭敬的心去依止。

其实我经常想到,现在西方有些人说:“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老师讲课的时候,下面有些学生的态度就非常不恭敬,还说:“我们提倡平等、自由。”

但是实际上,他们当中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比如说,国家总统来了以后,所有人都是非常恭敬的,其他人来的时候就不同,好像“平等”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在美国的有些学校里面,好像学生对老师一直是非常“平等”的态度;但是在其他场合,当领导来了,或者企业的大老板来了,下面的人就特别恭敬。我去看了几个企业,想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什么都平等、都一模一样。实际上不是的,董事长来的时候,下面的人话都不敢说,特别恭敬,自然而然有一种约束感。所以有时候,所谓的“自由、平等”只是在某些地方讲而已。

我觉得无垢光尊者在这里所讲的和佛经里面的这些比喻是很好的。有些地方的人说:“你对上师不需要恭敬,都是平等的。”现在我们藏族有些年轻人也是经常不把上师叫“上师”,而是说“老师,你好、你好”或者“某某老师”。我们学院当中有个别的年轻出家人,对自己的堪布都说:“老师你好。”他还要去握手。(众笑)

客人依止护送者,比如说你是一个客人,路上很危险,你找到一个护送者,那你的很多希望都寄托于他。

商人依止大商主,如果你是一个商人,从来没有去过大海,从来没有去过森林……当商主带你去的时候,你的很多行为就要对他非常恭敬,否则他不高兴就会把你抛弃,特别麻烦。

舟子依赖于船桨,作为舟子的话,他依赖于船桨,船桨没有也是不行的。

为灭烦恼离过害,因畏生死成二利,为渡有海当依师。通过这样的比喻说明,为了解脱烦恼,为了解脱轮回的各种过患,为了离开生死轮回,为了成办自他二利,为了利益无边的众生,我们都应该很认真地依止善知识。

其实《华严经》当中也有这个比喻:善知识如慈母,因为她给予我们如来的种姓;善知识就像自己慈悲的父亲,因为他可以广大地利益我们;善知识犹如乳母,她守护我们不堕于危害、令我们不做恶事,等等。《华严经》把上师比喻成父亲、母亲、乳母,通过这些世间的比喻,我们也自然而然会知道,上师跟自己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拓展内容

《华严经》:“善知识者,犹如慈母,出生一切佛种性故;善知识者,犹如严父,广大利益亲付嘱故;善知识者,犹如乳母,守护不令作恶法故……”


而且,你如果依止善知识非常好的话,从三界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也好、从生死怖畏当中获得解脱也好,都是有一定把握的。依止过善知识的这些人,确实不怕死,即使听到自己得了晚期癌症,也会觉得“生死对我来讲也没有什么”。因为他听过善知识的很多窍诀,还是有差别的!我们平时如果对死亡都不怕的话,对其他的世间事恐怕也不会有很多的畏惧。这也是善知识的一种力量。

因此佛法当中讲,真正依止善知识之后,很多需要成办的大事、小事,自然而然会成就的如同《华严经》讲:“十方法界中,所有诸佛法,汝事善知识,一切皆能入。”意思就是说,你好好地承事善知识的话,一切都会如愿以偿的——佛教当中任何一件大事无不成办。我觉得这个道理大家也应该好好地思考一下。

《华严经》的这句话就是说,如果你如理如法地依止善知识、承事善知识的话,十方世界当中所有的佛法、许许多多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自然而然会圆满的。所以通过这个比喻,我们也应该知道怎么样依止善知识。这些依师方式的比喻,我觉得很好。

不应一味倡导平等


现在有些国家经常将善知识称为“老师”。我刚才讲了,很多年轻人不叫“上师”,而是说“老师你好”。那天有一个法师说:“不说‘上师’,说‘老师’的这些人还是有问题的,要详细观察。”但观察也好,不观察也好,在现在海量信息的时代,有时候确实很难控制人的心态。

但是在这个时候,有些人丢了传统。传统当中所说的那些意义,他根本没有想,他觉得父母跟儿子应该是平等的,老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

在某些方面我们也承认:一切众生具有佛性,这方面是平等的;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的,这方面也是平等的;“苦才是人生”,也是平等的;“做才是得到”,也是平等的——老师也是做才能得到,学生也是做才能得到,这是平等的。

但是有些方面,老师和学生确实是不平等的。那天我们学校里面有些人说:“老师跟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我说:“不平等,至少工资上是不平等的,老师有工资,每个月有几千块钱,你们一块钱都没有,所以是不平等的。很多方面你们太幼稚了。”所以,有些方面还是应该有差别的,对吧?这个比喻很好,尤其是西方人要注意。

丁二、如同患者依医师:





