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教证解释|《佛子行》第8课 Back

教证解释|《佛子行》第8课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教 证 和 教 言


教证1

小乘律部中云:“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

意思是:利养和名声是愚者特别喜欢的,它能毁坏自相续中的善法,犹如宝剑斩断人头一样,会彻底断除自己的修行。(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2

佛陀在《弥勒请问经》中告诉弥勒菩萨:“若有菩萨,智慧聪敏,于此功德,能如是知。”

意思是:佛把利养的过失,为我们说了二十二种。远离利养过失的利益,佛又给我们说了十四种。这才告诉弥勒菩萨说;实在讲告诉弥勒,就是告诉我们大家。“若有菩萨,智慧聪敏,于此功德,能如是知。”对于利养的过失和舍离利养的利益,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摘自净空法师《远离利养之利益》)


教言3

阿底峡尊者说:“紧紧缚出家,利养与恭敬,彼中得解脱,犹如火中莲。”

意思是:在如今的末法时代,修行的违缘比较大,尤其是出家人,能从名闻利养中解脱解脱出来的少之又少,犹如火中红莲般罕见。(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言4

无著菩萨云:“知足具慧最富裕,不贪一切最快乐。”

意思是:一个人若具有知足少欲的智慧,那他已经成了第一富翁了,什么都不贪执是最快乐的。否则始终贪得无厌,纵然拥有世间上的一切,心里仍会觉得不快乐。(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5

佛经云:“故当说柔语,莫言不悦语。若说悦耳语,成善无罪业。”

意思是:一定要说柔和的语言,千万不能说刺伤人心的话,如果说了悦耳的语言,说者不会染上罪业,且生生世世都会种下善妙菩提的因缘。在大乘行人的三门当中,语言戒律至关重要。(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言6

涅热巴格西说:“烦恼伺机出现时绝不能懈怠,要立即以对治消灭它。如果实在不能消灭,依靠供曼茶罗、忏悔罪业、祈祷上师本尊、观想而诵猛咒,便可使之销声匿迹。”


教言7

法王如意宝说:“凡夫人不犯戒律、不生烦恼是很难的,但如果有了猛厉的对治心,即使生起,时间也不会太长。若能时时祈祷根本上师、本尊、护法,纵然产生了天大烦恼,依靠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加持,也会马上断掉的。”


教言8

仲敦巴尊者说过:“若成为烦恼的对治则是正法,否则是非法。”

意思是:正法与非法以能否对治烦恼来界限,不管是修什么法、做什么善事,关键看自己在对治烦恼方面有没有起作用。如果起到了作用,那就是正法,一定要继续修持。(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言9

朗日塘巴尊者说:“愿我恒常观自心,烦恼妄念初生时,毁坏自己他众故,立即强行而断除。”

意思是:于日常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中,都应省察内观自心,正当烦恼刚刚于内心萌生,要危害自身与他人之时,愿及时觉察并速疾作严厉呵斥令彼断除。(摘自KB.SDJ《修心八颂》讲记)


教言10

寂天菩萨说:“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

意思是:寂天菩萨合掌诚挚地祈请十方修行人,时时刻刻用最大的力量来护持正知正念,假如失去了正知正念,那就如同毁坏了宝瓶一样,灌多少甘露也无济于事。(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言11

朗日塘巴格西说过:“大乘的所为除了利益众生之外,再没有了,因此要披上利他的坚韧盔甲。”

意思是:一切威仪当以菩提心摄持,要将菩提心放在首位。三藏十二部经论的教言,归纳起来就是时时护持自心、观察相续,并要成办利他事业。(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12

《入行论》云:“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但为有情利,回向大菩提。”

意思是:所作所为直接或间接利益众生,以此心态进行回向,即可获得无上佛果。(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13

《无尽慧经》中说:“善根回向菩提,乃至菩提果之间不会穷尽。”


教证14

佛经云:“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定获如是果。”

意思是:一切善恶的划分全部依赖于自己发心,无论在何地、发何愿、作何回向,以诸佛菩萨的加持和自己的发心力,最后肯定会成就的。这种回向的功德也非常大,远远超过任何一种形象善法。(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言15

阿底峡尊者说:“恒常面带笑容、以慈悲菩提心、远离一切嗔怒、以公平正直来交谈。”





 名词解释 


四威仪 

一行,二住,三坐,四卧。此四者各有仪则不损威德,谓之四威仪。菩萨善戒经五曰:“威仪苦者名身四威仪:一者行,二者住,三者坐,四者卧。菩萨若行若坐,昼夜常调恶业之心。忍行坐苦,非时不卧,非时不住,所住内外若床若地若草若叶,于此四处常念供养佛法僧宝。”【《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俱生智慧

与生俱来的智慧。【生西法师 语】


实相

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寂灭

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有

三有者即三界之别名。谓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藏传佛教辞典》V1.1】


二边

指偏离中道的两种极端。亦即相对立的两种立场而与佛法之中道立场相违者。例如︰苦乐二边、有无二边、断常二边、增损二边等。【《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蓝吉富 主编】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

教证解释|《佛子行》第7课

教证解释|《佛子行》第6课

教证解释|《佛子行》第5课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