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为什么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实相见解,行为上也必须谨慎取舍因果?索达吉堪布 答:莲师曾对国王赤松德赞说:“君王,我的密乘见解极其重要,但行为不能偏堕于见解方面,而要小心谨慎,不违背因果。否则,见解上一切万法都不存在,不思善、不思恶,而行为也是这样的话,就会善空恶空黑法漫布,见解也将成为魔见。同样,见解也不能偏堕于行为方面,否则,行为上始终有实执,见解也是如此的话,将会被实有和有相所束缚,从而在轮回中无有解脱之日。”当然,对有些大成就者来说,为了利益众生,行为像济公和尚一样吃肉喝酒,这对他的境界不会有任何影响。不过我们作为普通人,假如渴望修持正法,就必须将取舍因果放在主导地位,见解和行为不能脱离或堕于一边。如果随着见解越来越高,行为也越来越如法,对众生的悲心越来越强烈,这说明你的修行没有误入歧途。许多人对佛教的认识,经常有一种误区,认为“学佛就要不执着善,也不执着恶,一切皆空”,进而做什么都肆无忌惮。
其实,空执也是一种执着,而且是最可怕的执着。佛陀曾说过:宁可执着“有”大如山王,也不能执着“无”小如芥子许。
在没有明心见性之前,我们必须要执着善的、对的。这就相当于渡河的舟船,在未到彼岸之前,不可能将它抛弃。否则,刚到河中就把船给扔了,结果会怎么样相信你我都清楚。所以,学佛务必要从取舍因果做起,切莫用“不执着”为自己造恶找借口。同时,也千万不要把积累资粮放下,毕竟做一点点善事的功德也不可思议。
《旧杂譬喻经》中记载:有一次,佛陀到舍卫城乞食,来到一个女居士的家门口。这位女居士戒行圆满,她将饮食供养到佛的钵中以后,退到一面,恭敬而住。
这时佛陀为她说法:“种一生十、种十生百,种百生千,如是生万生亿,得见谛道。”
意思是,种下一,可以生长至十;种下十,可以生长至百;种下百,可以生长至千,乃至生长至万、至亿,最终便能见到真谛。
女人的丈夫不信佛法,听了佛陀的偈颂,就说:“沙门,你太言过其实了吧,施一钵饭,能得那么多的福吗?”
佛问:“你从哪里来?”他说:“我从城中来。”
佛问:“你见到城中的尼拘类树有多高?”
他说:“高达四十里,每年能收获数万斛的果实,它的种子就如芥子一样,很小很小。”
佛说:“那要播多少种子,才能长这么大的树一升吗?”
他说:“不用不用,只一粒种子而已。”
佛说:“你太言过其实了吧?种一芥子,就能长到四十里高,得十万果实?”
他说:“真是这样的。”
佛说:“大地无知,尚能成熟如是果报,更何况以欢喜心供养佛陀一钵饭了?这个福德,是无法衡量的。”
这样一说,夫妇二人心开意解,当下获得圣果。
现在有些人对积累福德,持不屑一顾的态度,口口声声说:“一切都是空性,求福德干什么?这是一种执着!”如果你真有那么高的境界,倒也可以。但一切皆空的话,你不修善、不求福,同样也可以不吃饭、不赚钱,可你平时又是怎么样的呢?有些人喜欢走极端:要么认为一切皆空,什么都没有,故没必要积累福德;要么对空性一无所知,认为一切都实有不变,进而生起百般执着,招致万般痛苦。这两种行为都是误区,要知道,万法虽然皆空,但因缘是不灭的,我们还是要积如幻的福,灭如幻的罪,才能断如幻的痛苦,得如幻的解脱。汉地的蕅益大师也说过:“以如幻根,缘如幻佛,灭如幻罪,生如幻福。”假如你真正懂得了积福的必要,哪怕已怔悟空性,甚至获得了佛果,也仍不会放弃行善积福。往昔,佛陀的弟子阿那律尊者双目失明,衣服破了也没办法补,于是他大喊:“谁求福德?来帮我缝衣服吧。”这时佛陀来到他面前,告诉他:“我希求福德,我帮你补衣服。”一听是佛陀的声音,他吓坏了,连忙说:“佛陀!我不是说您,说的是其他人。”佛陀回答:“为什么我不能做?成佛后也不能停止积福,福德越多越好。”圆满如佛陀,尚且如此重视福德,更何况是无们凡夫人了?所以,不管你的境界如何高深,为了自利利他,从现在起也一定要广积福德。怎么积福呢?就是要多行持善法,处处为他众着想。观众:堪布,您好!请问佛菩萨要救度一切众生,这是不是一种执著?是不是佛菩萨无欲无求之后,想找点事情做?主持人:找点事情做?这个关于执著的问题特别有普遍性。慈诚罗珠堪布:你的意思是佛菩萨太闲了,需要做点事情。这是不是他的一个执著呢?也可以这么讲,比如说一个大乘佛教徒,他刚刚开始学佛的时候,他的动机就是为了做这件事情。大乘佛教里讲,学佛之人的终极目标其实不是成佛,而是为了帮助众生。