上师明医教言药,自为患者作此想,
精进修持如服药,得寂乐果如病愈。
其余依法以此推,当以清净四想依。





这跟前面的内容基本上相同,是以其中患者依医师的比喻来说明的。

上师明医教言药,将上师作为真正通达医学的名医来想;将上师所讲到的教言当作能遣除我们相续当中烦恼疾病的药来想。

自为患者作此想,将自己当作无始以来被各种痛苦所逼迫的患者来想。

精进修持如服药,那么精进修行,就像一个病人不断地按照医生的要求去吃药、去治疗的过程。

得寂乐果如病愈。通过修行,最后获得了真正的寂静和快乐的果,就相当于是疾病痊愈。

其余依法以此推,当以清净四想依。前面讲到的其他比喻,平民依君主、客人依护送者、商人依靠商主、船夫依靠船桨等,这些每一个也都有四种想。

这四种想我在这里不一一地解释,《大车疏》中引用了《华严经》的教证,对此讲得比较清楚,我们以前在《前行》当中也讲过,很多人在文字上应该会明白的。

拓展内容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华严经》中云:“善男子,汝当于己作患者想;于法作妙药想;于精进修持作疗病想;于善知识作明医想。善男子,汝当于己作庶民想;于法作无畏想;于精进修持作灭害想;于善知识作国王想。善男子,汝当于己作客人想;于法作无畏施想;于精进修持作救畏想;于善知识作护送者想。善男子,汝当于己作商人想;于法作商品想;于精进修持作获利润想;于善知识作商主想。善男子,汝当于己作舟子想;于法作船想;于精进修持作趋彼岸想;于善知识作船桨想。善男子,汝当想善知识无厌担负一切如大地;不为一切所害如金刚;不违一切教言如弟子;唯命是从如奴仆;毫无傲慢如断角牛。”


我们在还没有解脱之前,平时应该把自己当作病人来想;凡是给我们讲述显宗、密宗所有教法的上师们,应该要作为医师来看待;我们每天修持的法要当作病人吃的药;在病没有好之前要一直吃药,如果不吃药,病可能就没办法了,修行也是这样的,我们在没有解脱之前不能懈怠,也不能散乱,要尽量不断地去修行,这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四种比喻我们应该知道,在修行的时候,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入行论》中说:“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即使失去生命也不能舍弃善知识,什么样的善知识呢?是精通大乘意义、具有清净戒律的善知识,这种善知识我们乃至解脱之前都不能离开。

现在很多人依止善知识的时间其实是很短的,大概是先去见一见……当然见上师也很重要的。“噢,你见过没有?”“我见过了。”见一下也可以,但最重要的是要依止善知识。

如果病人光是到医院里面去见一见医生,然后就走了——打个招呼,然后就“拜拜”,那这个病人会不会好啊?可能不行啊!要先到那边去开药,如果你真正想好好治疗的话,过几天又要看一下、把个脉,看一看你身体有没有稍微好转,一直要这样。

因为我们得的是非常严重的“慢性病”,如果你到医院里面跟医生打个招呼,然后供养他五块钱,就觉得已经完事了——有的人说:“啊,我已经依止善知识了。”“怎么依止的?”“在某年某月某日,我去见过他,我求他摄受我,他也已经答应了,并且给我取了一个法名。我现在已经成了佛教徒,我就是修行人!”光得一个法名可能不行的——你光是到医院里面挂个号,还没有真正看病、吃药,然后说是……好像很多地方要思考,对吧?

也许有些上师不是这样,一加持马上就有感觉,你也不用修法,也不用什么,上师给你灌个顶——“我去某某上师那里灌个顶,灌完顶以后,那个甘露好甜啊,很好吃!上师的加持是不可思议的,发的甘露特别特别好吃,佛法的力量真的不可思议,上师的加持更是不可思议!我当天晚上也是做了梦,整个世界全部都是……”不说了,这些都是捏造的。(众笑)

刚才讲的是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确实是最重要的。现在很多佛教徒,依止善知识就是取个法名、办个皈依证,然后让上师灌个顶、加持加持。“您再给我加持,再敲一下、再敲一下!”再怎么敲也没有什么用的。像拉萨那边来的好多老年人说,“你给我吹一下眼睛”,“我这里的牙齿很痛”。人老了以后牙齿也脱了,没办法吹的;眼睛也模模糊糊的,上师怎么吹也是没有办法的。

确实你们看到很多人,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生老死病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规律任何上师也是没办法改变的。吹的风再大,哪怕像末劫风一样,也没办法把你眼睛里面的模糊清掉,很难的。

但是,现在很多人对上师们的信心倒还是很不错的,觉得他是万能的,他只要吹一口气,眼睛不好的也好了,就像《入菩萨行论》最后回向文所讲的一样,什么都好了。“我这里也痛,给我吹一下;这里也痛,给我吹一下;我这里……”(众笑)


颂词背诵打卡


上师可阻恶趣道,利乐现后善趣梯,

加持相续示真义,令入成熟解脱道,

故以稳固不变信,恒时无厌依上师。

如同患者依药王,黎民百姓依君主,

客人依止护送者,商人依止大商主,

舟子依赖于船桨,为灭烦恼离过害,

因畏生死成二利,为渡有海当依师。

上师明医教言药,自为患者作此想,

精进修持如服药,得寂乐果如病愈。

其余依法以此推,当以清净四想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