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最初的你·佛子行》学习笔记|第07课
脉络
导
图
简略分析
本课一共5个偈颂,依次为:
戊一、修学六度
己四、精进度
唯成自利小乘士,勤如扑灭燃头火,
饶益众生功德源,具足精进佛子行。
己五、静虑度
当知止观双运理,以此摧毁诸烦恼,
真实超越四无色,修习禅定佛子行。
己六、智慧度
若无智慧以五度,不得圆满菩提果,
故以方便三轮空,修持智慧佛子行。
戊二、修学经中所说四法
己一、自观自之错误而断除
若未观察自错误,以法形象行非法,
是故恒时审自己,断除过患佛子行。
己二、断除谈论菩萨之过
以惑谈他菩萨过,则将毁坏自功德,
故于大乘诸士夫,不说过失佛子行。
展开分析
修学六度之布施、持戒、安忍已讲完,本课从精进度开始。
戊一、修学六度
己四、精进度
唯成自利小乘士,勤如扑灭燃头火,
饶益众生功德源,具足精进佛子行。
一、颂词释义
希望远离轮回、离开烦恼、独自趋入寂静涅槃的小乘行者相当勤奋,为了希求自己的利益,就像头上、衣服着火了,迅速要去扑灭一样,一生中以最大的精进来修行。发了无上菩提心、发誓度化无量众生的大乘修行人,是饶益一切有情的功德源泉,更应具足精进。
二、精进分类
1、盔甲精进:觉得自己太懒惰了,从今天开始一定要精进,披上这种誓愿的盔甲
2、摄持善法精进:凡是行持善法的行为,自己就要取受,这样的发心
3、饶益有情精进:一切力量全部用于饶益有情,一切行为皆随利他而转
三、一切功德皆依精进而得
1、利益众生需精进得成
《入行论》、《入中论》教证
2、闻思、禅定依精进增上
《正法念处经》教证
3、精进在于心力
一切事业成办与否皆随心态而转,反正两例:未老先衰与印度72岁女总统
四、精进实例
1、世间精进:凿壁偷光、囊萤映雪;
2、精进是持之以恒:
博朵瓦格西教言:“未成佛之前,我们要持久地精进、勇猛地精进、不断地精进”;
3、出世间精进:海城大悲寺、大恩上师、城市中的居士。
己五、静虑度:
当知止观双运理,以此摧毁诸烦恼,
真实超越四无色,修习禅定佛子行。
一、颂词释义
应当修持寂止和胜观之双运,以此摧毁轮回的根本——无明烦恼,超离四无色界而获得解脱。
二、止观略说
1、止、观定义
止:寂止,是心对善法一缘安住
观:胜观,是对诸法本体证悟空性
2、止观双运
(1)定义:具足安住,也了知万法的本性
(2)有止无观的危害:无所缘的安住易堕入寂灭一边(无色界或阿罗汉)
(3)止观双运之理:修持超离两边的禅定,大悲不住寂灭,智慧不住三有
三、修止观的窍诀
1、在寂静处、远离嘈杂红尘、常以正知正念来观察相续,不放纵自心
2、《入行论》教证
四、末法时代入定不易
1、女子入定公案
2、虚云老和尚入定公案
3、入定难之实例
五、止观功德
1、《学集论》云:“真实而入定,方知佛所说”。
2、无著菩萨教言:“没有禅定则不能见法性,所以要修无念相的等持”。
六、常修止观
1、弘法利生不离禅定摄持
2、闻思佛法由安住而入心
己六、智慧度:
若无智慧以五度,不得圆满菩提果,
故以方便三轮空,修持智慧佛子行。
一、颂词释义
若没有将万法抉择为空性的智慧,光靠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这五度,是无法圆满如来正等觉果位的。
二、智慧分类
1、世俗智慧:了知世间万法的智慧
2、胜义智慧:通达万法空性的智慧
3、饶益有情智慧:哪怕懂得一点点学问,也全部用于利益众生
三、胜义智慧
1、定义
亦称三轮体空,这种智慧是佛和菩萨的境界
2、胜义智慧与世俗智慧
(1)以寻思分别念执著能、所、法是世俗智慧,证悟三者空性即为胜义智慧
月称菩萨《入中论》:“由谁于谁断何事,若彼三轮有可得,名世间波罗蜜多”,“三著皆空乃出世”。
(2)世间智者的智慧不是胜义智慧
3、凡夫通过闻思修行来修习佛法,也是智慧波罗蜜多
