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31课-隐藏窍诀&名词解释
隐藏窍诀
观想供养更为重要
一
原文出处
那要随喜什么呢?诸佛为了利益群生而转大法轮、一切菩萨的广大六度万行、所有凡夫众生随福德分、随解脱分的善法,以及自己过去所积累的、如今正在做的、将来必定行持的一切善根,都诚心诚意、满怀欣悦而随喜。
二
是谁决定了善根的性质
(一)善根分类
1、随福德分善,就是没有以大小乘的方便和智慧所摄持的善根。
既没有以出离心摄持,也没有以空性见摄持,又没有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这样的随福德分善根,无论行持多少,都是小士道的善根,只能得到人天果报。平时我们行持善法,若没有以回向发愿摄持,或者仅仅回向人天果报,这一类善根就属于随福德分善根。
2、小乘随解脱分善,以小乘人无我所摄持的善根。
3、大乘随解脱分善,以大乘智慧和方便所摄持的善根。
(二)善根性质的决定因素
1、最根本因素:智慧
2、基础因素:出离心
只有具足出离心,自己所修的善法才能成为解脱之因;如果没有出离心,善法只能成为随福德分善根,而不能成为出离轮回的随解脱分善根。
三
出离心和智慧生起的重要因素:十二缘起支
(一)十二缘起支是佛教里一个重要的思想
十二缘起主要讲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欲界里的人或者其它胎生有情,经过前世来到现世再去往后世的三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也就是讲,我们来的时候是怎么来的,走的时候是怎么走的。
(二)了解十二缘起的必要性
了解十二缘起就是为了找出众生总是身不由己地穿梭于六道之间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根源找到了,就要去消灭它,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找到了解脱轮回的出路。
四
十二缘起
(一)十二缘起所处位置
1、缘起共有三种,即本性缘起、轮回缘起、涅槃缘起。
2、轮回缘起:轮回缘起有外缘起与内缘起两种。
(1)外缘起:诸如心的显现境——山、墙、地、水、火、风、空等色法,以共称的大种所造色或大种色为主,布匹、绳子、粗毛、粗毛织物等由因缘所生的这所有各种各样事物,均称为外缘起。
(2)内缘起:由无明中产生的行直至老死之间,称为内缘起。此等缘起若详细分类,则有十二种。
(二)略说十二缘起
1、十二缘起流转
(1)依照大乘观点而宣说
A. 无明:未能真正了达实相本净之法性本体及以彼所诠示的一切法,从而行轮回之业,即产生行缘起。
B. 行:所谓的行也即业。因为有了迷惑,就不知道取舍,然后开始造各种业,或是恶业,或是善业,或是无记的业;造了业以后,以业力的牵引,识就开始出现了。
C. 识:识依靠行业,相应于所行之善业或所造之罪业而分别趋入六道中任何一道,生起彼趣的神识。
D. 名色:名色从住胎的第二刹那开始算起的。
a. 在受精卵逐渐演变形成人体的过程初期,只有胎形,尚未形成真正的身体,只可以称作人体的一种因而已,这就叫作色支(物质)。
b. 名就是在住胎初期和意识相关的受、想、行(精神)。受、想、行也是没有阻碍(非物质)的,它们是心识的一个过程,所以叫作名。
E. 六处:形成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处。《根本慧论》云:“名色增长故,因而生六处。”
F. 触:触就是接触(聚合),是指眼根、耳根、鼻根等五根都已经成熟,不仅是成熟,而且能够接触到外境的阶段。即在六处之后由对境、根门、作意三者聚合而形成触。
G. 受:受由触中产生,因为快乐、痛苦、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分别是从悦意、不悦意、中等三种对境中产生的。
H. 爱:受中增生爱,爱有三种,即感受甘蔗的甜味而贪其香之贪爱、想脱离痛苦之感受而希求安乐的畏爱以及中等感受中产生的等舍之爱。
I. 取:由爱中随心所欲而产生取。也就是说有了这样的爱以后,就开始造业。
J. 有:由于造业,就会产生未来的轮回,这就是有。
K. 生:有中出现初生与未来生。
L. 老、死:人们出生以后便会出现青春壮年、年迈衰老、寿终正寝。
(2)依照声闻乘而言
A. 无明:感受前世烦恼时的五蕴。
B. 行:积累前世之业时的五蕴。
C. 识:入胎阶段的五蕴。
D. 名色:凝酪等根门尚未显露前的五蕴。
E. 六处:根门显露后尚不能享受外境之前的五蕴。
F. 触:从能享受外境到不知苦乐分别之间的五蕴。
G. 受:从了知苦乐分别到尚不能交媾之间的五蕴。
H. 爱:从有交媾能力到尚未真正接受贪欲对境之间的五蕴。
I. 取:接受贪欲对境阶段的五蕴。
J. 有:累积业力阶段的五蕴。
K. 生:后世之始从母胎中出来的五蕴。
L. 老死:后世之名色、六处、触、受、爱。