所以这个确实是一种执著,尤其是早期的时候,如果他要做帮助众生的事情,那么就要牺牲自己的一些时间,放下自己的一些事情,这样才有时间去帮助别人。因此,他需要有一定的执著才会愿意去做,否则一般的人是不会去做的,这个执著就是他学佛、修行的动力。如果这个执著没有了,那么他就没有动力继续学佛,也没有心思去做这些事情了,所以这个执著必须要有。对于佛教中的一些名词,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比如“执著”和“放下”,这是对立的两个词,怎样理解、解释它们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会以为佛教徒不应该有任何的执著,但其实不是这样。佛教徒该执著的要执著,不该执著的不能执著,要有这样的区分。比如说行善断恶,这个在我们的价值观当中是非常好的,是应该去做的,从佛教的角度来讲这个就叫作执著。可是,这个执著是必须要有的,暂时还不能放下,因为这是我们学习、行善以及个人修行的一个动力。如果什么东西都不执著,那么学修也就上不去了。第二个问题,是不是佛菩萨闲来无事想找点事情做?肯定不是。在大乘佛教的价值体系当中,任何事情都比不上利他,因为利他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在刚开始学佛的时候,他们就想做这件事情,然后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项事业,最后也成功地实现了目标。因此,佛菩萨并非闲得没事做了才想去做一件事情,而是在一开始的时候,他们的目标和动机就是这个。希阿荣博堪布:
藏文中“佛教徒”一词的意思是“内道者”,即向内观照、从本心而非本心之外找真理的人。佛法一切修行的基础是正念,即贴近自己的身、语、意,时刻保持清醒的觉察。修行从何处入手?身、口、意。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口业,不举他过;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初学者应从较粗大、易察觉把握的身体行为和语言开始,通过持续清醒的觉察规范自己的言行。之后随着修行层次的提高,越来越关注心。此时才知道果然是不用操心外在,真正的改变在内心。在无常面前,以强化生活和自我为目的的修行变得支离破碎,收效甚微。我们若能放松下来,不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看得至关重要。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修行上,生活并不会因此变得更糟。相反,真正的转变会在这时出现,我们也会因为放松而第一次尝到自由的滋味。修行者对因果和缘起有着坚定的信解,面对生活的不幸和苦难,能化解的便积极去化解,须承受的则甘心承受。以忏前戒后的心行,怀着隐忍和慈悲,去了结往昔恶性的因果,引生良性的因果。初学佛者或不学佛者不要略知一二,就侈谈无作无修,以为随心所欲、放任自流才是最高明的学佛。自性的确不是修来的,但见性也不由放任而来。不思善,不思恶,是入定的境界,并且非初学者所能了达;而出定后,仍然要谨慎取舍善恶因果,积累福慧资粮,不可荒废了修行。无论是闻思还是修行中,保持好奇心,总想知道“然后是什么”,有助于对治过分内收导致的紧张和疲倦。好奇心给修行带来一股活泼轻快的气息。像一个学习中的婴孩,很认真也很放松,对遇到的每一件事物、每一种状况感兴趣,热情专注地去了解、体会,却不急于求成,不介意失败和重复。修行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你不能期望一蹴而就。多么重大的变化也都是从当下、小小的改变开始的。学佛要有耐心,尤其是初学者,不要把期望值定得太高,那样很容易失望,退失道心;也不要急于求成,那样会很危险,而且难有实质的效果。作为初学者,不要等到心完全安静下来再去念佛。相反,你应该通过念佛使心安静下来。心越乱的时候越要果断地提起佛号,把散乱的心往回收。念佛时发现自己杂念纷飞,是因为此时你的心比平时安静,才会察觉到念头杂乱。不用去管杂念,坚持念佛,久之会有成效,持咒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