(1)阿底峡尊者:“未证悟实相之前需要闻法,因而听受上师之窍诀。”
(2)夏绕瓦格西:“未成佛之前,学无止境。成佛之时,方可完结。”
戊二、修学经中所说四法
己一、自观自之错误而断除:
若未观察自错误,以法形象行非法,
是故恒时审自己,断除过患佛子行。
一、颂词释义
如果未以正知正念观察自己的身体、语言、起心动念,即使形象上是修行人,但由于法没有融入心,行为也可能与佛法背道而驰,故应时刻观察自己、护持一切众生的心。
二、教证教言
佛陀《因缘品》:“应当观察自己合理与非理之事。”
寂天论师:“世间所不信,观询而舍弃。”
《慧海请问经》:“涵盖大乘之一法,即是观察自过而护持一切众生。”
法王如意宝:“要经常观察自己的相续,自己要稳重,不损害众生。”
三、修行人应惜福
己二、断除谈论菩萨之过:
以惑谈他菩萨过,则将毁坏自功德,
故于大乘诸士夫,不说过失佛子行。
一、颂词释义
假如以烦恼引发,尤其在嫉妒心的驱使下,评论发菩提心的菩萨之过失,则会毁坏自己的功德,相续中的善法也不能增上。因为凡是趋入大乘的士夫,在世间中就像摩尼宝般难得,对他们的细微过失也不能说,谨护语言就是大乘佛子的行为。
二、教证教言
《学集论》引用教证说:“昼夜中三次,顶礼诸菩萨,恒时依欲行,微错亦不寻。”
《迦叶请问经》中佛陀言:“我于一切有情生本师想。”
《修心七要》:“不应说缺陷,切莫思他过。”
三、说他过失之危害
毁坏自相续、诽谤大菩萨
四、勿以外在衡量境界
《亲友书》四种人,其中一种就是内在成熟、外面不成熟。
噶当派教言,被灰覆盖的火星,看起来只是一堆灰,没有火,但你坐上去的话,里面会有火燃起来烧你。
五、不要观察结过法缘的上师们,更不能随意说过失
喀绕瓦格西:“开示大乘之上师,外表威仪虽不妙,不知内在密意故,切莫观察上师过。”
六、对金刚道友和其他有情,也不要轻易说过失
七、说他过失罪报公案。
《百业经》、“断指佛”、“大佛塔”
重难点分析
一、精进:了知一切功德皆依精进而得是重点,实际修行中勇猛不断精进是难点;
二、止观:了知止观双运、窍诀及功德是重点,真实入定是难点;
三、智慧:了知世俗、胜义智慧区别是重点,坚持闻思修行即凡夫智慧波罗蜜多是难点;
四、自观察:了知护持众生对佛法信心是重点,恒时正念观察身、口、意三门是难点;
五、说过失:了知说他过失过患是重点,清净心观本师(上师)圆满、眷属(道友)圆满是难点。
本课教证
1.《入行论》也讲过:“精进证菩提,若无风不动,无勤福不生。”
意思是:没有精进的话,根本得不到菩提圣果,就像没有风的吹动,万物不会动摇一样。(摘自《佛子行》讲记)
2.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也说:“功德皆随精进行。”
意思是:世出世间的一切善根功德,全部依靠精进而产生。(摘自《佛子行》讲记)
3.佛陀在《正法念住经》中云:“诸惑一根源,即是懈怠也,何有一懈怠,彼无一切法。”
意思是:任何人如果非常懈怠,到了九十点钟还像猪八戒一样呼呼大睡,那他的闻思修行也好、禅定也好,是没办法增上的。(摘自《佛子行》讲记)
4.博朵瓦格西说过:“未成佛之前,我们要持久地精进、勇猛地精进、不断地精进。”
5.《入行论》云:“心意涣散者,危陷惑牙间。” “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
意思是:心若一直散于分别妄念中,那此人已处于烦恼的獠牙之间了。放纵自己狂象般的心,最终定会感受无间地狱的痛苦。因此,大家要常以正知正念来观察相续,如果自心一直放纵,很多分别念是永无间断的。(摘自《佛子行》讲记)
6.《学集论》云:“真实而入定,方知佛所说。”
意思是:不管人身难得也好、菩提心也好,光是讲得天花乱坠没有用,只有安住下来去思维,才能品尝到它的真味。假如不能入定,是很难证悟佛陀密意的。无著菩萨在其他教言书里也说:“没有禅定则不能见法性,所以要修无念相的等持。” 总之,我们应该压制自己的分别念,若整天随着起心动念跑,证悟法性真的有点困难。(摘自《佛子行》讲记)