2、十二缘起圆满的方式
(1)两世圆满
唯识宗认为完整的一次因果在两世中圆满,即前世圆满六因,现世圆满六果,后世依此类推。六因是指无明、行、识、爱、取、有。果是指十二缘起中剩余的六者。
(2)三世圆满
依照声闻乘的观点,完整的一次因果在三世中圆满,即前世的无明、行作为因,依其产生今世之识、名色、六处、触、爱,依靠今世的爱、受、取有三者作为因而产生后世的生、老、死。
3、十二缘起跟解脱有什么关系
(1)生起出离心
只有总的观察生死的自性为行苦,分别观察六道各自的痛苦,纵向上由十二缘起观察轮回流转的规律,透视生死苦性。只有这样认识苦,才会彻底厌离三有,不仅厌离今生,对于后世也无任何希求。
(2)希求智慧
A. 如果不愿意这样流转下去,就要将十二缘起还灭,根本的问题最后只有依靠证悟空性才能解决。
B. 要斩断轮回根本上就要断除、破坏第一缘起支。在没有破坏它的基础上,磕头、念经、做功德,虽然可以在轮回中享受一些善报,但是它们和第一缘起支没有直接的冲突,所以无法破坏它。要是不愿意流转,那就得用一个和它有直接冲突,并且是非常尖锐的工具去破坏它,这个工具就是证悟无我的智慧。
(3)生起菩提心
一切众生以无明为根,生死相续、流转不息,唯获证圆满菩提才能获得圆满之安乐。
参考资料:《般若妙瓶·解义慧剑》《佛学大辞典》《唯识名词白话新解》《赞法界颂浅释(慈诚罗珠堪布)》《入行论广释》《十二缘起之因果关系(雪歌仁波切)》《心性休息大车疏》《慧灯之光》《智慧宝灯》《开显解脱道讲记(希阿荣博堪布)》《二规教言论讲记》《《<正法妙音>正法明灯·<三主要道论>浅释》(益西彭措堪布)》
幕布链接:https://mubu.com/doc/29u6kbprl0
编写师兄: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6131-定解B18-010
名词解释
原文:第二天,果不其然,当食物溢出落地时,贫女就跑来捡拾。行堂的人不让,贫女说:“国王的财富这么多,饮食也无穷,像我们这样的苦难者,为何不让捡呢?留在地上不也就坏烂了吗?”
行堂
(一)佛教丛林中,每日用斋时,为大众添饭菜、装茶水之作务,称为行堂。从事此项工作者,称为行堂师、碗头。
(二)指‘行者’之居所。又作行者堂、行者寮、行者房、选僧堂。行者,禅林指未出家而住于寺内帮忙杂务之人。又六祖慧能于黄梅,从五祖弘忍受衣钵之时,亦系行者之形;以其乃由行者转而出家为僧,故行堂亦有题额作‘选僧堂’。[敕修百丈清规卷二训童行条、禅林象器笺职位门行者条]行者之寮室也。又云选僧堂。于行者中选其可为僧者故也。
——《佛学大辞典》
原文:这种公案很多,前段时间讲曼茶罗时讲到的“我乳轮王”,也是因为供养佛陀七颗豌豆,而得到了王位。
轮王
转轮圣王的简称,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轮王有四种,在第十小劫的增劫,人寿增至二万岁时,铁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州。增至四万岁时,铜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及东胜身二洲。增至六万岁时,银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东胜身和西牛货三洲。增至八万四千岁时,金轮王出现,统辖四天下。通常所说的轮王,是指金轮王。
——《佛学常见辞汇》 (陈义孝 编)
原文:我所证得的如甘露般的无为法,非因缘所生,甚深、寂静、远离一切尘垢,但一切众生无人能了达,所以,我就在静处默然安住。
无为法
离因缘造作之法也,有三无为、六无为等。三无为中之择灭无为,六无为中之真如无为,即涅槃也。涅槃为无为法中之最胜者。四十二章经曰:“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原文:说了这个偈子以后,佛陀从眉间白毫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白毫
释尊眉间有一白净光明之毫毛,右旋宛转,为佛三十二相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陈义孝 编)
原文:《现观庄严论》里讲,佛陀的遍智是涵盖基智、道智的,所以,不懂俱舍、中观、现观的佛是没有的。
遍智
遍知一切法之智慧也。
——《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基智
属于小乘应证范围,现证一切蕴界处等所摄诸法人无我性之大乘圣者所证之智。智度八事之一。
——《藏汉佛学词典》
道智
能断业和烦恼之无漏道智。十智之一。
——《藏汉佛学词典》
编写师兄:定解B21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6131-定解B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