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管理并不矛盾
如果您找到平衡点
将会获益匪浅
1955年,一个小男孩出生在旧金山,刚一出生他就被父母遗弃了。幸运的是他很快就被好心夫妇给收养了。
因为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从小开始迷恋上了电子学,但在19岁的那年,因为生活的拮据他不得不休学,成为了一家电视游戏机公司的年轻职员。在最困顿的时候,他并没有停止自学,并利用业余时间前去印度朝圣。
经过他的不断努力,在1976年,他与几位好友一同成立了一家电脑公司。那年他才21岁,公司的名称被定为苹果。
他就是史蒂夫·乔布斯。
回顾乔布斯的一生,他所创造的苹果,几乎影响了整个社会。人们通过他的产品,极大的增进了沟通效率,开拓了视野。
2011年10月,他因病离世。
在他离世后,人们开始迫切的想要了解他的苹果帝国是如何发家并运作起来的,毕竟管理运转这样庞大的电子公司,是需要常人所不能想象的压力。
而通过他的生平传记,人们发现,佛教文化几乎一直在陪伴着他成长的每一步。
佛教中是这样讲,提倡自我发展、创新、从舒适区走出来,跟佛教里讲的一切都不执著、一切都要抛弃,这两种理念其实不矛盾。
佛教中的不执著,是在最高境界中讲的道理,但这个道理不能拿到佛教的基础思想中来。
拿世间现象说,比如乔布斯喜欢佛教的禅修,但这与他的创意、发明并没有形成矛盾;李嘉诚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但他的佛法理念,跟他整个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的贡献等,从很多方面看,也不矛盾。
实际上,很多虔诚的佛教徒正在做的事情,应该说并没有违背佛教教义,在自利的同时也在利他。
同样的,企业管理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始终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更好的管理企业、加快效率、降低成本、让员工更为忠诚的为企业服务,成为几乎所有企业家都在思考的问题。
堪布在一次大学演讲中,提到了佛教文化与现代管理中的四个相应:
第一个财富管理,可以对应佛教的布施,因为它需要给予。现在不给财富要管人,也有一定困难,所以在管理过程中,还是需要财富的力量。
第二个沟通管理,可以对应语言管理,因为语言是沟通的最好工具。
第三个同事管理——身教,可以对应个人管理,也可以延伸到组织当中,因为任何组织都需要自身的修养和管理。
第四个利行管理,对应愿景,这个提法很好。个人的创业、企业的创新,都需要一个愿景、目标,但大多数人的目标,可能带有自私自利,关键是要把利己转化为利他。如果你有强烈的利他心,自己的事业也可能自然而然成办;如果只想着自己,反而不一定成功。世间很多成功人士,正是因为对社会有利益,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因为被社会认可,人脉、财富等因缘也会纷至沓来。
这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佛教精神,跟今天提倡创新的时代中的管理学,也可以非常吻合。
不光是管理,哪怕只是一名普通的职员。如果在自己岗位的日常工作中,运用佛法去处理事情。相信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而这种收获并非只是一味的付出,同样我们也会最终品尝到其中的美味。
——本文教言摘录自堪布《北京大学座谈》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