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146. 对骂者应当修忍【每日一颂】《四百论》(第六品) Back

146. 对骂者应当修忍【每日一颂】《四百论》(第六品)

知幻园 2024-01-08




每日

一颂

《中观四百论》


146


第六品 明断烦恼方便品

戊二、(明断菩萨行的障碍——烦恼之方便)分二:一、破许逼身苦行能断除业烦恼;二、明断烦恼之方便。

己二、(明断烦恼之方便)分二:一、断现行烦恼之理;二、断除烦恼种子而修习对治之理。

庚一、(断现行烦恼之理)分三:一、总示断除三毒之理;二、别说断三毒之理;三、分别阐述断贪嗔之理。

辛三、(分别阐述断贪嗔之理)分二:一、断贪之理;二、广明断嗔之理。

壬二、(广明断嗔之理)分五:一、思维嗔恚过患;二、广说依嗔恚对治之理;三、破惩罚无故骂人者无过;四、思维忍的功德后而破嗔;五、他人轻毁应当修忍。

癸二、(广说依嗔恚对治之理)分五:一、对能尽自己恶果的缘不应起嗔;二、不悦意语自性非损恼故不应起嗔;三、典章说应治罚毁骂者是颠倒;四、对能遣除自己心境过患之语不应起嗔;五、对恶劣者说恶语不应起嗔。

癸四、(思维忍的功德后而破嗔)分三:一、对骂者应当修忍;二、对压伏卑弱者的嗔恚不应敬重;三、思维修忍功德应生欢喜。

子一、对骂者应当修忍:


问曰:若怨仇恶人对自己经常损害,障碍修行,这时候该如何调伏自心呢?





若忍无劬劳,能得大福德,

若于忍作障,有谁愚同彼。


——《中观四百论》



若能修习忍辱,则无需劬劳即能获得大福德;如果有人将忍辱境作为障碍,有谁同他一样愚痴呢?


怨仇恶人对修行人进行损害,其实是修行者最好的修习机会。佛陀在《遗教经》中说过:“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妙臂请问经》中也说过:“修安忍者,以少功力及微小苦,能圆满波罗蜜多。”能忍辱者在短时间无需像布施持戒那样勤作,即能积累巨大福德资粮,为今生后世感召相貌庄严、相续不为嗔恼所害等果报。能修持如是殊胜的法门,其主要助缘当然是损恼自己的对境,如颂云:“无敌不生忍。”因此,对这些对境应当珍惜、感激、回向功德。但是,若不能认识这点反而将安忍境当成障碍,将这些增上缘抛弃,自己给修忍制造障碍,这是非常不合理的行为,也再没有与此相同等的愚痴。寂天菩萨说过:“若我因己过,不堪忍敌害,岂非徒自障,习忍福德因?”自己将别人送来的大福德因破坏,这种人显然非常愚痴。


譬如说,以前有一妇女,其丈夫病了很长时间不能痊愈,后来她觉得丈夫的病痛非常难忍,不如死了,于是将他杀死。这种行为非常愚痴,生命是最为宝贵的,他虽然病痛难忍,然而能坚持也有存活机会,可以用短暂痛苦换来生存的大安乐;而且暂时的病苦是感受消除罪业的机会,若以终止生命的方式逃避,其后痛苦会更为难忍。同样,一时外境损害虽然有难忍的苦受,但是安忍此暂时小苦能换来大福德的安乐果,也能消除许多招致痛苦的罪业,若认为是障碍而逃避舍弃这种对境,无疑是极为愚昧的行为。月称菩萨说:“佛说依忍力,修忍最胜法,是故趣佛法,并非法障碍。”依生嗔境修习忍辱是最殊胜的积资方便,而非修善法的障碍。欲修习六度积累资粮者,当依之如同摩尼宝也。




敬摘录索·达·吉·堪·布讲记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原文
















【颂词(含链接)】《四百论》 第一品



【每日一颂】《四百论》 第二品


【每日一颂】《四百论》 第三品


【每日一颂】《四百论》 第四品


【每日一颂】《四百论》 第五品


126

由乐增长贪,由苦增长嗔,

若乐非苦行,苦何为苦行。


127

贪业能摄集,嗔业起斗争,

痴业能增长,如风于大种。


128

不会故贪苦,无助故嗔苦,

无知故愚痴,由彼不达彼。


129

如现见痰病、胆病不俱起;

如是现见嗔,与贪不俱起。


130

役贪如奴仆,不爱治彼故;

敬嗔如事主,爱敬治彼故。


131

初时愚痴生,中间起嗔恚,

末后生贪欲,每日三时起。


132

贪非亲似亲,汝于彼无畏,

人于无益亲,岂非特应离。


133

贪有从因生,亦有从缘起,

从缘所起贪,易纠治非余。


134

嗔恚极坚固,定恶作大罪,

知如是差别,当尽烦恼际。


135

如身中身根,痴遍一切住,

故一切烦恼,由痴断随断。


136

若见缘起理,愚痴则不生,

故此一切力,唯应说彼语。


137

好歌舞等,舍受者洁净,

现见有贪人,有如是等相。


138

佛教有贪者,衣食及住处,

一切离善妙,常依师长住。


139

无能而嗔恚,唯使自己丑;

有能亦无悲,说此最下等。


140

说不悦意声,能净昔作恶,

愚蒙不善士,不乐自清净。


141

所闻不悦意,自性无损恼,

故从分别生,妄执由他起。


142

如对毁骂者,则说应治罚;

如是对赞者,何不说供养。


143

汝不说可呵,若余亦知者,

不应嗔说者,况嗔不实说。


144

从诸恶劣人,非仅出恶语,

恶人发恶语,实属于少分。


145

损害于他人,于自无少德,

汝重无德嗔,唯属于妄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