7.《智慧品》也说:“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
意思是:布施等一切支,佛陀是为了现前智慧波罗蜜多而宣说的。如果没有智慧度,六度就无法圆满,佛果也不可能获得。《入中论》里面提过,没有智慧度,就没办法获得圆满佛果。(摘自《佛子行》讲记)
8.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由谁于谁断何事,若彼三轮有可得,名世间波罗蜜多。”
意思是:能修、所修、修法,或者能断、所断、断法,对这三者都有执著的话是世间波罗蜜,也是我们凡夫人的境界。“三著皆空乃出世”,三种执著全部证悟为空性,即出世的智慧波罗蜜多。这样的境界,没有所修,没有能修,也没有修法。比如修金刚萨埵的话,所修的法没有,能修的我没有,所净除的罪障也不存在,这种修行超越了寻思分别念,世间上很多智者都是没有的。(摘自《佛子行》讲记)
9.阿底峡尊者说:“未证悟实相之前需要闻法,因而听受上师之窍诀。”
意思是:还没有证悟一地之前,需要在不同的上师面前闻受佛法,听受上师们的窍诀,这对自相续会有好处的。(摘自《佛子行》讲记)
10.夏绕瓦格西也说:“未成佛之前,学无止境。成佛之时,方可完结。”
意思是:没有成佛之前,学习佛法永无止境,成佛了以后,闻思才算圆满了。(摘自《佛子行》讲记)
11.佛陀在《因缘品》中说:“应当观察自己合理与非理之事。”
意思是:假如没有好好观察自己行为是应理还是非理,有时候自认为是修行人,实际上不是的情况非常多。因此,大家应该时时刻刻观察自己,以正知正念来审察:“我到底在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否则自己的行为不被世人认可,你也不一定能发觉。(摘自《佛子行》讲记)
12.寂天论师说:“世间所不信,观询而舍弃。”
意思是:世人不起信心、起邪见的事情,我们应当通过观察或者询问尽量舍弃。(摘自《佛子行》讲记)
13.佛陀在《慧海请问经》中说:“涵盖大乘之一法,即是观察自过而护持一切众生。”
意思是: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千经万论都归摄为时刻观察自己、护持一切众生的心,不要让众生生邪见,对佛教产生不好的念头。上师如意宝在接近圆寂时也说:“要经常观察自己的相续,自己要稳重,不损害众生。”这与《慧海请问经》所说的一模一样。(摘自《佛子行》讲记)
14.《学集论》引用教证说:“昼夜中三次,顶礼诸菩萨,恒时依欲行,微错亦不寻。”
意思是:早晚三次顶礼佛菩萨,恒时依清净的所行所想,不寻别人的点滴过失。所以大家应该尽量顶礼诸佛菩萨,念诵清净的金刚语经典,发誓不说别人的过失。(摘自《佛子行》讲记)
15.佛陀在《迦叶请问经》中说:“我于一切有情生本师想。”
意思是:我们对众生应该像本师那样来看待,他们不会有任何过失,不要今天这个看不惯,明天那个听不惯。若能做到这一点,那确实非常了不起。(摘自《佛子行》讲记)
16.《修心七要》有一句话叫做:“不应说缺陷,切莫思他过。”
意思是:不应该说别人的缺陷,也不要全力以赴想着别人的过失。否则,一天到晚找别人过失的话,不要说凡夫人,甚至佛菩萨来到你面前,你也会觉得他不如法。(摘自《佛子行》讲记)
17.喀绕瓦格西曾说:“开示大乘之上师,外表威仪虽不妙,不知内在密意故,切莫观察上师过。”
意思是:开示大乘佛法的有些上师,就像印度大成就者一样,也许行为言论不一定如法,但千万不要轻易去诽谤,因为他的密意、智慧、悲心、力量,一般凡夫人很难以测度,所以千万不要观察结过法缘的上师们,更不能随意说过失,否则就在阿赖耶上种下了特别不好的种子。(摘自《佛子行》讲记)
18.佛陀曾说:“像我和我这样的才能了知补特伽罗的相续,一般人无法了知。”
