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菩提暖心电台】有爱,就有最好的未来
如果因爱欢喜,永远时光正好。
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都有一种共同的需要,是什么呢?爱。只要我们去传递爱、分享爱,它可以在任何一个角落开花结果。
“爱”,虽然只有一个字,但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到步入童年,历经青年,乃至迈进中年、暮年,整个生命历程都不能离开它——小时候需要父母的爱,长大后需要朋友和家人的爱,老年时需要子孙的爱;与此同时,人们还需要付出爱,关爱家人,热爱人生,对国家乃至世界奉献爱。
要实现对他人乃至对世界的爱,首先要强大自己,否则即便理想很远大、口号很响亮,最终也只会落于空谈。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一本书中讲述了一则发人深省的故事,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静静地躺着二十多位英国前国王以及牛顿、达尔文、狄更斯等名人的墓碑,在这些墓碑旁边有一座墓碑很普通——没有姓名,没有生卒年月,甚至没有墓主的介绍文字,但这块墓碑却对曼德拉影响至深,因为它上面刻着这样一段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也许可以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也许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这篇碑文确实发人深省,据说它改变了曼德拉的一生。
不管怎样,这个世界需要爱。而这种爱,也为不少科学家所提倡。
上世纪80年代末,爱因斯坦的女儿丽瑟尔将爱因斯坦写的1400封信捐给了希伯来大学。在其中一封写给女儿丽瑟尔的信中,爱因斯坦这样说:爱,是一种无穷无尽的能量源,能降服一切,如果我们想拯救这个世界和每一个居住在世界上的生灵,爱是唯一的答案。
可以说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爱。科学有很多分类,诸如生物科学、物理科学、心灵科学等等,其中心灵科学中的宗教学是很重要的。作为现代人,应当以开放的心态了解各种宗教,有必要时通过宗教方法来调整自心,这会让你的工作更有效率、生活更加快乐。
当然,如果你对宗教不感兴趣,也可以用快乐、轻松的心态面对生活。总之,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帮助他人,同时自己经常处于快乐中,不要因为一件小事就生气、痛苦。
如果你能保持一颗欢喜心,就会发现世界其实很美好。
——摘自整理于索达吉堪布莱索托国立大学演讲《有爱的生活》
莱索托-ACC阿弥陀佛关怀中心演讲《爱的传递》
(来源:智悲佛网)
电台往期音频合集:
(请长按二维码)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