名词解释
缘觉
缘觉(亦名独觉)行者不用依止善知识,仅依自己俱生的智慧,独自一人到寒林等寂静处,观修十二因缘缘起之法,现证相应的空性,即了达五蕴粗相空性以及人无我空性,获得独觉菩提果。【《窍诀宝藏论释》 全知无垢光尊者 著颂 索达吉堪布 译释】
无色界
在色界之上,为无形色众生所居,包括空无边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四定诸天;除净色意识而外,全无粗色,超离欲、色两界贪欲,但尚有无色界贪。【《藏传佛教辞典》V1.1 中华佛典宝库 编】
静虑
静坐思惟,亦即禅定。【《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度
六波罗蜜也。旧称波罗蜜,译言度。新称波罗蜜多,译言到彼岸。度为度生死海之义,到彼岸为到涅槃岸之义,其意一也。其波罗蜜之行法有六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补特伽罗
是梵文译音,即人。依附五蕴命名为人,为士夫,为有情众生。汉文亦译作数取趣。指人不断流转六趣而言。其身心中所有功德过失,时增时减,数数聚散,故名数取趣。【《藏传佛教辞典》V1.1 中华佛典宝库 编】
四种禅定
色界诸天分为四禅,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一、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即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此三天已不须断食,故无鼻舌二识,惟有乐受,与眼耳身三受相应,喜受与意识相应。
二、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即少光、无量光、光音等三天,此三天无前五识,仅有意识,因之惟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
三、安稳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即少净、无量净、遍净等三天,此三天识受皆与二禅略同,但意识怡悦之相,较为净妙。
四、前五识俱无,亦无喜受,仅有舍受,与意识相应,名为“四禅”,即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等九天。【《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寂灭
(术语)寂灭为梵名涅槃之译语,其体寂静,离一切之相,故云寂灭。【《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相似胜义、真实胜义
相似胜义:世间的很多凡夫人也可以抉择的,比如柱子是不存在的,是空性的。所谓的空性就是遮破所破后不存在,这个法是没有的,也就是单空。否定实有的一面,像这样的道理叫做相似胜义,也叫做随同胜义。相似胜义与认为世间万事万物存在的见解比较起来是非常殊胜的,可以摧毁无始以来的我执和认为诸法存在的实执。
真实胜义:就是万事万物全部是离四边八戏,一点戏论都是没有的,有也不是,无也不是,二者也不是,非二者也不是,一切法是远离所有的语言、分别、妄想执著的对境,什么都不存在但也并不是不存在。对凡夫人只有用“不可思议”这四个字来表示,除此之外没办法。【《解义慧剑》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颂 索达吉堪布 译释】
发心师兄:定解G03/B30/B23
审核师兄:定解G09/B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